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隋唐美学电子课件.ppt
《第五章 隋唐美学电子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 隋唐美学电子课件.ppt(9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美学史中国美学史第五章第五章 隋唐五代美学隋唐五代美学 隋唐五代美学是中国美学史上的重要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儒释道三教的繁荣促进了美学思想的发展,文化的多元融合使中华各民族美学多姿多彩;浪漫精神与法度之美交相辉映,坚持文化理想与关注现实并行不悖,不同艺术门类相互融通,形成了包容开放、恢宏盛大的美学风貌。此时各领域都出现了重要的美学论著,美学理论达到了古代社会前期的高峰,新的美学思想也开始产生,并对古代社会后期产生了重要影响。目录目录第一节隋唐五代美学的基本面貌一、隋唐五代美学的时空范围二、隋唐五代美学的演进逻辑三、隋唐五代美学的基本要点第二节多元文化视野中的美学思想一、多元文
2、化中的儒释道以及其他宗教的美学思想二、多元文化中的艺术美学思想三、多元文化中的设计和工艺美学思想目录目录第三节唐代美学的主要类型一、李诗张书吴画的美学风格二、杜诗韩文颜书的美学风格三、山水诗和水墨画的美学风格第四节隋唐五代美学论著一、隋唐五代美学的理论面貌二、孙过庭书谱三、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四、司空图诗品第一节隋唐五代美学的基本面貌第一节隋唐五代美学的基本面貌一、隋唐五代美学的时空范围一、隋唐五代美学的时空范围 隋代是中国历史上由大分裂到全国统一的转变时期。隋朝从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建立,到炀帝大业十四年(618)灭亡,共37年的历史。隋代盛时,地域东、南皆至于海,西至且末,北至五原。隋朝是
3、在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隋文帝杨坚顺应历史潮流,在民族问题上实行以安抚为主、征伐为辅的方针,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更大范围的统一奠定了基础。隋代文学艺术的审美风貌,呈现出南北合流的趋势。隋代文学的作者,主要由北齐、北周旧臣如卢思道、杨素、薛道衡等和由梁、陈入隋的文人如江总、虞世基等组成,北、南两种文风各显其长。 隋炀帝杨广即位后,身边多南朝文士,文学就明显偏重南朝诗风。隋初文坛有改革文风的要求,提出了改革的主张,隋文帝也有从朝廷公文着手改革文风的意愿,但因国祚不延,未能实行。在艺术门类方面,北方重佛刻,南方重绘画;在书法上,北方重碑刻,南方重临帖;在石雕形像上,北方多是庞
4、大的塑像,南方多是硕大的神兽。时人也承认南北艺术风格差异的合理性。总的来看,隋代美学试图对六朝美学进行矫正而又未能融合各种因素来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唐朝从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建立,到哀帝天祐四年(907)灭亡,历时289年,版图以开元天宝之际最为广大,其时东至安东,西至安西,南至日南,北至单于府。唐朝实现了空前的大统一,且维持时间长久,与周边其他民族一直保持了密切的联系,呈现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统一、强盛和繁荣态势。 唐代的文学艺术呈现出多元融合、相互促进、高度繁荣发展的审美风貌。在纵向上,有儒、释、道等多种美学思想的融合;在横向上,有多地域、多民族审美风尚的融合;在文学艺术创作上,出现了
