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件西安交大管理学基础课件第7章 激励.ppt
《教学课件西安交大管理学基础课件第7章 激励.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课件西安交大管理学基础课件第7章 激励.ppt(12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管理学基础第7章 激励 学习要点学习要点 1.深刻理解激励的含义; 2.领会激励的重要作用,熟悉激励的过程; 3.掌握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和成就激励理论的主要观点; 4.掌握期望理论、公平理论和强化理论的主要观点; 5.掌握激励的常见方法与基本方法。 7.1激励概述 7.1.1激励的含义激励的含义 激励就是利用某种有效手段或方法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人的积极性是一种能激发人在思想、行动上努力进取的心理动力。当这种心理动力受到激励时,人就会处在自觉主动的心理活动状态,这种状态具体表现在人的意识活跃、情绪振奋和意志力强等方面,从而直接导致行为效率的提高。也就是说激励行为总是主动的,是对特定目标
2、的自觉行为。 7.1.2激励的作用激励的作用激励对于组织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激励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一般地说,在目标 一致、客观条件基本相同的条件下,工作绩效与能力和激励水平之间可以用一个数学公式来表示:工作绩效(能力激励)即工作绩效取决于能力和激励水平的高低。能力固然是取得绩效的基本保证,但是,不管能力多强,如果激励水平低,就难以取得好的成绩。例如,哈佛大学威廉詹姆士教授就曾发现,部门员工一般仅需发挥出2030的个人能力,就足以保住饭碗而不被解雇;如果受到充分的激励,其工作能力能发挥出8090,其中5060的差距就是激励的作用所致。 2)激励有助于实现组织目标 激励是对员工
3、行为进行有目的的引导,目的在于调动员工积极性,使其更快、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实现组织目标。良好的激励措施恰到好处地实现了这一目的,使员工的行为方向与组织的目标趋于一致。 3)激励有助于组织吸引人才 组织的发展在于组织拥有优秀的人才,而激励措施是吸引人才的关键。各国的成功企业都不惜成本吸引人才,想方设法留住人才。如蓝色巨人IBM公司向员工提供养老金、集体人寿保险和优厚的医疗保险待遇,给优秀员工丰厚的奖励,兴办各种学校,组织员工学习,提高技能等。IBM公司采取这些激励措施吸引并留住了大批优秀人才,创造了一个保障充分、奖惩分明的工作环境,几十年来一直业绩骄人。 4)激励有助于提高员工的素质 从根本意
4、义上讲,人的素质主要还是取决于后天的学习和实践。学习和实践的方式与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激励是其中最能发挥效用的一种。组织可以对坚持学习科技和业务知识的员工,大张旗鼓地给予适当的奖励,如物质待遇上加以区别,在福利、晋升上予以考虑,通过激励来控制和调节人的行为趋向,会给员工的学习和实践带来巨大的动力,促使员工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久而久之员工的素质就会得到提高。 5)激励有助于增强组织的能努力 行为学家们通过调查和研究发现:对一种个体行为的激励,会导致或消除某种群体行为的产生。也就是说,激励不仅仅直接作用于个人,而且还会间接的影响其周围的人。激励有助于形成一种和谐但富有竞争气氛的组织环境
5、,增加员工的满足程度,员工被组织吸引和愿意留在组织内的程度增加,使得组织的凝聚力得以提高。 7.1.3激励过程与激励原则激励过程与激励原则 1)需要、动机与行为 人的行为是如何产生的呢?德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于1951年提出了著名的人类行为公式 B=f(P,E) 式中:B行为; P个人; E环境; f函数关系。 公式表明,人的行为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卢因的理论得到多数人的认同。根据这种理论,可以说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决定的,而动机是由需要支配的。 (1)需要与行为的含义 需要是指客观的刺激作用于人们的大脑所引起的个体缺乏某种东西的状态。这里所说的客观的刺激不仅是指人体的外部的,如就业形势的
6、需要使得在校大学生对英语的学习格外重视;也包括人体内部的,如人饿了想进食。客观的刺激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例如,英雄人物对人们的榜样作用。 行为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行为既是人的有机体对客观刺激做出的反应,又是人通过一连串动作实现其预订目标的过程。行为的结果,可能是预订目标的实现,需要得到满足,产生对新需要的追求;也可能是遭受挫折,需要未得到满足,并因此产生积极或消极的情绪。 (2)需要、动机与行为的关系 当人的需要处于萌芽状态时,它以不明显的、模糊的形式反映在人的意识之中,使人产生不安之感,这时人的需要以意向的形式存在着;当人的需要增强到一定程度,而又未能得到满足时,人的心理上就产生一
7、种紧张状态。当人明确地意识到通过什么手段可以接触这种紧张时,意向就转化为冤枉。但愿望只反映了内心需要,是人活动的内在驱动力,由于还没有明确的目标对象,所以这种驱动力没有方向,还不是动机;当遇到能满足需要、解除心理紧张的具体对象,及特定目标,并且展现出达到目标的可能性时,这种驱动力就有了方向。此时,以愿望形式出现的需要就变为动机,推动人去进行某种活动,向着目标前进。 由上述分析可知,从需要转化为行为的过程,会引发动机,即人的行为总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心理学中把引起个人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满足某种需要的欲望、愿望、信念等心理因素叫动机。 在实际生活中,一个人的需要总是多种多样的。所以人
