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microtox技术的中药注射剂毒性早期发现与质量控制技术研究进展-赵军宁.pdf
《基于microtox技术的中药注射剂毒性早期发现与质量控制技术研究进展-赵军宁.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microtox技术的中药注射剂毒性早期发现与质量控制技术研究进展-赵军宁.pdf(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专题讨论:基于Microtox技术的中药注射剂毒性早期发现与质量控制研究基于Microtox技术的中药注射剂毒性早期发现与质量控制技术研究进展六赵军宁1士,鄢良春1,罗荔敏2(1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国际转化医学中心、中药药理毒理研究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质量生物评价重点研究室中药品质评价与创新中药研究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省道地药材系统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61004l;2华润三九(雅安)药业有限公司雅安625000)摘要:Microtox技术(即微毒技术)是测定环境中有害有毒物质生物毒性的一种方法,以非致病的发光细菌作为试验系,以其发光强度变化作为检测指标,日前已成为一
2、种快速、简便的生物毒性检测手段。本文概述了本团队基于Microtox技术发展一种能够反映中药注射剂特点的早期、灵敏、快速、可靠的新技术平台和方法体系,探讨解决现有高风险中药注射剂生物评价及检测方法难以控制其风险的难题,实现高风险中药毒性参数的定量化表征,从而提高中药质量控制和安全性评价的可靠性。关键词:中药注射剂 Microtox技术发光细菌微小毒性 生物评价doi:1011842wst201611015 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识码:A中药注射剂是指药材(饮片)经提取、纯化后制成的供注入体内的溶液、乳状液及供临用前配制成溶液的粉末或浓溶液的无菌制剂。中药注射剂具有疗效确切、生物利用度高、
3、作用迅速等特点,突破了中药传统的给药方式,功能较多地集中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和补益等1-41方面,尤在抢救神志昏迷、不能口服的重症病人和急救等方面,可发挥着独特作用。与此同时,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批间变异度大,风险可控性差,监测数据显示约90的中药严重不良反应和预警信号涉及注射剂型。尽管目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hina Food and DrugAdministration,CFDA)对中药注射剂制定了近乎严苛的质量控制检测项目,但仍然难以高效发现与预收稿日期:20161115修回日期:201611-20测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尤其是生物学评价方法存在耗时、费钱、条件苛刻、可重复性低、
4、与临床毒副反应不尽一致等问题,难以有效的保证其药效的一致性和降低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鉴于中药注射剂复杂体系和现有测试方法尚难高效测试其综合毒性的现状,赵军宁研究团队基于Microtox技术开发了一种能够反映中药注射剂特点的早期、灵敏、快速、可靠的新技术平台和方法体系,探讨解决现有高风险中药注射剂生物评价及检测方法难以控制其风险的难题,实现高风险中药毒性参数的定量化表征,提高中药质量控制和安全性评价的可靠性。1 Microtox技术511发光细菌定义发光细菌是一类在生理条件下能够发射波长 科学技术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09CB522801):有毒中药毒效学和靶器官毒作用规律研
5、究,负责人:赵军宁;科学技术部“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2015ZX09501004001005):基于Microtox(微毒)测试的中药安全性快速检测、质量控制与风险预警新技术研究,负责人:赵军宁;科学技术部“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2011ZX09401304):成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孵化基地,负责人:赵军宁;科学技术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l29810):川产道地药材整合式全产业链技术集成与示范,负责人:赵军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81470180):基于Microtox技术的中药毒性分级原理与标准研究,负责人:赵军宁;四川省科学技术厅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6、2014SZ0135):姜黄整合式全产业链综合开发研究,负责人:曾瑾。 通讯作者:赵军宁,本刊编委,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药药理(毒理)、中药质量生物控制、道地药材系统研究开发。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Mateo埘e击cn 1929万方数据2016第十八卷第十一期-i-V0118 No1 1450-490 nm可见荧光的革兰阴性菌f61,该荧光属于冷光,在黑暗处肉眼可见。发光细菌分为海洋细菌和淡水细菌,海洋细菌包括发光杆菌属同、希瓦氏菌属以及弧
7、菌属中的大多数,淡水细菌有霍乱弧菌、青海弧菌等。12发光细菌代谢过程和原理尽管发光细菌种类繁多,但其发光机理均属酶促氧化反应。参与细菌发光反应的主要物质包括黄素单核甘酸(Flavin Mononucleotide,FMN)、还原型辅酶I()(NAD(P)H)、荧光酶、分子氧、长链脂肪醛(RCHO)等。发光细菌所合成的荧光酶能够催化还原型黄素单核苷酸和长链脂肪醛,然后在氧的参与下发生氧化反应,产生的能量以光的形式释放81。发光的代谢过程和原理见图1。NADH:FMNNAD(P)H+FMN+H+云丽五丽NAD(P)+FMNH2(1)一 氧化还原酶 【l JFMHN2+RCHO+02型旦FMN+RC
