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法律制度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法律制度研究.docx(3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我国城漂泊乞讨人员社会救助法律制度研究摘要:城漂泊乞讨人员社会救助主要是指根据有关法律规定针对漂泊乞讨人员按照法定的向其提供最低生活需求和实物援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漂泊乞讨人员社会救助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开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全还有利于促进中国法制化进程因此有必要从深层次讨漂泊乞讨人员的救助理制度针对现行法律制度存在的缺乏进展完善。城漂泊乞讨人员社会救助法律制度是以保障公民根本生存权为核心内容的法律制度也是现代行政不可或缺的法律制度。任何问题和矛盾产生的背后都有其深层的原因我国社会救助所遭遇的为难从根本上是由我国经济体制转变和社会机制调适的摩擦、错位甚至冲突造成的这应是我们考虑和评价这一法律制度
2、的出发点和根本前提、漂泊乞讨人员以及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对新制度的施行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新制度的改良措施在政策层面可从进一步完善我国城生活无着的漂泊乞讨人员救助理入手与社会治安制度相衔接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在人员层面那么应充分发挥的主导作用对漂泊乞讨人员实行分类救助同时积极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进来。本文正是站在这个立场上归纳出城漂泊乞讨人员社会救助问题和困惑的社会原因和背景因素为社会救助法律制度的完善提供根据。现行的?城生活无着落的漂泊乞讨人员救助理?及其?城生活无着的漂泊乞讨人员救助理施行细那么?是在旧的收容遣送制度严重异化的背景下出台的其标志意义和现实意义都非常
3、显著而深远=?城生活无着落的漂泊乞讨人员救助理?目前存在的问题有各方面的原因就制度本身来说存在着职业乞、跑站现象治理难、救助对象甄别难、救助过程中部门协调难、监视难等问题就制定利用来说存在着救助制度不利用和过度利用问题不利用主要是在执行中有些真正需要救助的人却放弃了承受救助的权利制度过度利用主要是在执行中有些不应该给予救助的人却占有了社会救助的利益。也许应该将之归为制度执行问题的通病。由于人性的极端多样性导致理和供应救助利益的人与承受和享用救助利益的人的表现千姿百态这也最终归为良法、良治与良民的法理学问题。假设都是仁慈和守法的人法律制度的制定与施行也许真是要容易得多了对于这些问题需要从理和理上
4、分析和解决当前我国也在探究之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效劳是我国行政的效劳宗旨在理层面上应该把为人民效劳理念和漂泊乞讨人员社会救助制度结合起来为现代法治的救助制度奠定良好的理根底在理层面上要不断完善漂泊乞讨人员救助制度使这个制度可以有效的落实发挥其真正的作用。总体来说现行社会救助法律制度安排还是发挥出了一定的积极功能作为最低层次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多年来为许多贫困者个人及其家庭供应了根本的生存物质资料并在一定程度上顾及到了公民适当的开展权为社会和的稳定以及持续开展做出了一定的奉献。由于我国的详细国情以社会救助法律制度所反映出来的对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干预力度还是比拟有限的其制度设计和运行的状态还有诸多需要完
5、善的地方。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安康快速开展给社会救助法律制度的完善与创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笔者试图通过本文的研究和阐述对城漂泊乞讨人员社会救助法律制度的假设干问题进展讨希望对完善城漂泊乞讨人员社会救助法律制度作出一些有益探究。关键词:社会救助制度 生存权 法律援助 绪 我国针对城漂泊乞讨人员施行的救助与理经历了从制到救助、从强迫到自愿、从理到效劳的过程这个过程表达了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城漂泊乞讨人员救助法律制度继续承受着变革的压力以迎合社会对其的迫切需求。下面从文选题的意义、该题目的、文的构造、研究等方面先对文的根本情况做以介绍。一选题的意义1、理意义城漂泊乞讨人员救助与理是社