5、繁若星辰的诗文作家、艺术家,其中有许多在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理论著述方面,也出现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并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的著作。同时,唐代还是一个将突破审美规范和创立新的规范合为一体的时代,显示出独特的破、立合一的特点。 世纪末,唐朝藩镇割据局面形成,至10世纪前半期开始了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辖地主要在长江以北,有时也包括长江以南的少部分地区。十国(前蜀、后蜀、南唐、吴、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北汉)辖地主要在长江以南,有时也包括海南岛和长江以北的小部分地区。 这一时期,北方战乱频仍,南方相对稳定,南唐、后蜀经济、文化都有所发展。后蜀出现了众多的花间派
6、词人,作品风格香软丽蜜,但也有少数词人风格趋向清健。南唐词人有冯延巳和李璟、李煜。冯词内容仍很狭窄,但已开始减少了脂粉气,向感物抒怀的方向发展。李煜词则在亡国后写国破家亡之感,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对词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五代绘画继承了唐代的传统,西蜀、南唐君主喜爱绘画,招揽画家,创立画院,促进了绘画的发展。在人物画方面,西蜀有常重胤、宋艺等,南唐有高太冲、顾闳中等。在花鸟画方面,南唐徐熙和西蜀黄筌的绘画为两大流派,史称“徐、黄异体”。在山水画方面,出现了大批画家,分为以荆浩、关仝为代表的北派和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南派。除上述画家外,蜀中较为著名的画家还有黄居寀、黄克亮、高文进、高怀节、赵长元
7、、厉昭庆、赵光辅等,南唐较为著名的画家还有曹仲玄、顾闳中、周文矩、卫贤、高太冲等。另外,吴越和后梁也出现了一些画家和书法家。二、隋唐五代美学的演进逻辑二、隋唐五代美学的演进逻辑(一)隋代与初唐美学风貌隋至唐初,文艺上并没有显示出与国力相应的繁荣景象,反而延续着南朝的余绪,但经济发展和思想文化的开放气魄已充分预示了文学艺术繁荣时期的到来。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特点是各种文化、思想的多维度的融合,文艺风貌反映在美学话语上,也体现为逐渐摆脱六朝时风的影响,导向一种清新刚健、质朴厚重的美学话语。隋代文学的基本特点是南、北朝文风并存,以南朝文风为主,呈现出向初唐文学过渡的状态,主要作家作品有卢思道从军行、薛道
8、衡昔昔盐、杨素出塞等,反映边塞军旅生活,风格流畅刚劲,语言清丽自然,对后代的边塞诗有一定的影响。其间李谔曾上书反对浮华文风,隋文帝也曾发布相关政令,但效果不显著。 至初唐,唐太宗忆战述怀的诗文比较质朴劲直,对初唐的文风起到了很大的导向作用;魏征的散文“气骨高古”,王绩的散文、诗歌更取得了较高的成就。这种文艺现象反映在美学上,可以陈子昂修竹篇序的话为代表:“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陈子昂指出了南朝诗歌缺乏现实内容的缺点,并从诗歌的审美特征方面提出了“兴寄”“风骨”的
9、要求,主张诗歌应该关注重大的社会问题和人生课题,表现出新的精神风貌和人格理想。 初唐精神在诗文上的代表是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体现了初唐的审美要求;在绘画上的代表人物有阎立德、阎立本、尉迟跋质那、尉迟乙僧等;书法上的代表人物是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等;在音乐方面,有由隋入唐的祖孝孙、白明达和唐初的吕才、李嗣真等人,李世民亲创的宫廷舞乐破阵乐也展现了时代风貌。这些文艺的精华也被提升为美学话语。如李世民的乐论,欧阳询、虞世南的书论,王勃的文论,代表了转折过程中的美学特点。阎立本步辇图阎立本步辇图(二)(二)“盛唐气象盛唐气象” 具体说来,“盛唐气象”应该蕴涵着这样一些审美特质:历史文化
10、底蕴、社会人生内容、自然本真的情感相交融而迸发出的强大的情感力量与气势,意境浑厚博大,词理意兴浑然一体,语言刚健、明朗、自然、晓畅。从一定意义上说,“盛唐气象”是中国古典美学范式的极致。各个艺术门类的融通是盛唐美学风貌的典型体现。时代的包容精神和气魄造就了这种将一切融为一体的“盛唐气象”。这一盛唐气象体现在美学上,表现为李白、杜甫的诗论、有关吴道子、李思训的画论,有关张旭、怀素的书论,以及各艺术领域的理论话语。张旭狂草张旭狂草李青莲序李青莲序(三)中唐美学转向(三)中唐美学转向 中唐不仅是唐代美学变化的关键时期,也是整个中国美学乃至中国文化由前期向后期转变的关键时期。以中唐为界,审美趣味和文学
