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空间关联视角下的中国经济增长_刘瑞翔.pdf
《全球空间关联视角下的中国经济增长_刘瑞翔.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球空间关联视角下的中国经济增长_刘瑞翔.pdf(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全球空间关联视角下的中国经济增长*刘瑞翔颜银根范金内容提要: 本文利用 19952011 年世界投入产出表, 从全球空间关联角度对中国经济增长源泉进行分解, 研究发现: ( 1) 分析期间中国经济前向关联度增加同时, 后向关联度并没有得到有效提升。考虑到增加值因素之后, 中国经济在自身国际分工率上升同时,对外感应度有了大幅度提升; ( 2) 中国经济在对亚洲地区依赖度下降同时, 对北美区域经济依赖度有所上升。具体到国家层面而言, 分析期间中国经济对美国依存度有所增加, 对日本依存度却有所下降; ( 3) 过去10 多年来,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是内、 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全球投入产出结构变化对中
2、国经济带来的正面冲击大多是短期和暂时的, 以投资为主的国内最终品生产结构在中等收入阶段将不可持续。最后本文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关键词: 空间关联经济增长动力全球投入产出模型中等收入阶段*刘瑞翔、 颜银根, 南京审计大学政治与经济研究院, 邮政编码: 211885, 电子信箱: ruixiangliu_nj 163. com, yyg1981 163com; 范金, 江苏省行政学院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 邮政编码: 210009, 电子信箱: jfan2001 163 com。本文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14AZD085)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71573137, 7137310
3、6) 、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二期项目( PAPD) 的资助。感谢匿名审稿人提出的宝贵建议, 文责自负。驱动经济增长的 “三架马车” 包括消费、 投资和出口, 其中出口商品虽然在境外消费, 但却在境内生产, 因此从 GDP 核算视角可将其视为国内因素。一、引言推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是什么?这在经济学界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改革开放 30 年来, 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被国内外称之为“增长奇迹” 。但在经历了 30 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 中国经济自 2012 年开始出现明显减速现象, GDP 增长率从 2011 年的 9. 5% 逐步下降到 2016 年的 6. 7%,
4、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世界银行在东亚复兴: 关于经济增长的观点 等报告中指出 , “一国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迈进的发展机制, 与实现起飞的机制有着根本的区别” 。因此, 在此承前启后的关键时刻, 重新审视中国起飞阶段的经济增长动力机制及其演化路径, 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长期以来, 经济学家在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源泉时, 一般都沿袭 Solow( 1957) 的增长核算研究思路, 从供给视角将经济增长分解成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等部分( 董敏杰和梁咏梅,2013; 郑京海和胡鞍钢, 2005) 。与以上文献不同, 部分学者从最终需求视角对中国经济增长源泉展开研究。沈利生( 200
5、9) 利用投入产出方法, 测算了消费、 投资和出口作为“三架马车” 对于中国经济生产的拉动作用, 认为 2002 年以来消费的拉动作用在下降, 出口的拉动作用在上升, 因此必须扩大消费的拉动作用。刘瑞翔和安同良( 2011) 构建了一个基于最终需求的增长核算框架, 对19872007 年间中国经济增长动因进行分析, 发现中国经济增长主要源于最终需求的拉动, 但全球化进程对其驱动机制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通过以上文献梳理可以发现, 在现有增长核算框架之下, 无论是基于供给视角还是需求视角,其共同点都是将经济增长归因于其内部自身因素,却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 即在经济全球一体化982017 年第 5