6、会保障的主要内容之一与其相关的法律制度是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主要组成部对城漂泊乞讨人员救助法律制度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丰富社会救助法律制度理研究的成果对保障我国弱势群体、进一步转变行政理念、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以及推进和谐社会建立都具有重大意义。2、现实意义对城漂泊乞讨人员的救助与理进展研究有利于?城生活无着的漂泊乞讨人员救助理?的施行;笔者以宝鸡城漂泊乞讨人员救助理站为研究对象针对?城生活无着的漂泊乞讨人员救助理?在理中存在的困境与问题进展研究有助于完善救助理制度理顺救助理的工作机制进步救助理的程度。解决漂泊乞讨问题不仅表达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和帮助更表达一个社会福利机制的完善和法制的健全。因此深化研
7、究探究解决当前我国社会漂泊乞讨人员救助问题是关注民生扶助弱势群体全面建立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是弘扬民族精推进以德治国进程加强精文明建立的应有之义;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开展观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开展的本质诉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二选题的目的分析现行城漂泊乞讨人员救助理的详细内容可以发现现行的救助制度具有对漂泊乞讨人员进展物质帮助、维持根本生活、保障根本、使其能共享社会开展成果的功能因此具有显著的进步意义。但救助涉及执法理念和执法方式的转变也影响社会其他成员的观念转变有必要从深层次考虑漂泊乞讨人员的救助理蕴含着的城资源的公平配置与使用、漂泊乞讨背后的反贫困等问题。针对
8、现行政策存在的缺乏须对救助制度进展完善。对当前城漂泊乞讨人员的救助与理法律制度在理中出现的突出问题进展分析提出完善相关法律规定;加大对“职业乞:“跑站者打击力度;明确各部门的职责;明确受助者法律责任和健全监视体制等建议最终使漂泊乞讨人员实现程度的自立自助让他们回归社会以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三文构造本文分为五个部第一章绪部主要阐述本文的写作背景第二章主要阐述我国城漂泊乞讨人员社会救助法律制度的根本理主要阐述公民的生存权理、开展权理以及行政法的效劳精与社会救助的关系。第三章主要阐述我国城漂泊乞讨人员社会救助法律制度的开展状况首先阐述城漂泊乞讨人员社会救助法律制度的法律渊源主要包括、法律、行政法规、
9、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及其他性等;其次阐述我国城漂泊乞讨人员社会救助法律制度从新中国建立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改革至今的变迁从法律制度的变迁之中回忆我国针对城漂泊乞讨人员社会救助的历史进程:最后对我国城漂泊乞讨人员社会救助相关法律制度进展比拟和考察重点从立法宗旨、立法原那么、相关规定等方面比照?收容遣送?和?城生活无着落的漂泊乞讨人员救助理?。第四章阐述我国城漂泊乞讨人员社会救助法律制度施行的现状主要以陕西宝鸡救助站为例阐述救助理工作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原因。第五章提出了完善城漂泊乞讨人员社会救助法律制度的一些合理化建议。四研究本文的研究一方面主要采用比拟分析和历史分析法进展展开另一方面采
10、用实证分析的对各项详细制度进展证。这两种可以解释与证我国社会救助法律制度的运行状况以及完善和创新的方向选择问题。当然这些研究的运用并不是彼此的而是互相穿插、为证明的。多种研究的综合运用才能更好地展开主题证。五创新之处第一研究角度具有一定的新颖性从法学视野运用社会救助所表达的与公的权利义务关系进展深化证。社会救助是的义务享有提供的救助和帮助是公民在和法律上所享有的权利并以此为视角展开对社会救助法律制度问题的阐述推进对社会救助法律制度的理分析。第二研究结具有可操作性。本文针对现有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在比较研究和实证分析的根底上重点对?救助?在理中存在的问题进展分析提出完善建议并根据我国国情建议通过健
