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论概览(第二版) 第八章课件.pptx
《西方文论概览(第二版) 第八章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文论概览(第二版) 第八章课件.pptx(4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二编 启蒙主义至现实主义时代第八章第八章 浪漫主义时代浪漫主义时代第一节 德国早期浪漫派第二节 英国浪漫主义文论第三节 法国浪漫主义文论本章概要 第一节首先讨论浪漫主义与启蒙主义在精神气质上的根本区别,进而通过诺瓦利斯“世界的浪漫化”、施莱格尔兄弟 “只有诗是自由的和无限的”等命题,界说德国早期浪漫派文论的最根本价值。同时还从施莱尔马赫的诠释学思想入手,介绍浪漫派文论留给世纪的问题。 第二节是以英国最重要的浪漫主义诗论家华兹华斯和柯尔律治为线索,介绍他们的浪漫主义文学观念以及世纪对相关命题的重新读解。 第三节以斯塔尔夫人和雨果为例,介绍法国浪漫主义时期的主要文学观念、法国浪漫主义与德国和英国
2、的明显区别及与法国自身传统的独特联系。第一节 德国早期浪漫派一、浪漫主义与启蒙理性之别 以赛亚伯林总结了浪漫主义的基本原则:理性传统坚持自然或道德的 唯一性,浪漫主义则强调意志和创造性,在艺术家的创造之前,艺术作品并不存在;理性传统 以为事物皆有一定的结构和秩序,浪漫主义则认为一切都是断片和瞬间: “你甚至不能说 (世 界)自己创造了自己,因为根本没有什么自己,只有创造的活动”。伯林称此为浪漫派运动的 本质、浪漫主义的核心。一、浪漫主义与启蒙理性之别 塔那斯特别辨析了启蒙主义和 浪漫主义各自对世界、人本身以及认识活动的描述,可以简要概 括如下: 第一,浪漫主义将世界视为 “统一的有机体”,认为
3、世界是无限的、无止境的,支配其间 的是一种神秘的灵感;启蒙主义则倾向于将世界视为 “原子论的机器”,认为世界是可分析、 可预测的,支配着世界秩序的是启蒙的理性。 第二,浪漫主义和启蒙主义似乎同样崇尚人的意志能力,同样推崇英雄,但是它们对人的 肯定方式却有不同。一般而言,前者认为人的基本价值在于想象、意志、情感的深度、艺术的 创造力和自我表现;而后者强调的是人的理性以及理解和利用自然规律的能力。 第三,对浪漫主义者来说,自然是 “精神的容器”;对启蒙主义者来说,自然却首先是观 察、认识甚至控制的对象。因此,前者注重关于 “性质”的认识,追求认识过程的暗示性;后 者则倾向于 “定量”的分析,追求认
4、识结果的明晰性。一、浪漫主义与启蒙理性之别 浪漫主义与启蒙主义之别,实际上也被认为是浪漫主义与西方主流传统的根本差异。因为 按照以赛亚伯林的说法,“一切真正的问题都是可以回答的”、“一切答案都是可知的”以及 “一切答案都是彼此协调的”这 “启蒙主义的三个基本命题”,也正是 “整个西方传统借以立足 的三条腿”,“这不仅限于启蒙主义,但是启蒙主义赋予它们一种独特的形态,并以一种独特的 方式转化了它们”。二、耶拿浪漫派 德国浪漫主义应该从哈曼 ( ,)说起。作为德国最早否 定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之一,哈曼被认为是赫尔德的精神之父。 就文学而言,哈曼主要强调的是诗歌语言问题。在他看来,整个世界都是上帝的语
