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管理心理与纪律管理.docx
《课堂管理心理与纪律管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堂管理心理与纪律管理.docx(5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课堂管理-课堂管理心理 课堂管理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协调课堂内各种人际关系,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环境达到最优化状态,从而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场所,良好的课堂管理保证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并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具体地说,它具有促进和维持两大功能,主要通过课堂气氛的营造和课堂纪律的管理来实现。本章主要讨论了课堂管理的涵义和功能、课堂管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影响课堂管理的主要因素以及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和课堂学习纪律管理等一系列问题。第一节 课堂管理概述 课堂管理就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协调课堂内各种人际关系,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环境达到最优化状
2、态,从而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它具有促进和维持两大功能。同时,课堂管理要想能顺利、有效地进行,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并充分考虑到影响课堂管理的各种因素。 一、课堂管理的概念 (一)课堂管理的涵义 管理是指由管理者通过协调他人的活动,以便取得的效果大于个体单独活动效果之和的过程。课堂管理是管理的一种特殊形式,与一般管理相比,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其特有的性质。课堂管理是一种协调和控制的过程,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协调课堂内各种人际关系,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环境达到最优化的状态,从而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具体来看,课堂管理是由一系列要素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其管理主体是教师,管理环境是课
3、堂,管理客体是各种人际关系,如师生关系和学生关系,管理目标是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与学生同属于课堂管理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具有能动性的两方面。他在矛盾中处于主导地位,通过确定课堂管理目标、实施目标、控制目标以及检查和评价目标等一系列环节,建立和保持良好的教学条件,使课堂内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堂内的各种资源,以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学生在课堂管理中虽处于被管理者的地位,但教学是师生双边共同活动,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应取决于师生两方面的协同配合。教学效率的高低是师生双方教与学效率之积,如果缺少任何一方,教学都无法进行,教学效率也势必为
4、零。学生并不是无生命的物体,他与教师一样具有能动的作用,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等对课堂管理目标的实现都会产生不小的影响。 课堂管理实际也就是对课堂中人际关系的管理。课堂是学校中最基本的教学单位,是一种有组织的群体教学活动场所。在课堂内主要有两种角色,即教师与学生,相应的课堂中的人际关系也就是师生关系与学生关系。只有妥善处理好课堂中的各种人际关系,才能实现教师、学生与课堂情境的协调,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否则,人际关系没有处理好则会造成课堂气氛紧张,课堂纪律出现问题,从而干扰正常的教学活动。 (二)课堂管理的功能 课堂管理在课堂教学整个环节中起着重要作用。广义上的教学过程包
5、含三个方面内容。一是狭义的教学。即师生双方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和规定,对所讲解的内容进行合理组合,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案,然后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并对教学内容予以操作,如此一环紧扣一环,有条不紊的进行。二是评价。即根据一定目的,按照一定标准,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教学活动的质与量进行有价值的判断。评价通过检查教学效果,发现问题,以便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从而保证了教学活动不至于偏离方向,使预定的教学目标得以完全实现。三是管理。它是对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计划、决策、组织、监督和调节,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关系融洽,最大效率地利用课堂时
