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LTE重要知识点总结1208 .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LTE重要知识点总结1208 .docx(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学习和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LTE 总结1. 系统帧号( system frame number)SFN位长为 10bit ,也就是取值从 0-1023 循环;在 PBCH的 MIB 广播中只广播前 8 位,剩下的两位依据该帧在 PBCH 40ms 周期窗口的位置确定,第一个10ms 帧为00,其次帧为 01,第三帧为 10,第四帧为 11 ;PBCH的 40ms 窗口手机可以通过盲检确定 ;2. codeword-layer-rank-antenna portcodeword 是经过信道编码和速率适配以后的数据码流;在 MIMO 系统中,可以同时发送多个码流,
2、所以可以有 1, 2 甚至更多的 codewords ;但是在现在 LTE 系统中,一个 TTI 最多只能同时接收与发送 2 个 TB,所以最多 2 个 codewords ;layer 和信道矩阵的 “秩”( rank )是一一对应的,信道矩阵的秩是由收发天线数 量的最小值打算的;例如 4 发 2 收天线,那么 layer/rank = 2 ; 4 发 4 收天线, layer/rank=4 ;codeword 的数量和 layer 的数量可能不相等,所以需要一个layer mapper 把 codeword 流转换到 layer 上(串并转换);一根天线对应一个layer , 经过 lay
3、er mapper 的数据再经过 precoding 矩阵对应到不同的 antenna port发 送;3. 层映射( layer mapping )和预编码( precoding )层映射( layer mapping )和预编码( precoding )共同组成了 LTE的 MIMO部分;其中层映射是把码字( codeword)映射到层( layer ),预编码是把数据由层映射到天线端口,所以预编码又可以看做是天线端口映射;码字可以有 1 路也可以有两路,层可以有 1,2,3,4 层,天线端口可以有 1 个, 2个和 4 个;当层数是 3 的时候,映射到 4 个天线端口,不存在 3 个天线
4、端口的情形;LTE中的预编码指代的是一个广义的precoding ,泛指全部在 OFDM之前层映射之后所进行的将层映射到天线端口的操作,既包含传统的precoding (也就是空分复用,层数) 1,可以是基于码本和非码本)也包含传统意义上的发送分集(SFBC、空时码之类的);单就协议而言, precoding 包含 transmit diversity和 spatial multiplexing in an LTE sense,然后 spatial multiplexing in LTE包含CDDcyclic delay diversity和 precoding 这个 precoding 是狭
5、义的 precoding, 就是给发送向量乘一个预编码矩阵的操作 ;从原理上来讲, CDD是属于分集的(由于最终一个词是 diversity ),但是在 LTE里边没有单纯的 CDD,而是将大时延 CDD与狭义 precoding 相结合使用,所以也把 CDD包含在 spatialmultiplexing的范畴里,这一点就和广义 precoding 一样简单引起歧义;学习资料另一个概念是天线端口的概念,他与传统意义上的天线是不一样的;个人对天线端 口的懂得就是一种导频(图谱);引用一篇参考文献里的表述如下“antenna portdefined by the presence of an an
6、tenna port specific reference signal”;而天线就是实际的天线; LTE最大支持基站 4 根天线, 6 个天线端口p=0,1,2,3,4,5,其中 p=0,1,2,3表示的是小区专用导频( cell-specific),分别对应 4 根发送天线,一般情形下,每个天线使用其中的一个导频图谱,也就是一个天线端口(我懂得这也是为什么把导频叫做天线端口的缘由);p=4 时表示的是 MBSFN参考信号,与 MBSFN传输相关联,详细 MBSFN是什么我也不知道 .p=5表示的是用户终端专用导频,(UE-specific),是用来做beamforming 专用的;码字个数
7、最多为 2(由接收器的天线数打算),对应的是一个TTI 中产生的传输块的个数;由于码字数量和发送天线数量不一样,需要将码字流映射到不同的发送天 线上,因此需要使用层与预编码;层映射与预编码实际上是“映射码字到发送天线”过程的两个的子过程;对于LTE而言,已定义的配置包括 1x1,2 x 2 ,3 x 2和 4 x 2几种收发形式,层是针对码字而言的,它可以精确的说明TB流所占的的天线资源,如在 2 2 的分集中,一个 TB流下发,该 TB流被映射到两层,在 22 的复用中,两个 TB流,那么每个 TB流的层数为 1,对于 32 的系统中,两个 TB 流下发,假如 TB1 的层数目为 1, TB
