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 第16章课件.pptx
《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 第16章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 第16章课件.pptx(5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16章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本章要点 本章考察了舒茨对现象学和解释学思想观点的继承与发挥,评述了舒茨现象学社会学关于社会行动的意义、生活世界与常人知识、主体间性、多重实在等的思想观点,并展望了现象学社会学未来的发展。关键概念:现象学社会学;社会行动的意义;生活世界与常人知识;主体间性;多重实在一、舒茨与现象学社会学 舒茨是现象学社会学的创立者和主要代表人物,也是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1899年,舒茨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的犹太人家庭。 1917年他高中毕业,应征入伍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他在同年年底进入维也纳大学学习法律。 在大学期间,舒茨接受了奥地利经济学派的重要代
2、表人物米塞斯与维塞等人的影响。 大学毕业后,舒茨进入了维也纳一家有名的大银行,并负责该银行的国际业务,成为一名银行家。他在工作之余也进行学术研究。舒茨大半生都过着一边从事银行工作、一边进行学术研究的“双重的生活”。 在1925-1927期间,他在阅读柏格森关于意识哲学与内在时间的著作之后,思考并探讨了意义、行动、主体间性等概念,留下了大量的手稿。这些手稿后来以生活形式与意义建构为名出版。 1938年法西斯德国吞并了奥地利,舒茨在帮助很多知识分子逃离奥地利的同时,自己也举家迁往法国。1939年随着法西斯德国的战争步伐逼近法国,舒茨全家又移居美国,从此在美国度过了他的后半生。 但由于长期以来银行事
3、务与学术研究的紧张工作,被胡塞尔称为“白天是个银行家,晚上是个哲学家”的舒茨终因不堪两重生活的重压而病倒,并于1959年在纽约病逝,享年60岁。二、现象学社会学的理论渊源 奥地利经济学派、韦伯的解释社会学、胡塞尔的现象学以及美国的实用主义,是现象学社会学的几个最重要的理论渊源。奥地利经济学派: 奥地利经济学派与古典经济学有很大的不同。后者主要研究物质财富的生产等,主张一种客观的价值论,认为经济价值有客观的标准。奥地利经济学派则主张主观价值论与先验范畴论,从主观心理的价值角度,来理解边际效用甚至所有类型的人的行动。 奥地利经济学派强调独特历史事件本身具有人的行动特征,可以用分析人的行动的理念类型
4、来把握历史事件。 这种做法与韦伯的历史主义的方法不同,韦伯关于行动的理想类型,本身是历史性的,他的目的是借用理想类型来研究历史个别的特殊性,分析社会行动者赋予事件的独特意义。 舒茨反对实证主义的做法,肯定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但是又不接受韦伯的极具历史主义色彩的做法,而更多接受了奥地利经济学派的观点,认为始终存在先于历史范畴的非时间性范畴,可以借用这些一般理念类型来理解历史。 正是奥地利经济学派的这种观点,使舒茨在对韦伯的行动概念进行深入的分析时,进行了“去历史化”的处理。 韦伯的解释社会学: 韦伯深受德国历史主义的影响,认为自然科学的方法不能被用于研究社会,要正确认识社会,就必须采取理解与解
5、释的方法,通过研究个体行动者的社会行动的意义来研究社会。 舒茨认为,韦伯的方法是正确的。但是,舒茨同时又认为,韦伯关于行动意义的概念充满矛盾,对行动意义的理解存在很多不深入与模糊之处,舒茨对韦伯的理想类型的“极端历史主义”也不能接受。 舒茨最初的目的就是要为解释社会学建立一个意义理论的基础,并由此生发开来,创立了现象学社会学。 由此可见,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发端于对韦伯的批判性发展。终其一生,韦伯的解释社会学都是舒茨社会学思考的出发点,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就是对韦伯解释社会学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 胡塞尔的现象学: 胡塞尔的现象学是精神现象学,虽然胡塞尔也把经验作为核心论题深入探究,但是他说的经验是