6、间。 课堂管理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与评价的进行,它具有两个基本功能: 1.课堂管理的促进功能 教师在课堂中主动地创设能促进教学的课堂环境,满足学生合理的需要,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潜能,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这就是课堂管理的促进功能。学习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而是一项艰苦的劳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使课堂环境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气氛健康积极,师生双方都有饱满的热情,师生关系融洽,课堂纪律良好,学生的思维活跃,对教学内容理解迅速准确,静心聆听与积极思维和谐进行。学生在这种有张有弛的课堂情境中才能有效地并且轻松愉快地学习。课堂管理的促进功能不是通过严厉斥责或放任自流来实现的
7、,而是教师运用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一系列相关知识,通过各种途径来起到促进作用的。 第一,协调好课堂内各种人际关系,形成尊师爱生的师生关系和团结友爱的学生关系,师生朝着教学目标共同努力。课堂内的人际关系无外乎有三种类型,单向交往类型、双向交往类型和多向交往类型。如图8-1。 单向交往类型中只有师生关系,学生之间不进行交往,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不主动与教师进行信息交流,课堂气氛压抑、沉闷,教学效果最差。双向交往类型也是一种被动交往型,学生之间几乎不进行交往。一般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师生之间进行双向的信息交流。在这种双向交往形式中比在单向交往形式的人际关系中教学效果要稍微好一些,在一
8、定程度上克服了学生学习的被动性,但仍无法很好地激发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而在多向交往类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都可进行广泛的信息交流,课堂气氛积极和谐。教师作为集体的一员,不仅和学生广泛交往,还鼓励学生之间的交往。这种交往方式往往使课堂气氛热烈,学生积极性很高。当然,上述三种课堂内人际关系类型各有利弊,教师应善于取长补短,灵活运用各种类型,建立自由轻松而有秩序的课堂管理情境,以提高教学效率。图8-1 师生交往类型示意图 第二,正确处理课堂中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关系。班集体是正式的群体,同时,班级内部还存在着各个层次的非正式群体。班集体中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的产生均可利用非正式群体的这些特点。
9、但当非正式群体的目标与班集体的目标不一致时,非正式群体就对班集体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应协调好这两者的关系,对有利于班集体的非正式群体应加以保护扶持,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而对消极的非正式群体要因势利导,根据成员不同特点,将其组织起来参加有益的活动,使非正式群体的性质向好的方向发展。对那些有破坏性的非正式群体只能取消其存在。总之,在课堂教学中,非正式群体对教学效果的好坏产生极大影响,教师应运用教学技巧把非正式群体的力量形成合力,共同实现教学目标。 第三,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气氛是一种心理背景,是教学的软环境。积极的课堂气氛,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相反,消极的课堂气氛则会降低学习效
10、率。学生在宽松愉快而有秩序的课堂气氛中往往注意力集中,精力充沛,思维活跃,思路开阔,情绪稳定,而在压抑沉闷的课堂气氛中学生往往思维呆板,思路狭窄,情绪低落,精神不振,学习效果也相应较差。因此,良好的课堂气氛对学生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它不但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学习,而且还会促进学生的个性的健全发展。课堂气氛往往通过教师的体态、表情、语言等暗示给学生,并使学生产生了移情,从而产生连锁感染,形成某种气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从而对课堂教学起到促进作用。 第四,使学生明确教学目标,使课堂活动朝着预定的目标前进。管理活动的目标就是管理主体希望被管理对象所应达到的状态,是管理活动
11、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评价管理绩效的衡量标准。课堂管理中,其管理目标就是实现预定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对于教师来说可以卓有成效地有针对性地完成既定的任务。因为目标引发行为,使行为指向特定方向,诱发行为动机,促进人们为实现预定目标作出积极努力,使各个体的力量聚合成了一股合力。教学目标在课堂管理中所具有的启动、导向、激励、聚合、衡量等功能保证了师生双方在课堂情境中的活动均沿着预定道路前进,最终实现预定目标。 2.课堂管理的维持功能 教学活动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课堂管理能维持课堂教学的正常秩序,保证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这就是课堂管理的维持功能。课堂教学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
12、而是动态变化的,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与课堂教学目标相违背的因素的干扰。为了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必须有意识地排除消极因素的影响,使教学得以顺利进行。课堂管理的维持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课堂里随时可能发生突发事件,破坏原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学生关系。课堂管理有助于减少此类突发事件的发生,缓解冲突,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维持课堂中和谐的人际关系,保证教学有序地进行,从而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第二,课堂管理需要制定符合教学目标的课堂行为准则,维持课堂纪律。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促使教学目标最终实现,必须制定班集体全体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从外部对学