6、期背景下, 跨国企业根据各国或地区的资源禀赋及比较优势, 对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生产资源进行整合, 将生产流程中的各工序在不同国家或地区重新配置, 最终形成了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体系。在这一体系之下, 各国或地区通过中间产品贸易组成全球性生产网络, 相互间产生技术联系和关联效应。在现有国际分工体系之下,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 不仅取决于其自身的最终需求和生产技术, 还与国际分工体系以及该国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处位置有关。因此, 要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分析中国经济增长源泉, 就必须考虑世界各国经济空间关联对其带来的影响。事实上, 已有部分文献采用计量工具考察空间溢出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 发现伴随着中国
7、局域性的空间聚集特征日趋显著同时, 空间溢出效应对地区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影响。从现有研究方法来看, 测度空间溢出主要包括空间计量( Ying, 2000; 潘文卿, 2012) 、 构建相关指标( Brun et al,2002) 以及 VA 模型( 李敬等, 2014) 等。但上述研究方法更多地考察中国区域之间的空间关联,而忽视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关联。此外, 上述这些研究方法无法考察各区域之间的反馈效应, 更无法体现出各区域在生产过程中的分工合作关系。相比较而言, 多区域投入产出方法不但可以同时考察区域间溢出和反馈效应, 还可以借助于中间投入矩阵分析区域间分工合作关系。因此, 在研究区
8、域间溢出效应时, 人们越来越多地将眼光投入到多区域投入产出方法上去( 潘文卿, 2015) 。由于收到数据可得性的限制, 早期学者主要利用亚洲投入产出数据, 针对东亚地区国家相互间经济空间关联展开研究( Kuwamori Okamoto, 2007; Meng Inomata, 2009) , 国内只有张亚雄和赵坤( 2005) 、 潘文卿( 2015) 等少数学者利用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 研究国内各地区间的技术溢出和反馈效应。近年来随着全球增加值贸易研究升温, 包括 WTOD 和 GTAP 在内的国际投入产出数据库不断得到完善。Johnson Noguera( 2012) 利用 OECD
9、投入产出数据, 发现在 19702009 年期间生产碎片化现象日趋严重。Timmer et al ( 2014)对全球价值链进行了分解, 发现全球价值链中资本和高技能劳动者所占比重有所增加, 但不同发展阶段国家相互间又有所差异。袁志刚等( 2014) 运用全球投入产出模型, 对中国生产服务业的发展动因展开分析。尽管以上文献从多维视角研究全球化对增加值贸易或产业结构变迁产生的影响, 但目前尚无学者利用投入产出方法, 基于全球空间关联视角对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背后的动力源泉展开深入研究。与已有文献相比, 本文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 1) 利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从全球经济空间关联视角分析中国经
10、济增长的动力来源, 对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现象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释;( 2)构建了一种新型增长核算框架, 将经济增长分解为增加值率效应、 国内乘数效应、 反馈效应、 外部溢出效应以及国内外需求效应等部分, 从不同视角重新认识中国经济增长背后的驱动机制; ( 3)基于全球投入产出模型特点, 定义了增加值基准的国际分工率、 感应度以及自我依存度等系列指标, 对全球经济空间关联给出了更为准确的测算结果。二、理论模型、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1. 全球投入产出模型构造及经济空间关联度的测算在全球投入产出模型中, 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作用并被视为一个整体, 因此与单区域模型相比,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更多包含了空间关联
11、信息。为了更清楚体现其特点, 本文给出了一张全球投入产出模型简表, 具体如下:在上表中, 全球投入产出模型由 n 个国家组成。其中表中元素 zrs表示 r 国对 s 国提供的中间投入品数量, 增加值用 v 表示, 总产出等于总投入并用 y 表示, 最终产品用 f 表示, 对应的向量( 矩阵) 用相应大写字母表示。根据表中水平方向的平衡关系, 并将中间品消耗量矩阵 Z 表示为中间消耗系数矩阵 A 和总产出向量 Y 相乘形式后, 可得到: AY + F = Y。变形后得到: Y = ( I A)1F。09刘瑞翔等: 全球空间关联视角下的中国经济增长表 1全球投入产出模型简述中间使用最终使用国家 1
12、国家 n国家 1国家 n总产出国家 1z11z1nf11f1ny1zrsfrs国家 nzn1znnfn1fnnyn增加值v1vn总投入y1yn其中 B = ( I A)1为完全消耗系数矩阵, 即我们所熟知的 Leontief 逆矩阵。与传统投入产出模型相似, 在全球投入产出模型中, 本文用下面两个指标基于产值角度来描述世界各国经济的空间关联结构:Backj=ni =1bij; Forwi=nj =1bij;( 1)在传统投入产出模型中, 式( 1) 中两个指标分别反映了产业之间的前向和后向关联程度, 但在全球投入产出模型中却被赋予新的内涵。其中, 前者反映一个国家经济与外部世界的后向空间关联程