11、艺术精神都发生了明显的“由外向内”的转向。作为转型之初的中唐,白居易、元稹的新乐府运动和韩柳的古文运动,举起了关注现实的大旗;“大历十才子”则歌颂生平,吟咏山水,追求隐逸,显出了美学趣味的多样性。这些多样性的审美趣味,都在相关的理论话语中反映出来。钱起:钱起: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四)晚唐五代美学的多样化(四)晚唐五代美学的多样化 晚唐五代时期的文学艺术在美学意义上呈现出多样化的局面,如杜牧、李商隐等人忧生念乱,感慨身世,追求诗歌的形式美。杜牧的七言绝句体现出清丽明朗、深情细腻甚至多愁善感的艺术风貌;至于李商隐,则以心象熔铸物象,营造了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诗境。皮日休、
12、杜荀鹤等人继承了关怀现实苦难的美学传统,皮日休的橡媪叹三羞诗,聂夷中的伤田家以及杜荀鹤的山中寡妇等诗作,都反映了混乱苦难的末世景象。温庭筠、韦庄等词人,则追求绮丽、细腻、缠绵的词风。 五代的绘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是人物画的杰出代表,画作由听琴、观舞、休闲、赏乐和调笑等五个既可独立成章又相互关联的片断组成,在构图、造型、用笔、设色等方面都显示了画家高超的绘画技艺,显示出浓郁的世俗生活气息。在花鸟画方面,黄筌花鸟画的风格倾向富贵,徐熙花鸟画的风格倾向野逸,这种不同一直影响到北宋。山水画成就更为突出,荆浩、关仝的北派承继水墨山水的传统。荆浩善作大山巨树,笔势雄健,且提出了系统
13、的山水画法;关仝则善写幽人野渡,笔简气壮,景少意长。董源的山水画以南方山水为题材,深得南方山水神韵,表现了田园牧歌式的理想,并创造了与其绘画风格相应的“披麻皴”画法,标志着中国山水画的成熟,并使中国山水画完全士大夫化了。韩熙载夜宴图(局部)韩熙载夜宴图(局部)三、隋唐五代美学的基本要点三、隋唐五代美学的基本要点(一)从艺术的门类和现象方面来划分 在隋代和初唐,文风的改革是时代的要求。隋代李谔有上隋高帝革文华书,呼吁改革齐梁文风;初唐陈子昂在修竹篇序中明确提出诗歌要有“兴寄”“风骨”的审美特征,并有丰富的诗歌创作实践。至盛唐,李白在古风(其一)中提出了“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的审美理想,殷璠在
14、河岳英灵集中标举“声律风骨”“兴象”,终于完成了文风改革。 唐代文学十分发达,出现了很多诗文流派和诗文创作运动,如盛唐时期以岑参、高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都表现出极为鲜明的审美特色。中晚唐时期,“载道”与审美开始分流。中唐时期韩愈、柳宗元领导的古文运动,提倡“文以明道”,白居易领导的新乐府运动,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都对后世影响深远;同时,这些诗文创作运动与盛唐时期杜甫的诗歌和晚唐时期的皮日休、杜荀鹤等人的创作一起构成了唐代的现实主义潮流,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现象。杜牧、李商隐、刘长卿、韦应物等人的诗则重审美,刘长卿、韦应物还以其清新隽
15、永的诗风开辟了中唐新诗境。此时小说也开始自觉,将魏晋的志怪风尚转向对现实生活的深切关注。 隋唐五代书法艺术得到充分发展,“门类多”与“各臻妙境”的情形并存,“有唐一代之书欧、虞、褚、薛,各自成家,颜、柳、李、徐,不相沿袭唐人门类多,短长肥瘦,各臻妙境”(钱泳书学唐人书)。近代丁文隽也在书法精论纲要中说:“初唐虞、欧、褚三家鼎立;中唐颜真卿陶镕分篆,雄伟绝伦,一洗南朝浮艳及初唐凋疏之气;李阳冰中兴篆书,张旭大振草体,与颜真卿真书并驾齐驱;晚唐柳公权融会欧、褚、颜,自成一体。”精要地概括了唐代的书法美学风貌。 在绘画方面,张彦远说“近代之画,焕烂而求备”(历代名画记卷一论画六法)。盛唐时期,宗教题
