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学》第六章精神活性物质所致障碍.pptx
《《精神病学》第六章精神活性物质所致障碍.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神病学》第六章精神活性物质所致障碍.pptx(5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六章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障碍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阿片类物质第三节 镇静催眠、抗焦虑药第四节 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第五节 氯胺酮第六节 大麻第七节 酒精第八节 烟草重点难点熟悉了解掌握精神活性物质、依赖、滥用、耐受性、戒断状态等基本概念;常见精神活性物质的种类;阿片类物质、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酒精所致障碍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等。镇静催眠、抗焦虑药、氯胺酮所致障碍的临床表现及处理原则。精神活性物质滥用的相关因素;大麻、烟草等物质所致障碍的临床表现及处理原则。概述第一节又称物质(substances)或成瘾物质、药物(drug);指能够影响人类情绪、行为、改变意识状态,并有致依赖作用的一类化学物质,人
2、们使用这些物质的目的在于取得或保持某些特殊的心理、生理状态。(一)精神活性物质(psychoactive substances)一、基本概念精神病学(第8版)一、基本概念(二)依赖(dependence) 定义:一组认知、行为和生理症状群,使用者尽管明白滥用成瘾物质会带来问题,但仍然继续使用。自我用药导致了耐受性增加、戒断症状和强制性觅药行为。 分类: 躯体依赖(physical dependence)也称生理依赖,是由于反复用药所造成的一种病理性适应状态;主要表现为耐受性增加和戒断症状。心理依赖(psychological dependence)又称精神依赖,使吸食者产生一种愉快满足或欣快的
3、感觉,驱使使用者为寻求这种感觉而反复用药,表现出渴求状态(craving)。精神病学(第8版)一、基本概念 定义:一种适应不良方式,由于反复使用药物导致了明显的不良后果,如不能完成重要的工作、学业,损害了躯体、心理健康,导致法律上的问题等。ICD-10分类系统中称为有害使用(harmful use)。 与依赖的区别:滥用强调的是不良后果;滥用者没有明显的耐受性增加或戒断症状;反之就是依赖状态。(三)滥用(abuse)一种状态,指药物使用者必须增加使用剂量方能获得所需的效果,或使用原来的剂量则达不到使用者所追求的效果。(四)耐受性(tolerance)精神病学(第8版)一、基本概念 成瘾(add
4、iction)被广泛使用在日常生活中,与依赖基本同义。 从行为角度看,主要表现为失控,具有以下特征:成瘾者有做某种行为的强烈欲望,但其结果有害;如果控制不做,则紧张、焦虑逐渐增加;一旦完成此行为,则紧张、焦虑迅速、暂时得以解脱;过一段时间后,如几小时、几天或几周又重新出现实施此行为的欲望;外部、内部环境刺激可条件反射性引起此欲望;成瘾者希望能控制此行为,但屡屡失败。(五)成瘾精神病学(第8版)一、基本概念 定义:停止使用药物或减少使用剂量或使用拮抗剂占据受体后所出现的特殊的心理生理症状群。 机制:由于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引起的适应性的反跳(rebound)。 表现:不同药物所致的戒断症状因其药
5、理特性不同而不同;一般表现为与所使用药物的药理作用相反的症状。例如酒精(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戒断后出现的是兴奋、不眠;甚至癫痫样发作等症状群。(六)戒断状态(withdrawal state)精神病学(第8版)二、精神活性物质的分类根据精神活性物质的药理特性;分为以下种类:1. 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depressants) 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如巴比妥类、酒精等。2. 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 (stimulants) 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如咖啡因、苯丙胺类药物等。3. 大麻(cannabis;marijuana) 世界上最古老、最有名的致幻剂,适量吸入或食用可使人欣快;增加剂量可使人进入梦幻,陷入