8、的种种需要会形成一定的需要结构。不同人有不同的需要结构,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也会有不同的需要结构。不同的需要结构必然导致不同的动机结构。一个人往往同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动机,这些动机之间不仅有强弱之分,而且会有矛盾和斗争,最终所占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我们通常把动机体系中那种最强烈而又稳定的动机,叫优势动机,其他动机叫辅助动机。 一般来说,只有优势动机可以引发行为,辅助动机对行为存在着影响,但不起支配作用。一项行为的产生,往往并非由一种动机引起,而是几种动机同时在起作用,但对人的行为起支配作用的则是优势动机。当优势动机引发的行为后果达到目标时,紧张的心理状态就会消除,需要得到满足。一个需要满
9、足了,又会有新的需要产生。这样周而复始、不断进行,构成一个不间断的循环过程,推动人们去从事各种各样的活动,达到一个又一个的目标。这就是需要、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如图7-1所示。 达成导向引起需要动机行为目标图7-1 需要、动机、行为关系模型 2)激励的过程 激励的过程是指领导者引导并促进组织成员产生有利于组织目标行为的过程。那么,如何引导和促进成员产生有利于组织目标的行为呢?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关键是正确理解和运用需要、动机、行为之间的关系。未满足的需要是激励过程的起点,由此而引起个体的内心,包括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紧张,导致个人采取满足需要的某种目标行动,达到了目标,需要得到满足,激励过程也就
10、宣告完成。随后,新的需要产生,又引起新的行为和新的激励过程。激励的实质是人内部的心理状态,即激发自身的动机,这一过程可以概括为:从外界推动力(要我做)到激发人内部自动力(我要做)。 激励赖以运转的一切方法、手段、环节等制度的安排构成一个组织的激励机制。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是组织发展动力的核心问题,而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的关键问题在于组织目标与个人需要的兼容。激励制度的安排必须把组织的目标纳入其中,使员工只有在完成组织人物后才能满足个人的需要。因此,组织的有效激励在于了解员工的需要结构,设置一些既能满足员工最迫切的需要、又能符合组织要求的目标,并通过一定的导向使员工按组织所需要的方式行动。 3)激励
11、的原则 正确的激励原则,能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促使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不正确的激励原则,尽管也能调动积极性,但容易偏离方向。因此,要在正确的激励原则指导下制定激励措施。 (1)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以精神激励为主的原则 对于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来说,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都是必不可少的。在我国目前经济还不发达、人们生活水平还比较低下的情况下,物质激励仍然是激励的重要手段,它对于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有很大作用。精神激励是激励的另一重要手段,它主要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就可以长久地维持高涨的工作热情。因此,精神激励有激励作用大、持续时间长等特点。 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是对人
12、们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满足,而人们的这两种需要的层次和程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的。一般来说,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低的条件下,人们的精神需要比重会逐步加大。此外,文化程度、职业、思想境界、品德修养等因素也会对人的需要产生一定的影响。 但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尽可能地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结合起来,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单独运用精神激励往往效果不好,片面强调精神激励,忽视物质激励,把精神激励看成是万能的,这种倾向脱离了人们的实际需要,脱离了人们的实际生活水平。片面强调物质激励,忽视精神激励,把金钱看成是万能的,这种倾向会导致人们目光短浅、冷酷无情和斤斤计较。 (2)正
13、激励和负激励相结合,以正激励为主的原则 正激励与负激励作为激励的两种不同类型,目的都是要对人的行为进行强化,不同之处在于二者的取向相反。正激励起正强化的作用,是对行为的肯定;负激励起负强化的作用,是对行为的否定。在激励中,还要坚持以正激励为主原则,因为正激励是主动性激励,负激励是被动性激励。就二者的使用而言,正激励是每一位的,负激励是第二位的。同时,由于惩罚只是手段,目的则在于改变行为者的行为方向,使其符合社会需要。因此,即使进行负激励时,往往都要伴随正激励的因素,即指明何种行为是组织所需要的,并鼓励其按正确方向前进。 正激励和负激励是激励中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存在着效应互补关系,因此
