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想象与审美超越_朱首献.docx
《艺术想象与审美超越_朱首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艺术想象与审美超越_朱首献.docx(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8 年 第 25卷第 5 期 艺术想象与审美超越 朱首献 内容提要 本文从康德的想象作为中介的理论出发,对于艺术想象在审美活 动中的运作特征进行初步探讨,提出了艺术想象的中介性的见解。基于这种见解, 作者进一步探讨了艺术想象与审美超越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表达了艺术想象在 审美超越中的中介桥梁作用的观点,深入论述这一观点则是作者所极力想做到的。 关键词 艺 术 想 象 中 介 审 美 超 越 艺术想象是审美活动中的一项重要的心理机能。就目前理论界的研究来看,想象在艺术 活动中的地位已经得到了充分地肯定,并且对其研究正在逐渐走向全方位和多层次,但是, 在
2、这一走向中,似乎很少有人触及到艺术想象在审美活动中的中介性地位,大家似乎已经习 惯于承认情感在审美活动中的纽带作用而轻视艺术想象的中介特征,这对于艺术想象是不 公平的。本文拟从中介角度来对艺术想象进行一番初步审视。 在哲学史上,康德首先对于想象力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的中介性进行了突破性研究。他 在判断力批判中,从想象的中介作用出发,把想象力和悟性的自由和谐地运行的心意状态 作为审美的状态,并把这种审美状态视为引渡纯粹理性达 至实践理性、知指涉到行的思路的 形成 D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对于审美想象的中介性进行了明确的肯定,这主要表现于他 对审美判断的定义中。他认为,想象力 “ 通过一个给定的表象,
3、无意识地和悟性(作为概念机 能)协合一致,并且由此唤醒愉快的情绪,那么,这对象就将被视为对于反省着的判断力是合 乎目的的。一个这样的判断是一个关于客体的合目的性的审美判断 ” 。 康德在此说得很明 显,正是由于想象力的作用,对象的某些表征才无意识地契合了某些悟性概念,使人认为对 象是合目的的,从而产生愉快,形成一种审美判断。设若没有想象的这种 中介作用,对象的表 征与悟性概念之间就永远是一种割裂状态,审美判断的生成就成为一句空话。并且康德又从 质、量、关系、模态四个方面对审美判断的特征进行了分析,从他所作的质、量、关系的分析 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于艺术想象力的内涵的规定,尽管他在此中没有专门地
4、论及到艺术想 象。从质上看,审美判断不涉及利害关系和欲念;从量上看,审美判断不涉及概念但具有普效 性;从关系上看,审美判断具有 “ 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 想象力是审美判断中的重要机能,所 以 ,审美想象力也同时具有不涉及利害关系和欲念、不涉及概念可以实现个体与类的沟 通、 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特征。正是这三个特征保证了审美想象力的中介性和实现不同于认知活 动中的想象力的中介性的实现。 康德对于审美想象的中介性的研究对于我们深人研究艺术想象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我们知道,艺术活动既不是单一的的感性、感觉活动,也不是单一的理性、认识活动,而是感 性、感觉、理性、认识共同参与、自由协作的整体心意活动。
5、这种对立面的和谐统一的心意能 * 64 力的运作,是依靠想象来实现的,因为艺术活动中的想象不同于人类在其他意识活动中的想 象, “ 在审美 的企图里的想象力的活动是自由的 ” 。 其自由性表现于在审美活动中通过想 象,表象是无意识地和悟性协合一致,所以黑格尔称艺术想象是一种 “ 直感思维 ” ,因为它 “ 在 感性直接观照里同时了解到本质和概念 ” 。 康德所说的 “ 无意识地和悟性协合一致 ” 和黑格 尔的 “ 直感思维 ” 的提法都是基于对于艺术想象的本质的深刻洞见,因为艺术活动中的想象 不同于其他意识活动中的想象,它在复现、分割、拆散、打乱甚至捣碎原有表象,再重新筛选、 排列、联结、接通
