农地流转、 劳动力转移及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研究 ——基于城乡统筹发展的视角-丁敬磊.pdf
《农地流转、 劳动力转移及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研究 ——基于城乡统筹发展的视角-丁敬磊.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地流转、 劳动力转移及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研究 ——基于城乡统筹发展的视角-丁敬磊.pdf(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37卷,第2期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Vol 37,No 2,pp37-44 2 0 1 6年2月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February, 2016 doi: 10 7621/ cjarrp 1005-9121 20160205问题研究收稿日期: 2014-10-31作者简介:丁敬磊(1988 ),男,山东郓城人,副主任。研究方向:土地经济与政策。 通讯作者:刘光远(1955 ),男,陕西杨凌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土地经济与政策。 Email: lgy81nd163 com资助项目:自治区
2、研究生创新项目基金资助“城乡统筹视角下的国家级产粮大县农地流转问题实证研究” (XJGRI2013094)农地流转、劳动力转移及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研究 基于城乡统筹发展的视角丁敬磊1,刘光远1 ,赵美平2(1新疆农业大学管理学院,乌鲁木齐 830052; 2山西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太原 030006)摘要文章在阐述城乡统筹发展中农地流转、劳动力转移及城镇化互动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构建城乡统筹发展的耦合协调度指标体系,运用相关数学模型与计量方法,以山东菏泽市为例,分析了该市2000 2011年期间农地流转、劳动力转移及城镇化三者之间互动变化及其所处阶段特征与优化改进措施,进而采用城乡统筹发展
3、复合系统内各子系统自相关与滑动平均预测的方法,预测了该市2012 2014年间各子系统之间耦合协调度及其所处阶段特征。研究结果: (1)该市城乡统筹发展复合系统中各子系统耦合协调度在2000 2011年间呈现出显然不同的3阶段性特征,从总体上看,此期间该市正处于过度调和与失调衰退并行期; (2)所预测的2012 2014年间各子系统耦合协调度逐步由轻度失调衰退期向濒临失调衰退期下滑。研究结论: (1)该市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城乡统筹发展失调形势依然严峻; (2)农地流转、劳动力转移进程缓慢是制约其城乡统筹发展耦合协调度提升与耦合协调类型优化升级的主要瓶颈。关键词农地流转劳动力转移城镇
4、化城乡统筹耦合协调度中图分类号:F301 3; F323 6; F291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 -9121201602 -0037 -080引言城乡统筹发展,是随着生产力发展而促进城乡劳动力、土地等资源与资金、技术、公共服务等要素的相互融合、相互补充,逐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就农地流转本质而言,是通过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现代化,以此达到提高农地产出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及农业投入品利用率的目的;而农地流转的基本前提是,绝大多数农民自愿放弃农地经营权而融入城镇化,并有效转入二三产业就业、创业,唯此才有可能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实现规模化经营腾出发展空间。显然,没有以更大
5、规模的农户与农村劳动力持续、稳定转移,融入城镇化为前提,就不可能有更稳定的规模化农地流转。而农地流转、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城镇化三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交织、彼此耦合协调的交互关系复合体,对三者之间任何一方面的忽视,都将可能对其内在关系产生误判。纵观国内现有研究成果,学者们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就农户承包经营权论农地流转,切实有助于推动城乡统筹协调互动发展的研究成果明显不足。关于耦合协调发展的研究多集中在区域经济、土地利用效益、生态环境、旅游等方面1 9,尚未发现有学者将农地流转、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城镇化三者与城乡统筹发展密切相关的交互体结合起来,从时空视角,系统阐述城乡统筹发展复合系统及其子系统相互协调的
6、作用机理。该研究试图通过建立城乡互动发展的耦合协调度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度、耦合协调度数学模型与计算方法,量化分析研究区农地流转、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城镇化的耦合度值、耦合协调性及耦合协调类型,对实证研究区域的城乡统筹发展复合系统进行纵向整体性耦合协调关系进行研究。在城乡统筹发展复合系统中,其内部的农地流转、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城镇化等3个子系统之间既存在发展不同步方面的差异,也存在相互交织依存的耦合关系,通过对三者之间综合评价指数、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的计算、评价、分析,可以量化描述该复合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度、耦合协调程度、耦合协调类型及其动态变化过程与趋势。通过耦合协调度数学模型预测出的结果,量
7、化分析研究区农地流转、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城镇化的耦合度值、耦合协调性及其耦合协调类型,从而为评价或者修订研究区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为决策部门制定涉及农地流转、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城镇化三者协调发展相关政策提供理论参考。1研究区概况菏泽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与江苏、河南、安徽等3省接壤,辖8县1区与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面积1 223 9万km2,其中耕地面积83 14万hm2,粮食作物面积106 953万hm2;截止2012年底,菏泽市常住人口966 5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61万人,农业人口密度790人/ km2;乡村从业人员数402 57万人,其中从事林牧渔200 52万人,占乡村总从