8、ooH+H20+h(490 nml(2)发光细菌的发光强度在一定条件下是恒定的。当发光细菌接触到无机、有机毒物、抑菌、杀菌物等物质时,其细胞膜、酶、及细胞质的结构会发生改变,导致其发光强度发生改变。发光强度变化与接触物质毒性呈相关关系,毒性越强,发光抑制率越高。物质主要通过直接抑制参与发光反应的酶类活性及抑制细胞内与发光反应有关的代谢过程两条途径抑制细菌发光。发光菌毒性测试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兴起的一种微生物监测环境污染及检测污染物毒性的新方法10-121。2 适合于中药注射剂毒性快速检测的Microtox技术平台及应用鉴于中药注射剂复杂体系和现有测试方法尚难高效、敏感、快速测试其综合毒性的
9、现状,本团队在前期对Microtox技术测试研究工作基础上刚扪,进一步发展能够反映中药注射剂特点的早期、灵敏、快速、可靠的安全性评价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模型,提高中药注射剂质量控制和安全性评价的可靠性i461。依托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数据平台,在中药注射剂重点关注品种及其主要毒性风险信号、不良反应发生率研究基础上,探讨建立和完善中药注射剂等高风险品种的体外药物安全性评价替代模型、毒性预测及快速评价关键技术,系统研究中药注射剂对发光菌发光强度影响的药效一毒性效应谱、剂量一反应曲线和剂量一时问一反应关系,以毒性效应动力学过程、半数效量(IC,。值)等综合指标,探索和阐明中药注射剂发光抑制毒性效
10、应(体外试验)与毒性物质成分、毒性作用和毒靶器官(活体试验)之间的内在规律,提出活血化瘀类、清热解毒类等中药注射剂毒性预测新技术及标准。客观比较微毒测试新方法评价结果与传统毒性评价方法及临床研究结果的差异,分析各方法的优势及不足;探讨新方法作为中药注射剂上市前风险检测评价指标的适用性,为高风险中药新药创制质量控制、风险预警和临床安全用药提供支撑。基本的思路与技术方案见图2。图1 发光细菌发光的代谢过程及原理图6,91注:E1,细菌荧光素酶;E2,NADH;E3,脂肪酸还原酶。1930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y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11、Chinese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万方数据世界科学技术一中医药现代化专题讨论:基于Microtox技术的中药注射剂毒性早期发现与质量控制研究图2 中药注射剂毒性快速评价关键技术研究技术路线图Wodd Science and Technology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wa1931万方数据2016第十八卷第十一期-rV0118 No1 121 质量控制鱼腥草注射液在临床上应用已有几十年,详见全国中医医院急诊科(室)必备中成药。其不良反应存在多发、临床表现的多样、不
12、可预知、不良反应种类的不确定、批与批之问不良反应存在差异性等特点。过敏反应、呼吸系统反应、心脑血管系统反应的构成比依次排在鱼腥草注射液不良反应的前3位。CFDA暂停鱼腥草静脉注射液的使用,只批准肌内注射剂使用,并要求进行鱼腥草注射液(静脉注射)安全性再评价。鱼腥草注射液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包括:不良反应的产生原因、发生机制、可否通过干预措施避免等方面尚不明确。本团队以费氏弧菌作为测试菌种,探索将Microtox技术应用于鱼腥草注射液综合毒性检测。通过方法学考察确定最优检测体系以及方法可靠性,在最优检测体系下,对3个批次鱼腥草注射液(成品),3个批次鱼腥草注射液(半成品)以及2个批次鱼腥草注射液(
13、溶媒)进行生物综合毒性检测。结果发现最优检测时间为15 min,最优pH值是5090,且15 min发光强度以5001000为宜;重复性试验和中间精密度试验的相对偏差均15;成品的EC50值分别为5162、4826、4169,半成品的EC50值分别为5764、5426、5704,显示鱼腥草注射液半成品的综合毒性均不同程度地小于鱼腥草注射液成品的生物毒性;溶媒100浓度(同注射液中溶媒浓度,即25的吐温80溶液)的抑制率分别为1229和797,显示生物毒性均较小,几乎可认为无毒。故认为鱼腥草注射液对费氏弧菌的毒性存在显著的浓度一效应关系,故应用Microtox技术检测鱼腥草注射液综合毒性并用于控
14、制其质量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17,1 81。22风险预警红花注射液临床不良反应原因、机制相对明确,抗原活性杂质(蛋白)过敏反应,但无法用现有检验方法发现和预警。红花注射液有多个批次在全国部分地区出现高热、寒战为主的不良反应。经调查,不良反应的批号是同一批原料,在这批原料的前后,生产的产品都没有不良反应发生。产品经检验,符合红花注射液质量标准。经3个省药检所按质量标准检验也是合格的。我们的目的是探讨Microtox技术用于红花注射液质量控制,是否不良反应风险信号能在实验室得到预警?本团队以费氏弧菌为测试菌种,通过方法学考察确定最优检测体系及方法学可靠性;在最优检测体系条件下,对不同生产厂家所生产的
15、红花注射液进行发光菌综合毒性检测。结果发现在2 mL反应体系下,最优复苏液体积09 mL支菌,每个待测样品加入最优菌液体积50 uL,最优检测时间10 min,最优pH范围510,且10 min时发光强度以80120万为宜;重复性试验、中间精密度试验的相对标准偏差均15;不同生产厂家A、B、C成品的EC50平均值分别为336、558、433,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故得出红花注射液对费氏弧菌的毒性存在显著的浓度一效应关系,且不同生产厂家(包括原研单位在内)之间成品EC,。值具有显著性差异,提示红花注射液成品生物学检测标准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应用Microtox技术检测红花注射液综合毒性并
16、用于控制不同厂家成品质量波动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n 91。类似的结论在参麦注射液综合毒性检测、生脉注射液综合毒性检测均得到验证。3总结与展望目前,物质毒性的常规检测对综合毒性的考虑较少,多以理化指标检测为主,而要明确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则必须用生物医学的方法对毒性进行分析,而传统的毒理学实验是以受试物的死产进行判断,一般需要数天时间才会出结果,而且影响因素多、个体差异大,以致动物消耗量过多、测试结果在不同实验室波动较大。31 Microtox技术特点Microtox技术应用于中药注射剂综合毒性的检测具有以下6个特点:发光细菌与高等动物的物化特性和酶作用过程类似,凡能干扰或破坏发光细菌生长、呼吸、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于 microtox 技术 中药 注射 毒性 早期 发现 质量 控制 研究进展 赵军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