14、,单纯地运用正激励或负激励,效果都不理想。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形成一种激励的合力,真正发挥出激励的作用。“小功不奖则大功不立,小过不戒则大过必生”。在实际工作中,只有做到奖功罚过,奖优罚劣,奖勤罚懒,奖惩分明,才能在组织中建立公平、合理的环境,真正调动起组织成员的积极性。 (3)内激励与外激励相结合,以内激励为主的原则 从激励形式上进行划分,激励又可区分为外激励与内激励两种类型。外激励与工作任务不是同步的,如工资、奖金、福利、人际关系,均属于创造工作环境方面。由外酬引发的外激励是难以持久的。内激励是指由内酬引发的,源自于组织成员内心的激励,它与工作任务是同步的,指满足职工自尊和自我实现需要
15、。 美国关于内、外激励关系的最新理论是“感知理论”,这一理论则认为内、外激励是负相关关系,即外激励过弱,内激励会加强;外激励过强,内激励会减弱。感知说的假设被大量的实验所证实。基于内、外激励呈负相关的认识,这一理论指出,由于外激励往往使活动变为指派的任务,使原有的兴趣荡然无存,自觉性消退。因此,主张应尽量利用提高内激励的一切手段,而必须谨慎控制外激励的使用。只有那些枯燥无味的工作,才主要采用外激励。 (4)公平原则 公平原则要求组织在实施激励时,首先应做到组织内部公平,即个人的所得与付出相匹配,与组织内其他成员比较相协调。但公平原则并非要求对所有的激励对象一视同仁,而是针对具体的人和事,按贡献
16、大小、重要性强弱和其他因素的综合标准,共同决定实施何种激励方案,体现出因人、因事而异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因此,激励的实施,必须以考核的结果为客观为信有据,使奖励程度与贡献程度相当。重贡献者重奖,轻贡献者轻奖。对集体奖励要做到主要贡献者重奖,次要贡献者相对轻奖。 (5)适度原则 能否恰当地掌握激励程度,直接影响激励的发挥。第一,激励量的大小要适度。从量上把握激励,一定要做到恰到好处,激励的量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否则,不但起不到激励的真正作用,有时甚至还会起反作用。例如,过于吝啬的奖励会使人们产生不满足情绪;而过分优厚的奖赏,会使人觉得奖赏来的轻而易举,用不着进行艰苦的努力。 第二,激励的方向要适度
17、。激励方向是指激励的针对性,即针对什么样的内容来实施激励,它对激励效果也有显著影响。在不同的时期,不同人的身上,会存在不同的主导需要。在实施激励前,必须分析不同时期、不同组织成员的主导需要,对症下药,以满足主导需要,从而取得最大激励效果。 第三,激励的频率要适度。激励频率就是指一定时间内激励他人的次数。在激励工作中,一定时间内激励他人的次数要适度。激励频率与激励效果之间并不是完全简单的正相关关系,频率过高或过低,往往都收不到好的激励效果。一般来说,对于工作复杂程度高,比较难以完成的任务,激励频率应该较高些;对于工作比较简单、容易完成的任务,激励频率则应该低些。对于任务目标不明确,较长时间才见成
18、果的工作,激励频率应该低些。对于任务目标明确,短期可见成果的工作,激励频率应该高些。对于各方面素质较好的组织成员,不宜采用高频率激励,而对于把追求较低层次的需要作为自己工作动力的成员,则要采用高频率激励。 7.2激励理论 在管理学中,激励理论是研究如何预测和激发人的动机、满足人的需要、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的理论。有关激励的理论有很多种,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内容型激励理论和过程型激励理论。内容型激励理论侧重研究用什么样的因素激励人、调动人的积极性;过程性激励理论着重探讨人们接受了激励信息以后到行为产生的过程。 7.2.1内容型激励理论内容型激励理论 内容型激励理论研究的是“什么样的需要会引起激
19、励”这样的问题,它说明了激发、引导、维持和阻止人的行为的因素,旨在了解人的各种需要,解释“什么会使员工努力工作”的问题。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奥尔德弗的EGR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格雷戈的X理论和Y理论、麦克莱兰的成就需要激励理论等。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在其1943年出版的著作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一书中提出的,该理论提出后便在西方各国广为流传,成为揭示需要规律的主要理论。 (1)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内容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实现需要五个层次。这五
20、种需要从低到高成阶梯形,如图7-2所示。 图7-2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生理需要。生理需要是人们维持生命最基本的需要,是各种需要的基础。人们为了能够生存,首先必须满足基本的生活要求,如衣、食、住、行等。人类的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就无法生存,也就谈不上其他需要。而一旦生理需要得到相对满足,人们就会更加注意高一层次的需要,即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安全需要。安全需要包括现在的安全需要和未来的安全需要。前者如人身安全、工作安全,后者如医疗保险、失业保险、退休福利等未来的各种保障。因为人们不仅希望自己的身体和情感免受外界因素的伤害,已
