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地质学知识点总结 .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2年地质学知识点总结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地质学知识点总结 .pdf(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章1、简述Tissot 和 Welte 三角图解的石油分类原则及类型分类采用三角图,以烷烃、环烷烃、芳烃N、S、O 化合物作为三角图解的三个端元。所用参数是原油中沸点210馏分的分析数据。Welte 三角图解分为六种类型:芳香沥青型,芳香中间型,芳烃环烷型,石蜡-环烷型,石蜡型,环烷型。2、天然气分类按相态可以分为游离气、溶解气(溶于油和水中)、吸附气和固体水溶气;按分布特点分为聚集型和分散型;按与石油产出的关系分为伴生气和非伴生气。聚集型天然气:游离气、气藏气、气顶气、凝析气。分散型天然气主要以油溶气、水溶气、煤层气、致密地层气和固态气水合物赋存。3、石油地质学研究进展近几十年来,石油地
2、质学无论在基本理论、勘探方法和分析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新的进展。生油理论上初步揭示了陆相生油和海相生油的本质对陆相沉积盆地中有机质的丰度演化阶段、转化效率,源对比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进展。油气田形成方面,建立了陆相盆地中油源区控制油气分布的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研究含油气盆地类型及演化,指导了油气勘探。地震地层学(区域地震地层学(含层序地震地层学)与储层地震地层学(含开发地震学 ))的应用。储层评价技术的系统研究。有机地球化学的应用。数学地质和计算机的应用正在促使石油地质学发生深刻的革命。石油地质学原理从静态向动态、从单学科向多学科综合发展。在勘探方法上,采用了综合勘探方法:重磁、电、地震
3、、参数井等综合勘探。发展了以前的单纯的构造条件找油。室内分析技术的发展丰富了生油理论、油气藏形成理论。特别是有机质的成熟度分析发展很快。4、在盆地、区带、圈闭三级评价研究中,盆地分析是础,区带评价是手段,圈闭描述是目的(1)盆地分析 内容 沉积史 :查明各时代层序沉积体系、沉积相,编制沉积环境图,指出有利的生、储、盖相带分布重塑沉积发育史。构造史:编制各层序等厚图,阐明坳陷隆起发育演化,查明二级构造带类型、特征及分布,为优选区带奠定基础。生烃史 :分析各层序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等基本参数,确定烃源层,划分生油气区,恢复盆地生烃史,为早期资源评价提供依据。运聚史 :研究各层序烃源岩层油
4、气运移的方向和时期指出有利的油气运聚方向及部位,预测远景标。方法: 岩石学法 :系统进行岩性、岩相、厚度及岩石类型组合的观察描述(根据野外露头、钻井岩心、岩屑、实验分析等 )预测可能的生储盖层及组合的纵向分布特征,建立岩性岩相、生储盖组合基干剖面。地球化学法 :在剖面上确定有效烃源层,建立地球化学剖面在平面上区分生油、气区。区域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法:将地震相转换为沉积相,划分体系域,确定沉积体系与沉积相,在盆地广大区域内预测有利的油气生、运、聚相带。构造地质学 :采用平衡剖面技术,重塑盆地原型及其发育史。( 2)区带评价 内容:区带类型:构造带、非构造带;沉积体系沉积相储集相或储集体储集层