6、创造新表象的过程中,始终没有私欲、概念、意志、目的的参与,没有抽象思 维的介人,是凭借情 感的力量来飞升的,自始至终是伴随着具体的、生动的表象运动,但它却 能达到 “ 理性内容和现实形象互相渗透融会 ” 。 正因为艺术想象具有架通感性和理性,现世和彼岸的桥梁作用,因此,在审美活动中,通 过艺术想象的牵弓 I,可以使人摆脱当下的感性羁绊,使自己的身心扩张到理性高度,心游于 终极的意义世界,在审美中实现人的自我超越。柏拉图所描述的主体心驰神游于理念世界的 迷狂状态,可以说是对在想象的驱动下主体实现审美超越的心意特征的最早描述。后世学者 也都看到了这一点,纷纷肯定艺术的审美超越价值,如培根认为, “
7、 诗 由于它 能使事物的 外貌服从人的愿望,它可以使人提髙、使人向上。 ” 狄尔泰也认为 “ 诗扩大了对人的解放效 果,以及人的生命体验水准,因为它满足了人的隐秘渴望:当命运以及他自己的选择仍然把 他束缚在既定的生活秩序上时,他的想象则使他去过他永远无法过的可能性的生活。诗开放 了更高更强的世界远景。 ”1976 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索尔 贝娄在其获奖致词中更是 谈到了这一点,他说,艺术想象的使命就是给这种被追问、赋予的价值的 “ 真实性 ” 的形式,使 之进入我们这个缺乏意义的事实世界。 “ 文学的价值在于不时产生的 真实印象 。小说总是 徘徊于两个世界之间,一个是有客观物体、有行动、有表现
8、形式的世界,另一个世界则是这些 真实印象 , 的发源地,它促使我们去相信,我紧紧抱住的善 在邪恶面前仍不放手的善, 并不是一种幻觉。 ” 通过艺术想象之所以能够实现审美的超越,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在艺术想象的天宇下,生命能够挣脱自然和社会的双重束缚而自由地飞升,从而使主 体达到一种神思飞扬,全身心扩张,心灵得到解脱的自由状态。现实生活中的个体既是一种 自然性的存在,又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因此,他不仅要受到自然规律的约束,同时也要受到 社会关系的限制, 在这双重之网的覆盖下,个体的肉体和心灵都是不自由的,所以生命无法 达到自由自在的本真状态。马克思认为,人类掌握世界的方式有理论的、艺术
9、的、宗教的、实 践 精神的四种。众所周知,理论掌握世界的目的是形成概念,因此,在这种把握世界的方 式中, “ 想象力是在悟性的约束之下受到限制,以便切合于悟性的概念。 ” 因此,生命活动不 可 能有真正的自由;宗教活动基于人类精神的他律,因为信仰不能自发地从一个人的内心产 生,它是从外部置入的;所以在这种把握世界的方式中,上帝、神作为悬于主体之上的阿莫利 斯之剑,始终昭示着其想象 要以基督、神作为终极指归,生命同样不能达到自由。在实践 精神的掌握方式中,由于目的性和意志的介人,使实践中的想象具有强烈的指涉性,生命同 样不能自由。 而在构筑艺术世界的活动中,想象力却是髙度自由的,它 “ 通过一个
10、既定的表 象,无意识地和悟性(作为概念机能)协合一致。 ” 所以, “ 在审美的企图里想象力的活动是自 由的。 ” 因此,只有在艺术想象中,人的感性是自由的,人的心灵是自由的,人的一切生命表现 都是自由的,个体才能超越现实的所有羁绊充分体验本真的生命状态。但是,我们也不能过 分扩张这种自由的极限,席勒就犯了这样的错误,提出了 “ 通过自由去给与自由 ” 的审美王国 的基本法则,认为通过这种审美中的想象的自由可以实现人的政洽生活中的自由。我们认为 艺术想象中的自由的功能只在于使人在审美活动中实现生命本真的体验,一旦当艺术想象 65 的双翼收拢之后,生命又会坠落到现实的大地之上的。 2. 凭借艺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艺术 想象 审美 超越 朱首献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