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与分析.docx
《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与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与分析.docx(4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影响分析内容简介:2007年8月份,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出现还款困难,进而引发以其为基础资产的证券化产品次级债危机,并波及世界金融市场,引起人们对世界经济衰退和爆发金融危机的担忧。本文着重对次级债次级债危机的原因、过程、影响和次贷危机背后的道德危机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次级抵押贷款引发的一系列危机没有离开三个方面的薄弱和漏洞,一是金融工具本身的薄弱和漏洞;二是过度的证券化;三是货币政策的调整。从次贷危机所处的阶段上看,由于分工、科技和信用扩张等方面目前都有衰竭迹象,因此把欧美金融危机判断为处于开端期的末尾更合适。次贷危机,已逐步演变成自二战以来最为严重的一场金融危机。其影
2、响不仅局限于美国,还波及到了全球范围,并引起了外汇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大动荡,次贷危机发展成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次贷危机引发了国际商品价格上涨,更引发了全球粮食危机。这些危机的背后实际上昭示了目前西方国家的道德危机,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精神的危机。次级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最重要的不是中国的金融机构持有多少可能变成坏账的美国次级贷款,或者持有多少相关衍生产品,而是美国经济的不确定性,随着次贷危机的深入,我国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加大,我们需要密切关注国际大环境的变化,努力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一下翅膀,就可能在两周后引发美国德克萨斯刮起一场
3、龙卷风。这就是蝴蝶效应。如果从2007年以来全球金融市场的变幻来看,次级债就是一只巨大的蝴蝶,当它不停地扇动起翅膀,全世界都为之心惊胆颤。2007年八月,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出现还款困难,进而引发以其为基础资产的证券化产品次级债风波,并波及世界金融市场,各大金融机构出现巨亏,各国央行不得不对金融市场紧急补充流动性。曾经有一个小幽默,讲的是有一位富人提着大把美元走进瑞士银行,要求开立一个存款账户,银行柜台人员问他:“先生,您要存多少钱?”那位先生环顾四周,神秘兮兮、小声地告诉柜台:“万美元。”银行柜台人员大声地对先生说:“先生不要不好意思,尽管瑞士很富裕,但贫穷不是您的过错。”虽然这只是一个小幽
4、默,多少有些夸张成分,但绝对不是空穴来风。它反映出瑞士这个国家多么富庶、瑞士的银行多么“牛气”。如果瑞士乃至全世界真有这么一家牛气的银行,那么这家银行非瑞士银行集团莫属。但是这一次次贷危机,瑞银却处在了暴风当中。瑞士银行集团成为次贷危机中损失最大的金融机构之一。这家百年老店去年第四季度亏损额达创纪录的125亿瑞士法郎(约合114亿美元),超过了花旗和美林的亏损金额。今年第一季度,瑞银再次爆出超过百亿美元的巨额净亏损。在这场危机中,贝尔斯登、瑞银、花旗等美国、欧洲的大型金融机构均遭受重创。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说:“有一天,人们回首今日,可能会把美国当前的金融危机评为二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危机。”金
5、融大鳄索罗斯认为:“次债危机是二战以来60年内最严重的金融危机,是美元作为世界货币时代的终结。”区区次级债何以对市场带来如此大的冲击?这场危机究竟是如何发展、演变的?它对全球金融体系、实际经济活动究竟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一、美国次贷危机的形成1、次级抵押贷款和次级债美国购物尤其是购买住房等高档商品,大都是用抵押贷款方式分期付款。住房抵押贷款是指住房消费者以其住房为抵押向商业银行申请的贷款。就是我们常说的抵押按揭付款。美国把消费者的信用等级分为优级、次优和次级。美国的银行把能够按时付款的消费者的信用级别定为优级,把那些不能按时付款的消费者的信用级别定为次级,这个等级的消费者都是信誉不佳者。次级住