13、生的行为进行监督控制。最初,这种课堂纪律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外在的约束力,而当课堂纪律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时,纪律对学生的约束达到了自律水平。纪律对学生具有普遍约束力,同时也防止了教学中问题行为出现,使教学得以有序的进行。 第三,课堂管理有利于维持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学中,内容不会全是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有的内容本身就枯燥乏味,如果教学方法再不得当,那么势必会造成课堂里死气沉沉,学生无精打采或者交头接耳,干一些与教学无关的事。而课堂管理如不能及时处理或排除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则会造成课堂秩序混乱,影响教学效果。 二、课堂管理的基本原则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情境中的积极因素作用,减小消极因素的影响,必
14、须对课堂情境进行调节和控制,加强课堂管理。总的来说对课堂教学环境的调控应从整体出发,对课堂中各方面因素进行规划和调整,使其有机统一为和谐整体,使课堂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和提高教学效率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增强或突出课堂中的某些因素,有意形成有利的课堂环境来影响教学。并且在课堂管理时,应重视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使整个课堂情境达到最优化状态。总之,课堂管理途径和方法有很多,但在具体施行时应该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 (一)了解学生的需要 需要是个体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内部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需要越强烈,由此引起的行为强度也就越大。同时需要也是人认识过程的内部动
15、力,学生为了满足认知需要必须对有关事物进行知觉,记忆,思维等。学生需要的满足程度直接体现于他的情绪之中,另外,学生需要的满足过程又体现于学生的意志行为中,所以,学生的各种需要是其心理活动的动力,是对教学活动的一种心理需求,因此在课堂管理中应高度重视学生的需要。学生的需要是内因,教学活动只有通过这个内因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如果无视学生的需要进行课堂管理,那么只会事倍功半,并且极有可能导致学生身心受到伤害。 (二)创造积极的课堂人际关系 教学过程,固名其义本身就是一个互动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学的有机统一。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师生之间必须进行广泛的信息交流和情感共鸣。处于合理的师生关系和教师领导方式中
16、,师生双方在心理上具有很大的相容性,学生乐于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乐于听取教师所提出的指导性意见,对教师所采取的教育措施学生多给予配合,学生从心理上接受教师,并易受到教师榜样示范作用的影响。教师在这种师生关系中,一般都热爱学生并且理解学生容易对学生产生移情,能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从而,自己的教育措施更有针对性,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从而产生积极的教学效果。 学生群体中同伴间的交往对学习的动机、兴趣以及理想、价值观等都有很大影响,从而制约了课堂管理效果。学生之间由于处于一种平等地位,具有更多的相似性,他们之间的榜样示范作用更易被内化。良好的学生关系能使学生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在课堂中,学生之
17、间发生相互作用,可能会出现竞争与合作的学习情境。在合作的学习情境中学生之间关系融洽,互相信任,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学习氛围好。而在竞争的学习情境中,每个个体之间缺乏信任和沟通,因而可能导致学生关系的紧张。但同时,竞争在某种程度上也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获得成就感。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而对竞争应予以有效的调节与控制,使得在两种学习情境中,均能保证学生关系融洽,创造有利于学习的同伴关系。 (三)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 作为一名优秀教师,应该熟练地掌握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实施有创造性的教学措施,减少干扰因素的存在,把学生的精力集中到学习上来,使整个课堂情境确实以教学为中心,保证能很
18、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身心特征等确定教学目标,并相应对教学内容作合理的规划,周密安排。既考虑到学科内在的逻辑体系,又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水平。经过认真分析,确定最佳的教学方案。其次,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管理,保证课堂秩序良好,同时还要使用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并自觉主动地学习,从而学得轻松有效。教师在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向学生提供学法指导,使学生实现高效率的学习。最后,教师还应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考核与评价,对学生的成绩给予肯定,同时找出存在的问题,以便进一步改进,使课堂教学有的放矢
