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河治理工程设计分析.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济河治理工程设计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济河治理工程设计分析.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济河治理工程设计分析1济河概况济河发源于济源市济渎庙,流经济源、沁阳、温县、于武陟县董宋村东南入老蟒河,全长72.20km,流域面积261.75km2,是蟒河的重要支流。济河上游位于孔山南麓,中游经过广利灌区中部低洼地带,下游临近沁河南堤,担负着排涝、降低地下水位和拦截沁河渗水的作用。沿河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地面高程在101.60150.00m之间,地面纵坡在1/10001/2500之间。2济河的治理2.1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1954年,对济河进行系统治理,疏通了干支排,下挖了河床,降低了河道水位,解除了一般性涝灾。1958年政府对广利灌区进行扩建改造,将济河29+100(4号跌水闸)以上河
2、段规划为广利总干渠,承担灌溉、排水功能,为灌排合一渠段;29+100(4号跌水闸)以下河段仍规划为除涝防洪河道。2.2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济河29+10033+587河段于2008年和2010年进行了护砌治理,而33+587以下河段由于受资金不足的制约,多年来未得到系统治理,现状河道淤积严重,除涝能力不满足5a一遇要求;堤防高度不足、残缺不全,防洪能力不满足规范要求;局部河段岸坡冲刷坍塌,桥梁建设标准低,损毁严重。为解决河道的除涝防洪隐患,促进区域经济社可持续发展,亟需对河道进行系统治理。其中龙涧段上游从沁阳市城区穿过,下游两岸为基本农田。为保护沁阳市城区安全和粮食生产安全,促进区域经济社
3、会可持续发展,对该段河道进行加固堤岸、清淤疏浚等防洪除涝的系统治理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2.3水文气象2.3.1气候特征项目所在流域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在蒙古高压控制下,盛行西北风,气候干燥,天气寒冷,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暖湿海洋气团从西南、东南方向侵入,冷暖空气交替频繁,促使降雨量特别集中。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99.60mm,年最大值(1954年)为1094.20mm,年最小值(1965年)为262.90mm,汛期69月份为721.60mm(1954年)和126.90mm(1965年),分别占全年降雨量的66.00和48.30,降雨极不均匀,多集中在夏秋两季之间,多年平
4、均气温为14.74,一月份最冷,月平均为0.40,最低为-16.40,无霜期219d,年日照时数多年平均为2493.10h,多年平均风速为2.10m/s,最大为19.40m/s,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20cm蒸发皿)为1774.80mm。2.3.2工程地质工程区位于黄、沁冲积平原,属平原河谷地貌,济河自西北流向东南。济河两岸筑有河堤,但经多年洪水冲刷,目前堤高约12m,堤宽约24m。河谷形态一般呈“U”型。河道顺直,局部河段弯曲,河道平均比降为1/3500,河滩平坦开阔,多为耕地。工程区地下水以第四系松散土类孔隙水为主,主要含水层为第层重粉质壤土(alplQ4)。勘探期间,地下水位受河水影响,水
5、位高程106.80112.40m,埋深3.804.70m。地下水主要接受河水、大气降水及地下水侧向迳流补给,以侧向迳流形式向下游排泄。地下水动态类型为大气降水入渗-径流型。3济河治理的工程设计本次治理的原则是依河势演变规律因势利导,对河床进行整治,疏浚清淤,拆除阻水、挑水、侵河建筑物及占河道用地。根据本区域内防洪除涝的需要,技术可能和经济可能的原则,达到合理规划河道,促进生态平衡,充分发挥河道工程的防洪、除涝和灌溉等综合效益。3.1河道工程设计本次治理段依据实测河道纵横断面图及沁阳市城市总体规划对济河的规划要求,按照少占地,少拆迁、河道满足设计行洪为原则,治理以清淤扩挖主河槽为主,基本维持现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治理 工程设计 分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