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南山区明代普通民居发现的意义——以松阳县石仓位例.docx
《浙南山区明代普通民居发现的意义——以松阳县石仓位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南山区明代普通民居发现的意义——以松阳县石仓位例.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2009年第 2期 第 17卷 (总 66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JTU(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No. 2, 2009 Vol. 17 SUM, No. 66 浙南山区明代普通民居发现的意义 以松阳县石仓为例 王 援 , 曹 树 基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上海 200240) 摘要:本 文介绍了作者运用历史人类学方法和建筑结构分析方法发现石仓早期 民居并判定这些民居建于明代的过程,阐述建筑史研究中多学科方法结合的重要性,以 及浙江明代普通民居的建筑社会史意义。 关键词 :石仓;明代;民居 中图分类号 :K
2、928.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1008-7095(2009)02-0073-08 一 引言 我们的建筑史家长期以来关注的其实只 是历史的建筑,而不是建筑的历史。之所以这 样说,是因为建筑史家对于他们所研究的建筑 的身世并不在意,对于建筑的意义也缺乏深人 的了解。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建筑作为工匠 的工作,其技术价值并没有进人 “ 历史 ” 之中, 在历史文献中很难发现建筑的历史,构建有意 义的建筑历史缺乏基本的文献资料。 其实,从 1930年代梁思成先生在北京的胡 同中对老匠人进行访谈开始,中国建筑史家就 已经在文献之外用另一种方法为建筑历史的 研究奠基了。建筑历史的过程或片断,有
3、时会 口耳相传地保留在传统匠人的记忆中。比如 清式旋子彩画中的 “ 钩丝绕 ” ,也称 “ 狗死咬 ” , 就是来自对北京匠人的口语翻译。梁先生所 用的方法,就是人类学方法。如果说人类学的 方法早已不自觉地在建筑历史学科建立的过 程中被使用了的话,那么,我们遗憾地看到,这 种方法却在将近 8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没有作 为一种重要的方法被继承和发扬,更遑论被提 到方法论 的层面上。 在民居研究中,由于对民居建筑年代特点 的研究成果尚少,无法提供断代参照,我们只 能在更广泛意义上的田野工作中寻找对民居 建筑进行正确解读的途径。本文以浙江松阳 县石仓为例,介绍我们如何采用建筑史和历史 人类学的方法发
4、现并判定村落中早期民居的 年代,以及确定明代普通民居的意义。 石仓位于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在我们到 达石仓之前,这里已经因为有保存完好的几十 幢清代大宅而成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单位。 在一年多的时间中,我们在村庄中进行了大量 的资料搜集工作。在村民访谈、工匠口述、建 筑空间定位这些田野工作的基础上逐渐清理 出村落发展的历史过程,最终在此基础上发现 村落中一直未被人注意的明代民居。 石仓明代民居的建造者和居住者都是普 通的早期村落居民。民居的形式简单、朴素, 与建于清代的那些华丽的大宅相比极容易被 忽视。这一发现和判定的过程是建筑学与历 史人类学的方法综合运用的结果,任何一个单 独学科的方法都很难