11、全法律援助机制来完善救助法律制度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二、我国城漂泊乞讨人员社会救助法律制度的根本理社会救助法律制度根本理念也就是该法律制度设计的本质出发点和追求目标根本理念的选择和定位同时也了社会救助法律制度存在的目的和价值。社会救助法律制度产生并随着社会开展而变迁所遵循的根本理念主要包括:一是公民的生存权理念二是公民的开展权理念三是行为人民效劳的精。一公民的生存权理“生存权最早见于奥地利具有空想思想倾向的法学家安东门格尔1886年写成的?全部劳动权史?。1生存权此时被提醒为生存的欲望在人的所有欲望中具有优先地位。“社会成员根据这一具有向提出比其他具有超越生存欲望的人优先的、为维持自己生存而必须
12、获得的物和劳动的要求的权利I“有义务对个人的生存权通过立法来进展保障。“这里所提出来的生存权的概念是指社会成员根据生存的根本具有向提出要求获得物质和劳动等物质条件保障的权利在一定的程度上来也就是我们现代所说的“救助权的前身。2“卢梭认为生命是人类主要的天然禀赋是自然赋予人类的珍贵权利无以任何代价抛弃生命都是既违背自然同时也违背理性的。J在城化进程中由于漂泊乞讨人员处在城生活低层没有利益表达机构代其在作出决策时表达自己的意愿故城决策的出台往往更多地考虑城理秩序、居民生活环境及生活质量等因素这些决策有时会损害到他们的生存权益有的城为了维护城形象而出台的禁讨在一定程度上大大限制了乞讨人员的乞讨时机。
13、因为乞讨人员在城中进展乞讨获得别人施舍的时机较城以外日】杉原泰雄:?学的根本概念?劲草书房1983年版。转引自韩德培:?的理与理?武汉人学1995年版第381页。z同前注第26页。3法1卢梭:?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根底?李常山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37页。的地方会多些。从每个人的自然属性出发去研究漂泊乞讨获得社会救助权的理根底可以使我们更加全面深化地认识漂泊乞讨人员生存权也可以去了解法律法规是否会对漂泊乞讨人员的生存权构成伤害。使漂泊乞讨人员的生存权能便充分地得到保护。我国第45条肯定了获得物质帮助权是公民的一项根本权利是公民的生存权等根本权利的保障。对于公民的生存权的维护和保障应通过详细的制
14、度设计来完成。制度设计应保证公民生存权在自我不能实现时有向恳求帮助的权利而那么有相应的义务即在公民的生存权受到威胁时对其提供帮助的义务;同时在公民恳求权被回绝时应有相应的救济手段而上对生存权的救济是生存权保障的最后环节。这就规制着在法律上和物质条件上向生存权主体提供双重支持所以说生存权原那么是社会救助权的法理原那么之一。二公民的开展权理开展权作为一项的最初由开展中塞内加尔第一任院长、结合国会凯巴姆巴耶于1970年正式提出。中国对于开展权的根本立场是:开展权是最根本之一是概念在现代社会不合理的国际关系下滋生出来的新概念;生存权与开展权是的核心之所在:开展权是个人与集体的结合物既是个人又是和民族集
15、体享有的不可剥夺的而且开展权首先是一项集体;开展权不仅仅是经济目的其内涵要比经济目的丰富和充实得多它强调的是各种和根本的互相依存和不可分性;开展是生存权的必然要求生存权的设立解决了适者生存、不适者也生存的问题生存权可以确定生存的最低但却并不反对社会弱者为适应社会开展的更高追求。生存权中包含开展权的内容首先是社会开展的需要其次也是中必须成认人的先天差异的需要。生存权中只确定生存的最低本身就蕴涵了对人的开展权的肯定。作为实现开展权的义务主要承当者必须通过社会安排政策、制度、法律等保证社会弱势群体平等地享受开展成果。与生存权等其它根本相比开展权与众不同的重要特征就在于其权利义务主体呈现出了特有的复杂
16、性。国内个体主体开展权的实现直接依赖于义务主体所提供的国内法律保障和物质保障但置身于国内保障系统之内的开展权又必须以和民族开展权的实现为根底才能获得生命的源泉。“当然迄今为止主权在开展权保障方面普遍承当的国际法义务仍然是非常有限的还需要依赖国内立法、行政措施和社会道义力量共同构成开展权的保障体系来推进开展权的实现。4三行政法的效劳理念、效劳精我国现行规定一切权利属于人民行的产生、行使是为广大人民所效劳的;我国现行?第27条第2款规定:“一切和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经常保持同人民的亲联络倾听人民的和建议承受人民的监视努力为人民效劳。这是以根本法的形式确认了效劳的精。从的这一规定我们可以看出效
17、劳不仅仅包含了行政机构的效劳意识而且还包含着如何方便人民参与的行政理。强调行政法的效劳精不仅可以使更主动地关注民生改善民生还可以有效杜绝行政过程中的各种腐败现象遏制官僚作风。行政法倡导的效劳精是在与理相对的情况下产生的。在理观念的指导下?收容遣送?强调的是行政的主导地位对城生活无着的漂泊乞讨人员采取的措施是予以强迫性的收容、教、遣返回乡。其表达的行政关系具有单方面性主体间不像民事法律关系那样平等而是具有强烈的隶属和服从色彩。然而在效劳精的指导下行政主体考虑的是如何为人民效劳克制官僚作风承受人民群众的监视。“?城生活无着落的漂泊乞讨人员救助理?将“收容遣送改为“救助且在中明确规定了及其它行政发现
