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2).pptx
《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2).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2).pptx(6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 组员:罗姣、周澎、肖湘雨、丁义、谢璐明、刘洁、彭慧卿、孟彬婵、彭楠雅、石梦婷、李牧远、李欢婷、苏芳艳、谈雅萍、唐迪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 1 内部控制的内涵 2 内部控制理论在国际上的发展 3 内部控制理论在我国的发展 4 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5 内部控制在企业中的应用 6 总结1 内部控制的内涵 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 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的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包括五个要素为: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2 内
2、部控制理论在国际上的发展2.1 萌芽期内部牵制2.2 奠基时期内部控制制度2.3 发展期内部控制结构2.4 成熟时期整体框架2.1 内部控制理论在国际上的发展萌芽期2.1.1 产生时间 约 20 世纪 40 年代以前2.1.2 各国表现: 公元前3600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文化时代 古埃及法老统治时期 古罗马帝国 中国西周 15世纪意大利2.1.1 产生时间 约 20 世纪 40 年代以前2.1.2 各国表现: 公元前3600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文化时代 古埃及法老统治时期 古罗马帝国 中国西周 15世纪意大利u公元前3600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文化时代 存在着极简单的内部牵制的实践。 钱财经手人
3、付款清单 记录员记录并汇总 汇总时用核对符号核对付款清单 这表明简单的内部牵制措施已经出现在原始的会计实践中。2.1 内部控制理论在国际上的发展萌芽期2.1 内部控制理论在国际上的发展萌芽期u古埃及法老统治时期 古埃及在设法老统治时期有监督官负责对全国各级机构和官吏是否忠实地履行受托事项,财政收支记录是否准确无误加以间接管理和监督。 在公元600年左右,古埃及在记录官、出纳官和监督官之间就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内部牵制制度。 这些做法蕴涵着内部牵制的最初形式。 2.1 内部控制理论在国际上的发展萌芽期u古罗马帝国 古罗马帝国宫廷库房采取“双人记账制”,即每一笔财产收付要有两个记账员同时记载,然后定期
4、或不定期地将两本账册进行核对,它还规定,有权使用钱财的人必须与实际收支钱财的人反复查对账实是否相符。2.1 内部控制理论在国际上的发展萌芽期u中国 在我国,内部牵制制度到西周时期已基本形成,其思想最早见于周礼一书,考虑到掌握和使用财务的官吏可能进行贪污盗窃,弄虚作假,因而规定每笔财赋的出入,要经几个人的耳目,达到互相牵制的目的。 西汉的上计制度,宋太祖时期的“职差分离”、“主库吏三年一易”制度,都是内部牵制的表现。2.1 内部控制理论在国际上的发展萌芽期u意大利 15世纪末,借贷复式记账法在意大利出现。自此,对管理钱、财、物的不同岗位进行分离,并利用其勾稽关系进行交互核对。 直到19世纪末期,
5、一直被认为是保证所有钱物和账目正确无误的理想牵制方法。 ?2.1.3内部控制牵制内部控制牵制2.1.3 萌芽期内部牵制 内部牵制的概念 美国著名审计学家蒙哥马利在 1912年的著作审计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已明确的表述过内部牵制的思想。根据柯氏会计辞典的解释。 内部牵制是指:以提供有效的组织和经营,并防止错误和其他非法业务发生的业务流程设计。其主要特点是以任何个人或部门不能单独控制任何一项或一部分业务权力的方式进行组织上的责任分工,每项业务通过正常发挥其他人或部门的功能进行交叉检查或交叉控制。2.1.3 萌芽期内部牵制 内部牵制的概念解释 该定义隐含着内部牵制是一种制衡,两个和两个以上的个人和部门发
6、生同样的错误的概论很小,并且串通舞弊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 该时期内部牵制的特征 这一时期内部牵制主要是以查错防弊为目的。内部控制在内部牵制阶段完成了实践塑造的过程。2.2内部控制理论在国际上的发展奠基时期2.2.1 发展背景 进入20世纪以后,内部控制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期间又以40年代为分水岭,经历了实践塑造和理论完善两大历程。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公司等经济组织步入经济舞台,尤其是在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叶,产业革命相继在英美等国家完成,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生了重大变化,促进了社会化大生产程度的发展,加剧了企业间的竞争,导致企业内部加强管理的呼声更加强烈。同时,为了保护投资者和债
