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及改建铁路客货共线站场道路设计细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建及改建铁路客货共线站场道路设计细则.doc(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新建及改建铁路客货共线站场道路设计细则1站内道路本节所述站内道路为车站用地范围内的道路,主要依据铁道第一勘察设计院于2002年9月编制的铁道部标准图站内道路(图号:壹站(02)8031。该图集含汽车道、人行道、电瓶车道。其中由于汽车道路的设计主要依据港口道路、堆场铺面设计与施工规范JTJ296-96、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J012-94及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001-97等新的规范,设计理论较复杂,路面结构及标准较高,经摘者归纳简化,并根据施工方便和现场情况,并与编制单位商讨,拟定除会、越站的通站道路等 可采用中、低级路面外,凡其他站内的各级汽车道路,均采用普通水泥混凝土的高级路面(不
2、包括集装箱货场道路),且以路面结构、材料有关工程数量为主,其他内容及其他站内道路则请参照该图集和手册办理。一、适用范围(一)通往站房、车场、货场、机务段、车辆段、站修所、客车整备所、建筑区及其他场、段、所、区的道路;(二)连接各场、段、所、区的道路;(三)各场、段、所、区内部的主要道路;(四)各站、场、段、所、与外部连接的道路。二、主要技术标准(一)道路等级级:大型货场主要道路(出入口、主干道及主要环形道);级: 中型货场主要道路(出入口、主干道及主要环形道);级: 大、中型货场次要道路;小型货场、编组站、区段站、客运站、货运站、工业站、港湾站、机务段、车辆段、客车整备所、牵引供电段、牵引变电
3、所等内的主干道及各场、段、所之间的连接道路和与外部连接的道路;级:除上述外的其他道路。 (二)道路的计算行车速度宜采用15km/h。(三)平纵断面技术标准序号汽车道路等级1车道数量43322112车道宽度(m)3.53.53.53.5或33路面宽度(m)1410.510.5773.53.534路基宽度(m)1612.512.5984.54.55最小曲线半径(m)505030206停车视距(m)151515157会车视距(m)303030308最小竖曲线半径1001001009最大纵坡(%)468810最小纵坡长度(m)10050502525注:工程特殊艰巨的山岭区,级道路最大纵坡可增加1%,但
4、在海拔2000m以上地区不得增加,在积雪冰冻地区不应大于8%;通往炸药库的道路,路面宽度应采用3.5m,高层建筑周围不应小于4m;消防车道的路面宽度不应小于3.5m,高层建筑周围不应小于4m;为列检作业、客车整备作业设置的线间道路,路面宽度可采用2.5m;最小曲线半径,困难条件下, 、级道路不应小于15m,当通行鞍式列车时,不应小于18m;、级道路不应小于11m。(四)路面等级:均采用水泥混凝土高级路面。(五)设计标准荷载:P1级:(即汽车-10级亦即汽车总重为10t),适用于、级道路;P2级:(即汽车-20级亦即汽车总重为20t),适用于大、中型货场的道路。(六)路面结构组合类型1、组合类型
5、 2、适用范围(1)图1:为除图2、图3外的常用型。(2)图2:当既有道路的原铺面(或挖方地段),当回弹模量80Mpa,可不设基层而设整平层;当回弹模量小于80Mpa或不符合路拱和排水要求时,应设置补强层。(3)图3:当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经常处于潮湿状态地区,应在土基与基层之间加设垫层。3、采用厚度、材料和混凝土板的尺寸(1)面层、级道路中,各站、场、段、所内的主要干道及相互连接的道路以及与外部连接的道路等,其厚度均采用20cm;年运量50万吨及以下的货场内道路均采用厚22cm。即采用P1级荷载。b、年运量50万吨以上的大、中型货场内道路采用厚30cm。即采用P2级荷载。c、采用C30混凝
