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doc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doc(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种群和群落1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如一片森林中的全部猕猴是一个种群,一片草地中的全部蒲公英是一个种群。2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决定种群的大小和密度的特征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3种群的年龄结构包括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可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4可以用哪些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分别适用对象是什么? (P61、62、68、75) 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弱的动物 标志重捕法:活动能力强的动物(掌握计算和误差分析) 用血球计数板记数法:微生物(如培养液中的酵母菌)5样
2、方法中草本植物取样的大小一般是1m1m。 样方法中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取样的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等。 计算所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应取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6种群数量J型增长的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 J型增长的公式:NtNot No为种群起始数量,Nt为t年后种群数量,为种群数量为前一年的倍数,即种群增长倍数。不是增长率,增长率为(-1)。J型增长的条件下种群增长率保持不变,无K值。 自然界中存在这种增长方式,通常发生在一个种群新迁入一个适宜的新环境后开始一段时间内。7种群数量S型增长曲线和J型增长曲线的比较: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
3、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环境容纳量不是固定不变的,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如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围的缩小,其K值就会变小。8在自然界中,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9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都有着重要意义。10生物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群落的特征包括: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即水平结构和空间结构)等方面。垂直结构表现为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水平结构表现为群落
4、常呈镶嵌分布。森林群落中影响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光照。植物又可以给动物提供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 注意:区分种群的空间特征和群落的空间特征。1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不同,热带地区最大,向地球两极延伸则逐渐减少。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中,采集调查采用取样器取样法;丰富度的统计方法两种:记名计算法、目测估计法。12种间关系共分为四种常见类型: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P73)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例如兔和草,狼和羊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生活习性越
5、相近,竞争越激烈。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分为“一强一弱”和“一死一活”两种型。例如牛和羊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例如噬菌体和大肠杆菌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例如,豆科植物和根瘤菌。14群落演替主要类型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裸岩上演替,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初生演替还可发生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次生演替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种群 群落 知识点 总结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