5、;储层、油源、圈闭配置关系(3)圈闭描述 内容:圈闭类型、储层横向变化、成藏模式、储量预测方法:构造地质测量法、三维地震法、区域或单井储层评价、储层地震地层学第二章1、 按化学分类,干酪根可分为几种类型?简述其化学组成特征。Tissot 根据干酪根的元素分析采用H/C 和 O/C 原子比绘制相关图,将其分为三大类:型干酪根 :是分散有机质干酪根中经细菌改造的极端类型,或称腐泥型,富含脂肪族结构,富氢贫氧,H/C 高,一般为1.5-1.7,而 O/C 低,一般小于0.1,是高产石油的干酪根,生烃潜力为0.4-0.7。型干酪根 :是生油岩中常见干酪根。有机质主要来源于小到中的浮游植物及浮游动物,富
6、含脂肪链及饱和环烷烃,也含有多环芳香烃及杂原子官能团。H/C 较高,约 1.3-1.5,O/C 较低, 约 0.1-0.2,其生烃潜力较高,生烃潜力为0.3-0.5。型干酪根 :是陆生植物组成的干酪根,又称腐殖型。富含多芳香核和含氧基团。H/C 低,通常小于1.0,而 O/C 高,可达 0.2-0.3,这类干酪根生成液态石油的潜能较小,以成气为主,生烃潜力为0.1-0.2。2、论述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现代模式及其勘探意义。(试述干酪根成烃演化机制)根据有机质的性质变化和油气生成沉积有机质的成烃演化可划分为三个阶段:成岩作用阶段、深成作用阶段和准变质作用阶段;相应地又按有机质的成熟程度将有机质成烃
7、演化划分为未成熟阶段、成熟阶段和过成熟阶段,镜质体反射率Ro与有机质的成烃作用和成熟度有良好有的对应关系成岩作用阶段未成熟阶段:该阶段以低温、低压和微生物生物化学为主要特点,主要形成的烃是生物甲烷气,生成的正烷烃多具明显的奇偶优势。成岩作用阶段后期也可形成一些非生物成因的降解天然气以及未熟油。该阶段Ro小于 0.5% 深成作用阶段成熟阶段:为干酪根生成油气的主要阶段。按照干酪根的成熟度和成烃产物划分为生油主带和凝析油和湿气带。准变质作用阶段过成熟阶段:该阶段埋深大、温度高,Ro2.0%。已经形成的轻质液态烃在高温下继续裂解形成大量的热力学上的最稳定的甲烷,该阶段也称为热裂解甲烷(干)气阶段。对
8、不同的沉积盆地而言,由于其沉降历史、地温历史及原始有机质类型的不同,可能只进入了前二或三个阶段,并且每个阶段的深度和温度界限也可能略有差别。此外,由于源岩有机显微组成的非均质性,不同显微组成的化学成分和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1 页,共 9 页 - - - - - - - - - - 结构的差别,决定了有机质不可能有完全统一的生烃界线,不同演化阶段可能存在不同的生烃机制。门限温度 :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当温度升高到一定数值,有机质才开始大量转化为石油,这个温度界限称门限温度。门限深
9、度 :与门限温度相对应的深度称门限深度。生油主带:Ro 为 0.51.3%,又叫低中成熟阶段,干酪根通过热降解作用主要产生成熟的液态石油。该石油以中低分子量的烃类为主,奇碳优势逐渐消失,环烷烃和芳香烃的碳数和环数减少。凝析油和湿气带:Ro 为 1.32.0%,又叫高成熟阶段,在较高的温度作用下,剩余的干酪根和已经形成的重烃继续热裂解形成轻烃,在地层温度和压力超过烃类相态转变的临界值时,发生逆蒸发,形成凝析气和更富含气态烃的湿气。3、凝析气藏 将地层温度处于临界温度和临界凝析温度之间,原始地层压力等于或高于露点压力的气藏称凝析气藏。包络线 aCpCCTb 将两相区和单相区分开。包络线内是两相区,
10、包络线外的是所有流体均以单相存在。aCpC线为泡点线, 是液相区和两相区分界线,线上的液相摩尔分数为100%。当压力降低到泡点线上压力值, 体系出现第一批气泡,此压力又称该烃体系的饱和压力,因此泡点线又称饱和压力线。CCTb 为露点线,是气相区和两相区分界线,线上的气相摩尔分数为100%,当压力升高到露点线上压力值时,体系出现第一批液滴。C 点为临界点,是泡点线和露点线的汇合线(两相能够共存的最高温度和最高压力点)。相包络线上的 CP和 CT点, 分别为体系两相能够共存的最高温度和最高压力点。ABDE F,AB和 EF均为气相而无相态变化,从 BD 和DF是两个完全相反的过程:从BB1B2 B
