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同声传译语篇连贯新视角——《论同声传译过程中语篇连贯——基于理想化认知模型》述评-石秀文.pdf
《认知——同声传译语篇连贯新视角——《论同声传译过程中语篇连贯——基于理想化认知模型》述评-石秀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知——同声传译语篇连贯新视角——《论同声传译过程中语篇连贯——基于理想化认知模型》述评-石秀文.pdf(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上海翻译 S舰啦缸如um口2旷丁Ir口瑚妇。瑙认知同声传译语篇连贯新视角论同声传译过程中语篇连贯基于理想化认知模型述评石秀文(吉林大学,长春132000;北华大学,吉林132013)吕明臣(吉林大学,长春132000)摘要论同声传译过程中语篇连贯基于理想化认知模型一书以同传语篇连贯为核心,以认知理论为框架,以理想化认知模型为依托,以同传为载体,以实证为依据,比较全面地研究了认知,特别是理想化认知模型与同传语篇连贯的关系和运作机制,揭示了其在同传语篇连贯中的作用和意义。本文对该书的选题研究、过程及结论等进行分析,并就其语篇连贯认知性、理想化认知模型多维性、同声传译语篇连贯认知性、实证实效性等特点
2、进行全面评价。本文在总结其理论和实践价值的同时,指出了不足,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性的建议。关键词同传语篇连贯;认知;理想化认知模型;连贯构建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_9358(2016)05JD089JD51 引言一个交际话语在整体上意义是连续的、有序的、逻辑性强的,这样的语篇意义的整体、顺畅的展示就是连贯。众多学者从语篇形式、言语行为、会话理论等方面展开了研究,促进了语篇连贯研究的充分发展。(Haiday&Haussan,1976)这些从语言符号显性衔接建构连贯的研究及成果没能够全面、深人地揭示语篇连贯的内在因素机制。语篇连贯不仅需要显性的各种借助于语言符号、
3、语言结构等的手段,更需要语篇制作者和识解者的内在因素和机制的参与。尤其在没有文字文本、转瞬即逝的同声传译中,更需要译者拥有完善的认知机制和较强的处理加工能力。在同传中,要保持意义完整、思想和情感一致,语篇连贯的重新建构是关键。语篇连贯的重构不仅涉及显性的语言符号手段,更与人的认知机制和能力密不可分。可以说,认知就是同传语篇连贯的基础。高巍的专著论同声传译过程中语篇连贯基于理想化认知模型(以下简称同传语篇连贯)就是一部论述认知因素及机制,特别是理想化认知模型在同传语篇连贯构建方面作用的专著。该书以同传语篇连贯为核心,以认知理论为框架,以理想化认知模型为依托,以同传为载体,以实证为依据,比较全面地
4、研究了理想化认知模型与同传语篇连贯的关系和运作机制,揭示了其在同传语篇连贯中的作用和意义。2本书研究脉络及主要内容21研究脉络同传语篇连贯的研究脉络即认知是语篇连贯建构的隐陛基础,认知在转瞬即逝的同传语篇连贯建构上的基础性更强。认知在同传语篇连贯建构中的主要表现是理想化认知模型的机制和运作,通过此模型作用,实现同传语篇连贯建构。通过对理想化认知模型在同传语篇连贯建构中的作用的分析和研究,并以具体同传语篇连贯案例为实证,通过研究分析,最终形成选题研究结论,即理想化认知模型是同传语篇连贯的重要手段。本书所阐述的内容是从语篇连贯理论人手,以认知理论、理想化认知模型及其在语篇连贯建构中的机制和作用为核
5、心内容,并以案例分析为依据,对认知、理想化认知模型在同传语篇连贯建构中的机制和作用进行论述。为突出研究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作者还就研究和实证方法进行阐述,对研究结果做了专门的讨论,最后提出研究结论。22主要内容全书共分八章。第一章为引言,叙述选题研究的内容、目标,阐述了研究的框架和研究中所涉及的概念、术语,为研究开展做了先设,特别阐述了理想基金项目本文为2016年度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文化转向的翻译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168321)阶段性成果。收稿日期2016舶-23作者简介石秀文,吉林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北华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语用学、翻译理论与实践;吕明臣,吉
6、林大学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89万方数据化认知模型的概念和性质,为进一步研究做了理论准备。第二章为语篇连贯理论研究部分,主要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元功能、知识建构、心智模型等理论与视角对语篇连贯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认知是语篇连贯的基础等观点。第三章阐述、分析了同声传译过程,并提出了体验(empiricisim)在同声传译中的作用。作者主要从功能语言学、基于经验的同传范式、基于理性的同传范式和经验与理性结合模式对同传进行论述,提出了同传语篇连贯的基于体验和知识建构的观点。第四章是理想化认知模型的专门研究章节,全面介绍并深入研究了理想化认知模型的构成、机制和作用。其问,还对其他相