8、2的层数目为 2,就说明白各个 TB流的情形;层是针对 TB流而言的,预编码是针对天线口而言的;4. LTE 小区搜寻过程UE使用小区搜寻过程识别并获得小区下行同步,从而可以读取小区广播信息;此过程在初始接入和切换中都会用到;为了简化小区搜寻过程,同步信道总是占用可用频谱的中间63 个子载波;不论小区安排了多少带宽, UE 只需处理这 63 个子载波;UE 通过猎取三个物理信号完成小区搜寻;这三个信号是P-SCH信号、 S-SCH信号和下行参考信号(导频);一个同步信道由一个 P-SCH信号和一个 S-SCH信号组成;同步信道每个帧发送两次;规范定义了 3 个 P-SCH信号,使用长度为 62
9、 的频域 Zadoff-Chu 序列;每个 P- SCH信号与物理层小区标识组内的一个物理层小区标识对应;S-SCH信号有 168 种组合,与 168 个物理层小区标识组对应;故在获得了 P-SCH和 S-SCH信号后UE 可以确定当前小区标识(小区ID);下行参考信号用于更精确的时间同步和频率同步;完成小区搜寻后 UE 可获得时间 / 频率同步,小区 ID 识别, CP 长度检测 .5. MAC PDU( DL-SCH 和 UL-SCH,除了透亮 MAC 和随机接入响应)MAC PDU 具有一个头部,零个或多个SDU,零个或多个掌握单元,可能仍有填充位;MAC 头部与 MACSDU 都是可变
10、长度的;一个 MAC PDU 头部, MAC PDU 头部可能有一个或多个子头部(subheader ),每一个对应一个 SDU、掌握信息单元 control element或者填充位;一个一般 MAC PDU 子头部由六个域( R/R/E/LCID/F/L)组成,但是对于最终一个子头部、固定长度的MAC 掌握信息单元以及填充位对应的子头部,它们只包含四个域(R/R/E/LCID )图 3.3.2-1: R/R/E/LCID/F/L MAC子头部图 3.3.2-2: R/R/E/LCID MAC子头部MAC PDU 子头部的次序跟 MAC SDU,MAC 掌握信息单元以及填充部分显现的次序是相
11、应的;MAC 掌握信息单元处于任何 MAC SDU 的前面;填充部分一般放在 MAC PDU 的最终面,不过假如只有一个字节或者两个字节的填充部分时,它就放在 MAC PDU 的最前面;填充部分的内容可以是任何值,由于接收方会直接忽视掉这里面的内容;对于一个 UE,每次一个传输块只能携带一个 MAC PDU,当然它也告知我们,假如有两个传输块时,可以携带两个 PDU(这就是当使用空间复用的传输方式时);图 3.3.2-3:具有头部、掌握信息单元、 SDUs 以及填充部分的 MAC PDU 例子MAC 头部是可变长的,它包含以下参数:LCID :用于指示规律信道、掌握消息类型或者填充域;L:指示
12、 SDU 或者掌握消息的长度,除了最终一个子头以及固定长度的掌握消息对应的字头,每一个子头都有一个L 域,它的长度由 F 域指示;F:假如 SDU 或者掌握消息的长度大于128byte ,那么设置 F=1 ,否就设为 0,通过 F 的值,我们就可以知道对应的L 值的大小了,也就是知道这个内容(MAC SDU 或者掌握消息单元的长度了);E:指示 MAC 头部是否有多个域,当E=1 时,意味着接下来存在另外一组R/R/E/LCID域,假如是 0,那么接下来就是 payload 了;R: 预留比特位,设为 “ 0”6. SIB 在 mac 层用的是什么 LCID 传输?我们知道 SIB 的规律信道
13、是 BCCH, 传输信道是通过 DL-SCH传的, SIB 的 message 依靠 SI-RNTI 即 FFFF加以区分 , 但是在传 sib 的时候 SRB 都仍没有建立 ,这时候当映射到 MAC 层的时候 , 它的 LCID 该怎么给那 .答: BCCH的数据走的是 Transparent MAC ,没有一般的 MAC PDU格式,所以也没有 LCID7. LTE 随机接入为什么分成 reamblesGroupA和 reamblesGroupB请问将随机接入 Preamble 分成 A 组和 B 组的目的是什么?依据什么原就将64 个 Preaml 分成两个组呢?36.321 里面关于随
14、机接入资源挑选部分有这么一段描述:“ If the uplink message containing the C -RNTI MAC control element or the uplink message including the CCCH SDU has not yet been transmitted, the UE shall:- if Random Access Preambles group B exists and if the potential message size data available for transmission plus MAC header an
15、d, where required, MAC control elements is greater thanMESSAGE_SIZE_GROUP_A and if the pathloss is less than PmaxPREAMBLE_INITIAL_RECEIVED_TARGET_POWER DELTA_PREAMBLE_MSG3messagePowerOffsetGroupB, then:- select the Random Access Preambles group B;- else:- select the Random Access Preambles group A.”