18、漂泊乞讨人员应当告知其向救助站求助:救助站应当劝导受助人员返回住所地或者所在单位不得限制受助人员分开救助站等这本身表达的就是行政职能部门角色的转化从理者的立场转变为向城生活无着的漂泊乞讨人员提供效劳的救助者立场说明正在意识到自身的行为应当与社会的开展和经济规律相适应正努力转变成为一个效劳、责任。5三、我国城漂泊乞讨人员社会救助法律制度的开展状况一我国城漂泊乞讨人员社会救助法律制度的变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于城漂泊乞讨人员的救助理措施经历了建国初的收容改造;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强迫遣送;到目前施行的救助理制度的变迁为我们了挽救助制度提供了线索。建国初收容改造的主要对象是城和乡村的贫民;妓、社会无业
19、民:?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一哲学?夏勇、张志明译中国大百合全书1995年版。5周佑勇:?行政法原?中国方正2005年版第310页。剩余权力主要包括流散警察;也有职业乞和流亡地主等。处理方针是一方面收容一方面组织劳动使乞劳动消费或学习技艺到达改造教育、自谋生路的目的。20世纪50年代中中国农村实现了合作化后农民的生、老、病、就根本上依靠集体经济力量来给予保障。对无依无靠无劳动才能的孤寡老人、残疾人和孤儿那么由集体实行“五保供应制度即“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保教。在城镇以充分就业为根底将绝大部城镇人口组织到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之中就业社会保障是随着就业而生效的职工、干部连同他们的的生、老、
20、病、都靠着和了。综上所述在城的保障和农村的集体保障这两张平安网中已经网罗了中国绝大部人口漏在网的外面的或者挂在网的边上的人是极少数。这就使得这一时漂泊乞讨人员大为减少相关的立法也随之减少。“20世纪60年代遭遇三年自然灾害为了限制大量灾民进城1961年11月11日批转了部?制止人口流动的?在大中城设立“收容遣送站以门为主负责将盲目流入城的人员收容起来遣送回原籍这实际上既是收容遣送制度的发端。h到了“时由于法制建立的全面倒退使得这一时流浪乞讨人员理与救助措施方面的立法很少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这种状况才有所改变。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尤其是依法治国被确定为我国的治国方略流浪乞讨人员的理和救助措施也经
21、历了由“收容遣送到“救助理的制度性转变。从20世纪80年场改革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农村人口向城流动的问题开场突出漂泊乞讨人员增多为了维护改革的稳定场面保障城的公共秩序于1982年发布了?城漂泊乞讨人员收容遣送?。“20世纪90年代以来“三农问题突出同时城改革也在推进社会构造有所松动大规模的流动人口给城的公共秩序带来了冲击为了克制治安理人员数量和才能缺乏的困境1991年5月Ep发?收容遣送1:作改革问题的?将无合法证件、无固定住所、无稳定收入的“三无人员纳入收容遣送之列。76工晓玫:?解读城生活无着的漂泊乞讨人员救助理冫?社会福利?2003年第7第20页。.7秦前红、宦吉娥:?从收容遣送到
22、社会救助的法理学分析?武汉大学学报?2005年第47页。收容遣送制度在立法上缺乏合法性和正当性影响了法制的统一性和严肃性。2000年出台的?立法法?第9条明确规定:“全国人民及其常务会有权作出受权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其中的部事项先制定行政法规但是有关犯罪和刑罚、对公民权利的剥夺和限制人身的强迫措施和处分、制度等事项除外。同时该法第八条明确规定:“对公民权利的剥夺、限制人身的强迫措施和处分只能制定法律。据此“收容遣送制度己经失去法律根据因为它属于剥夺和限制公民人身的强迫措施而根据的仅仅是制定的行政法规却没有任何法律对此作出规定。s随着意识的觉悟执政执政方式的转变与成熟社会物质和经济文明的开展保障越
23、来越成为所重视的价值追求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以少数法学精英的倡导为契机实现了制度的转变。2003年8月1日?城生活无着的漂泊乞讨人员救助理?正式生效新的社会救济制度取代原收容遣送制度。二我国城漂泊乞讨人员社会救助法律制度的渊源城漂泊乞讨人员社会救助是行政法定的职权和职责对特定对象施行的救助行为其中“法定之“法也即社会救助制度的法律渊源主要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以及其他性法律。1、1954年第93条规定:“劳动者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才能的时候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举办社会、社会救济和群众卫惹事业并且逐步扩大这些设施以保证劳动者享受这种权利。这是我国第一次以明文规定公民生存权与相
