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九化学第九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2年九化学第九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九化学第九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学习和参考第九单元溶液详解:学问点 3:乳浊液及乳化现象(这是难点)学习资料详解:课题 1溶液的形成学问点 1:溶液(这是重点)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乳浊液一般不透亮,其特点是不均一、不稳固的,表现在振荡后浑浊,静置后分层;为了增强它的稳固性,科学家们讨论发觉,有一类物质有特殊的功能, 它们一端亲水,一端亲油,把它们加到油和水的混合物中,能将油分散成很多细小的液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固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1)在一种溶剂中同时溶解几种不同的溶质;如在水中可同时溶解食盐、蔗糖等可溶物;
2、( 2)溶液是一种混合物, 透亮但不肯定是无色透亮,也可能是像蓝色透亮的硫酸铜主、黄色透亮的氯化铁 溶液等;2、溶液的基本特点是均一性和稳固性;溶液是均一的,指的是溶液形成后各部分的性质和溶质的质量分数都一样;所谓溶液是稳固的,是指外界条件不变化时,长时间放置,溶质和溶剂不会分别,既不会有沉淀析出也不会分层;溶液不肯定都是无色的,其颜色由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打算;3、溶液是混合物;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混合物,故溶液的质量等于 溶质的质量与溶剂的质量之和; 但由于溶质是以分子或离子状态被分散到溶剂分子中形成溶液,故溶液的体积不等于 溶质的体积与溶剂的体积之和;警示:懂得溶液概念及特点时应留意几点
3、:溶液概念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是溶质(被溶解的物质);溶液概念中的“另一种物质”是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从微观上看,溶液的形 成过程是溶质的分子 (或离子) 匀称扩散到溶剂分子之间;溶液概念未对溶质、溶质的状态作规 定;因此, 生成溶液中的溶质、 溶剂的状态, 可懂得为任意状态; 判定某物质是否溶液,一般从: a.是否是均一、稳固的混合物;b.一种物质是否溶解于另一种物质两方面来判定;溶液是澄清、透亮的,但不肯定为无色的;如CuSO4 溶液为蓝色; KMnO4 溶液为紫色;水均一、稳固,但它不是溶液,由于它不是混合物;滴,这些细小的液滴能随水流走;人们把能促使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稳
4、固乳浊液的物质叫乳化剂;乳化剂所起的作用叫乳化作用;常用的乳化剂有各种日用洗涤剂、化妆品等;拓展:常见混合物有溶液和浊液两大体系,溶液是均一的、稳固的,浊液是不均一、不稳固的;浊液分悬浊液和乳浊液, 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悬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浊液;悬浊液和乳浊液振荡后都呈浑浊状态,静置后都分为两层;溶解和乳化是两种不同原理的现象;乳化作用的应用有:洗涤:用洗涤剂可除去衣服、餐具上的油污,可清洗试管内的油污; 配制农药:喷洒农药时,要将农药原溶液稀释成肯定体积比的乳浊液;学问点 4:溶液的作用详解:( 1)在化学试验中,物质间的反应往往在溶液中进行,主要缘由是
5、溶液中粒子间的接触面积增大,反应的速率加快; (2)在工农业生产中,如配制无土栽培液等,需要肯定质量分数的溶液, 浓度过大、过小都不利等;照试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如用浓盐酸所制得的二氧化碳中含有氯化氢; 浓度过小, 就反应速率太慢; (3)溶液对动植物和人的生理活动都有很重要的意义,植物吸取的养料都必需是溶液,医学上的各种注射液也都是溶液;警示:溶液的浓度不同,反应的猛烈程度不同;详解:学问点 2:溶液的组成(这是重难点)详解:学问点 5:溶解速率及其影响的因素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溶液; (1)溶质:可能是固体, 如食