5、从村落成百上千幢的民 宅中找到并确定民居建于何时。这样一种追 索和判断提醒我们对民居的研究仅仅关注建 收稿日期 : 2008 - 12-11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 ( 08BZS031) 作者简介:王媛 ( 1972-),女,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万方数据 74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第 17卷 筑本身是远远不够的,民居中包涵着的复杂的 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也是建筑历史的一部分。 二、石仓的居民来历 石仓是沿石仓溪两岸分布的九个行政村 的总称,包括有上茶排、下茶排、下宅街、后宅、 蔡宅、山头、山边、梨树岗和灯塔。石仓溪自东 南向西北在大东坝镇汶水口注入小港,各
6、村散 布在石仓溪狭窄的带状小谷地中。上茶排、下 茶排、下宅街和后宅村中的居民以阙姓为主, 清代康熙、乾隆年间有相当多的阙氏及其他姓 氏的移民从福建上杭迁来,道光年间修籑阙 氏宗谱时,列为同宗的石仓阙氏共有 18支;同 时迁来的还有雷、邱、冯等上杭之移民。如果 往前追溯,实际上,早在明代,来自上杭的移民 即已迁入。其中不仅包括阙氏,还包括其他的 姓氏,如蔡宅居民则多为蔡姓,明代嘉靖年间 从福建迁来。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今天的小 姓,他们是明代即居住于此的土著居民。在 1986年全村约有 6 100余人,阙姓大约 3 600人。 这是一个以阙氏为主姓的杂姓村落。 直到今 天,村中仍然遵循着闽汀的许多
7、习俗,内部沟 通仍然讲客家话。 上杭移民的大批迁入与明清之际的动乱 有关。据光绪松阳县志卷十兵制记载,从 顺治三年 ( 1646年)至康熙四十八年 ( 1709年 ) , 松阳县还经历了六次兵乱与匪乱。其中顺治 三年的兵乱属于南明政权的抗清之举, “ 三藩 之乱 ” 的性质与此类似。除此之外,还有四次 地方性的动乱,都以石仓为中心。 康熙时人描述: “ 自闽回处,惟见百里无 人,十里无烟 ” 。 1282 283与松阳相邻的云和县, 一份撰修于 1932年的木烊刘氏宗谱称: “ 我 云蕞尔区,深山僻处。明清之际,兵匪蹂躏。 继以彭、耿递变,起伏于我云(和)、龙(泉)、庆 (云)、景(宁)之间,
8、以致沿溪一带,尽成荆棘。 ” 所谓 “ 沿溪一带 ” ,指的是瓯江流域的河谷地 带。1也就是说:由于明清之际的动乱及康熙 十三年发生的 “ 三藩之乱 ”, 使瓯江流域的人口 损失严重,村庄荒芜,人口大量死亡。松阳县 1932年的一份调查有以下记载:全县人口 121 574 再就籍贯分之,土著占十成之六, 福建占十成之二,温州占十成之一,各处杂居, 共十成 一 松阳县的福建移民主要集中在 南部的石仓一带。石仓 往南,翻过一座大山, 即进入瓯江流域。这里的居民大多是明清之 际社会动乱平复后的迁人者。 关于石仓明代土著的生活,在我们所获石 仓契约中,有一份残契出自明隆庆六年 ( 1572 年)七月四
9、日,其文如下: 二 十 一 都 齐 菜 琢 陈 定 德 , 今口 源内高坑起并獅子岩山 脚, 南至高坑山顶,西至石仓 至大王 殿 头为界 二十三亩,出校与 在城 业其田亩,即便与婿收 山,系是自己山场,与内外 . 此出 自己情愿,恐口难信 . 上引残片中讲的是隆庆六年的石仓居民 陈定德 ,将一片税额为 23亩的山场出售。还有 一份订于康熙十九年 ( 1680年)的契约,提到一 位叫周宗兴的石仓居民因年老七旬无子,过继 侄孙周士銮来接嗣之事。契约中的陈家和周 家无疑都是石仓最早的居民。在 1986年印行 的松阳县地名志中,我们至少发现在阙氏移 民迁人之前,有夏氏、潘氏、高氏、包氏、丁氏和 周氏等
10、六个姓氏的居民,在此居住。如下宅 街, “ 原系夏姓人建村,有石板街道,名夏宅街, 后因地势较后宅、蔡宅低,改名下宅街 ” ;山边 村下的潘山头村,原住民为潘姓,下包村的原 住民为包氏,灯塔村下的髙坑,原为髙姓人聚 居处,今天石仓这些夏、潘、包、高姓 皆无。灯 塔村下的周宅寮,初由周姓人居住,今仅存 户。 乾隆二十八年 ( 1763年)建造夫人庙时,在 梁上留下 135名捐款者的姓名。我们据此推 算,大约在康熙四十年 ( 1701年),即在阙氏等 福建上杭移民迁人之前,石仓土著约为 470人。 直到今天,土著后裔仍然只有 600余人, 300年 中,土著人口少有增长。从乾隆二十八年至 1950