7、关认知理论进行了引入式研究,使理想化认知模型更具体系性。第五章和第六章主要是对理想化认知模型应用于同传语篇连贯建构的方法、对象、语料素材、数据进行设计与规定,对实证的过程、数据分析进行阐述,阐述了认知,特别是理想化认知模型在同传语篇连贯建构中的作用。第七章对同传语篇连贯建构中译者体验认知的作用、同传中译者主体性、同传理想化认知模型培训等观点进行了深化研究。第八章主要叙述了选题研究的结论和对翻译的贡献,同时提出了不足和进一步研究的设想。3本书特色同传语篇连贯主要以同传语篇连贯构建的认知理论与实践为选题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认知理论,特别是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融入同传语篇连贯构建研究之中,凸显了语
8、篇连贯建构认知性、认知模型多维性及具体化、同传语篇连贯认知性和结论实效性等特点。31语篇连贯建构的认知性语篇连贯是一种语义关系,显性的衔接手段是不能完全实现语篇连贯的,还需要人的认知因素和机制的参与,才能实现语篇全面连贯。因此,语篇连贯不仅存在于语篇的语言形式中,也存在于认知因素机制中,语篇连贯呈现显性语言符号和隐性认知因素机制两种情况。从语言符号上看,语篇连贯构建主要通过两种手段来实现:一个是衔接手段,另一个是结构手段。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衔接主要是通过语言符号及运作机制和语篇内部语言形式及话语产生的各种语境因素对语篇进行连接,进而实现语篇连贯。前者包括指示、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手段等
9、衔接手段,后者主要指主述位推进、旧新信息结构以及包含语场、语旨和语式等的语境因素。90语篇连贯不仅依靠语言符号的衔接或结构手段来实现,还需要通过语言接受者及其认知知识、能力的参与。同传过程中,由于转瞬即逝的语言符号所要表述的语篇意义完整、连续,更需要译者有较强的认知知识和能力,因此,语篇连贯是以认知为基础的。语篇连贯是基于语篇功能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主位结构、信息结构等都是基于语篇功能的语言结构形式。其中承载了语篇制作者和识解者对意义的阐释和理解,是基于语篇知识的,是通过直接或间接体验的结果,是认知因素活化和认知机制运作的结果。语篇连贯是基于认知知识的。人的知识通过体验世界来获取,并在大脑中形
10、成对世界的知识,将知识以知识结构的形式储存于大脑之中。任何的交际行为都要求交际参与者拥有共有的知识建构和共有的语言环境。知识建构以及语境知识的获取对语篇连贯的形成和理解至关重要。知识建构是通过对世界的认知来获取的,随着经历的增多,知识建构也会不断增加,从而形成知识建构体系。在知识建构体系基础上的语篇连贯以情景与语义记忆(episodicvssemantic memory)、普通模式(dobal pattem)、经济与继承(economy and inheritance)为前提,通过连续(continuity)、激活(activation)、连接强化(stren昏hof linkage)和激活扩
11、展机制(spreading activation)等手段得以实现。(de Beaug删1de&Dressler,1981:84-111)也就是说,认知知识的建构内部存在着一种关联机制,即存在由此及彼,彼此相及机制。语篇连贯是认知及机制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产物。在认知过程中,人通过体验将知识以框格形式储存于大脑当中,是一个知识体系整体与知识个体相互作用的系统。认知的知识框架是静态的,不能单独起到认知和语篇连贯的作用,还需要脚本的参与和作用。脚本则是一种动态性的知识与事件不断作用的结构体系(ungerer&schmid,1996)。框架和脚本都是基于认知机制的知识建构的,在交际中,知识在话语发生环境
12、中被激活,构成了从静态到动态的交际过程。在认知中,人体大脑机制起着重要作用,是一种心智模型。根据心智模型,在语言过程中,存在三个心智层面:概念层、具体层、普通层。概念层是认知结果并储存于大脑之中的知识,是上一个层面发生作用的基础;具体层则是通过语言符号的组织,展现概念(意义)的语言层面;普遍层则是以语言符号为载体的、传递概念的统一的语篇整体。其中,普遍层万方数据面还存在两种非言语行为,一个是语境因素参与,一个是推理过程,两者都是以认知为基础的语篇连贯的运作机制。语篇连贯是基于认知的,是在一定的型式之下的,由于世界和人心智的多维,认知也具有多维性。32理想化认知模型研究多维性及语篇连贯建构具体化
13、理想认知模型是一种在特定文化环境中,抽象的、完整的、理想化的对世界的理解和与某一领域相关的知识(模式)。理想认知模型是基于体验的。体验认知理论认为,人的思想是体验的、想象的、完型的、生态的、继承与包容的。在以体验为途径的对世界的认知中,人形成了理想认知模型。理想化认知模型由四个基于认知的子模型构成:命题模型、意象图式、隐喻模型、提喻模型。命题模型是指人通过体验形成了对世界的概念,即对世界的认识及知识,概念主要包含世界的实体、行为、状态、特点等,是通过框架和脚本等心理加工行为所获得的识解知识,是一种语义静态模式。意象图式是通过感觉、感知、意象等手段对世界的人脑内在认知形式。意象是动态的、具体的、
14、心智表现的;图示则是一般的、抽象的、静态的。隐喻模型是通过比较,用一个事物类比另一事物的过程,在人体验世界时以弥补认知手段的不足。提喻模型则指通过使用一事物某个部分或某个特点去类比另一事物的认知过程,也是人认知世界手段的补充。在认知过程中,这些互动关系构建了语篇连贯。从认知上看,语篇连贯包括连贯基础(ori百n of coherence)、普遍连贯(dobal coherence)和局部连贯(10cal coherence)等连贯层面。连贯基础是基于感觉感知的对世界的直接体验,普遍连贯是基于认知的普遍性连贯知识机制,局部连贯则是基于连贯基础和普遍连贯的语言符号语篇表层的连贯手段,这三个连贯层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认知 同声 传译 连贯 新视角 过程 中语篇 基于 理想化 模型 述评 石秀文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126036.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