24、关法定职责。1982年第45条规定:“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才能的情况下有从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开展为公民享有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社会救济和医疗卫惹事业。和社会保障残疾的生活抚恤烈士优待。和社会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2004年修正案又明确规定“尊重和保障、“建立健全同经济开展程度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这些新的条文与内容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与民众的呼声是我国经济开展与社会进步的必备条件之一尤其作为8王思斌:?从制到救助:漂泊乞讨人员救助制度分析?中国政干部坛?2003年第7第7-8页。条款对我国的与法治事业具有里程碑意义。回忆以往的详细相关规定也可看出我国
25、在此获得的长足进步。2、法律的原那么规定必须依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施行。随着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相继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保障公民受救助的权利这样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保障体系。社会救助很多内容是通过法律形式规定的如:1990年公布、2021年修订的?残疾人保障法?1991年公布、2006年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1992年公布、2005年修正的?妇权益保障法?1996年通过的?老年益保障法?2007年通过的?劳动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律师法?等。3、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各部委发布的大量的行政法规、规章及其他性构成了目前我国社会救助法律体系中的主要部。1999年9月公布的?城居民最低生
26、活保障?标志着我国现阶段社会救助制度正式确立。此后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城最低生活保障、自然灾害救济、农村五保生活供养、农村特困户救助、城生活无着的漂泊乞讨人员救助以及城乡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等专项救助内容的行政法规和规章。如2003年6月通过的?城生活无着的漂泊乞讨人员救助理?和?法律援助?、2006年通过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2021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施行?以及2003年发布的?城生活无着的漂泊乞讨人员救助理施行细那么?等等。4、地方性法规由于社会救助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救助的区别而地方根据自身不同特点通过根据、法律、法规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和地方规章的方式积极推
27、动本地区域内社会救助制度的健全和开展。例如“湖南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城生活无着的漂泊乞讨人员救助理工作的?要求湖南各级救助理站将在城区各车站码头、繁华路段等重要场所设置救助引导牌。有条件的要成立流动救助效劳队开通流动救助效劳车设立统一标识的社区全天候救助点及时引导和救助漂泊乞讨人员“郑州下发?关于开展救助理工作进社区的?要求各区、街道办事处、社区要组建救助9赵文明:?湖南重要场所设引导牌全天候救助漂泊乞讨人员?法制?2007年2月5日。理效劳队伍在每个社区至少要建立一个救助效劳亭方便漂泊乞讨人员的求助这意味着社会救助体系将由一级向区、街道、社区逐层延伸并最终形成多层次的救助网络1;“山东200
28、4年6月下发要求各级部门加强对城漂泊乞讨人员的关爱性救助理建立以自愿受助、无偿救助为基本原那么的新型社会救助制度并从救助对象、救助程度和内容方面推出了一系列“关爱措施。主要内容有:因被盗抢等造成食宿困难者列入救助范围;对无力支付交通费的受助人员提供乘车凭证;受助人员患病采取先记账后结算的办法就诊;救助站内、老幼、安康人和残疾人分开居住等等;“苏州民政、城结合发布?加强城生活无着的漂泊乞讨人员救助理的?制止乞在繁华街区乞讨不听劝阻者将被施行治安处分。各地相继推出的针对漂泊乞讨人员理的新举措对完善我国救助理制度极具参考价值。三我国城漂泊乞讨人员社会救助主要法律制度比拟和考察从?收容遣送?到?城生活