11、3D,随 P降低,体系中液相含量逐渐由0 10%20%30%40%。从 DD3D2D1E ,随压力的降低,体系中液相含量会逐渐由最大的40%30%20%10%0。由 DE随压力降低而蒸发是正常现象,由B D 随压力降低而凝析则为反常现象。由 CDCtBC连接区为反凝析区。临界温度 :液体能维持液相的最高温度,称为临界温度。高于临界温度时,不论压力多大,该物质也不能凝结为液体。临界压力 :在临界温度时该物质气体液化所需的最低压力,称为临界压力。高于此压力时,无论温度多少,液体和气体不会共存。4、生烃强度 指有效烃源岩分布范围内单位面积的生烃量。它不仅反映了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的高低,母质类型的优劣,
12、 同时也反映了烃源岩中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条件及烃源岩的生烃潜力,因此,生烃强度是衡量一个沉积盆地含油气性的综合指标。常用平均生烃强度和最大生烃强度来表示。5、油气生成的地质环境晚期生油理论认为:油气生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足够的有机质并能保存下来;一是要有足够的热量保证有机质转化为油气。 (1)大地构造环境:主要有三种情况,欠补偿环境、过补偿环境和补偿环境,只有长期持续下沉伴随适当升降的补偿环境,能保证大量有机质沉积下来,而且造成沉积厚度大,埋藏深度大,地温梯度高,生储频繁相间广泛接触,有助于有机质向油气转化并排烃的优越环境。(2)岩相古地理环境:主要有海相和陆相,海相中浅海大陆架、三角洲
13、区以及海湾、泻湖这些环境,对有机质的保存和转化有利,是有利的生油区域;陆相中半深湖深湖相区,汇集大量的有机质,沉积快,还原环境,有利于生油;浅湖、沼泽区以高等植物为主,可形成型干酪根,是生气的主要区域。6、天然气可划分哪些成因类型?有哪些特征?答:天然气按成因可分为四种类型:生物成因气、油型气、煤型气和无机成因气。生物成因气的特征:生物成因气是指成岩作用阶段早期,在浅层生物化学作用带内,沉积有机质经微生物的群体发酵和合成作用形成的天然气,主要是甲烷气及部分CO2 和少量N2。有时也混有早期低温降解形成的烃气。 1) 化学组成甲烷含量大于98%,重烃含量一般小于1%,少量的N2 和 CO2,为典
14、型的干气。2)13C 值一般为 -55 -90。油型气的特征 : 油型气是指成油有机质在热力作用下以及油热裂解形成的各种天然气。包括湿气(石油伴生气)、凝析气和裂解气。1)化学组成:重烃含量大于5%,最高可达40 50%(石油和凝析气阶段) ;过成熟气以甲烷为主,重烃气一般小于2%。 2) 13C 值:随着成熟度的增高而增大,由石油伴生气的-55 -40 到凝析油伴生气的-45 -30 再到干气为-35。 煤型气的特征 : 煤型气是指煤系地层中煤和分散有机质在煤化作用和再煤化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天然气。1)化学组成:重烃含量可达10% 以上,甲烷一般占70% 95%;非烃CO2 量最大, N2 次
15、之, H2S 最少。2)13C 值:一般为-41. -24.9。无机成因气的特征: 无机成因气是由地壳内部、深海大断裂、深海沉积物形成,包括氮气、二氧化碳、硫化氢、氦气等。化学组成甲烷占优势,非烃含量较高;13C 值大于-20。7、试述生油理论的发展从 18 世纪 70 年代以来,对油气成因的认识基本上分为无机成油和有机成油学说两大学派。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2 页,共 9 页 - - - - - - - - - - 生油理论经历了从无机生油理论-有机成油说 -早期成油说 -晚期