8、业人员的比例达到了49 81%;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433 77亿元,其中林牧渔业实现产值146 48亿元,占总产值的比例达到33 8%;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 787 36亿元,比2011年增长13 0%,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40 3亿元,增长25 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 405家,其工业总产值3 428 26亿元,其中私营企业实现产值1 880 43亿元。民营经济对财政的贡献率超过60%,三次产业结构为13 5:54 5:32 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 140元,比2011年增长15 0%;农民人均纯收入8 187元,比2011年增长15 0%;城镇化水平为40 01%,同比提高2
9、21% 10。同期,全市农地流转总面积1 13万hm2,占农户家庭承包地总面积的2 175%;涉及农地流转总户数65 35万户,占乡村总户数的3 2%。农地流转形式主要有无偿转包、低偿转让、地块互换、租赁经营、土地入股及反租倒包等,其中,选择无偿转包(不放弃农地承包权)约占总流转户的53%,所涉农地面积占总流转面积的30%以上,并且农地流转行为只是在局部地区或少数农户之间进行,基本处于初始探索阶段。基于此背景,选择这样一个东部发达地区的欠发达区域,将其农地流转、劳动力转移及城镇化结合起来,对其城乡统筹发展进行纵向整体性耦合协调关系研究,进而量化描述其复合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度、耦合协调程度
10、、耦合协调类型及动态变化过程与趋势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2耦合协调度分析的理论依据2 1耦合度与协调度理论在物理学中,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或运动形式通过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的现象11。当系统之间或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配合得当、互惠互利时,为良性耦合。反之,相互磨擦、彼此掣肘时,则为恶性耦合。耦合度就是描述系统或系统内各要素相互影响的优劣程度。协调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系统或系统要素之间良性关联,是系统之间或系统内要素之间配合得当、和谐一致,良性循环的关系,是多个系统或要素保持健康发展的保证12。协调度是度量系统之间或系统内部要素之间在发展过程中彼此和谐一致的程度,体现了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的趋势13
11、。耦合度与协调度的区别在于,前者指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程度的强弱,不分利弊;后者指各子系统相互作用中良性耦合程度的大小,体现了协调状况好坏程度。该研究将农地流转、劳动力转移及城镇化作为城乡统筹发展复合系统中的3个子系统,将其相互作用、彼此影响、协调发展的程度定义为系统内部耦合协调度,并构建耦合协调度指标体系与模型,定量测度3个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度与协调度。2 2城乡统筹发展耦合协调互动的作用机理城乡统筹发展是一个具有高度开放性、复杂性、不确定性及多层次性的复合系统。构成该复合系统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多重关联性,既有积极的正面的,又存在着负面影响。对其多重复杂相互作用机理的研究,是提升城乡发展复
12、合系统耦合协调度的首要问题。83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年在城乡统筹发展复合系统内部3个子系统之间,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基础。因为在生产力发展诸要素中,解放劳动力是发展生产力的前提。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城乡发展的实践表明,没有数以亿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从事二、三产业,就不可能有今天举世瞩目的中国实力与城镇化成就,也不可能有全国各地持续升温的农地流转趋势。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效转入城镇越多,城镇二、三产业发展可供给的劳动力资源就越充足,农地流转的市场空间也就越大。但是,随着在城镇落户成本的增加与捆绑在农地上惠农政策“含金量”的提升,农村劳动力逆城镇化的因素也在增加,其影响达到一定程度,势必阻碍
13、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进而制约城镇化与农地流转规模,延缓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实现。城镇化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与农地流转的必要条件。其实,城镇化过程就是二、三产业、各类公共服务资源、农村劳动力及其人口不断向城镇聚集的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随着城镇软硬环境条件的改善,吸引力增强,农村劳动力及其人口向城镇集中的速度会加快,城镇对农产品的需求量将随之增加,农地流转的外部环境也相应发生变化。一方面,希望转出农地而融入城镇的农户逐步增多;另一方面,农产品供求矛盾的凸显及其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力度的加大,希望转入更多农地扩大规模的新型经营主体也在增加。因此,农地流转供需两旺的市场环境与政策因素都在增
14、加。图1农地流转、劳动力转移及城镇化三者互动关系农地流转对城镇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助推作用。现实情况表明,农地由农户长期分散承包所形成的“小农经营模式”及其地块细碎化状况,已经暴露出其农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及农业投入品利用率的低效性。 “干活在城市,根基在农村”的“半城镇化”问题与农民无法摆脱增产不增收的困局,导致农户普遍放弃依靠承包地经营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条件的努力,纷纷采取“农忙回乡务农,农闲进城务工”的“候鸟型”兼业模式,虽然这种模式能满足农民在现行体制下的利益最大化,却不能有效提高农地利用效率,不能增加农产品市场供给,相反增加城镇化成本,阻碍农户融入城镇化进程,降低城镇化对改变农民生
15、产、生活方式的实际效果。由此可见,能否通过农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现代化,已经成为能否稳步推进城镇化,最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举措。3城乡统筹发展耦合协调度指标体系与模型构建3 1指标体系构建遵循整体对应、比例适当、重点突出、总量指标与均值指标相结合、数据可得性与可比性相统一等原则,根据农地流转、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城镇化耦合协调互动的作用机理,构建三者耦合协调度指标体系(表1),其数据来源于2001 2012年间菏泽统计年鉴与部分调研数据。3 2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f (x) = mi =1ixi, g (y) = nj =1bjyj, h (z) = 0k =1ckzk (1)(1