11、年,石仓的阙氏男性人口从 125人增加至 1012人,人口增加了 7倍。在石仓,移民人口 的高速增长与土著人口停滞是互为表里的。 根据我们的调查,第一代移民迁人新居地 时,主要以挑 炭及挑矿砂为业。第一代移民的 万方数据 2009年第 2期 王嫒,等浙南山 区明代 普通民居发现的意义 75 民居,大多小而狭窄。至清代中期,他们的后 代积累了可以建造高敞华屋的财富,才有村落 中几十幢大屋的出现。 19世纪后半叶,石仓民 赖以生存的炼铁生意一蹶不振。村落的发展 长期停滞,只有人口还在照常繁衍,而生存空 间和生存质量却日渐窘迫。几百年来石仓族 群兴衰交替,财富积聚失散的历史无声地隐藏 在民居建筑的梁
12、枋柱桷之中,构成对建筑学和 历史学的双重挑战。 三、清代住宅的檐下构造体系 我们利用阙氏宗谱对阙氏的早期石仓 移民进行了梳理,整理出的石仓阙氏各支始迁 祖、始迁时间和始迁人口如表 1: 表 1 期氏宗谱中各支始迁男性人口 及乾隆二 +八年 ( 1763年)男性人口 始迁支系 始迁时间 始迁人 a 始迁支系 始迁时间 始迁人口 弼文 康熙 4 理和 乾隆 2 盛宗 康無 3 立斗 乾隆 1 世沧 康熙 4 信远 乾隆 1 汉远 康熙 1 化梅 乾隆 1 攀文、德文 康熙 2 立顺 乾隆 1 如宗 康熙 1 盛京 乾隆 1 惕蕃 康照 1 昌兴 乾隆 1 恒能 雍正 1 盛祖 乾隆 2 文于 乾隆
13、 1 傅于 乾隆 1 资料来洚:光緒 氏宗谱 阙弼文是清代最早来到石仓的阙氏移民, 时间在康熙四十八年。依照当地的民俗,每一 个迁入新地者,只要他的后代还在,他就会被 尊为开山祖,而设 “ 香火堂 ” 加以祭祀。对于石 仓阙氏而言, “ 香火堂 ” 即为一个支系的小宗 祠。直到道光元年 ( 1820年),石仓阙氏合力建 造了他们共同的大宗祠。 阙弼文的老香火堂位于下宅街 39号,其他 如盛宗、世沧、立斗、文于和盛京公支派的老香 火堂分别在茶排、下宅街和后宅,都保存尚好。 下宅街是石仓的宗族活动中心和经济中心,村 中最古老也是最重要的两座神庙都坐落在这 里,窄窄的石板路两边旧时店铺的繁荣依稀可
14、见,虽然清代中期建造的华丽高敞的大宅在这 里并不多见,但民居的年代显然更为长久,大 多数都属清代早期的风格。既然石仓阙氏各 宗派的始迁祖最早于康熙年间迁人,他们的第 一代香火堂仍然是清代早期建造的原构,加上 石仓数量颇多的清中期以及少量的清末民国 等不同时期建造的住宅,我们便可以对照着找 出不同时段民居在建筑特点上的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都是木构,有较长的出檐以 防雨遮阳。檐口最外 缘的一排橡子下需要加 条挑檐檩承重,而用何种构件以何种方式承 托这条挑檐檫,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有不同作 法,也是我们判断建筑年代和地域特点的重要 依据。 官式建筑大都使用斗拱体系,只是斗拱的 尺度、复杂程度和构件加工
15、细节在不同朝代有 所不同。斗拱体系在古代仅限用于等级髙的 建筑中,民居中是不允许被整体使用的,所以 在不同地区的民居中有各自不同的承托挑檐 檩的作法,成为各地民居的特色之一。石仓所 在的浙江西南部山区,在清代普遍盛行一种具 有鲜明装饰特色的檐下构造体系,目前在建筑 史界对这一檐下构造体系尚没有 专门的称呼。 我们在这一带走访的一位84岁老木匠王恩养 老人 把这种构造体系叫做 “ 七块 ” ,即马腿(牛 腿)、大头枋、斗底盘、星斗(花篮)、卷梁、连机、 插翼七个构件,由细木匠先做出这七个构件, 再由雕工雕好,组装在一起,安装在檐下。我 们在文中采用他的 “ 七块 ”名称来指称这一体 系。牛腿是这
16、个体系最重要的构件,起到支撑 大头枋的作用,大头枋上的构件组合则是为了 支撑挑檐檩。这个体系在金华、丽水、衡州等 浙西南一带民居中被普遍采用,应该与东阳木 雕的技术成熟有内在的关联,成为一种极具地 方特色的作法。 “ 七块 ” 体系的演化是我们判断这一区域 民居年代的依据之一。这一体系早在明末就 已出现,其中的牛腿为壶嘴形的鸱鱼,造型和 雕刻都比较简洁, “ 七块 ” 的构件组合并没有定 型化 ;初时牛腿还以鸱鱼为主,造型仍然变化 不多,但具有明显的 “ S” 形;清中期以后,牛腿 雕刻的技法和题材突然百花齐放,人物、花草、 楼阁、动物、风景应有尽有,达到艺术的鼎盛, 万方数据 76 上海交通