21、得到利益不再丧失;同时也希望减少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性,使未来的生活有所保障。 社交需要。社交需要也称友爱或归属需要,包括友谊、爱情、归属及接纳等方面。人是一种社会动物,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不是孤立地进行的,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在与其他社会成员发生一定关系中进行的。因此,人们希望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交流、沟通、形成群体,在与人交往中受到别人的注意、接纳、关心、友爱和同情,在感情上有所归属,而不希望在社会或组织中成为离群的孤雁。社交需要相比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来说细致得多,不同的人差别较大,因个人的性格、经历、受教育程度、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宗教信仰不同而不同。 尊重需要。尊重需要包括自尊和受别人尊重两个方面
22、。自尊是指自己在取得成功时有一种自豪感;受别人尊重是指当自己作出贡献时能得到别人的承认,如上司和同事的较好评价和赞扬等。当人成为群体的一员,社交需要得到一定的 满足后,便希望得到他人的承认和赏识,希望他人对自己的品德、才能给予较高的评价。自尊心是驱使人们奋发向上的驱动力,人人皆有。因此,领导者要注意研究下属在自尊方面的需要和特点,设法满足他们的自尊需要,更不能伤害其自尊心。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他们在工作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自我实现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更高层次的需要。这种需要就是希望在工作上有所成就,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实现自己的理想或抱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所有潜能。当上述各种需要基本得到满
23、足后,自我实现需要就变得突出起来。对于有这种需要的人来说,他们往往更喜欢挑战性的工作和创造性的活动,挑战和睚我的成功是他们最大的乐趣。 1954年,马斯洛在其著作动机与个性一书中,又补充了求知和求美需要,将人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求知需要、求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其中求知需要指人对周围环境充满好奇心,有知道、了解和探索事物的需要。求美需要指人都有追求匀称、整齐和美丽的需要,并在和由丑向美的转化过程中获得满足。 马斯洛还给出了各种需要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种需要像阶梯一样具有等级关系。马斯洛认为,人是有需要的动物,对于一般人来说,这些需要由低到高排成一个阶
24、梯,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称为较低级需要,而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和睚我实现需要称为较高级需要。当低层次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后,就会产生高一层次的需要。 同一时期人的行为由主导需要决定。对特定的人来说,各种需要并非等量齐观,在不同时期其重要性、强烈程度不同,形成需要的层次结构。其中,最迫切的需要形成主导需要,对人的行为起决定作用的是主导需要。 满足的需要不再产生激励作用,只有未满足的需要才能影响人的行为,换言之,已经得到满足的需要不再起激励作用。 (2)对需要层次理论的评价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有其科学性的一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马斯洛从需要来研究
25、人的行为,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事实上,正是在各种物质和精神需要强有力的推动下,人们才会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使人类社会不断地进步。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组织管理指出了调动积极性的工作方向和内容。任何组织都应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去满足职工的需要。此外,人的需要按不同情况,因人、因时、因地而有所不同。为此要根据不同人的不同需要,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但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也有其局限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该理论是以个人的价值、利益为出发点,强调个人需要。这是由马斯洛的人本主义理论基础所决定的必然局限,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原则是相背离的。在我国当前的条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学课件西安交大管理学基础课件第7章 激励 教学 课件 西安 交大 管理学 基础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