16、)式分别表示农地流转、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城镇化综合评价以上函数关系模型。其中, i、 bj、 ck表示各指标权重的赋值,采用熵值赋权法计算得出。熵值赋权法是根据各指标的信息载量大小来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14,它通过分析各指标之间的关联度与各指标所提供的信息量来决定指标的权重,在一定程度上可避免主观因素导致的偏差(表1)。为了消除各指标数据的量级与量纲的不同而造成的不利影响,需要对各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处理公式为:93第2期 丁敬磊等:农地流转、劳动力转移及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研究表1城乡统筹发展复合系统中劳动力转移、农地流转及城镇化耦合协调度指标体系与权重子系统第一层评价指标权重第二层评价指标权
17、重劳动力转移子系统农村劳动力转移经济指标A1 0 096人均GDP (万元) A11 0 018非农产业所占比例(%) A12 0 014人均耕地面积(hm2) A13 0 006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万元) A14 0 011城乡居民收入比(乡村为1) A15 0 048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指标A2 0 412非农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例(%) A21 0 117非农劳动力占总人口的比例(%) A22 0 144继续务农劳动力所占比例(%) A23 0 078非农劳动力增长速度(%) A24 0 074农村劳动力转移素质指标A3 0 155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劳动力比例(%) A31 0 01
18、2外出劳动力平均年龄(岁) A32 0 143农村劳动力转移强度指标A4 0 337总迁移率A41 0 136迁出率A42 0 104迁入率( ) A43 0 097农地流转子系统社会经济因素B1 0 514种植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产值的比例(%) B11 0 250种植业生产年均利润水平(万元/ hm2) B12 0 128农村恩格尔系数(%) B13 0 248农村基尼系数B14 0 038农业生产力因素B2 0 486农业机械总动力(亿kW) B21 0 011种植业受灾面积(万hm2) B22 0 272农户人均种植业生产费用支出(万元/ hm2) B23 0 060单位面积(hm2)农
19、地流入成本(万元) B24 0 025劳均耕地面积(hm2) B25 0 018城镇化综合评价子系统经济发展质量C1 0 148地方GDP增长速度(%) C11 0 018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元) C12 0 041地方财政收入增长速度(%) C13 0 02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万元) C14 0 001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 C15 0 052地方财政预算内收入占GDP的比例(%) C16 0 007城镇化水平C2 0 134城镇化率(%) C21 0 028城镇化增长速度(%) C22 0 004城市人口增长率(%) C23 0 013当地固定资产投资额占GDP的比例(%)
20、 C24 0 036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总从业人员比例(%) C25 0 054城市功能完善程度C3 0 24城镇居民人均道路面积(m2) C31 0 016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m2) C32 0 016千人拥有医护人员数(人) C33 0 006万人拥有公交车(辆) C34 0 003每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册、件) C35 0 010万人拥有中小学、幼儿园、特殊教育教师数(人) C36 0 062互联网普及率(%) C37 0 014广播、电视覆盖率(%) C38 0 059城镇家庭燃气普及率(%) C39 0 054城市环境质量C4 0 21人均绿地面积(m2) C41 0 016污水处理
21、率(%) C42 0 046空气质量达标率(%) C43 0 057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C44 0 054环保投入占GDP的比例(%) C45 0 002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C46 0 035资源利用率C5 0 123万元工业增加值耗水量(t) C51 0 086万元GDP能耗(吨标准煤) C52 0 002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吨标准煤) C53 0 004万元工业增加值废气排放量(m3) C54 0 030社会和谐度C6 0 145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C61 0 057城镇养老保险覆盖面(%) C62 0 056城镇登记失业率(%) C63 0 008
22、万人高等学历数(人) C64 0 025注:表1数据由2001年2012年菏泽市统计年鉴数据整理而得04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年 Xi = xi - min (xi) / max (xi) - min (xi)当指标xi越大越好max (xi) - xi / max (xi - ) min (xi)当指标xi越小越好(2)yj、 zk以此类推。式中, xi、 yj、 zk分别表示农地流转、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城镇化指标无量纲化值。以物理学中的容量耦合系数模型为基础,建立多个要素子系统相互作用的耦合度模型,即Cn = (u1, u2,. . . , um) / (ui + uj)1/ n, u
23、i (i =1, 2, 3,. . . , n), uj (j =1, 2, 3,. . . , m)是复合系统中各子系统综合评价函数,耦合协调度模型有助于弥补耦合度计算公式只能说明各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程度,无法反映协调发展水平高低(协调程度)的弊端14。耦合度计算公式:C3 = f (x) g (y) h (z)f (x) + g (y) + h (z)3 13 (3)耦合协调度计算公式:D = C T, T = f (x) + g (y) + h (z) (4)表2城乡统筹发展中农地流转、劳动力转移及城镇化耦合协调的分类与判别标准协调等级I D协调等级 F (x)、 g (y)、 h (z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地流转、劳动力转移及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研究基于城乡统筹发展的视角-丁敬磊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