5、言,所以诗 歌无非就是对这种语言的摹仿 (这一点深刻影响了本雅明)。因此诗歌只是通过意象来说话, “除了意象,感觉和激情无法表达和理解一切事物”。另外哈曼也特别强调天才,因为天才代表 着感受、想象、激情、灵感、独创性和创造性。 后世所说的德国早期浪漫主义,实际上就是指所谓耶拿浪漫派 。三、诺瓦利斯 一般认为,德国早期浪漫派的最初文献是瓦肯罗德 ( ,) 所写的 一个热爱艺术的修士的内心倾诉。其中特别强调的,是不受理性约束的艺术与上帝 之间的神秘沟通。 与瓦肯罗德灵犀相通的年轻诗人诺瓦利斯,同样是要在艺术与 “绝对”之间寻找神秘的通 道。他的诗文相当典型地表达了早期浪漫派对于文学艺术的普遍看法,
6、其中最基本的观念与“真应当统治一切”的新古典主义信条完全相反:“诗歌”才是 “纯粹的绝对的实在”,“纯粹的 诗人无所不知”,“越是具有诗的性质就越是真实” ; “数字和图形不再是一切造物的钥匙”, 人们终将是 “从童话和诗句认识真实的世界历史” ;正如 “孩子是一种变得可见的爱”,正如 “我们本身是自然与精神或艺术之间一个变得可见的爱的萌芽” 。总之, “第一个人就是第一 个看见神灵的人,儿童新奇的目光比最神妙的先知的预感更具有穿透力”。三、诺瓦利斯 与赫兹里特 “将经验转化为持久真理”的呼唤相应,诺瓦利斯的心路历程是从幻灭的经验 世界返回 “自我”对于 “无限”的渴望,又从 “经验的自我”祈
7、想 “绝对的自我”。这种通过 “有限”而体认 “无限”、通过 “内化”而达至 “超验”的诗人之思,来自诺瓦利斯对生命之脆 弱的直接体验。三、诺瓦利斯 从今人的角度看,诺瓦利斯通过 “爱”与 “死”所体验的 “精神的真实”,或许多少有些 诗人式的夸张成分。他毕竟从小羸弱而敏感,直到去世之前的几个月,仍在日记中提醒自己要克服病态的软弱和恐惧,例如害怕社交等等。这种伴随其一生的孤独感,使他力图 接 近和探询索菲的孤独,以超越有限的自身孤独。 通过 “世界的浪漫化”,诺瓦利斯相信久已被 “凡俗”所麻木的 “灵魂”将得以释放,重 新见到一种 “神性的美丽”:“一道神圣的面纱将远古掩蔽起来,使凡俗人不得窥
8、见,可是命运 从源泉的缓缓流淌中造就了凡俗人的灵魂,这灵魂凭借魔镜看见远古在神性中的美丽。” 这 是 “非寻常的感官所能窥见”的,而一旦窥见了这种 “神性中的美丽”,“就不会再回到熙熙攘 攘的尘世,再回到光所居住的那个永不安宁的国度。三、诺瓦利斯 在诺瓦利斯看来, “宏大而神秘的总体”本身,也是一种情感上的陶醉与渴望、欢乐 与痛苦的结合。它不能体现于一个单一的事物,也不能完全具体化为情感,所以为了使这种情 感产生,需要提供某种 “否定、痛苦和饥渴的要素”。即 “思想努力使自己溶解为纯粹的无限, 就要为一种完全毁灭的情感所吞没”。 应当承认,这种多少带有一点神经质的、病态的感受,恰好是一部分浪漫
9、派诗人所追求的 境界。诺瓦利斯认为:“在一个人开始去热爱病态与痛苦的瞬间里,他的怀抱里就会涌起最刺 激的情欲,最高的欢乐就会渗透他的全身。疾病难道不能成为更高级的综合手段吗?痛苦越剧 烈,包含在其中的欢乐也越大。” 如果从积极的方面理解,这应当被视为 “世界浪漫化”的极端表达。浪漫派诗人无所不用 其极,但是当 “病态”作为一个诗学概念而不仅仅是生活态度的时候,它主要是指 “常态”的 对立面。如果不满足于有限的常态,浪漫派诗人认为只能在 “否定”的因素中肯定理性所不能 企及的 “无限”。所以早期浪漫派的总体气质,也许注定会通向后世的 “反文化”的诗学。四、施莱格尔兄弟 施莱格尔兄弟 ( ,;,)