6、房抵押贷款就是信用等级较次的借款人申请获得的贷款。信用等级的差别反应在利率上,就是优质抵押贷款和次级抵押贷款的定价方式不同,前者按照市场一般利率定价,以固定利率居多。后者依据借款人信用状况进行风险定价,以浮动利率居多。依据不同的风险等级,市场又将次级抵押贷款区分为不同的类别,形成A、B、C、D四种。其中A类风险最低,依次类推。C、D类的次级住房抵押贷款的利率水平平均高出优质住房抵押贷款利率4个百分点。从商业银行的角度看,住房抵押贷款具有借款短还款长的特点,进而影响其资产负债结构,为了获取更高的流动性安排,商业银行通常愿意部分或全部出售其住房抵押贷款,而发达的资本市场则为这一出售提供了有利条件。
7、于是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便应运而生。所谓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是指商业银行将其住房抵押贷款的收益权打包出售给一个具有风险隔离功能的特定目的机构SPV(Special Purpose Vehicle特定目的机构,作为资产证券化操作中的核心和枢纽,承担着实现基础资产风险隔离的重要功能。资产证券化实质上就是将现有或未来必定发生的金钱债权转化为证券形式的一种融资方式。)并由这一机构公开发行以此为基础资产支持的偏债性的证券,其发行募集的资金用于支付购买抵押贷款的价款,而投资者相应获得主要由住房抵押贷款利息构成的收益权。以住房抵押贷款为收益来源的证券,由于规模大且标准化,日益成为资产证券化市场的主要产品。而那些
8、信用等级低风险较高的偏债性的证券就是今天人们熟悉的次级债。购买证券化产品的投资者,主要是遍及全球的实力较大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等金融机构,以及追求“高收益高风险”的对冲基金。2、次贷危机形成的原因次级债是以住房抵押贷款收益权为基础资产的债券,按理说,只要不出现大的意外,住房抵押贷款的违约率就不会有大的上升,次级债市场就会相对稳定,即使次级债市场出现问题,由于其在整个资本市场中占的比重小,也不至于撼动整个金融市场。(08年初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存量10.9万亿美元,占GDP的82.3,其中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存量1.4万亿美元,次贷中风险较小的A类为1.05亿美元,占75。其他风险较高的为35
9、00亿美元,25)但在美国经济基本面依然较好时,区区次级债却影响到了整个金融市场,波及世界各国,原因何在?根源在于次级债对金融衍生工具的传导机制上。从金融衍生品市场看,住房抵押贷款次级债的交易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初级证券化产品(MBS)即次级债本身的交易;二是将次级债作为过手证券,化整为零后进行再包装、再组合,将包括含有成分不同次级债的证券组合成新的权益凭证的交易(CDOs)三是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衍生化的CDOs,以进行对冲交易。美国次级房屋贷款相关信用衍生品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对冲基金、银行等机构在债务抵押债券()等交易中运用高杠杆比率进行融资,据统计,能力强的对冲基金利用财务杠杆的能力在30到4
10、0倍以上,这极大地放大了金融市场的风险,使得其交易头寸对于房价及利率都处于极其敏感的临界点上。一旦二者发生波动,就必将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从而造成市场的整体波动,演变为全球性的危机。利用财务杠杆进行金融衍生品对冲交易操作,在微观上加大了对冲基金的获利能力,在宏观上扩大了信用规模,促使信用膨胀,加大了金融风险,一旦市场条件变化或对冲基金操作失误,风险立即显现,对冲基金难以归还信用放款,进而引起金融市场的连锁反应。一个最直观的的表现就是金融市场上的流动性出现短缺。在利率升高的同时,各金融机构为了归还贷款或保住已有的收益而竞相出售有价证券,促使包括股票、债券、期货和金融衍生品在内的各种有价证券大幅下
11、跌,使得流动性进一步紧缺,引发资本市场灾难并波及货币市场,造成金融危机。因此,与次级债联系在一起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其基础资产是住房抵押贷款的收益权,其风险状态取决于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状态,一旦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出现违约率上升,整个链条就会产生问题。不幸的是,2005年前后,在以下因素交互作用相互影响下,美国房价由升转跌,住房抵押贷款违约率开始上升,次贷风波便由此发作。第一、从宏观层面来看,国际和国内的流动性过剩为此次危机埋下了隐患。一方面,较低的资金成本压低了美国国内住宅的抵押贷款利率,降低了贷款购房的成本,经济的繁荣使得美国居民收入大幅度上升,二者相互形成了对住宅的强劲需求,从而抬高了房地产价