6、深沉而爽快的睡眠之中;主要成分为9-四氢大麻酚。4. 致幻剂(hallucinogen) 能改变意识状态或感知觉;如麦角酸二乙酰胺(LSD)、仙人掌毒素(mescaline)、苯环已哌啶(PCP)、氯胺酮(ketamine)等。5. 阿片类(opioids) 包括天然、人工合成或半合成的阿片类物质,如海洛因、吗啡、鸦片、美沙酮、二氢埃托啡、哌替啶(杜冷丁)、丁丙诺啡等。6. 挥发性溶剂(solvents) 如丙酮、汽油、稀料、甲苯、嗅胶等。7. 烟草(tobacco)精神病学(第8版)三、精神活性物质滥用的相关因素(一)社会因素1. 容易获得2. 家庭因素 如家庭矛盾、单亲家庭、家庭成员间交流
7、差、家庭成员犯罪吸毒是吸毒(特别是青少年吸毒)的重要危险因素。3. 同伴影响、同伴间压力等4. 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等因素1. 个性问题 如反社会性、情绪控制较差、易冲动、缺乏有效的防御机制、追求即刻满足等。2. 从行为理论解释强化作用:正强化与负强化 “酒逢知己千杯少”“一酒解千愁”。(二)心理因素精神病学(第8版)三、精神活性物质滥用的相关因素(三)生物学因素1. 脑内的“犒赏系统”(reward system)与药物依赖位于边缘系统的犒赏系统是导致药物依赖的结构基础,单胺类等递质变化是精神活性物质作用的直接后果,由此而导致的一系列受体和受体后变化是药物依赖行为产生的重要条件。药物对犒赏系统
8、的作用是产生精神依赖及觅药行为的根本动因。 2. 代谢速度代谢速度的不同,对精神活性物质的耐受性就不同,依赖的易感性也不同。3. 遗传学因素 精神病学(第8版)阿片类物质第二节 定义:阿片类物质(opiates)是指任何天然的或合成的、对机体产生类似吗啡效应的一类药物。 流行病学:根据公安部门公布的数据;我国记录在案的吸毒者在1990年约为7万;1993年为25万; 1995年为52万;2002年为100.1万;2003年超过104万;2005年为116万,截至2016年底,全国累计登记吸毒人员250.5万名,滥用海洛因人员95.5万名,占登记总人数的38.1%。 阿片类药物滥用是世界范围内的
9、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虽然近年随着合成毒品滥用的快速增长,阿片类滥用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但还远未达到控制的程度;同时由于阿片类成瘾的特点;仍是目前危害我国民众身心健康的主要成瘾物质之一,这均值得社会各界予以充分的重视。一、概述精神病学(第8版) 阿片受体:分布在痛觉传导区以及与情绪和行为相关的区域,集中分布在脑室周围灰质、中脑边缘系统和脊髓罗氏胶质区等区域。已知有、等多型,其中以受体与阿片类的镇痛与欣快作用关系最密切,在中枢神经系统分布也最广。 给药途径及吸收:口服、注射或吸入等。口服时以非脂溶性形式存在于胃内,胃内吸收延缓,大部分从肠道吸收。以非脂溶性形式存在于血液中,难以透过血脑屏障,但当吗啡
10、被乙酰化成为海洛因后,则较易透过血脑屏障。阿片类药物可分布到机体的所有组织,包括胎儿。 代谢:阿片类药物在由肾脏排泄之前,大部分由肝脏代谢。大多数阿片类药物的代谢较为迅速;平均代谢时间是45小时,故依赖者必须定期给药,否则会发生戒断症状。 作用:具有镇痛、镇静作用,能抑制呼吸、咳嗽中枢及胃肠蠕动,同时能兴奋呕吐中枢和缩瞳作用。阿片类药物能作用于中脑边缘系统,产生强烈的快感。二、阿片类药物的药理作用精神病学(第8版) 影响因素:使用剂量、对中枢神经系统作用的程度、使用时间的长短、使用途径、停药的速度等。 短效药物,如吗啡、海洛因一般在停药后812小时出现,极期在4872小时,持续710天。长效药
11、物,如美沙酮戒断症状出现在13天,性质与短效药物相似,极期在38天,症状持续数周。 典型的戒断症状可分为两大类:客观体征,如血压升高、脉搏增加、体温升高、鸡皮疙瘩、瞳孔扩大、流涕、震颤、腹泻、呕吐、喷嚏、失眠等;主观症状,如恶心、肌肉疼痛、骨头疼痛、腹痛、不安、食欲差、无力、疲乏、发冷、发热、渴求药物等。三、戒断反应精神病学(第8版)1. 替代治疗 理论基础:利用与毒品有相似作用的药物来替代毒品,以减轻戒断症状的严重程度,使患者能较好的耐受。然后在一定的时间(如1421天)内将替代药物逐渐减少,最后停用。 常用的替代药物:美沙酮(methadone)和丁丙诺啡(buprenorphine)。2