6、盐、蔗糖等; 可能是液体, 如硫酸、酒精等; 也可能是气体,如氯化氢、二氧化碳等;(2)溶剂:水能溶解多种物质,是一种最常用的溶剂;如果两种液体相互溶解时, 一般把量多的一种叫做溶剂,量少的一种叫做溶质; 假如其中有一种是水,一般把水叫做溶剂;汽油、酒精等也可以做溶剂,如汽油能溶解油脂,酒精能溶解碘等;( 3)溶液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 +溶剂的质量,但由于物质混合后粒子间存在着间隔,所以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 +溶剂的体积;(4)溶质和溶剂的确定:溶液中存在的粒子是判定溶质和溶剂的依据,加入物质溶解在溶剂里,在溶解的过程中速率不同,溶解的才能不同;物质溶解速率的打算因素是物质本身的性质,影响因素
7、是温度,可溶物的表面积,是否搅拌等;上升温度、表面积增大、搅拌都有利于加快溶解的速率;警示:( 1)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才能不同,物质的性质打算其溶解才能大小,与温度的高低有关;( 2)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里其溶解才能也不同,与溶剂的性质有关;的物质未必是溶质,有些物质能与水等溶剂发生反应 如 CaO+H拓展:2O=CaOH2;学问点 6:溶解时的热现象(这是难点)详解:物质溶解包含了两个阶段:一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溶剂水中扩散过程;二是溶质的分子或离溶质溶剂的判定依据:通常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假如是固体、气体分散到液体里,总是把固体、 气体看成溶质, 液体看成溶剂; 假如是两种
8、液体相互溶解, 一般把量多的一种叫溶剂, 量少的一种叫溶质; 特殊提示的是假如其中一种液体是水, 不管量的多少, 人们都习惯把水看作溶剂;子与水分子相互作用,生成不合分子或水合离子的过程;第一过程属物理变化,是吸热过程,其次过程属化学变化 ,是放热过程,综合起来总过程的热量变化Q 总=Q 1 吸+Q2 放( Q1 和 Q2 的符号相反) ;Q 总就会显现三种情形:( 1)当 Q1 吸Q2 放时, Q 总很小,即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变化不明显,如NaCl 溶于水;( 2)当 Q1 吸 Q2 放时, Q 总为负值,即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明显降低,如NH 4 NO 3 溶于水的过程;( 3)当 Q1
9、 吸Q2 放时, Q 总为正值,即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明显上升,如NaOH 溶于水的过程;警示:大多数物质在溶解的过程中温度变化不大,使温度明显上升的固体物质有NaOH 、浓硫酸等;使温度明显下降的固体物质是NH 4NO 3;易错点:溶液中的溶质、溶剂的判定易错点导析:对此部分内容的误区有: (1)溶液中溶质的判定,不能正确懂得概念中的重点词语,或对形成溶液的条件考虑不周; (2)溶液中的溶质、溶剂只有一种; (3)错误的认为溶液都是液体; ( 4)对于化学反应后的溶质的判定,误认为加入的就是溶质;所以要正确地判定溶质、溶剂;第一要明确:( 1)只有溶液中才有溶质、溶剂;悬浊液、乳浊液中不存在
10、溶质、溶剂的说法; (2)液体并非都是溶液; ( 3)溶液中的溶质可能有多种; ( 4)反应后溶质发生了变化; ( 5)溶液中溶液的质量等于溶质与溶剂质量之和, 而体积不等二者和; 判定溶质、溶剂通常分为如下几种情形: 假如是固体、 气体溶解在液体里, 通常把固体、 气体作为溶质, 液体为溶剂;假如是两种液体相互溶解,通常把量少的作为溶质;假如有水,就水是溶剂,其他的为溶质;能与水反应的物质,溶解后形成的溶液中溶质应为反应后的生成物;如:CO2+H 2 O=H 2CO3 , SO2+H 2 O=H 2SO3, CaO+H 2O=CaOH 2, Na2O+H 2O=2NaOH ;溶质不是反应前的
11、物质,而是反应后的H 2CO 3、H 2SO3、 CaOH 2、NaOH 等;像结晶水合物溶于水后,溶质也发生变化;如: CuSO45H 2O 溶于水后溶质是 CuSO4,而其中 H2O 是溶剂;易忽视点:溶解的两个过程试验导析: 利用高锰酸钾溶于水溶液的颜色来判定水和乙醇是否互溶( 1)试验用品:试管、药匙、胶头滴管、水、乙醇、高锰酸钾;( 2)试验步骤:在试管中加2mL 水,再加入适量的高锰酸钾,振荡得到紫色溶液;用胶管慢慢加入 2mL 乙醇,不要振荡,观看;振荡后再观看;( 3)试验现象:不振荡时分层,振荡后互溶;( 4)试验结论:水和乙醇能够相互溶解,且能以任意比互溶;拓展:对于一些无