16、材的绘画得到重视,人物、牛马、花鸟、山水画在中唐时期取得自己的独特地位而迅速发展,中晚唐的人物画以“周家样”为主,山水画以水墨山水为主。五代时期主要成就表现在花鸟画和山水画领域,南唐人物画也有很大成就。隋唐五代时期出现了包括“画圣”吴道子在内的一大批著名画家,对后世影响很大。 隋唐五代还是一个乐舞十分发达的时代。这首先归功于开明的文艺政策。据旧唐书音乐志一记载,御史大夫杜淹认为“前代兴亡,实由于乐”,唐太宗说:“不然,夫音声能感人,自然之道也,故欢者闻之则悦,忧者听之则悲。悲欢之情,在于人心,非由乐也。将亡之政,其民必苦,然苦心所感,故闻之则悲耳。”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乐舞艺术自然会得到充分的
17、发展。在隋代,中原乐舞和南方乐舞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九部乐,至唐太宗时,增加高昌乐舞一部,成为十部乐,胡乐、胡舞得以盛行。这些传入中原的龟兹乐、西凉乐、高昌乐等融合传统的“雅乐”“古乐”,出现了许多创新。 唐代的音乐美学思想,白居易策林复乐古器古曲中的一段话可为代表:“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于情,情者系于政。盖政和则情和,情和则声和;而安乐之音,由是作焉。政失则情失,情失则声失;而哀淫之音,由是作焉,斯所谓音声之道,与政通矣。”白居易继承了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既指出了音乐发自情感的本质特征和情在其中的关联作用,又强调了音乐与社会的关系,并突出了其政教性的社会功用。 另外,唐代的园林美学和服饰美学等也
18、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二)从艺术的范畴和理论方面来划分(二)从艺术的范畴和理论方面来划分 意境论是唐人对中国美学的重要贡献。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中首先用“境”来评论嵇康、阮籍的诗,谓其诗“境玄思淡”,并提出“文外之重旨”“深文隐蔚,馀味曲包”等重要问题。盛唐后,传为王昌龄所作的诗格则对意境进行了深入的描述。其后皎然、刘禹锡分别提出“取境”(皎然诗式取境)、“境生于象外”(刘禹锡董氏武陵集纪)等重要命题,又把意境论推进一步。晚唐司空图著二十四诗品,使意境理论得以完成。 文艺的多元与全面的发展,有了区别风格与等级的要求。由于科举制度的需要,唐代谈法谈诀的著作很多,主要以诗歌为对象,对书法、绘画也多有论
19、及。唐人尚法,最初的诗格实际上主要是谈法,即专门性技巧,如声律、对偶、体式等问题。到王昌龄、皎然,虽然有“格”字的使用,但谈论的仍然是“法”。只是王昌龄的“诗有三境”和皎然的“辨体有一十九字”超越了技巧的层面。唐代“格”的理论在对六朝“目”“品”范畴的综合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将其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使其从部门的美学技术,上升到一般的美学理论,至窦蒙的语例字格,就形成了可以直接运用于任何审美领域的美学原理。“格”是一种偏重形式化的美学理论,重在探讨文艺作品风格的确定性,其在唐代的代表性著作有日本僧人遍照金刚编纂的文镜秘府论和窦蒙的语例字格。这些理论和著作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唐人“尚
20、法”,但唐人的“法”不是指具体的创作技巧,而应该是创作中的法度、规范和态度,是与表现“风神骨气”的时代精神相统一的。在散文创作上,韩愈的“气盛,则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皆宜”(答李翊书)影响广泛。在书论上也是如此,孙过庭倡言“众妙攸归,务存骨气”(书谱),张怀瓘认为“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书议),五代杨凝式书法因“逆入平出,步步崛强,有猿腾蠖屈之势”(包世臣艺舟双楫历下笔谭)而受到赞美。在对绘画的品评上也不例外,如杜甫画鹘行云:“高堂见生鹘,飒爽动秋骨。初惊无拘挛,何得立突兀”,彦悰后画录评江志“风神顿爽”、评李雅“神气抑扬”等。这些论述充分表现了唐人“有法”与“无法”相统一的审美取向
