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观《典籍里的中国》专题片观后感合集.doc
《2022年观《典籍里的中国》专题片观后感合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观《典籍里的中国》专题片观后感合集.doc(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年观典籍里的中国专题片观后感合集品读经典, 知先贤治政之本,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 ;品读经典,领悟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深蕴;品读经典,感受 民惟邦本,本同邦宁 的力量。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熔铸于字里行间,镌刻于时代青石,它们并未湮没在历史长河中,在一代代华夏儿女的热血传承中与时代接轨,推陈出新,千年繁盛。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 2022年观典籍里的中国专题片观后感合集 ,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2022年观典籍里的中国专题片观后感合集【一】今天我在电视上看了一个节目,名叫典籍里的中国。这个节目让我看得眼泪直下,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古人的诗词和精神都让我刮目相看呀!有个
2、两千多年以后的读书人,带着我们回到两千多年前去,遇见护书人-伏胜先生。读书人过来请教伏胜书好在哪儿?伏胜首先讲了 禹贡 就是关于大禹治水,大禹不仅治水,还有更大成就,就是大禹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那九州指的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广大的冀州是大禹用足迹一步一步地丈量出来的,古人称大禹的足迹为 禹迹 。讲完 禹贡 之后就开始讲他护书的经历了。伏胜壮年时,曾经是秦国的博士,天下的书大都被毁了。伏胜,只知道国家藏一部、他家藏一部,一次大火把国家藏的书化为灰烬,伏胜把书看成一条活的生命,伏胜与他的妻子和儿女为了逃避兵火,带上了一车的书,坐马车出咸阳回山东老家。
3、伏胜在中途遭遇兵劫,伏胜的儿子爱护书,以命相搏,被乱兵杀害了,伏胜的妻女颠沛流离。后来,伏胜的妻子病重,那一年天降大雪,小女儿因险冻死和饿死。为了取暖他们可以烧掉一车箱书,但伏胜的妻子宁死也拒绝烧掉一车书。伏胜的妻子说: 这一车的书,是爱子以命相搏才得到保住的 。伏胜的妻子挨饿受冷已经气衰力竭,伏胜的妻子知道这一车书,如爱子的性命,已经比她自己的性命更贵重了。伏胜回到家乡,刚好家乡也遭遇兵火,伏胜只好将书藏于故宅墙内外出避难。伏胜无时无刻挂念着家中藏的书,伏胜当天下初定,他再回家园,凿开墙壁发现书简多已朽毁,完整的篇目仅余二十八篇了。之后伏胜要晁掌故把书给带回都城,流传天下,之后读书人带伏胜到
4、现代的图书馆,古人叫藏书秘府。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每一本典籍,都是中华文明传承之路上一盏不灭的明灯,而尚书的光芒之闪耀至今,无论孔子活伏胜,都是用生命去延续和守护这盏灯的人,酌古至今,学史明智,丰富而珍贵的典籍,值得没一个中年国人去品读,也应该与世界分享,让我们从典籍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2022年观典籍里的中国专题片观后感合集【二】典籍里的中国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于牛年新春重点打造的大型原创文化节目。节目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典籍中的经典名篇,展现其中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讲述感人至深的传承故事。节目综合运用环幕投屏、实时跟踪等新科技手段,创新设计出 历史空间 现实空间 ,并以跨越时空
5、对话的形式营造了 故事讲述场 ,生动演绎中华典籍精华的源远流长。本节目是树立文化自信的典范,对于高考语文极具指导性。数祖不忘典: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了大年初一,典籍里的中国在央视一套首播,穿越时空、对话先贤,以典籍作舟,畅游华夏文明之河,沉寂千年尚书破壁而来。这本书穿越千年才重回世人面前,1900年敦煌莫高窟的藏经洞被王道士发现,内藏典籍万卷,沉寂了近千年,这些典籍破壁而出。清朝末年,1910年,部分经卷被运到京师,尚书文献当时最早的传世文本也在其中。现在一万六千余件敦煌藏经存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尚书便是其中一部分。世代传承,在 传承 中领悟中华文明,千年来,尚书历经无数学者先贤薪火相传。典籍里的