10、是德国早期浪漫派的最重要代表。其文论思想主要见于他们与诺瓦利斯、施莱尔马赫、蒂克等人共同创办的 雅 典娜神殿。 他们将诗人定义为 “人类的精神器官”。而诗人之所以能够作为整个人类的 “精神器官”、 之所以能够表达 “人类的完整性格”,则是通过表达诗人的自我而实现的。因此浪漫主义文学 所承认的唯一法则,就是 “听凭诗人的兴之所至”。听任诗人去表达自我,也就使人类的完整 性格得到了表达。 支撑上述逻辑的,显然是浪漫派诗人关于 “诗歌是最高真实”的信念。所以施莱格尔兄弟 认为 “浪漫主义的诗”必须充分体现文学的这一基本性质。 听凭分析”的诗,亦即对 “明晰性”的可能肯定;而 “不可能被任何理论彻底阐
11、明”,才 是浪漫主义文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四、施莱格尔兄弟 为了说明文学所应具有的这种 “未定性”和 “暗示性”,施莱格尔兄弟还特别提出了 “艺 术形式的朦胧、奇异、散漫和混合”的问题。最能显示这一性质的艺术形式,当然是音乐。 与理性的秩序相比,这种浪漫主义文学的最大特征就是 “自由”。基于这一点,施莱格尔 兄弟还对 “浪漫主义的诗”怀有更高的期待。 施莱格尔兄弟的 “浪漫主义的诗”同样对艺术寄托着 “自由”的理想。五、施莱尔马赫 施莱尔马赫与施莱格尔兄弟的诗人群体关系密切,并曾参与 雅典娜神殿的活动。另一 方面,他在西方文论的历史上又被称为 “现代诠释学之父”,因为作为神学家,他使关于 “解
12、 释”的理论不再仅仅限于释经活动,却要诉诸普遍的人类理解问题,从而使诠释学成为 “理解 的艺术”。 施莱尔马赫首先以近似于康德的方式确认了解释 “理解过程”的两个基本坐标:主体的 心理的维度,以及客体的语言学的维度。前者的作用在于整体地把握对象;后者则是 “在语 言之中并且借助语言的帮助,寻找某一话语的特定含义”。五、施莱尔马赫 关于意义的开放性,施莱尔马赫在他的诠释学手稿中已经做出了相当前卫的 “解释”:解 释的实质,就在于 “对给定陈述 ()的一种历史的与直觉的 ()、客 观的与主观的重构 ()” 。对于通过解释活动来寻求意义的人类,这种 “重构” 实际上意味着只能无限趋近却不可能最终获得
13、被解释的对象;从而所谓 “意义”并非其自身, 而仅仅成为被理解的意义。 与施莱尔马赫的 “理解过程”之坐标相呼应,“意义重构”之中的 “历史的”和 “客观的” 要素,正是其 “客体的语言学的维度”之延伸,它侧重的是意义生成中的 “规则”性。而 “直觉的”“主观的”要素,则导源于他的 “主体的心理学的维度”,它强调的是意义生成中的 “选择”性。后者显然更为关键。五、施莱尔马赫 关于 “解释循环”的分析其实古已有之,它通常可以被概括为两种形式。第一,我们需 要某种前理解 (-)才能进入文本;没有前理解和问题,就没有理解和回答, 也就无从获得意义。第二,通过局部才能理解整体,而只有理解整体才能准确地
14、理解局部。 施 莱尔马赫在此基础上提出:有两种相关的方式同时作用于这一循环,即直觉的方式和比较的方 式。而在他的具体分析中,“直觉的”和 “比较的”方式无非还是上述两个维度、两种要素的 进一步阐发。五、施莱尔马赫 要从更根本的意义上解读施莱尔马赫理论的可能性,或许必须将他的诠释学思路还原于他 的宗教观。当同样的诠释学原则也被运用于神学解释,进而敦促神学解释放弃一切特权的时 候,现代诠释学的革命性意义和人文学价值才能彰显到极处。 施莱尔马赫并没有专门展开神学诠释学的研究,只是认为 “启示无须判定,因为判定本身 就建基于解释”。 如果可以用施莱尔马赫的宗教观来补足其神学诠释学的 “未定性”和 “空