16、成油说 -未熟低熟油理论-煤成烃理论的发展历程。最终有机成油理论占据了主要地位,并逐渐完善。无机生油论也有许多证据,正在讨论和探索之中。一)未熟低熟油形成机理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和地区相继发现了低熟油气。随后,国外学者对低熟油气的成因机理进行了较多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假说和模式。我国对其认识和研究始于20 世纪 80 年代初,到目前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其中以王铁冠等人的研究结果最具代表性。他们通过研究, 提出了六种不同有机质类型的生烃机理。1. 树脂体早期生烃。 2. 木栓质体早期生烃。3. 细菌改造陆源有机质早期生烃。4. 高等植物蜡质早期生烃。5. 藻类类脂物早期生烃。6. 富
17、硫大分子有机质早期降解生烃。二)腐殖煤的成烃机理及生烃模式1.煤系地层不仅可以成气也可以成油。2.腐殖煤在演化过程中有几个作用。煤化作用;沥青化作用,可以成烃;煤成烃的过程有多阶性。8、生油岩的有机地球化学研究(1)有机质的丰度:常用指标有有机碳、氯仿沥青“A” 、总烃,一般这些指标高,丰度高。 ( 2)有机质的类型:常用的指标有化学分析法,采用H/C 和 O/C 原子比绘制相关图,即范氏图(Van Krevelen图)来判断;热解资料的氢指数和氧指数;有机质的显微组分;生物标志化合物来确定。型、型干酪根为主要生油母质,型干酪根为主要生气源岩。(3)有机质的成熟度:可用镜质体反射、孢粉和干酪根
18、颜色、岩石热解资料、正烷烃奇偶优势来确定,颜色越深,Ro大于 0.5%,CPI值接近 1 为成熟源岩。(4)有机质的转化指标:可用总烃/有机碳或氯仿沥青“A”/有机碳。根据以上资料对烃源岩进行综合评价。9、油源对比的原则和指标对比的 原则 :性质相同的两种油气应源于同一母岩;母岩排出的石油应与母岩中残留的石油相同,实际上油气在运移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相似即同源。指标 (1)正烷烃分布曲线(2)微量元素( 3)生物标志化合物卟啉异戊二烯烷烃和甾萜化合物(4)碳同位素(5)轻烃的配对分子10、煤层气藏(页岩气藏)与常规天然气藏的差异性煤层气聚集和分布较常规天然气更为复杂。( 1)地球
19、化学特征:常规天然气湿气较多,煤层气一般为干气。煤层气比常规天然气甲烷富集12C(2)储集特征与气藏特征a、储集机理:常规天然气是以游离状态储集在储层的孔隙空间之中,在气源充足的情况下,其聚集量主要与孔隙空间的大小有关;煤层气则以吸附状态赋存在孔隙内的表面之上,其聚集量与煤层的吸附性密切相关。b、相态分布:常规气藏储层孔隙空间被游离气所占据,存在少量束缚水;煤层气藏储层大孔隙的空间主体被水占居,气藏中80的气体吸附在颗粒表面含有少量水溶气,部分孔隙中存在游离气。c、气藏特征:常规天然气具有明显的含气边界,边界内外含气性是有无关系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具有统一的气水界面,水主要以边水和底水的形式存
20、在、气藏的形成主要靠封盖气柱。煤层气煤层中含气性是多与少的关系、无统一的压力系统无气水界面,水遍布在整个煤层、气藏的形成主要是靠保压。 (3)成藏过程与富集机制:A、常规天然气:动态平衡控制气藏聚集量、成藏关键时刻决定成藏期、气势控制天然气高部位聚集 B、煤层气:温压场控制含气量、后期保存是成藏的关键时期、水势和压力场控制着煤层气向斜聚集11、煤层气成藏的主控因素1)构造演化对煤层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煤层上覆地层有效厚度最小时期是气藏保存的关键时期、 煤层抬升程度直接控制煤层气藏的富集程度,抬升越浅煤层气保存条件越差2)地下水对煤层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3)盖层条件对煤层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水势和压力