6、中国中,倪大红饰演的伏生以命护书片段让观众不禁泪流满面,秦末动乱,尚书仅剩国藏和伏生家藏两部,后又遭遇项羽火烧咸阳,仅剩了伏生一部家藏,伏生视书如命,纵然乱兵刀剑相向、天降大雪,也不忍书损毁一丝一毫。为逃兵荒,伏生带着家藏的书,从咸阳运回山东老家,途中他的妻、子为保护书,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华夏文明的传承的重担压在了他身上,他和家人用生命诠释了 薪火相传 。网友:敬佩!敬畏!节目演绎了尚书中多个场景,每个经典故事都让人沉浸其中,节目中演员对故事入木三分的刻画,看得观众热血澎湃,泪流满面。是什么让华夏文明精粹绵延不绝?典籍里的中国中,每一部华夏文明的典籍及其 薪火相传 的故事,都将给我们答案。20
7、22年观典籍里的中国专题片观后感合集【三】刚到新年,典籍里的中国一场 尚书的流传 感动了不少人。真的把诘屈聱牙的古籍活了起来!可惜,在今古文尚书这个问题上,似乎没有说得很清楚。尚书概况尚书,即上古之书。 惟殷先人,有典有册 。中国自古重视文献流传,上古文献有所谓的 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之说。相传,楚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中国很早就建立了史官制度,其中有 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的说法,事即为百国之春秋,我们今天可见鲁国之春秋。记言之书,即为尚书。尚书为记言,主要记载前代明君贤臣之言论,有典谟誓命训告。而根据所记朝代不同,又分为虞、夏、商、周四部分。尚书原本称书,汉代以后被列入儒家经典 五经
8、 ,故又称书经。今古文尚书差别的产生自汉初以来,有今文、古文两种不同的传本。汉书 艺文志说: 尚书原有100篇,孔子编纂并为之作序。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焚书令,秦代的焚书给尚书的流传带来毁灭性打击,原有的尚书抄本几乎全部被焚毁。汉代重新重视儒学,由秦博士伏生口授、用汉代通行文字隶书写的尚书,共28篇,人们称之为今文尚书。西汉时期,相传鲁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了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的字体书写的,人们称之为古文尚书。古文尚书经过孔子后人孔安国的整理,篇目比今文尚书多16篇。伪古文尚书西晋永嘉年间战乱中,今、古文尚书全都散失了。东晋初年,豫章内史梅赜给朝廷献上了一部尚书,包括今
9、文尚书33篇(梅赜从原先的28篇中析出5篇)、伪古文尚书25篇。唐代,孔颖达撰五经正义,其中尚书部分就以这部孔传作注。孔颖达撰的正义,成为官定本颁行全国,其经文并刻入唐石经中。宋代把孔传和正义合成尚书注疏,明清时刻在十三经注疏中。唐代起,即有人怀疑梅赜所献古文尚书的真伪,宋代吴棫正式提出了考辨,以后递经明梅鷟、清阎若璩、惠栋等人进行了严密考证,最后判定这部书是 伪古文尚书 ,孔安国传是 伪孔传 ,这一本子是 伪孔本 。如何看待伪古文尚书伪孔本中保存了今文二十八篇,虽非先秦原本,但也应该是商周文献的孑遗,仍是当代研究古史的珍贵史料。李学勤先生强调: 史料不是只用真假来判断,而是有可行性高低的问题
10、。 因为研究先发现的大量简帛书籍,与现存古书相对比,不难看到,在古书的产生和传流过程中,有以下多种情形值得注意:1、佚失无存。2、名亡实存。3、为今本一部。4、后人增广。5、后人修改。6、经过重编。7、合编成卷。8、篇章单行。9、异本并存。10、改换文字。总的说来,除了少数经籍早已被立于学官,或有官本之外,古籍一般都要经过较大的改动变化,才能定型。 清华简尚书在清华大学2008年7月入藏的一批战国竹简中,出现了失传两千多年的尚书真正原貌。清华简中已发现有多篇尚书,有些篇有传世本,如金縢、康诰等,但文句多有差异,甚至篇题也不相同 。更多的是前所未见的佚篇。傅说之命与今本说命不是一回事。书序告诉我
11、们说命是三篇。当代清华简的傅说之命真是三篇 。2022年观典籍里的中国专题片观后感合集【四】近日,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开播,首期通过演绎汉代伏生传尚书的感人故事,在古今对话、时空转换中,让尚书这部传统文化经典进入大众视野。节目不仅呈现了精彩的舞台演出,更着力于展现尚书中华夏九州的家国概念、 民惟邦本 的民本思想。让尚书的奥义可感可知说来不是我舍命护书,是我妻、我子、我全家舍命护书! 节目中,演员倪大红饰演的 古代护书人 伏生,是讲述书中故事、解读书中思想要义的串联人物,撒贝宁则以 当代读书人 的身份与伏生对谈。他们又共同遇见了四千多年前治水分九州的大禹、三千多年前牧野誓师的周武王。选择尚书