29、无着落的漂泊乞讨人员救助理?立法理念和制度发生了深化变革是我国在对待城生活无着的漂泊乞讨人员问题上态度由强迫理到人性化效劳的回归这是我国在社会救助工作机制上的一次重大完善。从强迫收容到自愿承受救助漂泊乞讨人员的地位发生了变化;从监到效劳救助机构的角色也发生了质的变化。这些改变充分表达了对公民的关心表达了尊重、互相平等、敢于负责的精。1、?城漂泊乞讨人员收容遣送?1确立与实行三年自然灾害和“的爆发使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一些地方重又出现漂泊乞讨现象。改革后大量漂泊乞讨人员流入城根本生活出现困难有的甚至扰乱当地社会治安。为此1982年5月发布了?城漂泊乞讨人员收容遣送?以下简称?收容遣送?同年lO月
30、、部制定了?城生活无着的漂泊乞讨人员救助理实施细那么?。2目的收容遣送制度的目的在于“救济、教育和安置城漂泊乞讨人员以维护1e何可:?完善社会救助效劳网络漂泊人员救助进社区?河南?2005年6月29日。城社会秩序和安定团结。从这句话中可以分析出:“维护城社会秩序和安定团结是目的“救济、教育和安置城漂泊乞讨人员是手段其隐含的前提是城漂泊乞讨人员对城社会秩序和安定团结是不利因素需要予以救济、教育和安置。这不仅反映了对漂泊乞讨人员的偏见更反映了对乡村居民的歧视性对待。制度设计目的的不当直接影响了工作指导思想的偏向并最终导致了工作方式与结果的异化。3对象?收容遣送?规定收容遣送人员的范围是“家居农村流
31、入城乞讨的城居民漂泊街头乞讨的以及其他露宿街头生活无着的。到1991年5月国务院出台了?收容遣送工作改革问题的?认为收容遣送工作不再是单纯的社会救助工作而要扩大收容范围并提出了约束性理方式。1995年7月、转发了综治委?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理工作的?再次详细规定收容遣送的对象“主要是无合法证件、无固定住所、无正当生活来源的漂泊乞讨人员。“将收容遣送对象扩大到“三无人员极度淡化了收容遣送的救助性质演变为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秩序的治安理手段。4手段收容遣送制度的核心手段其实就是强行收容、强迫遣送。用限制人身的手段来实现救济、教育和安置的目的。详细理工作中的乱收费现象使本来行使救助职能的行为越来越散发偏
32、离立法目的。组织强迫性劳动现象突出把收容遣送对象当作廉价劳动力把组织劳动当作收容遣送站所的创收手段。理方式简单粗暴不尊重收容人员的人格尊严甚至打骂体罚严重进犯收容人员人身权益。2、?城生活无着落的漂泊乞讨人员救助理?1立法目的救助理办条明文规定:“为了对在城生活无着的漂泊、乞讨人员以下简称漂泊乞讨人员实行救助保障其根本生活权益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制定本办法。可见救助理的根本目的就是救助生活无着落的漂泊乞讨人员保障其生活权益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这也是救助理的唯一目的。2救助对象?城生活无着落的漂泊乞讨人员救助理施行细那么?第2条规定:“?城生活无着落的漂泊乞讨人员救助理?规定的城生活无着的漂泊乞讨人员“
33、是指因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无亲友投靠又不享受城最低生活保障或者农村五保供养正在城漂泊乞讨度日的人员。虽有漂泊乞讨行为但不具备前款规定情形的不属于救助对象。这一规定对受助人员进展了严格的限制即受助人员必须同时满足?城生活无着落的漂泊乞讨人员救助理施行细那么?第2条规定的四个条件才能得到救助。3救助原那么救助以自愿、自主为原那么它是?城生活无着落的漂泊乞讨人员救助理?的根本原那么尽?城生活无着落的漂泊乞讨人员救助理?没有使用“自愿、“自主一词但是在?城生活无着落的漂泊乞讨人员救助理?第5条、第6条、1条都表达了救助自愿、自主原那么。其中第5条规定执法人员只能告之漂泊乞讨人员可以寻求救助而不能强行带走;
34、说明救助完全是漂泊乞讨人员的自愿申请;1条规定救助站不得限制受助人员分开救助站更是明确了自愿、自主的原那么。4救助手段救助站对漂泊乞讨人员的救助是一项临时性社会救助措施。?城生活无着落的漂泊乞讨人员救助理?第7条的规定救助机构向受助人员提供下列救助:提供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食物;提供符合根本条件的住处;对在站内突发急病的及时送医院救治;帮助与其亲属或者所在联络;对没有交通费返回其住所地或者所在的提供乘车凭证。为了保障上述救助措施的实现?城生活无着落的漂泊乞讨人员救助理?第3条规定:“级以上人民应当采取积极措施及时救助漂泊乞讨人员并应当将救助工作所需经费列入财政予以保障。同时为了弥补地方的经费短缺