16、那么我就知道了,当 UE 的所在路损比较小,而发送的Msg3 消息比较大,大于MESSAGE_SIZE_GROUP_A,那么就会挑选 groupB ,当然前提是有 groupB 存在;因此 groupB与 A 的存在就是用来传送不同大小的Msg3 ;这个用在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过程;8. 空间复用和传输分集有什么区分?空间复用是为了提高传输数据数量; 传输分级是为了提高传输数据质量;LTE 的 MIMO 模式协议中共定义了 7 种: 1.单天线端口,端口 0;2. 发射分集;3. 开环空间复用;4. 闭环空间复用;5. 多用户 MIMO( MU-MIMO );6. 闭环 RANK=1 预编码;7
17、.单天线端口,端口 =5.共 7 种;分类的话可分为三大类 : 发射分集 1,2 ,空间复用 3,4,5 和波束赋形 BF6,7 ;空间复用基于多码字的同时传输,即多个相互独立的数据流通过映射到不同的层,再由不同的天线发送出去;码字数量与天线数量未必一样;(当然天线数量 码字数量);传输分集主要用于提高信号传输的牢靠性,例如采纳空时编码( STC)、循环延时分集( CDD及天线切换分集等, LTE 中用的比较多的是 SFBC编码;也就是传输分集( 2)用来提高信号传输的牢靠性,主要是针对小区边缘用户, 3,4 主要是针对小区中心的用户,提高峰值速率;MU-MIMO 是为了提高吞吐量,用于小区中
18、的业务密集区;6,7 是用于增强小区掩盖,也是用于边缘用户;不过 6 是针对 FDD,7 是针对 TDD而已;实际上 6 也可以归于 4 的一种特别情形;模式 1 是单发单收:为的是支持传统的小区模式;5kV.B5./V6k模式 2 是发射分集:目的是提高传输的有效性,所以当你的信道不好,或者是传输重要的掌握信息的时候,一般都采纳发射分集;空间复用分为两种,目的都是用于提高峰值速率;只用于PDSCH模式 3 的主要模式是开环空间复用,原理基于大循环推迟分集,只上报RI、CQI(码本是轮询的,不上报 PMI),更加稳健,用于高速场景(备用模式:RI=1时,发射分集)模式 4 的主要模式是闭环环空
19、间复用,用于低速场景,需要上报RI,CQI,PMI, 原理是基于 SVD 分解(备用模式: RI=1 波束赋形) 7Z;模式 5 是 MU-MIMO ,大体思想是当两个用户的信道“正交”时,让它们使用共同的信道资源,提高小区的吞吐量模式 6 与模式 7 都是波束赋形用途是提高接收信干噪比,增强小区的掩盖范畴;模式 6 是 RI=1 的预编码,就是模式 4 的备用模式,它与模式7 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基于码本的波束赋形;模式 7 是通用波束赋形,基于上下行信道互异性之类的得出的基于非码本的的波束赋形;模式 8 什么情形我也不太清晰,似乎是双流波束赋形吧9. TS 36.211 中的时间单元 Ts 与
20、符号长度Ts 表示采样周期,即采样一次所用时间或采样时间间隔,1 个 subframe 为 1ms,1 个 slot 包含 7 个 OFDM 符号,一个采样点为 160 的 CP, 6 个采样点为 144 的 CP;其中一个 OFDM 符号采样点为 2048 (20M 带宽)那么:Ts=0.5ms/2048*7+160+144*6=1/30720ms10. LTE 中基本通信过程的懂得随机接入从通俗的通信角度懂得LTE 中 UE 和 eNB 之间的通信流程:Cell searchENB始终处于开机状态, UE 无论开机仍是 mobility (移动),都通过小区搜寻( cell search
21、)实现时、频同步 ,同时获得 cell PHY ID;然后读 PBCH,得到系统帧号和带宽信息,以及PHICH 的配置等系统消息,详细步骤如下:a) 一般来说应当 UE 先对可能存在小区的频率范畴内测量小区信号强度RSSI,据此找到一个可能存在小区的中心频点;b) 然后在这个中心频点四周收 PSS(1,6 )和 SSS( 0,5),这两个信号和系统带宽没有限制,配置是固定的,而且信号本身以5ms 为周期重复,并且是 ZC序列, 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因此可以直接检测并接收到,据此可以得到小区Id ,同时得到小区定时的 5ms 边界;c) 5ms 边界得到后,依据 PBCH的时频位置,使用 滑窗方法
22、盲检测 ,一旦发觉 crc 校验结果正确,就说明当前滑动窗就是10ms 的帧边界,并且可以依据 PBCH的内容得到系统帧号和带宽信息,以及PHICH 的配置;d) 至此, UE 实现了和 eNB 的定时同步 ;当猎取了 PBCH信息后,要获得更多的无线信道参数等仍要接受其余的SIB 信息, 这些信息在 PDSCH上发送:a) 接收 PCFICH,此时该信道的时频资源就是固定已知的了,可以接收并解析得到 PDCCH的 symbol 数目;b) 接收 PHICH,依据 PBCH中指示的配置信息接收PHICH;c) 在掌握区域内,除去 PCFICH和 PHICH 的其他 CCE上,搜寻 PDCCH并