12、作为节目的开篇,是因为尚书素有 政书之祖,史书之源 之称,记载了中华民族上古时期从尧、舜、禹到夏、商、周的重要历史。打开这本书,我们可以追溯到华夏文明的源头。尚书共五十八篇,按照时间顺序编排分成四部分,虞书夏书商书周书。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三字经在介绍尚书时用了这样十二个字: 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即书的奥义充分地体现在典谟、训诰和誓命当中。这里说的是尚书的六种体例:典、谟、训、诰、誓、命。典是先王们用来治国的典章制度,如尚书的第一篇叫尧典,记载了尧和舜治理国家的一些事情。谟是记载古时君臣谋划治国方略的言论,如皋陶谟篇就主要记载了舜和大臣们讨论国家大计的对话。训即大臣对于君主的劝谏。
13、诰主要是君主对臣民的告示、告诫以及劝勉。誓是在战争时期的战前君主对将士的动员令或宣战令。命就是君主所颁布的正式命令。荀子 劝学中说 书者,政事之纪也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说 书以道政事,儒者不能异说也 。可见古人认为,尚书所记载的就是上古时期治国理政的大经大法,尚书和蕴含其中的治国理想,早已成为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打开尚书,格言警句俯拾皆是:谈及官吏选用,有 知人则哲,能官人 官不及私昵,惟其能;爵罔及恶德,惟其贤 ,要做到知人善任、唯才是举、无偏无党。处理对外关系时,应以 睦乃四邻 协和万邦 为最高准则。围绕从政者个人的修身立德,有 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 ,要从自身着眼,时刻自重自
14、省、自警自励; 不矜细行,终累大德;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要从细节着眼,从小事做起,做到兢兢业业、慎始慎终。而 满招损,谦受益 有容,德乃大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这些出自尚书的名句,其思想内涵更是早已超越为政的范畴,成为全体民众共同遵循的道德规范。如何把尚书这样的上古典籍变成当代观众可感知且可共情的作品?典籍里的中国戏剧部分成为了节目突出的创新亮点,演员对角色的塑造堪称 出彩 ,为提升节目的质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此次担任典籍里的中国艺术总监,她认为: 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精神,中国国家话剧院责无旁贷! 此番创作始终坚持 守正创新 ,在深入传统文化宝库、探得 宝物 的基
15、础上,以现代人的视角提取精神内涵,同时将多时空舞台与视觉技术手段结合,让传统题材作品既保有传统的独特韵味,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借助电视节目与戏剧各自独特的表达优势,对蕴含在古籍中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中国价值,进行了可视化、故事化、直观化的艺术转码,让更多的观众感受到中华文明之光,感动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力量。禹定九州 华夏一体节目中,反复诵读了禹贡开篇的 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几句。演员重现了大禹与先民治水的场景,他们仅有简陋的治水工具,却不畏洪水泛滥,誓要争天下安宁。然而正如节目中所介绍的,禹最大的功绩并不仅如此,在治水的同时,他还做了治理、考察、规划等一系列工作。通过这些工作开辟
16、出一大片文明的土地,形成华夏文明的地理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到处都有禹留下的足迹,于是就诞生了 禹迹 这样一个名词,以此指代华夏这片文明地域。可以说,禹迹是华夏疆域的第一个名称,先秦时期的人们普遍使用这个名称来表示自己所在的位置。例如春秋时期的铜器 秦公簋 上的铭文就写着 鼏宅禹迹 。山东临淄齐国故城出土的 叔夷钟 上亦写有 处禹之堵 ,这是齐灵公为封赏大臣叔夷而铸造的铜器。 鼏宅禹迹 处禹之堵 这两句话其实意思基本一致,即居住在禹迹的范围之内。伏生有这样一句台词: 茫茫禹迹,画为九州 。这句话出自左传,从这句话中我们了解禹迹与九州的关系 九州是对禹迹的进一步分区。因为禹迹的范围太大了,人们在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典籍里的中国 2022 年观 典籍 中国 专题片 观后感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