21、场控制着煤层气向斜聚集。煤层气和页岩气均具有向斜富气规律12、页岩气储气机理页岩气以吸附气和游离气两种形式存在,高演化程度页岩含水饱和度较低,孔隙主体被游离气占居,其聚集量与孔隙空间的大小有关。由于页岩具有相对高的孔隙度、低的含水饱和度、低的有机碳含量,大部分游离气储存在岩石骨架中。但在高演化页岩储层中,由于岩石骨架孔隙极其微小,游离气储存在有机质孔隙中。不同成熟度页岩含水饱和度对甲烷吸附量影响不同,低演化程度含水饱和度对对甲烷吸附量影响较大,高演化程度关系不明显。气源充足情况下,吸附气、游离气及总储集气量随压力增加而增加,但两类气体的相对含量与储层压力密切相关。第三章1、油气运移 油气运移是
22、形成油气藏的必经过程。按发生运移的时间顺序,把油气从细粒的生油岩向外排出的过程叫做初次运移。这种排出通常是指向相邻的粗粒储集岩排出,但有时也可能直接向其它传输通道排出,如断层或不整合。油气脱离母岩后在储集岩孔隙系统或其它通道内传输的过程叫做二次运移。另外,油气形成聚集之后,若聚集条件变化而发生再次运移,有时称之为三次运移。按油气运移的方向又可分为侧向运移和垂向运移,或者顺层运移和穿层运移。2、输导层 根据生、储、盖组合类型,输导层型式和运移距离,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孔隙型输导层裂缝型输导层断层型输导层不整合面型输导层:根据生、储、盖组合类型,输导层型式和运移距离,可分为基本型式加复合型:(1)
23、.短-中距离侧向运移连续组合内的短-中距离侧向运移:在成烃范围内存在有利的组合及良好圈闭,油气经过较短距离侧向运移,形成较大特大规模的油气聚集。不连续组合内的短-中距离侧向运移:油气沿不整合面和断裂经短-中距离侧向和垂向运移,聚集于潜山高部位的储集体中。(2).较长距离的侧向运移连续型组合内较长距离的侧向运移:一般储层横向较稳定,侧向输导能力强,油气均可向上倾方向作较长运移,在适当部位形成规模不等的油气聚集。不连续型组合的较长距离的侧向运移:以不整合面为输导层的不连续组合,烃源岩中形成的油气,先输导到不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
24、纳 - - - - - - - - - -第 3 页,共 9 页 - - - - - - - - - - 整合面,然后向上倾方向作侧向运移。油气既可聚集于比烃源岩层位较年青的储层内,也可聚集于比源岩老或老得多的沉积岩,甚至结晶、变质基岩内。(3).沿断裂或断裂系垂向运移:沿断裂垂直运移,储层可直接与烃源岩接触,也可能相距较远。垂直运移距离一般比侧向运移的规模要小,只有几十几百m 的垂距。但亦有较大的,可达数千m。(4).复合型油气运移:油气运移在成藏过程中不是以某种型式为主导,而是综合二种以上基本形式才能完成的。3、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1) 压实作用:压实作用:是沉积物在上覆沉积负荷作用下,沉
25、积物致密程度增大的地质现象,在压实作用过程中,沉积物通过不断排出孔隙流体,孔隙度不断减少,孔隙流体压力基本保持静水压力,称为正常压实或压实平衡状态。在正常压实过程中,当烃源岩生成的油、气溶解在孔隙水中,就能够随着孔隙水一起被压实排出,实现油气的初次运移。欠压实 :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孔隙流体的排出受到阻碍,孔隙度不能随上覆负荷的增加而相应减少,孔隙流体压力常具有高于静水压力的异常值,这种压实状态就称为欠压实或压实不平衡。如果排水不畅,造成欠压实,可以延缓孔隙流体的排出,如果流体的排出正好被推迟到主要生油时期,则将对油气初次运移起到积极作用。还有利于有机质的热成熟,也是驱使油气进行初次运移的潜在动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年地质学知识点总结 2022 地质学 知识点 总结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