12、格,同时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又使得房主得以抵押房产再融资的形式,将房产的升值套现以超前消费,从而支撑了美国经济的强劲增长。另一方面,过去五年世界各国央行的低利率政策形成了世界性流动性过剩。投机性资金进入美国市场,将美国住宅市场价格迅速推高到实际需求决定的均衡价格之上。第二、房价下跌成为危机爆发的直接诱因。自2006年起,房价对需求的抑制作用开始显现,美国房地产行业景气逆转已经在各项指标上充分反映出来:私人房屋开工量,竣工量比2005年的峰值下降了30;反应住房合同签订状况的美国房地产行业房屋销售指数从112.5下降到98;2006年第三季度到2007年二季度,美国国内房价下跌幅度超过10。美国房地
13、产市场开始进入调整期。在这种情况下,次级抵押贷款在房价快速上涨时被掩盖的风险开始暴露。对低收入人群而言,在房价上涨阶段可以通过不断扩大再融资规模或出售房产,归还住房抵押贷款;但是房价形成明显下跌趋势后,无法通过再融资手段归还前期贷款,即使出售房产也必须折价出售甚至找不到买家,违约问题自然难以避免。据统计,2004年和2005年发放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中分别有10.6和29的贷款总额大于借款人所购房产的价值,在房价下跌时此类贷款违约概率就很高。第三、利率走高和利率重置使得2004年后购房的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还贷压力加大.自2004年中期到2006年,美联储17次加息,基准贷款利率回升到5以上,这
14、加大了借款人的还款压力。更为棘手的是,次级抵押贷款中选择可调整利率的贷款比例高达85。随着部分次级可调整利率抵押贷款的优惠期在2006年到期,贷款利率被调整到正常市场水平。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由于信用较差,而本身收入有限,无力应对利率的上调和房产的贬值,很多人陷入了“还不起款、融不到资、买不出房”的三难境地,违约率激增。第四、贷款发放机构对房地产形势的判断过于乐观,为追求短期效益盲目对资信较差的借款人发放住房抵押贷款,起到了为次级抵押贷款危机推波助澜的作用。前几年,美国房地产市场充斥着成本低廉的国内和国际资金,房地产行业涨声不断,一时间各个贷款发放机构纷纷降低放贷标准,抢占市场份额。部分机构基
15、于短期经济利益,最关注的往往不是借款人是否能按期还款,而是借款人何时能够再融资以便获得更多的手续费。探究美国次级债危机的始末,可以发现,同历次金融危机一样,次级抵押贷款引发的一系列危机没有离开几个方面的薄弱和漏洞。一是金融工具本身的薄弱和漏洞,次级抵押贷款信用评级的严谨性和对借款人偿债能力尽职调查不够等产品缺陷的存在,是导致系统风险的先决条件。二是过度的证券化显现出次级抵押贷款风险的放大,而放大的风险转移和传递无疑为系统风险的实现创造了可能。三是货币政策的调整是引发次级抵押贷款产品薄弱点的危机的根本原因。 面对愈演愈烈的次贷危机,美国开始了一场深刻的反思,一些责任人或疑似责任人遭到“秋后算账”
16、。第一个被“秋后算账”的是撒切尔夫人和里根。世界著名投资大师索罗斯将目前全球信贷危机归咎于上世纪80年代英国的撒切尔夫人和美国的里根总统执政时期形成的环境。当时,贷款业务迅速扩张,银行和金融市场监管放宽。撒切尔夫人和里根信奉自由放任主义,相信市场的自我调整机制,最终造成了目前的房地产泡沫,接着又演变为信贷市场危机。显然,经济自身的调节机制不应该被神化,它也有失灵的时候,需要政府的有形之手予以调整,否则,放任自流的结果有可能在浑然不觉中制造并累积矛盾。因自身调节机制失灵所制造出来的矛盾更隐蔽更难以发现,也更不容易提前化解。第二个被“秋后算账”的是格林斯潘。已从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位子上退休的格
17、林斯潘三年前还被尊为“史上最伟大的央行行长”,但随着次贷危机的蔓延,人们开始把问题归结到他头上,认为格林斯潘在任最后几年实行的低利率和在监管方面的放任政策,为当前的金融危机埋下了祸根。当然,格林斯潘对这种指责坚决不认可,他委屈地说:“以前我常常莫名其妙地受到称颂,现在又莫名其妙地遭到责难。”但是,如果对照一下美国次级抵押贷款的发展就不能发现,格林斯潘的低利率政策的确埋下了隐患。为了刺激经济增长,美联储逐渐放松金融管制,鼓励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机构不仅向购房者提供低利率贷款,还通过减税等方式鼓励购房者重新融资。追溯起来,这不正是次贷危机的根源吗?无论是调控经济增长还是鼓励经济发展,都应该考虑到“度
18、”的问题,任何政策措施一旦过度就容易埋下隐患,遭到市场以极端方式给予的报复性调整。次贷危机是否因格老引起不好说,但至少与他的政策失误有关却是不争的事实。当然,把责任全部归结到格老身上也是不厚道的。第三个被“秋后算账”的是包括布什在内的美国政府主要领导人。一些经济学家指责美国政府高官忽略次贷危机的损失与危害,掩盖问题,贻误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这种批评显然也不够“厚道”,美国政府高官如果不是尽可能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声称次贷危机危害不大,会有那么多国家拿着真金白银向美国市场注资吗?会有那么多资金蜂拥到美国抄底吗?这种错误信息在某种程度上误导了其他国家的投资者,使他们在茫然不觉中充当了为次贷