21、和精神风貌,展示出了唐人的宏大气魄。同时,唐代还产生李白、张旭等因善于突破前代规范而名垂千古的伟大的艺术家,更充分说明了唐代审美精神的巨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多元并存、多元并重、多元融通也是唐代审美精神的重要特征。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将诗歌的审美类型大致分为雄浑豪放、纤秾绮丽、冲淡自然三大类,提倡并行不悖的多样化风格;孙过庭书谱重“正”,但不排斥“奇”;在“雅”与“俗”的问题上,唐人也是两不偏废,尤其是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在审美趣味上甚至向大众靠拢。 特别需要提出的是柳宗元对“美”作出的重要论述。他说:“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
22、)这是说不存在先天的纯粹客观的美,美的事物和美感的产生总是与人的审美实践相联系。在一定意义上说,这一论述既突出了审美主体的主体性,又不忽视作为审美创造材料的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对后来王阳明、王夫之的美学思想都有一定的影响。第二节多元文化视野中的美学思想第二节多元文化视野中的美学思想一、多元文化中的儒释道以及其他宗教的美学思想一、多元文化中的儒释道以及其他宗教的美学思想 隋唐时期,三教并重。儒学上,孔颖达主编的五经正义,颜师古审核的五经定本,都是官方思想工程的实绩;佛教进入总结期,隋文帝组织撰集众经目录两部,抄经46藏,132 086部,唐太宗为玄奘组织3 000人参加的大型
23、译场,译出经书75部、1 335卷,在唐玄宗时编成开远道藏。同时祆教、景教、摩尼教、伊斯兰教皆在长安以及一些地方设立了寺庙,整个唐代思想呈现出多元化的景观。三教论道三教论道二、多元文化中的艺术美学思想二、多元文化中的艺术美学思想 唐代朝廷舞乐是一个十分丰富的体系,而最能代表多元文化结合中的舞乐思想,是其中的十部伎和两部伎。十部伎即多部伎,是一种政治性、仪式性、艺术性、娱乐性相结合的音乐形式。按通典乐典四的话,是“以备华夷”,集中了多元文化的精粹。 唐代文学理论,名著甚多,而文镜秘府论为日本来华的僧人遍照金刚所编纂,体现了多元文化融合的文论特点。这是一本体系性的著作,主要对声调、体例、对偶、文意
24、等诗歌法则以及各种文病、得失等做了详尽明确的讨论。其总体结构也较有意思,“天论”讲声调,“地论”讲体势,“东卷”讲对偶,“南卷”讲文意,“西卷”讲忌病,“北卷”讲对属与录帝德。整部书对各种形式上的问题作了详细的分类,让人可以看清楚怎样具体地写诗和具体地感受诗。 中国的书法,往往显示出中国宇宙论的特点,如孙过庭在书谱中说:“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为书法寻找本体论依据。窦蒙的语例字格也是书法美学的重要著作,可以看成是一个中国美学的概念库,即使有些概念这里没有,也可以通过对这些概念的熟悉,根据需要触类旁通地创造出来。排在前面的是十条由两字构成的格:忘情、天然、质朴、斫磨、
25、体裁、意态、不伦、枯槁、专成、有意。因这十条比其余的格多一字,且处于显著地位,可以看作是一个总论。 唐代有着丰富多彩的绘画,应当进行总结,对其进行风格和等级的分类,成为时代的要求。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在参照传统和同代人论述的基础上,把画家(包括来自吐火罗国的尉迟乙僧)分为神、妙、能三品,三品之中再分为上、中、下三等,这样就把各种各样的风格纳入到一个富有秩序感的体系中来。唐朝名画录在三品之外还设逸品,逸品的确立,对以后画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三、多元文化中的设计和工艺美学思想三、多元文化中的设计和工艺美学思想 唐长安城的前身是隋大兴城,由隋文帝授命,宇文凯总设计,总体思想承继了中华都城的基本格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五章 隋唐美学电子课件 第五 隋唐 美学 电子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