6、土(水泥标号42.552.5)。d、水泥混凝土板的宽度与长度比一般为1:1.11.3。拟定板宽采用3.5m,板长采用4.5m。(2)基层、整平层或补强层、基层厚15cm。拟定P1级采用15cm,P2级采用20cm。如取消基层改设整平层时,P1级采用厚6cm,P2级采用厚10cm;改设补强层均采用厚10cm;如同时有垫层,则基层为15cm。b、材料:基层一般采用无机结合料稳定类:如水泥砂砾土、水泥碎石土、水泥石屑等;石灰土、石灰砂砾土、石灰碎石土、石灰级配砂砾、石灰级配碎石和矿碴等;级配碎石、级配砾石、级配碎砾石等。基层宽比面层每边宽出25cm。整平层或补强层可采用与垫层相同的材料。(3)垫层a
7、、垫层厚度15cm。拟定P1级P2及级均采用15cm,宽度比基层每边宽出25cm。b、材料:宜就地取材。宜采用粗砂、砾砂、碎石、煤碴、矿碴等。c、在季节性冰冻地区,当路面结构总厚度小于最小防冻厚度时,应增加防冻层,但冻深小于50cm地区,可不考虑防冻厚度。最小防冻厚度表(cm)道 路基类型路 土 冻 质深中 湿潮 湿粘性土细亚砂土粉性土粘性土细亚砂土粉性土5010030504060406045701001504060507050705580150200507060856090701002006095701107512080130 注:冻深小或填方路段,或基、垫层为隔温性能良好的材料,可采用低值
8、;冻深大或挖方及地下水位高的路段,或基、垫层为隔温性能稍差的材料,应采用高值。(七)对P2级道路面层板的加强处理。1、板间纵、横缝设拉杆、传力杆当面层板的长、宽在两块及以上,需埋设拉杆(采用16螺纹钢筋)和传力杆(采用30圆钢筋)。其钢材数量(按板面总宽和总长累计,板厚按30cm)计算公式:(总长4.5-1)(总宽3.5)7.584kg+(总宽35-1)(总长4.5)33.3kg2、纵向自由边边缘对道路旁无建筑物或无货区铺面的面层板边缘,应作补强处理。钢材数量计算公式:总边长4.514.59kg(板厚按30cm,采用16螺纹钢筋及6连接筋)3、角隅补强:一般采用4根1216螺纹钢筋(板两边各1
9、根,另两根在其间成放射型),布置在板上部,当板角90时亦可在板上、下部设双层钢筋网。4、建筑物横穿路面(1)箱状、管状建筑物 a、建筑物顶距底距离d30cm时,采用12双层钢筋网,如顶面上的基层厚度10cm,基层应改用混凝土找平。b.当d=3080cm时,采用10单层钢筋网。c.当d80cm时,可不作补强处理。d.当非主干道对铺面平整度要求不高时,可在基层上铺联锁块简易处理。(2)当路面与雨水口,井等环形建筑物邻靠时,采用 12的方形防裂钢筋。(3)当路面与建筑物、管、沟等平行邻靠时,可采用12方形防裂钢筋,也可适当成梯形增加板厚。对(七)项结构图,钢筋布置及其他建筑物邻靠的处理,详见图集。2
10、 改移公路一、改移地方公路或城市道路,应按相应的国家现行规范为依据。二、站场设计中,对改移地方公路应持慎重态度,特别是改移较高级的公路和城市道路,因其造价较高且涉及面较多,一般应征求地方意见和作技术经济比较。三、当改移横穿站场的公路时,应尽量利用附近的铁路桥涵通过,还应根据铁路和公路的等级,确定改在进站信号机外方或修建立交。四、当改移并行铁路的地方公路应根据有关规定改移至铁路用地范围以外。五、改移公路的技术标准,一般应与原公路标准相同,如公路部门要求改按规划的标准时,其增加的工程投资应由公路部门承担。六、改移公路设计,除设计方案应征得其主管部门同意外,尚应详细收集原公路技术标准,如公路等级,计