19、,更有针对性。 (四)建立相对稳定的课堂规范 为了实现班集体的目标,有一个约束班级中每一个成员的规范是非常必要的。课堂是进行教学的场所,为了保证教学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必须有一个统一的课堂规范,并使其固定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如上课不迟到不早退,迟到了要征得老师同意方可进入教室,上课时,不得无故大声喧哗,发言要举手等等基本的行为准则。课堂规范应是课堂管理的依据,制定规范时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及对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性,这样的课堂规范才不会形同虚设,起到预想的约束作用。课堂规范一旦形成,就对集体成员产生了普遍的约束力。但只有在学生清楚地了解并理解这些规范的基础上,他们才会自觉地遵守规范。因此,学生
20、入学时起,教师就应让其了解规范及其必要性,使学生在正确认识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符合规范的行为习惯。学生也只有在自觉地将规范内化为自己的信念的一部分时,规范才真正具有约束力。学生不仅可用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还可用规范来评价别人的言行,通过班级舆论以纠正偏离规范的其他人的行为。教师在评价学生言行时也应以课堂规范为判断标准,一旦出现违纪行为,处理也会有章可循。 三、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很多,社会和学生对教师的定型期望、班集体的特点、学校领导的管理类型、教师自身的素质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和不同层次影响着教师的课堂管理方式。 (一)社会和学生的定型期望 在众多的影响因素中,定型期望
21、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它直接制约着教师管理方式。定型期望源于一种社会刻板印象,是社会对某一类人在行为表现、意向、动机等方面的期望。刻板印象是社会对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职业就是各种刻板印象形成的基础之一。对于教师,人们一般认为其工作态度认真负责,对学生循循善诱。社会对教师的评价也比较高,认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还常把教师比喻为辛勤的园丁和无私的蜡烛等。认为教师是社会规范的代言人,其言行都符合社会道德规范。所有这些,都是社会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认知偏见,是一种刻板印象,也是整个社会对教师的定型期望。教师会不断感受到这种社会的期望,并在实践中最终转化为行为,在课堂管理中从而受到了社会期望的影
22、响。 学生集体对教师的课堂管理方式也会产生一种定型期望。学生的期望在师生互动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传递给教师,这时,教师必须使自己的管理方式与学生的期望保持协调,才能使课堂管理得以有效地进行。如果教师的行为与学生的期望背道而弛,学生虽然不得不接受教师的管理,但他会产生不满情绪,不与教师配合,管理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如,学生一般都希望教师和蔼可亲,与学生能平等相处,如果教师无视学生的这种期望,对学生发出的示好信息无动于衷,逐渐地学生也会以冷漠甚至敌视的态度对待教师,这种对立的师生关系必然导致专制型的课堂管理方式。相反,如果教师了解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并以更大热情回报学生,这样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逐渐形
23、成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采用的也只会是民主型的管理方式。因此,教师应主动了解学生的期望,并使自己的课堂管理尽量与学生的期望相一致,以取得最佳的课堂管理效果。 (二)班集体的特点 课堂管理实际就是在上课时间内对班集体的管理,因此班集体自身的特点也是影响课堂管理方式的重要因素之一。首先,班集体的规模不同,课堂管理方式也需相应不同。对于规模较大的集体,学生内部之间交往频率较小,师生之间关系相对冷淡,不容易形成统一的课堂规范,课堂规范也不容易被真正地遵守。同时,大班集体中的学生由于交往时空的限制,往往容易形成固定的小集团,这些小集团如不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通常会产生一种离心力,甚至形成破坏力量,影
24、响整个班集体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规模较大的班集体更需要高超的管理技巧。 班级性质是影响教师课堂管理的另一个情境因素。不同性质的班级有不同的群体规范和不同的凝聚方式,教师应根据不同的班级性质决定其管理方式。有的班级本来就比较优秀,对于这样的班级,教师可以利用其固有的凝聚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侧重于让学生自控自理。而对于那些纪律相对涣散的班级,教师则要更多地使用权威作用,对学生给予足够的监督和指导。 (三)学校领导的管理类型 教师是课堂管理的主体,同时又是学校领导的管理对象,领导的管理方式必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教师。如果学校领导施行一种专制型管理,与教师很少接触,行使职权时多采用权威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课堂 管理 心理 纪律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