12、. 非替代治疗 可乐定(clonidine):为2受体激动剂,开始剂量为0.10.3mg,每天3次,副作用为低血压、口干和思睡,剂量必须个体化。主要用于脱毒治疗的辅助治疗。 中草药、针灸:中药能有效促进机体的康复、促进食欲。针灸治疗有一定的疗效。 其他:如镇静催眠药、莨菪碱类。(一)脱毒治疗四、治疗精神病学(第8版)1. 阿片类阻滞剂 主要为纳洛酮和纳屈酮,属受体阻滞剂,能阻滞阿片类的效应,且毒性较低。2. 社会心理治疗(1)认知行为治疗:主要目的:改变导致适应不良行为的认知方式;改变导致吸毒的行为方式;帮助患者应付急性或慢性渴求;促进患者社会技能、强化患者不吸毒行为。(2)复吸预防:基本方法
13、:讨论对吸毒、戒毒的矛盾心理;找出诱发渴求、复吸的情绪及环境因素;找出应付内外不良刺激的方法、打破重新吸毒的恶性循环。(3)群体治疗:使患者有机会发现他们之间共同的问题;能促进他们相互理解,让他们学会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意愿,使他们有机会共同交流戒毒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等。(4)家庭治疗:有效的家庭治疗技术能打破否认和对治疗的阻抗,促进家庭成员间的感情交流。(二)防止复吸、社会心理干预四、治疗精神病学(第8版) 定义:使用美沙酮补充海洛因依赖者体内内源性阿片肽量的不足,使海洛因依赖者恢复其正常的生理及心理功能,像正常人一样的生活。 意义:随访研究发现,虽然患者仍然处于依赖状态,但处于维持
14、治疗的患者的毒品使用量、犯罪、因注射而致的相互传染明显减少,社会功能、就业、总体健康等得到改善,更为重要的是使患者脱离毒品,有机会进行社会心理康复治疗。(三)美沙酮维持治疗四、治疗精神病学(第8版)镇静催眠、抗焦虑药第三节 药物范围较广,化学结构差异较大,但都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 巴比妥类(barbiturates):根据半衰期的长短可分为超短效、短效、中效及长效巴比妥类药物。小剂量巴比妥类可抑制大脑皮层,产生镇静催眠作用;较大剂量可使感觉迟钝、活动减少引起困倦和睡眠;中毒剂量可致麻醉、昏迷乃至死亡。人体对巴比妥类药物耐受性发生较快。 苯二氮类(benzodiazepines):主要药理作
15、用是抗焦虑、松弛肌肉、抗癫痫、催眠等。不同的苯二氮类药物的作用时间差异较大。安全性好。镇静催眠、抗焦虑药 分类:精神病学(第8版) 中毒症状 表现为冲动或攻击行为、情绪不稳、判断失误、说话含糊不清、共济失调、站立不稳、眼球震颤、记忆受损;甚至昏迷。 戒断症状 在突然停药1224小时内,戒断症状陆续出现,如厌食、虚弱无力、焦虑不安、头痛、失眠,随之出现肢体的粗大震颤。 停药23天,戒断症状可达高峰,出现呕吐、体重锐减、心动过速、血压下降、四肢震颤加重、全身肌肉抽搐或出现癫痫大发作,有的出现高热谵妄。精神病学(第8版)镇静催眠、抗焦虑药 治疗对巴比妥类的戒断症状在脱瘾时减量要缓慢。国外常用替代治疗
16、。即用长效的巴比妥类药物,来替代短效巴比妥类药物。苯二氮类的脱瘾治疗同巴比妥类类似。精神病学(第8版)镇静催眠、抗焦虑药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第四节 定义:又称精神兴奋剂(psychostimulants),包括咖啡或茶中所含的咖啡因,但引起关注的主要是可卡因及苯丙胺类药物。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 苯丙胺类兴奋剂(amphetamine-type stimulants;ATS) 类别:苯丙胺及其同类化合物,包括苯丙胺(安非他明,amphetamine)、甲基苯丙胺(冰毒, methamphetamine)、3,4-亚甲二氧基甲基安非他明(MDMA,ecstasy,摇头丸)、麻黄素(ephedrine)
17、、芬氟拉明(fenfluramine)、哌甲酯(利他林,methylphenidate)、匹莫林(pemoline)、伪麻黄碱(pseudoephedrine)等。 用途:ATS在医疗上主要用于减肥(如芬氟拉明、曲布西明)、儿童多动症(如哌甲酯、匹莫林、右旋苯丙胺等)和发作性睡病(如苯丙胺),非法兴奋剂如甲基苯丙胺,MDMA等则被滥用者用于各自不同的目的,导致了一系列不良的健康和社会后果。精神病学(第8版)一、苯丙胺类药物的药理作用 药理作用 ATS具有强烈的中枢神经兴奋作用和致欣快作用。研究表明,它们大多主要作用于儿茶酚胺神经细胞的突触前膜,通过促进突触前膜内单胺类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精神病学 精神病学第六章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障碍 精神病 第六 精神 活性 物质 所致 障碍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