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第四十一章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及多肽类抗生素.pptx
《《药理学》第四十一章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及多肽类抗生素.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理学》第四十一章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及多肽类抗生素.pptx(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四十一章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 第一节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第二节 林可霉素类抗生素第三节 多肽类抗生素抗生素重点难点熟悉了解掌握红霉素类抗菌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林可霉素类抗菌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红霉素类的进展和多肽类一般情况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第一节具1416碳内酯环共同结构。14元环,红霉素、竹桃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地红霉素、泰利霉素和喹红霉素等。15元环,阿奇霉素。16元环,麦迪霉素、乙酰麦迪霉素、吉他霉素、乙酰吉他霉素、交沙霉素、螺旋霉素、乙酰螺旋霉素、罗他霉素等。共同结构抗菌谱较窄,第1代主要对大多数G+菌、厌氧球菌和部分G-菌有强大抗菌活性。对嗜肺军团菌
2、、弯曲菌、支原体、衣原体、弓形虫、非典型分枝杆菌等也具有良好作用。对MRSA有一定抗菌活性。第2代增加和提高了对G-菌的抗菌活性。大环内酯类通常为抑菌作用,高浓度时为杀菌作用。抗菌作用主要是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不可逆地结合到细菌核糖体50S亚基的靶位上,14元大环内酯类阻断肽酰基t-RNA移位,而16元大环内酯类抑制肽酰基的转移反应。林可霉素、克林霉素和氯霉素在细菌核糖体50S亚基上的结合点与大环内酯类相同或相近。对哺乳动物核糖体几无影响。抗菌作用及机制产生灭活酶,包括酯酶、磷酸化酶、甲基化酶、葡萄糖酶、乙酰转移酶和核苷转移酶。靶位的结构改变,使核糖体的药物结合部位甲基化而产生耐药。摄入减少,
3、使膜成分改变或出现新的成分,导致菌体内的量减少。外排增多,可以通过基因编码产生外排泵。多药耐药,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链霉素耐药,简称MLS耐药。耐药机制吸收:不耐酸,一般服用其肠衣片或酯化物。分布:广泛分布到除脑脊液以外的各种体液和组织。代谢:主要在肝脏代谢,并能通过与细胞色素P-450系统相互反应而抑制许多药物的氧化。排泄:红霉素和阿奇霉素主要以活性形式聚积和分泌在胆汁中,部分药物经肝肠循环被重吸收。克拉霉素及其代谢产物经肾脏排泄。药代动力学传统大环内酯与新大环内酯比较传统大环内酯类 G+菌,G-球菌,厌氧球菌,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等有效。 胃酸不稳定,口服吸收差。 胃肠反应多。 新大
4、环内酯类 抗菌作用。 胃酸稳定,生物利用度,组织内药物浓度,t1/2。 胃肠反应少。 体内过程:不耐酸,分布广、不易透过血脑屏障;碱性环境中抗菌活性强、主要经胆汁排泄,血药浓度低,组织浓度较高(痰,皮下,胆汁中血液)。抗菌机制:作用于50S亚基,可能与P位结合,抑制转肽作用及mRNA移位。不良反应:胃肠反应,静注易引起血栓性静脉炎。红霉素(erythromycin) 肠溶衣片或肠溶薄膜衣片,口服后在肠道中吸收。依托红霉素,又称无味红霉素,为红霉素丙酸酯的十二烷基硫酸盐,耐酸,吸收好。硬酯酸红霉素,为糖衣片或薄膜衣片,对酸较稳定,耐酸,在小肠吸收。红霉素常用剂型琥乙红霉素,无味,对胃酸稳定,在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药理学 药理学第四十一章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及多肽类抗生素 第四 十一 内酯 林可霉素 多肽 抗生素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