35、?城生活无着落的漂泊乞讨人员救助理?第3条还规定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救助漂泊乞讨人员。这一规定说明将来的社会救助制度肯定是和社会合作的框架。3、收容遣送制度与救助理制度比拟分析与收容遣送制度相比救助理制度有了本质性的进步主要表如今以下几个方面:1立法目的发生转变新条规定了“为了对在城生活无着的漂泊、乞讨人员实行救助保障其根本生活权益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制定本。这充分显示了新规定对人的关心以人为本的思想。新对待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以及性乞讨人员的救助进展了更细致的说明充分表达了立法中的人文关心精。2突出强调自愿原那么?城生活无着落的漂泊乞讨人员救助理?给予漂泊乞讨人员向救助站求助的、是否承受
36、救助站提供救助的和即使已进入救助站受助人员在未满救助限的情况下仍然“来去同时规定他们的合法权益不能进犯从而把漂泊乞讨人员的选择至于重要地位。这表达了救助理制度对人的尊重在我国救助史上也是全新的。3强调无偿救助原那么?收容遣送施行细那么?规定了收容遣送站可以组织被收容人员进展生产劳动所得收入主要用于被收容人员的伙食和遣送路费。正是由于该项规定给其后的收容审查部门以被收容人员为劳动力争取经济效益埋下了伏笔甚至在某些地方的收容遣送站里出现了强迫被收容人员劳动获取收益以及在执法过程中滥用权利的现象。新明确提出救助站不得以任何借口组织受助人员从事消费劳动。这是从根源上断了某些救助站为了经济利益利用受助人
37、员从事消费活动的现象杜绝了潜在的权利滥用的可能。4明确了救助站工作职责新的第6、9、11、13条等内容中规定了救助站及其工作人员救助的义务、告知漂泊乞讨人员求助的职责、维护救助站秩序的职责、不得进犯受助人员人身权、财产权的义务等等弥补了收容遣送制度中对于工作人员责任不明的破绽。5突出了“平等理念?收容遣送?更多地强调了理的权利和被收容人员的义务二者处于不平等的法律关系。而新那么明确规定获得救助是城漂泊乞讨人员的法定权利提供救助是理的法定义务凸显了社会救助中的平等理念。四、我国城漂泊乞讨人员社会救助法律制度施行的现状我国城漂泊乞讨人员救助理制度相较原先的收容遣送制度无是制度设计理念还是制度执行方
38、式都有了很大的进步。这是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重大改革也是我国法制建立中的一件大事。?城生活无着落的漂泊乞讨人员救助理?施行六年以来己获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任何一项制度设计都不可能完美无缺?城生活无着落的漂泊乞讨人员救助理?亦不例外其自身制度设计的缺陷导致其在施行过程中的困境。一城救助站漂泊乞讨人员理现状综述?城生活无着的漂泊人员救助理?的出台并予以施行以来漂泊乞讨人员的现实状况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漂泊乞讨人员的数量明显增多有不少漂泊乞讨人员活泼在宝鸡的一些繁华地带和人流量多的地方。由于救助站实行临时性救助措施愿意承受救助的漂泊乞讨人员的人数也在逐渐减少。漂泊乞讨现象趋于复杂
39、如漂泊乞讨人员中的那些身体残疾者会在固定的地点和路段乞讨、未成年人那么会跟随路人紧追不舍的讨要、一些妇带着小孩进展乞讨、贫困学生寻求救助进展乞讨等等。漂泊乞讨人员的构造也呈快速上升的开展的团伙乞讨、职业乞讨等现象已屡见不鲜。因此宝鸡日益增多的漂泊乞讨人员变化多端的乞讨方式职业乞讨者等使得对城乞讨行为理的形势日益严峻。漂泊乞讨人员的人群构成状况复杂。经过调查发现原来多以老者居多其次就是儿童乞讨人员约占到三分之一。而让我们值得考虑的就是如今的老年乞更多而且一些正是读书年龄的青少年也开场在漂泊乞讨其间还有很多不乏残疾人士、婴幼儿。漂泊乞讨人员乞讨方式发生变化。过去的漂泊乞讨人员只乞要一些馒头、大饼之
40、类的可以充饥的食物如今的漂泊乞讨人员已经不满足过去的那种只给点吃的了己经不是只满足温饱问题的性质了他们如今不要吃的只要钱了甚至有的乞讨人员强乞强要、不给不行、给少了不要的地步。职业化乞讨者比重增加。目前宝鸡的漂泊乞讨人员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为因临时遇到困难或其他原因导致的非职业漂泊乞讨人员;另一类那么是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的漂泊乞讨人员他们不愿意承受临时性救助通过假装、欺骗的来利用人们的同情心而博取同情的职业乞而且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欺诈性乞讨行为普遍。原来的漂泊乞讨人员只是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而进展乞讨以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但如今的漂泊乞讨人员被经济利益驱使导致职业漂泊乞讨人员剧增。这些职业乞讨