17、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第 17卷 但在基本的构造原理和构件功能上,自形成以 后在整个清代都没有什么变化,除了各地匠人 对一些构件有不同的称谓之外,作法基本上是 一致的。 这种 “ 七块 ” 的檐下构造体系,在清代的石 仓成为 “ 住宅 ” 的标志性因素,人们会因为做不 起这些雕刻精美的构件而放弃建造住宅的念 头,我们可以认为,在这一构件体系出现并且 逐渐成为主流形式的过程中,明代的早期的构 造形式必然会经历一个从主流走向衰落并逐 渐绝迹的过程。 四、被忽略的明代移民与明代民居 在详细理清了石仓清代各个时期民居的 特点之后,为了分析阙氏移民在石仓的民居与 他们原乡住宅之间的联系,我们又
18、长途跋涉来 到 了阙氏的老家 福建上杭县通贤乡大东 村。大东村以及周围的东里村、上溪村的居民 都以阙氏为主,以大东村的阙氏先祖与浙江石 仓的阙氏先祖血缘最近,我们除了考察这里建 于康熙年间的住宅外,还査阅了族谱,由于石 仓阙氏是从这里分出的支系,所以他们的族谱 中关于石仓阙氏早期祖先的记载较石仓族谱 更为清楚和准确。, .2004年修订的上杭阙氏宗谱中提到阙 氏先祖阙志亮在元代便已来到过松阳,阙志亮 的曾孙阙宇忠在明代永乐年间活动于石仓,但 他们的终葬之地却在上杭。在石仓的光绪阙 氏宗谱中,出生于明代万历三十七年 ( 1610 年)的阙仲恩和他的出生于崇祯七年的儿子阙 玉信虽都曾迁到石仓,但也
19、归葬上杭故里,直 到他的孙子阙文于死后葬在石仓,这一支才算 真正在石仓定居。所以,在石仓的阙氏族谱 中,生于康熙乙酉年 ( 1669年,族谱中的记载有 误)的文于被作为这一支的开基祖。我们原来 认为的移民第一代并不是来到石仓的第一代, 而是葬于石仓的第一代,也就是说,在文于之 前,他的祖父和父亲就曾经在石仓长期居住 了,所以这一支派的最早住宅建于明代无疑。 族谱中关于仲恩的记载如下: 仲恩,名世沐,住石仓源山边香 火堂,辛山乙向,万历三十七年已酉 五月廿五日申时生,终葬鱼子坑茶头 窝崩蓬额上。 “ 鱼子坑茶头窝崩蓬额上 ” 是上杭的一个 地名,据此可知阙仲恩并未安葬于石仓。阙仲 恩在石仓的居住
20、地是山边村的香火堂,香火堂 的方位为辛山乙向。这座明代万历年间便存 在的香火堂现在还在吗?带着这个疑问,我们 再次走访此前也曾考察过的位于山边村小学 弄 6号的文于公香火堂。 这座老宅已经倒掉了近一半,正屋明间的 左板壁颓败得只剩几根柱子,构件做得很粗 糙,一眼看过去,直觉是一座无法判断年代的 简陋民居,当时没有给予太多的注意。带我们 来的石仓的小学校长阙龙兴也告诉我们: “ 这 是最老的(香火堂之一 ) ” 族谱中提到的阙仲恩 “ 住石仓源山边香火 堂,辛山乙向 ” 这一线索,很容易让我们想到仲 恩所住的香火堂是否就是现在的小学弄 6号文 于公香火堂呢?我们测得小学弄 6号文于公香 火堂的朝
21、向恰为东向偏南 15 ,与上文中的辛 山乙向完全吻合,又在光绪阙氏宗谱卷一中 查找到题名为 “ 夫人庙后上穴正坤公墓下穴永 德公墓 ” 的绘图,图中在山边文于公香火堂的 位置上有一座标为 “ 宗祠 ” 的房屋,就是今天文 于公香火堂所在的大概位置。 就在我们几乎要认定这座住宅为明代 原 构时,一位 80多岁的老人告诉我们:现在的文 于公香火堂旁边原来还有一座更老的香火堂, 倒掉 100多年了,在原址上可以看到一幢较新 的房屋,明显为解放后所建。文于公香火堂明 间左残壁的旁边就是解放后重建的新屋,中间 只有一间宽的空隙。如果把文于公香火堂左 半部分损毁的房屋复原,在整块地形上剩下的 空地便十分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南山 明代 普通 民居 发现 意义 松阳县 仓位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