23、做译码;d) 检测 PDCCH的 CRC中的 RNTI ,假如为 SI-RNTI ,就说明后面的 PDSCH是一个 SIB,于是接收 PDSCH,译码后将 SIB 上报给高层协议栈;e) 不断接收 SIB,HLS 会判定接收的系统消息是否足够,假如足够就停止接收SIB至此,小区搜寻过程才差不多终止;TS36.300-860 p23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TS36.213 section 6 p15 TS36.300 10.1.5 p491. Send preamble sequencephysical non-synchronization random access procedure physi
24、cal channel: PRACHmessage: preamble sequenceUE 在 PRACH上给 ENB 发送 preamble 序列2. ENB 给 UE 回复响应消息Address to RA-RNTI on PDCCH Random access response grant Physical channel: PDSCHENB向 UE 传输的信息至少包括以下内容:RA-preamble identifier, TimingAlignment information, initial UL grant and assignment of Temporary C-RNTI;
25、懂得: RA-preamble identifier指 UE 发送的 preamble 的标志符,通过这个标识符,手机知道有发给这个 preamble 的信息,而 RA-RNTI 用于给在某一时频位置发送 preamble 的手机用于监听 RAR 消息用的Timing Alignment information是时间提前量信息,由于空间的无线传输存在推迟, ENB运算出这个推迟量并告知 UE,以确定下一次发送数据的实际时间;UL-grant: 授权 UE 在上行链路上传输信息,有这个信息UE 才能进行下一步的 RRC连接恳求;其中会给出UL-SCH 可以传输的 transport block的
26、大小,最小为56bits ,MCS 等信息,详细的 UL grant 在物理层协议 213 里给出;期间可能存在冲突,同一 PRACH资源上多个 UE 发生同一个 preamble ,这是需要竞争排除, UE 在 MSG3 上发生竞争排除 ID ,基站接收到 MSG3 后,把竞争排除ID 缓存起来,然后携带在MSG4 里,发送到 temparary C-RNTI ,这样当对应的UE 收到后,检查到对应的 ID 属于自己的,那么竞争就排除了;3. RRC 连接恳求( UE ENB )RRC connection request在进行 RRC连接恳求以前先完成一些基本的配置: apply the
27、default physical channel configuration apply the default semi-persistent scheduling configuration apply the default MAC main configuration apply the CCCH configuration apply the timeAlignmentTimerCommon included in SystemInformationBlockType2; start timer T300; initiate transmission of the RRCConnec
28、tionRequest message in accordance withRRC layer 产生 RRC connection request 并通过 CCCH传输CCCH - UL-SCH - PDSCH猎取 UE-identity ,要么由上层供应 S-TMSI, 要么是 random value ;假如 UE 向当前小区的 TA(跟踪区)注册了上层就可以供应S-TMSI把 estabilshmentclause 设置的与上层一样4. RRC 连接应答( ENBUE) RRC connection setupUE 接收 ENB 发送的 radioResourceConfiguratio