19、危机买单的冤大头。第四个被“秋后算账”的是伯南克。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著名经济学家Allan Meltzer认为,为了完成拯救贝尔斯登的计划,伯南克使纳税人承担了300亿美元的风险。美联储似乎没有与摩根大通进行很好的谈判,而是急于完成交易,这使得摩根大通从中获利。在货币政策方面,美联储目前重复上个世纪70年代的错误,关注重点在通胀和失业率之间来回摇摆。伯南克一定会感到非常为难。由于前任做得太优秀,他无论怎么做都难以博得公众的满意。继续走格林斯潘的老路,人们会说他因循守旧,不能创新。如果另辟蹊径,可能被人指责为华而不实,标新立异。因此,伯南克整体上还是走了稳妥路线,既延续了格林斯潘时期的一些政策思
20、路,又有自己的独特行事风格。第五个被“秋后算账”的是美国国会。有经济学家指责,使市场复苏的动力在于让人们相信房地产市场的问题已经解决,但是美国国会采取的一些措施使问题更严重,因为房产所有者会认为国会将拯救他们,觉得没有必要将房屋降价出售,导致问题继续累积。这其实是一个两难选择。如果美国国会对饱受次债危机煎熬的民众充耳不闻、视而不见,一定会遭到民众的指责;而表露出积极的态度,又使得民众将希望全部寄托在政府的拯救上面,而不愿意顺势降低房价,导致次贷危机无法通过民众对部分利益的让渡得到缓解。(可阅读参考资料2)3、次贷危机的演变第一个阶段:问题的浮现在2007年2月27日,全球股票市场出现了同步暴跌
21、的现象。由于在时间上,恰好是由中国上海的上证指数下跌开始的,以至于有人将其归因于“中国冲击”,但是敏锐的市场很快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美国的次级债市场。美国前三大银行为应付可能出现的次级债损失,大幅增加坏账准备,引起了市场不安。公开统计数据显示,次级债贷款违约率正在上升,住宅贷款机构股票大幅下降。3月份,美国国会就次级债问题举行听证会,确认次级债贷款余额高达1.3万亿美元,次级贷款采用特殊的贷款产品,已经进入高额还款时期,预计大约有100万户美国家庭可能无法归还贷款。4月2日,美国第二大次级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保护。但是,当时市场普遍认为其影响是局部的,不会波及优惠贷款,更不会影响
22、其他部门,如当时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对此看法也是如此。此后不久,由于各国经济景气上升,股市暂时恢复了平静,且继续上升。第二个阶段:危机爆发2007年夏季,市场再次开始担心基于次级债的证券化商品。6月中旬,大型投资银行贝尔斯登旗下两家对冲基金因大量投资基于次级债的CDO,出现重大损失而陷于破产。7月中旬,三大评级公司对一千多个住宅贷款MBS调降评级,投资者普遍感受到信贷风险急剧上升,美国最大住房贷款公司全国金融公司传出贷款损失和业绩恶化消息。在欧洲,次贷危机也开始爆发。7月底,德国产业银行公布了与次级债相关的重大损失。8月9日,法国BNP巴黎银行宣布,由于资产估值困难,暂时冻结旗下三家基金资产。受此
23、影响,欧元区短期金融市场流动性紧缺,短期市场利率急剧上升。9月中旬,英国北岩银行出现了英国近140年来首次“挤兑现象”。该银行直接持有与美国次级债相关的金融产品尚不到总资产1,但由于其资产负债结构存在期限不匹配问题,资金来源主要依赖短期市场,当美国次贷危机波及到欧洲短期资金市场时,造成流动性紧缺,北岩银行融资出现困难,引发了挤兑现象。为防止市场陷入流动性危机,欧美中央银行积极进行了干预。欧洲中央银行去年8月9日向市场注入了948亿欧元,美联储8月10日向市场注入240亿美元。8月17日,联储降低贴现率0.5%(从6.25%下降到5.75%),并进一步放松了贴现贷款条件,通过吸收MBS以及相关的
24、证券,使得三大银行花旗、美林和摩根大通能为自己的子公司提供250亿美元信用。9月18日,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从5.25%下调到4.75%,贴现率从5.75%下调到5.25%,各国中央银行也联手大量提供流动性。市场出现乐观情绪,误以为次级债危机已经结束,股指再度上升。第三个阶段:危机深化和发展到2007年10月下旬,欧美大金融机构陆续公布第三季度财务状况,巨额财务损失远远超出以前预告,也超出市场预期,市场开始恐慌。中央银行再次联手干预。进入2008年以后,美国大金融机构公布新的季报,损失又一次超过预期。其中,美林、花旗、UBS等出现巨额亏损;以野村证券、瑞穗集团等为代表的日本金融机构总计发生了6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美国 危机 影响 分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