7、权人的利益,各级管理人员也不得不开始进行全面企业管理的探索2.2内部控制理论在国际上的发展奠基时期2.2.2内部控制制度概念的提出 20 世纪 40 年代末至 70 年代初,正式提出了“内部控制”这一术语,并把内部控制划分成内部管理控制和内部会计控制。这是内部控制发展的第二阶段,奠定了内部控制发展的基础。 内部控制包括组织机构的设计和企业内部采取的所有相互协调的方法和措施,旨在保护企业资产,审核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经营效率,推动企业执行既定的管理政策。 定义强调,内部控制不只限于与会计和财务部门直接有关的控制,还包括预算控制、成本控制、定期报告经营情况、统计分析及其报告送交有关部门、
8、制定培训计划,以及设立内部审计部门以保证管理部门准确制定和落实各种程序,并保证其得到贯彻执行等内容。 该定义首次将触角伸入管理领域,有了管理控制的雏形。2.2内部控制理论在国际上的发展奠基时期2.2.3内部控制制度特征这一时期推动内部控制发展的主要是审计职业界,因此就不可避免的带上了审计的烙印。所谓的两分法也成为出于审计便利的需要之产物注意力仅集中于会计控制的测试,对管理控制鲜有涉及。缺陷: 两分法未能完整地反映内部控制所涵盖的内容,也没有考虑控制环境对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及其实施效果的影响。意义:这些概念的界定和分类为内部控制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2.3内部控制理论在国
9、际上的发展发展时期2.3.1内部控制结构概念 20 世纪 70 年代至 90 年代初,内部控制概念演变为“内部控制结构”,是内部控制概念的第三阶段,即内部控制的发展时期。 企业的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为合理保证企业特定目标的实现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内部控制结构包括控制环境、会计制度和控制程序2.3内部控制理论在国际上的发展发展时期2.3.2内部控制结构与内部控制制度的差异第一、内部控制结构将内部控制环境纳入内部控制的范畴;第二、它不再区分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而是以三要素代替。2.3.3内部控制结构特征 内部控制结构概念仍由审计职业界提出,强调了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态度、认识和行为等控制环境
10、的重要作用,以助于企业完成既定目标。可见审计职业界也考虑到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实际需要,但其审计色彩仍然过于浓厚,无法满足企业应对日益复杂的环境及风险的需要 。 2.4内部控制理论在国际上的发展成熟时期2.4.1整体框架以及与前几个阶段的概念的比较 COSO委员会先后提出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和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反映了各利益相关方对内部控制的各种需求,因而较前期几个概念更为全面、综合和系统,表现在COSO委员会:首次正式提出了内部控制的目标,并在后一框架把目标扩展到了战略层面;首次专门为企业制定了应用指南;首次揉和了管理和控制的界限,表现为管理和控制职能模糊;首次全面而明确的阐述了内部控制的制定和
11、实施的责任问题,等等。2.4内部控制理论在国际上的发展成熟时期 2.4.2 Coso 出台背景和萨班斯法案 1985 年,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美国会计学会、财务经理人协会、内部审计师协会、和全国会计师协会共同资助成立了美国反欺诈财务报告委员会,即著名的 Treadway 委员会。该委员会在成立两年后提交的报告中强调控制环境、行为守则、内部稽核功能的重要性;重新呼吁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有效性提出报告;并对公众公司的管理当局及董事会、会计师、证券交易委员会、主管机关、立法机构及学术界的建议。于是,Treadway 委员会的赞助机构成立了 COSO 委员会来制定内部控制指南。 1992 年,COSO
12、 委员会发布了著名的 COSO 报告,即内部控制整体框架。 该报告将内部控制定义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达成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性等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内部控制包括五个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活动。 2.4内部控制理论在国际上的发展成熟时期 2.4.2 Coso 出台背景和萨班斯法案 2002 年 7 月 25 日,美国国会通过了2002 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其中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的评价和披露的报告进行了相关的规定 2004 年 9 月 29 日 COSO 委员会颁布了最新报告企业风