29、n等信息,建立相关的连接,进入RRC connetction 状态;Action about physical layer:Addressed to the Temporary C-RNTI on PDCCH假如 UE 检测到 RA success,但是仍没有 C-RNTI,就把 temporary C-RNTI 升为 C- RNTI,否就丢弃;假如 UE 检测到 RA success,而且已经有 C-RNTI,连续使用原先的 C-RNTI;5. RRC connection setup complete(UE ENB )RRC连接建立完成, UE 向 ENB表示接收到了连接的应答信息,应当是
30、为了保证连接的牢靠性的;假如 UE 未胜利接收到 RRC connection setup 消息, ENB 应当会重发;不然 RRC connection setup complete就没有存在必要;11. PDCP 序号的作用协议介绍上说: PDCP在头压缩和加密后再加一个 PDCP的 SN,这个 SN 的作用是什么?从 UE 的角度来看,假如一个下行无线承载的RLC 实体是 AM 模式,那么当 UE 发生切换前, UE 中与该承载相关联的 PDCP 实体先从源 eNobeB收到一些 PDCP SDU ,切换后开头从目的 eNobeB接收 PDCP SDU (其中前面的一些是源 eNobeB
31、转给目的 eNodeB的,并且有一些是源 eNodeB已发给 UE 但尚未得到确认的),因此, UE 的 PDCP 实体前后收到的 PDCP SDU 可能是乱序的,并且有重复的,而如何判定乱序和重复呢,就是通过PDCP SN ;总结一下:对于 AM 模式,在切换时, PDCP 的接收实体会利用 PDCP SN 进行重排序和重复检测;对于一般工作模式下(即未切换时),产生乱序时(由于进行ARQ 操作),包的次序由 RLC 依据 RLC Header中的 SN 进行排序, RLC 递交给 PDCP 时, PDCP PDU 的次序已经是次序的了;其实 SN 的作用就跟它的字面意思说那样,序号,就是能
32、够保证次序提交以及检测重复的包;这个时候它实现了类似于RLC 里面的排序行为;因此假如在平常也使用这个模式的有点铺张,因此最好能够在做切换或者连接重建立的时候启用这个功能,那么这是做好的,有没有必要为了这个功能大大提高PDCP 的复杂度呢?12. LTE物理层几个基本概念的定义和相互关系传输块( transport block),码字( codeword ),层映射( layer mapping ), 传输层( transmission layer), 阶( rank ) , 和预编码( Precoding ),天线端口( antenna port)是 LTE 物理层的几个基本概念,搞清晰这几
33、个概念的定义和相互关系才能透彻懂得LTE 多天线技术和调度算法;传输块( Transport block)一个传输块就是包含 MAC PDU 的一个数据块,这个数据块会在一个 TTI 上传输,也是 HARQ 重传的单位; LTE 规定:对于每个终端一个 TTI 最多可以发送两个传输块;码字( codeword)一个码字就是在一个TTI 上发送的包含了 CRC 位并经过了编码(Encoding )和速率匹配( Rate matching)之后的独立传输块( transport block);LTE 规定:对于每个终端一个TTI 最多可以发送两个码字;层映射( Layer mapping)将对一个
34、或两个码字分别进行扰码(Scrambling )和调制( Modulation )之后得到的复数符号依据层映射矩阵映射到一个或多个传输层;层映射矩阵的维数为 CR, C 为码字的个数, R 为阶,也就是使用的传输层的个数;传输层( Transmission layer)和阶( Rank )一个传输层对应于一个无线发射模式;使用的传输层的个数就叫阶(Rank );预编码( Precoding)依据预编码矩阵将传输层映射到天线端口;预编码矩阵的维数为RP, R 为阶,也就是使用的传输层的个数;P 为天线端口的个数;天线端口( Antenna Port)一个天线端口( antenna port)可以
35、是一个物理发射天线,也可以是多个物理发射天线的合并;在这两种情形下,终端(UE)的接收机( Receiver )都不会去分解来自一个天线端口的信号,由于从终端的角度来看,不管信道是由单个物理发射天线形成的,仍是由多个物理发射天线合并而成的,这个天线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 Reference Signal)就定义了这个天线端口,终端都可以根 据这个参考信号得到这个天线端口的信道估量;LTE 定义了最多 4 个小区级天线端口,因此UE 能得到四个独立的信道估量, 每个天线端口分别对应特定的参考信号模式;为了尽量减小小区内不同的天线端口之间的相互干扰,假如一个资源元素(Resource element