41、者为了到达经济目的编造各种各样的谎话来骗得人们同情。他们自编自演各式各样的悲惨遭遇和身世以谋取钱财。漂泊乞讨人员有的扮作残疾人、大学生有的拿出各种证件有的利用道具等等以欺骗为生骗取钱财为目的。致使欺诈性、职业性乞讨的行为日益普遍化。二漂泊乞讨人员救助法律制度在理中的困境法律是一种行为是人们根据现实需要创设出来的性。法律在被施行前只是处于一种应然的状态它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被人们实际执行和遵守才能使创设出来的行为形式转化为人们的详细行为才能使“应然达到“实然发挥实效实现其预的目的。“社会救助法律制度的制定是现实敦促和时机成熟的必然结果。那么它在现实生活中被遵守、被执行、被适用的情况又如何呢?是否到达
42、了立法者预的目的和效果呢?D回看救助理施行以来的几年间社会生活特别是漂泊乞讨人员的救助现状不难看出救助理的运行并不理想新的社会救助问题频繁出现威胁到公共福利资金的平安威胁到社会的公平、和和谐稳定。笔者以宝鸡救助站为例谈社会救助法律制度施行的现状。1、“职业乞、“跑站现象治理难2003年8月1日正式施行?城漂泊乞讨人员救助理?将强迫性收容遣送改为关爱性救助理从救助原那么、精到详细理制度、方式无一不折射出人性关爱、尊重的光芒。新规定被救助对象需满足四个条件:1、自身无力解决食宿;2、无亲友投靠;3、不享受城最低生活保障或农村五保供养;4、正在城漂泊乞讨度日。那么这些需要救助的人群是否得到有效救助了
43、呢?1职业乞及其危害职业乞是指有组织的乞群体以行乞为生的个体也可包括在内。对于职业乞而言他们行乞并非为了生存而是为了生活行乞成了这类人长性的职业。乞讨本来是人们在极端贫困下所选择的谋生手段之一但随着社会的开展乞讨自身属性发生了变化。如今乞讨逐渐演变成一种职业已经成为相当一部并不处于生存的人赖以生活甚至发家致富的主要生活方式。2003年8月伴随着?城生活无着的漂泊乞讨人员救助理?的出台。原来的“强迫性的收容遣送改为“自愿性质的临时性社会救助措施。救助办法规定救助站的救助对象是“城生活无着的漂泊乞讨人员。制定的?城生活无着的漂泊乞讨人员救助理施行细那么?第2条对“城生活无着漂泊乞讨人员作了明确界定
44、:I自身无力解决食宿;2无亲友投靠;3不享受城最低生活保障或者农村五保供养;4正在城漂泊乞讨度日。即具有这四项条件者属于救助对象。目前的问题是即使是符合被救助条件的职路学仁:?救助站的困境宕出路?社会科学?2004年第20页。业乞也不会自动到救助站寻求救助。“据调查在数量庞大的漂泊乞讨人员中80以上的是职业乞即以乞讨为职业以此安身立命并借此发家致富的人员。他们中绝大多数的行乞目的并非为了生存而是生活甚至要比周围那些依靠辛勤劳动生活的人过得更好。在实行“来去的救助制度背景下职业乞往往不会选择救助。12“城生活无着的漂泊乞讨人员是社会的一类特殊的弱势群体公共效劳职能和社会福利目的对这类群体给予特殊
45、关注和人文关心为保证其生存权而为他们提供“的午餐然而这种“的午餐只有提供应那些真正需要的人才能发挥资源功用否那么不但会使财政资金悄然流失而且会造成社会道德。13因为不仅承当着社会救助制度的经济本钱同时又要面临社会救助的道德风险。职业乞的危害有:第一削弱社会的同情心及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与救助。普及全国各地的乞讨现象使社会熟视无睹漠然视之。由于对乞讨者身份、经历、贫穷的性真假难辨导致部社会回绝捐助乞讨者这种漠然久而久之变成了冷酷无情同情心受到削弱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与救助变得薄弱。而且这种被削弱的同情心影响到青少年尤其是儿童使得少年儿童的同情心逐渐丧失新一代同情心的削弱将对将来的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第二隐藏犯罪、发不安定因素进而影响社会稳定。乞群体中有不少是借乞讨之名行犯罪之实。有的乞利用同情心编造虚假身份和经历骗取钱财;有的头靠行乞发家致富尤以利用少年儿童和残疾人乞讨的居多。第三助长了好逸恶劳的惰性风气和不顾廉耻的丑恶行径。“业的兴旺帮的历久不衰是社会病态的一种表现作为流民的一种职业流向其对民族道德的腐蚀作用极大。乞受利益驱动为了获取钱财不择手段不顾廉耻采用阻挡、尾随、谩骂、下跪、磕头等纠缠行人完全丧失了人格尊严无是对成年人还是对少年儿童都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无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第四引发其他社会问题。一是公共卫生问题。假设某种传染疾病肆虐流动的乞讨人群一旦感染给社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