12、现象的变化,人们很难来判定是否发生了变化,所以我们可以采纳加入有颜色的物质,通过颜色的变化来确定;试验题目(三) :物质溶解时的热现象易忽视点导析:物质的溶解都有两个过程,一个过程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的过程,这个过程吸取热量;另一过程是溶质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作用,形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的过程,这个过程放出热量; 形成溶液时是放热仍是吸热, 取决于这两个过程放出和吸取热量的多少; 假如吸取的热量大于放出的热量,就溶液温度降低(如硝酸铵) ,反之溶液温度上升(如氢氧化钠) ;有些物质溶于水时放出的热量与吸取的热量基本相等,溶液的温度就几乎不变(如氯化钠) ;试验题目(一) :物
13、质的溶解性留意:读温度计读数时,肯定不要将温度计从液体中拿出来读数;试验导析:( 1)试验用品:铁架台(带铁圈) 、烧杯、玻璃棒、温度计、蒸馏水、药匙、固体 NaCl 、 NH 4NO 3、NaOH ;( 2)试验步骤:装置如下列图;向烧杯中加入10mL 蒸馏水,测出水的温度;向烧杯中加 10g 固体 NaCl ,并用玻璃棒当心搅拌,至NaCl 完全溶解;测出 NaCl 溶解后溶液的温度,比较前后两次温度的变化;按上述操作测定 NH4NO3 、NaOH 溶解前后水和溶液的温度,并比较温度的变化;( 3)记录:水中加入的溶质加入溶质前水的温度 / 溶解现象NaClNH 4NO 3NaOH固体溶解
14、固体溶解固体溶解溶质溶解后溶液的温度/结论NaCl 溶解时温度不转变NH 4NO 3收热量溶 解 时吸NaOH溶解时放出热量试验导析:( 1)试验用品:试管、药匙、蒸馏水、碘、高锰酸钾、汽油;( 2)试验的步骤:分别取两支试管倒入适量的蒸馏水,分别加入少量的高锰酸钾、碘,观看溶解现象;分别取另两支试管倒入适量的汽油,然后分别加入少量的高锰酸钾、碘,观看溶解现象;( 3)试验结论:高锰酸钾能溶解在水中,碘能溶解在汽油中;拓展:物质的溶解才能与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有关,同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里溶解才能不同,不同的物质在同一种溶剂里的溶解才能不同;试验题目(二) :验证水和乙醇互溶详解:课题 2溶解度
15、学问点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溶解度表示物质溶解才能的大小,是一个精确值,而溶解性是一个粗略值,要留意二者的区分;( 2)溶解性:是物质的物理性质之一,通常把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中才能叫溶解性;溶解性跟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 3)溶解度是衡量物质在某种溶剂里溶解性大小的尺度,是溶解才能的定量的表示方法;二饱和溶液:在肯定温度下,向肯定量溶剂中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再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该溶质的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在肯定温度下,向肯定量溶剂中加入某种溶质,仍能连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警示:( 1)只有指明“在肯定量溶剂里”和“在肯定温度下”,讲溶液的“饱和”和
16、“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当转变温度或溶剂的量时,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可以相互转化;( 2)在肯定温度和肯定量溶剂中形成的某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不能溶解该溶质,但在此溶液中仍能连续溶解其他物质;如在肯定温度下的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中,不能溶解氯化钠, 但可连续溶解蔗糖等其他物质;( 3)确定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是:加入同种溶质,如溶液的质量增加,原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如原溶液质量不变,原溶液为饱和溶液;学问点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这是重点)详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条件:溶液存在的状态是有条件的,当外界条件转变时,溶液的状 态 将 发 生 变化,一般说来有如下规律: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化学 第九 单元 知识点 总结 归纳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