6、意识层面的“直接经验”。现象学坚决反对实证主义仅仅客观描述经验事实,明确肯定主观意识对经验现象的构造作用。 他认为实证主义忽视主观意识对经验现象的能动构造作用,仅仅强调被动的客观性观察、描述和统计,只能流于对经验现象的表层认识,导致理论思维的浅薄。 胡塞尔确实抓住了实证主义的要害,实证主义不仅以强调经验现象的客观自在性和排斥主观意识的能动作用而自鸣得意,而且也正是因为无法排除意识能动作用在经验现象中的实际存在,而不断陷入自相矛盾之中。 然而,胡塞尔在反对实证主义这一片面性时却滑向了另一种片面性,他过度地强调意识对经验的主观能动作用,而轻视了经验现象的自存性和现实性,由此使自己的意识理论表现出了
7、脱离实际的超验性。 胡塞尔的理论观点受到了许多批判,很多人指责他脱离现实,具有神秘主义倾向。 面对学术界的批评,特别是胡塞尔在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法西斯主义给人类带来沉重灾难的痛苦思考中,反省了自己追求纯粹科学的非现实性,认识到追求真理的理论思维应当关注现实,在真实的生活中寻找人类精神的家园,寻找哲学思考世界的原初根据。 这个家园和原初根据就是他所说的“生活世界”。 生活世界又被胡塞尔称为周围世界。这是一个人们自在地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人以自主的地位、自主的意识和自主的选择,同其他具有同样自主性的人们交往的世界,因此,它展开的是人与人的主体间关系,而不是像在生产世界和科学世界中那样的人与物,人与
8、征服对象、控制对象之间的主体与客体关系。 他认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应当从这里出发,以之为根据确立最基本的立场和原则。 虽然胡塞尔仍然在精神现象的意义上解释生活世界概念,常常把生活世界称之为“视界”,但是,他也指出生活世界是由人组成的社会共同体,是由不同的社会单位构成的,因此,生活世界也就是社会学视野里的社会世界。 不过,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同实证社会学的经验世界概念具有重要区别。现象学的生活世界概念要求把周围世界当作人与人日常交往、共处的互为主体的世界,实证社会学则要求把人们的周围世界当作自然界,人的主体性在这个概念中都被抽象掉了。 不过,当现象学和实证主义分别以对立的极端形式将这两个层面深入展
9、开后,也就为人们在更高一个思维层次上将二者融合起来做了必要的准备。舒茨正是借用了胡塞尔的这种思想,深化了韦伯的行动理论。 主体间性思维方式要求人们以主体间的关系为根本、为前提去思考和透视一切,把科学、生产、政治等领域中的原则与结果都移到生活中来衡量、检视与评价。生活世界的提法具有重要意义。 这样通过日常生活世界的主体间性交往,人们可以彼此理解对方的行动的意义,舒茨正是在这种观点的基础上发展出他的现象学社会学的。 美国的实用主义: 美国的实用主义,其彻底的经验主义对舒茨产生了很大影响。 比如,詹姆斯是一位“彻底的经验主义者”,在他看来,不仅唯物主义把世界本原看成是客观的物质是错误的,而且唯心主义
10、把世界本原解释成主观的(或客观的)精神也是错误的,世界最基本的或原始的元素既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而是把二者统一起来的纯粹经验。 实用主义实现了关于经验过程的视角转换,从本体论和二元论的视角转向了效果论或结果论的视角,这不仅使实用主义站在直接现实的经验过程之上,明确了超越主客二元论思维方式的现实基础,而且还使实用主义看到了一个丰富的、真正可以被称为整体的经验世界,不仅主体和客体、物质和意识这个世界里是统一的,而且事实与价值,知识与信念,真理与意义,对象、过程和感受等等原来在传统形而上学和实证主义思维方式中被对立起来或分离开来的因素,都被融为一体了。 总之,现象学社会学以韦伯的解释社会学为基础,以