11、算荷载等级、最小平曲线半径、最大纵坡、路基和路面宽度、路面类型等,必要时应取得协议。对是否需修建立交的公路,除可作平交和立交的技术经济比较外,必要时应对原公路的车流量进行现地典型调查统计后确定。七、改移公路(或通站和通货场道路),在施工设计中,一般应有现地定线的平、纵、横及桥涵定位资料。只有在下列情况下,可用纸上定线资料进行设计(一般应在1/500地形图上定线,改移范围较大时,可采用1/1000地形图),在配合施工时再按工程难易程度和施工单位的要求决定是否现地钉桩。(一)由于站场局部方案在定测中无法确定,而影响改移公路的位置难定。(二)由于地形特别困难,必须经过施工设计全面研究后才能确定公路位
12、置时。3 平过道 一、车站和进站信号机外100m范围内不应设置为路外过往行人和车辆通过的区间平交道口(即平交道)。 二、站场范围内供路内人员、车辆和与铁路客货运业务有关的人员、车辆以及消防车 通过的平过道,由于车辆的行车速度较低等因素故平过道的看守、防护设施和衔接道路的平剖面标准都可较区间平交道者低一些。 三、平过道的设置位置 (一)行车速度120km/h及以下,设有中间站台的中间站,中间站台与基本站台间宜在车站中部设置1处平过道相连接,供旅客和工作人员通行,其宽度为2.5m,设有旅客天桥时,可视工作人员需要在车站中部设宽1.5m平过道1处,当该平过道设于站台端部时,平过道近端边缘可邻靠站台坡
13、脚(即按站台高度,由站台顶起以1:12坡度延伸至相邻轨面处,下同);在客运站供行包、邮件车辆通行的平过道宽度不宜小于5m(供一辆车转弯,也可两辆车错车),平过道近端边缘距站台坡脚不宜小于5m(此段距离为一台吉普车的长度,此间道路铺面标高应与相邻轨面持平)。 当行车速度大于120km/h时,车站内的两站台间不允许设平过道。 (二)对有列检作业的到达场、出发场、到发场和编发线均需设平过道,其位置设在车场端部警冲标外方,具体位置以能减少对技术作业的干扰,利于运输小车穿越和列检人员与列检所(或列检休息室)联系方便。对编发场,则宜在车场中部修建横跨车场的立交通道,以保证行车和列检人员的人身安全。 (三)
14、驼峰溜放部分车辆减速器前后,小能力驼峰线束道岔前和调车线内车辆减速器前适当地点需设平过道。 (四)进出机务段的主干道上的平过道位置,应结合平面布置,以在跨线最小,且不防障机车作业,又能与段内次要道路衔接便捷等为原则,一般设在整备场末端。 (五)进出车辆段的主干道上的平过道位置宜设在主干道入段的修车库前。 (六)客整所为横列且为贯通线布置时,应在整备场的两端各设1处平过道,两者近端边缘的距离不应小于车底长度另加10m;当为尽头线布置时,只在整备场头部设1处平过道,所内道路经整备场尾部以外成环形。当整备所为纵列布置时,对技术整备场,可按上述原则设平过道;对客运整备场,则可根据客运整备房屋的布置位置
15、,在整备场的一端设1处平过道。 (七)其他需要设置平过道的地点。 四、对平过道的其他要求 (一)平过道宜设在视线开扩的地点,宜与铁路正交,困难时可设较小的交角。 (二)平过道严禁设在道岔的尖轨,活动心轨辙叉范围内。 (三)平过道铺面范围内不应有钢轨接头,不可避免时,应采取焊接和胶接。 (四)平过道两侧道路的纵断面,在钢轨外侧宜设一段平台,在货场内不宜短于10m,其他场、段、所内不宜短于5m,衔接平台的纵断面应与道路的使用类别和等级相一致,即汽车道按本章第一节所列标准,人行道、自行车道及电瓶车、电瓶叉车、内燃叉车道,分别按手册P364365表11-3-24、表11-3-25、表11-3-27。特别困难或穿越多条轨道,且有轨面高差时,可取消平台,而在轨枕外即可变坡。 (五)平过道两侧不应设置电气化接触网柱。 (六)平过道的宽度不应小于两侧道路的路面宽度。 (七)平过道的路面高度宜与轨面等高,但距钢轨外5cm范围内应低于轨面5mm。 (八)平过道铺设标准图,车辆用见壹站(01)8049,人行用见壹站(01)8050。 (九)平过道(含专用线内)不设道口标志、司机鸣笛、护桩、棚栏及电气化限界架,一般不设看守,当车辆和行人较多,且需穿越行车和调车繁忙、行车速度的铁路时,应设立体交叉。 (十)道口铺面材料,除标准图的钢筋混凝土板外,尚可用钢板和橡胶板。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