13、险管理整体框架,定义了企业风险管理,并引入了风险偏好、风险容忍度、风险组合观等概。COSO委员会先后提出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和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反映了各利益相关方对内部控制的各种需求,因而较前期几个概念更为全面、综合和系统,表现在COSO委员会:首次正式提出了内部控制的目标,并在后一框架把目标扩展到了战略层面;首次专门为企业制定了应用指南;首次揉和了管理和控制的界限,表现为管理和控制职能模糊;首次全面而明确的阐述了内部控制的制定和实施的责任问题,等等。这两分报告使内部控制概念向纵深方向发展。2.4.3 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企业风险管理是: 一个过程,它持续地流动于主体之内; 由组织中各个层级
14、人员实施; 应用于战略制订; 贯穿于企业,在各个层级和单元应用,还包括采取主体层级的风险组合观; 旨在识别一旦发生将会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并把风险控制在风险容量以内; 能够向一个主体的管理层和董事会提供合理保证; 力求实现一个或多个不同类型但相互交叉的目标它只是实现结果的一种手段,并不是结果本身。2.4内部控制理论在国际上的发展成熟时期2.4内部控制理论在国际上的发展成熟时期 2.4.3 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 2004年9月,COSO正式发布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 ERM的4个目标:战略,经营,报告,合规 ERM的8个构成要素: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
15、通,监控 ERM在实际中的运用(见word)内 部 环 境战 略目 标 设 定事 项 识 别风 险 评 估风 险 应 对控 制 活 动信息与沟通监 控经 营报 告合规 子公司业务单元分 部企业层次20世纪世纪40年代年代20世纪世纪70年代年代20世纪世纪90年代年代萌芽期萌芽期奠基期奠基期发展期发展期成熟期成熟期各国表现各国表现内部牵制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管理雏形管理雏形内部控内部控制结构制结构COSO萨班斯法案萨班斯法案风险管理整体框架风险管理整体框架本章总结3 内部控制理论在我国的发展3.1我国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 我国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 直至 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理论
16、界才开始这一领域的探索和研究。3 内部控制理论的在我国的发展历程3 内部控制理论在我国的发展 3.2内部控制理论在我国的最新的发展 2008年5月22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是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2010年4月26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包括18项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连同此前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标志着适应我国企业实际情况、整合国际先进经验的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建成。我国成为继美国和日本之后第三个要求对本国企业实施全面
17、内控审计的国家。3 内部控制理论在我国的发展 3.2内部控制理论在我国的最新的发展 基本规范既有类似萨班斯法案的强制力,又有与COSO报告一样对内控实务的示范作用,既对中国企业建立内控制度提出了强制性要求,又为千差万别的中国企业建立健全内控制度提供了基本框架,既吸收了内控的国际先进理念,又充分体现了中国内部控制的现实环境要求。3 内部控制理论在我国的发展 3.2内部控制理论在我国的最新的发展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是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基础,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制定是以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为依据的。二者共同构成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体系。(如下图)3 内部控制理论在我国的发展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18、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内部环境类1.组织架构 2.战略发展3.人力资源 4.社会责任5企业文化 控制活动类: 6.资金活动 7.采购业务8.资产管理 9.销售业务 10.研究与开发11.工程项目12.担保业务13.业务外包14.财务报告控制手段类15.全面预算16.合同管理17.内部消息传递18.信息系统基本规范最高层次,起统驭作用,是制定应用指引、评价指引、审计指引的基本依据。(纲领性文件)应用指引主体地位,为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提供的指引。评价指引为企业管理层对本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提供的指引。审计指引为注册会计师执行内部控制审计业务提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内部 控制 理论 发展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