11、韦伯开创的理解行动的意义为核心问题,并借用胡塞尔的现象学的抽象经验论、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先验论与去历史倾向、实用主义的经验一元论与社会整体论,对社会行动、生活世界、主体间性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使社会学对社会的研究发生了新的转向。三、现象学社会学理论概要 现象学社会学的内容主要包括社会世界的意义构成(即对社会行动的意义的理解)、生活世界与常人知识等几个密切相关的部分。 社会行动的意义问题: 社会世界的现象学是舒茨的成名作,也是舒茨最主要的著作。 韦伯认为,只有了解个体的行动,才能掌握各种社会关系与结构的意义。韦伯认为行动就是被赋予了主观意义的行为。因此,意义就是社会学在考察社会行动时的着手点
12、。 韦伯把意义区分为主观意义与客观意义。主观意义是一个行动相对于行动者而言的意义,客观意义则是一个行动相对于观察者而言的意义。 韦伯认为,上述有关行动、意义、理解的理论可以为解释社会学提供一个牢固的方法论基础。 但舒茨认为,这个方法论基础是不牢固的,其中的主要概念是很模糊的,必须进一步厘清。 第一,韦伯认为社会行动的关键是行动者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但是韦伯没有充分考虑行动者与他人的关系对社会行动的意义产生的复杂影响。 第二,韦伯在分析主观意义与客观意义时,只是把它们看成是从不同角度出发理解的意义,而没有意识到他们之间的真正区别。 第三,韦伯关于观察式理解与动机式理解的区分是无意义的,这种区分并不
13、能帮助人们真正理解行动的意义。. 舒茨首先对行动的意义进行了探讨。他认为,行动的主观意义与客观意义涉及的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问题。主观意义是“我”(行动者)如何确定意义的问题,客观意义是“我”与他人如何建立主体间性的意义问题。 主观意义涉及的主要是时间问题,也就是行动者自己的意识流问题;客观意义涉及的主要是观察者与行动者之间的符号与沟通问题。 舒茨认为行动与行为是不同的。行动是一种正在进行和发生的过程,也是一个意识过程,具有时间性。行为则是已经完成的、空间化了的行事状态,是已经完成的行动。 他借用柏格森的哲学思想指出,当“我”处在行动的状态时,“我”就处于一种绵延的时间流中,不能发现任何清晰的、可
14、相互分辨的经验。而当“我”意识到这一绵延的时间流,这种意识本身就会使“我”脱离时间流,使我借助对时间的回溯,通过反思,关注“我”的体验、选择,并勾画经验,从而使持续的意识流转化为冻结的、空间化的完成状态,使行动构成行为,最后从中构成行动的意义。 通过意识的反思而建构的意义,并不是孤立的东西,意识关注会从绵延的时间流中挑选出若干经验,并进一步构成一个综合体,这种综合体实际上就是意义结构。这种意义结构不断积累,就组成了我的“手头库存知识”。 有了这些知识,处于日常生活中的行动者可以把过去的经验进行有序安排,形成一种经验图式,并凭着这些经验图式而赋予行动以意义,这种经验图式也就是日常生活中的行动者的
15、解释图式。 在此基础上,舒茨对行动的主观意义与客观意义、观察式理解与动机性理解进行了区分,并引入了胡塞尔现象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主体间性。 他认为,韦伯之所以没有进行像他这样的区分,原因之一是韦伯没有认识到每个人的意识流、每个人的行动的主观意义,在本质上他人是无法进入的。 仅仅通过观察与移情是不可能真正理解他人行动的意义的。行动者的行动的意义,是行动者主观内部的意义,行动者的行动的意义相对于解释者来说,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意义。 自我的意义确立过程,与对他人的经验的理解涉及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经验与解释图式。“我”对他人的行动的理解只有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主体间的交流、沟通才能实现。 他认为,只有在主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 第16章课件 现代 西方 社会学 理论 16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