36、)用来传输一个天线端口的参考信号,那么其它天线端口上相应的资源元素闲暇不用;LTE 仍定义了终端专用参考信号,对应的是独立的第5 个天线端口;终端专用参考信号只在安排给传输模式7( transmission mode)的终端的资源块( Resource Block )上传输,在这些资源块上,小区级参考信号也在传输,这种传输模式下,终端依据终端专用参考信号进行信道估量和数据解调;终端专用参考信号一般用于波束赋形(beamforming),此时,基站( eNodeB )一般使用一个物理天线阵列来产生定向到一个终端的波束,这个波束代表一个不同的信道,因此需要依据终端专用参考信号进行信道估量和数据解调
37、;总之,一个天线端口就是一个信道,终端需要依据这个天线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进行信道估量和数据解调;码字个数、阶和天线端口数之间的关系传输块个数 = 码字个数( C ) =阶( R) 信道编码乘以信道矩阵 -层映射 -预编码 -到天线); 假如是秩为 3 的的 44 系统,那么两个码字在向层的映射中将被串并转换成3 个数据流,然后再乘以 34 的预编码矩阵,得到天线上的数据(不考虑CDD );假如是满秩的42 系统,那么两个码字在向层的映射中直通,然后再乘以24 的预编码矩阵,得到天线上的数据(不考虑 CDD );结论: codeword是一个 TB 编码并做速率匹配后的结果 ,和后面的秩、层、天
38、线口都没有关系; codeword 之所以最大值为 2,是由于一个TTI 最多有 2 个 TB 块;而 layer mapping 之后, codeword数据映射到多个层,实现 MIMO 功能;举例:下行, 4 发 2 收,V-blast 的配置: 1 个 codeword经过 layer mapping(就是个串并转换 )变成 2 个layer,再经过 precoding(或者是 beamforming)从 4 个天线上发射出去;H-blast 的配置: 2 个 codeword经过 layer mapping(其实什么都没做 )变成 2 个layer,再经过 precoding(或者是
39、beamforming)从 4 个天线上发射出去其他看法:传输信道就是码字,一个码字是独立的编码数据流;码字的数目取决于UE 才能以及信道质量,由秩的自适应过程来掌握;4. 对于 LTE 码字、层、天线端口的懂得?(参考内容:沈嘉等著3GPP长期演进( LTE)技术原理与系统设计 P67-72 )LTE 的下行发送过程:1) 对于来自上层的数据,进行信道编码,形成码字;(TB 是编码前的比特数)2) 对不同的码字进行调制 ,产生调制符号;3) 对于不同码字的调制信号组合一起进行层映射;4) 对于层映射之后的数据进行预编码,映射到天线端口上发送;5. 码字、层和天线端口的区分?1、码字:码字是指
40、来自上层的业务流进行信道编码之后的数据;不同的码字q 区分不同的数据流, 其目的是通过 MIMO 发送多路数据,实现空间复用 ;由于 LTE 系统接收端最多支持 2 天线,所以发送的数据流数量最多为 2;这打算了不管发送端天线数为 1、2 或者 4,码字 q 的数量最多只为 2;当发送端天线只有一根时,实际能够支持的码流数量也只能为1,所以码字数量最多也只能为 1;假如接收端有两根接收天线,但是两根天线高度相关;假如发送端仍旧发送两组数据流(两个码字),就接收端无法解码;因此,在收端信道高度相关的情形下,码字数量也只能为 1;综上,码字 q 的数量打算于信道矩阵的秩;2、层;为什么需要层映射?
41、由于码字数量和发送天线数量不一样,需要将码字流映射到不同的发送天线上,因此需要使用层与预编码;层映射与预编码实际上是 “映射码字到发送天线 ”过程的两个的子过程;层映射第一依据肯定的规章将码字流重新映射到多个层(新的数据流),参见P68表 3-23、3-24;(注:层的数量小于物理信道传输所使用的天线端口数量P);预编码再将数据映射到不同的天线端口上;在各个天线端口上进行资源映射,生成OFDM 符号并发射,参见 P67 页图 3-11;3、天线端口天线端口指用于传输的规律端口,与物理天线不存在定义上的一一对应关系;天线 端口由用于该天线的参考信号来定义;等于说,使用的参考信号是某一类规律端口 的名字;详细的说: p=0,p=0,1 ,p=0, 1, 2, 3 指基于 cell-specific 参考信号的端口; p=4 指基于 MBSFN 参考信号的端口; p=5 为基于 UE-specific 参考信号的端口;从层到物理天线端口传输是通过预编码来完成的,参见P69 的两个公式;由公式可见,无论层数是多少,只要其小于用于物理传输的端口数,即可通过预编码矩阵Wi 将其映射到物理的传输天线上;对于 p=4、5 的情形,再 P69 第 4 行有介绍; P=0,4,5 都指单天线端口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