15、白”,应当说他 是要离开语言逻辑的制约而另辟蹊径,即最终将神学意义的更恰当解释,让渡给美的体验和情 感的分享。五、施莱尔马赫 就语言逻辑所注定的解释限度而言,施莱尔马赫的 “普遍的诠释学原则”一旦进入神学解 释的领域,可以获致的结论似乎必然是语言载体对于独一 “圣言”的无奈。关于这种容不得任 何歧义的特殊的解释对象,浪漫主义的诗学观念和文学诠释学的 “视野融合”显然都是无效 的。神学诠释学在这里不得不做出断然的选择:或者放弃 “圣言”的最终意义,或者放弃与解 释活动俱在的语言逻辑。施莱尔马赫从 “解释”重新转向情感的体验,应当说是试图解脱于“语言牢笼”的一种努力。五、施莱尔马赫 当施莱尔马赫论
16、说 “解释”之时,他是通过主体的选择、意义的重构、直觉的感受一步步 地消解了传统教会的真理观。这开启了现代诠释学的思路,而他自己实际上又游离于这条思 路,让 “圣言”的独一性通过敬虔的情感得以成全。他大约已经意识到:沿着 “解释”的线索 继续推演,只能导致 “意义”的层层退让,却无法使任何一种信仰 “恒真”。 普遍的 “宗教经验”与康德建立在 “认识诸能力的自由活动”之上的人类 “共通感”相 似;它只能被设定,却无法获得证明。但是施莱尔马赫从神学角度对相关问题的讨论,毕竟大 大深化了浪漫派的思考,并且更多地显示出浪漫派文论与世纪之间的衔接。第二节 英国浪漫主义文论一、华兹华斯 如果我们把浪漫主
17、义定义为一个有意识形成的纲领和有明确目的的活动,那么在耶拿浪漫 派活动时期,英国并不存在一个相应的浪漫主义运动,尽管这个术语最初来自英国。 华兹华斯最初对诗歌词汇的要求,将他引向对韵律的探讨,进而得出结论,认为韵律不是 诗歌最重要的因素,而是附加性的成分。这就把他带到一个最容易受到攻击的境地,即似乎认 为韵文与散文没有什么质的差别。后来,其序言又发展到分析诗人的创作活动。一、华兹华斯 抒情歌谣集序言的主要观点,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进行简要的介绍。 诗歌的题材 “微贱的田园生活” 华兹华斯主张诗歌要取材于 “微贱的田园生活”,是与他对西方最早的工业文明之感受相 关的,乃至有研究者认为华兹华斯的 抒
18、情歌谣集虽然远离了法国大革命的政治背景,却表 现出诗人对同样深刻的英国工业革命的反映。 诗歌的本质 “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华兹华斯认为:诗起源于原始的情感流露,“一般说来,各民族最早的诗人都是出于由真 实事件所激发的热情而写作的”,所以他们 “写得自然” “感受强烈”。因为诗歌就是 “感情的 历史和科学”。 诗歌的语言 “人们真正使用的语言” 华兹华斯反复强调一种 “更纯朴有力的”、 “从屡次的经验和正常的情感产生出来”的、 “人们常用的”、“由热情的产生的”、“接近人们的语言”的诗歌语言,而刻意避免所谓 “诗的 词汇”。这在英国诗歌史上可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诗人的特征五种能力 ()观察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西方文论概览第二版 第八章课件 西方 文论 概览 第二 第八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