13、度, 其经济学含义是该国家单位最终品生产所拉动的世界各国产出之总和, 后者表示一个国家经济与世界各国的前向空间关联程度, 其经济学含义是如果世界所有国家同时增加单位最终品生产, 该国因此而被诱发出的生产值。虽然以上两个指标从生产视角描述了国际空间关联结构, 但不足之处在于没有与各国分工合作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新增价值联系起来。进一步地, 假设 Av为增加值系数矩阵, 其对角元素 avi=vi/yi表示国家 i 单位产出所对应的增加值。则根据投入产出理论, 可得到增加值表达式为:Val = AvBF = BvF( 2)将上式中的 AvB 记作增加值诱发系数矩阵 Bv, 其元素 bvij表示国家 j
14、每单位最终品生产诱发产生的国家 i 增加值。需要指出的是, 由于全球投入产出模型并不存在进口中间投入品, 因此任何国家单位最终品生产诱发的增加值也为单位值,即如果将矩阵 Bv中每一列视为向量, 则将其元素相加之和等于 1。虽然矩阵 Bv中每一列向量元素之和相同, 但其组成结构却具有明确的经济学意义: 该矩阵中对角线元素 bvii为国家 i 单位最终品生产所诱发自身增加值比例, bvij为国家 i 单位最终品生产所诱发国家 j 增加值比例。类似地, 将矩阵 Bv中 i 行所有元素相加, 其经济学含义是当世界各国同时增加单位最终品所引发的国家 i 新增价值数值。因此, 可进一步定义增加值基准的国际
15、分工率和感应度指标如下:VBackj=ni =1, ijbvij, j = 1, , n;VForwi=nj =1bvij, i = 1, , n前者表示一个国家单位最终品生产诱发其他国家增加值的比例, 反映了国际分工体系中该国最终品生产在经济关联后对其他国家 GDP 的拉动程度, 后者表示世界各国增加单位最终品生产诱发本国增加值水平, 反映了该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提供新增价值的能力。以上关于世界各国经济的空间关联分析, 主要基于 Leontief 逆矩阵和增加值诱发系数矩阵展开, 并没有考虑最终需求规模带来的影响( size effect) 。借鉴 Meng Inomata( 2009) 的思
16、路, 本文在式( 2) 基础上可以将国家 i 的增加值表示为:192017 年第 5 期在常见单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中, 最终需求值等于其诱发产生的国内增加值与相关的完全消耗进口中间投入品数量之和,因此单位最终需求所诱发得到的增加值一般小于 1。Vali=nj =1vibi, jfj( 3)式( 3) 说明, 在全球投入产出分析框架下, 由于世界各国通过中间品贸易形成生产网络并相互关联, 一个国家的增加值并不仅取决于境内最终品的生产, 还依赖于境外最终品生产拉动。本文用经济依存度指标表示国家 i 对国家 j 的依存程度, 具体可表示为:Indij=vibi, jfjVali( 4)该系数表示国家
17、i 增加值总量中由国家 j 最终品生产诱发部分所占比例, 该比例数值越大, 说明国家 i 经济对于国家 j 依存程度越大。当式( 4) 中 j = i 时, 该系数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对于自身的依存程度, 该指标数值越大, 说明一个国家经济对于外部依赖程度越低, 反之则越高。2. 全球空间关联视角下中国经济增长源泉的分解正如上文指出的, 在全球投入产出模型框架下, 由于各国间通过中间产品贸易组成全球性生产网络, 一个国家的经济不仅与其自身生产技术及最终需求等内部因素相关, 还取决于全球投入产出结构以及其他国家最终品生产的拉动。因此, 在对中国经济进行增长核算时, 就必须考虑外部因素变化对中国经济
18、增长带来的影响。假设两个不同时期 t 和 t +1, 并用上标表示, 同时考虑不同结构分解方向所带来的结果差异,则在此期间增加值的差异可以表示为:Val = Vt+1Bt+1Ft+1 VtBtFt=12V( Bt+1Ft+1+ BtFt)增加值率变化效应+12( Vt+1BFt+ VtBFt+1 )全球投入产出结构变化效应+12( VtBt+ Vt+1Bt+1)最终品产出变化效应F ( 5)式( 5) 将所有国家的增加值变化分解成三个部分, 即增加值率变化效应、 全球投入产出结构变化效应和最终品产出变化效应。但在本文分析框架下, 还可以将后两项进行更加深入的分解。类似于 Miller Blai
19、r( 2009) 的方法, Leontief 逆矩阵可进一步分解为 B = M + N + T, 其中:M =( I A11)1, , 0, ( I Aii)1, 00, , ( I Ann)1; N =B11 ( I A11)1, , 0, Bii ( I Aii)1, 00, , Bnn ( I Ann)1; T =0, , B1, n, 0, Bi, nBn, 1, ,0( 6)式( 6) 中, M 为国内乘数系数矩阵, 其对角线上元素( I Aii)1表示 i 国采用国内中间品而产生的国内乘数效应。N 为反馈系数矩阵, 其对角线上元素 Bii ( I Aii)1表示 i 国从国外进口中
20、间产品而对自身带来的反馈效应。T 为溢出系数矩阵, 其中元素 Bij( ij) 表示 i 国向国外出口中间产品而产生的外部溢出效应。根据式( 6) , 可以将投入产出结构变化进一步分解成与国内乘数矩阵、 反馈矩阵以及溢出矩阵相关的三部分, 即 B = M + N + T。相应地, 可进一步将最终品产出分解成境内和境外两部分,Y = Yd+ Ys, 则增加值变化可分解为:Val =12V ( Bt+1Yt+1+ BtYt)增加值率变化效应+12( Vt+1MYt+ VtMYt+1 )国内乘数变化效应+12( Vt+1NYt+ VtNYt+1)反馈效应+12( Vt+1TYt+ VtTYt+1)溢
21、出效应+12( VtBt+ Vt+1Bt+1) Yd境内最终品变化效应+12( VtBt+ Vt+1Bt+1) Ys境外最终品变化效应通过上式, 可发现在现有国际分工体系下,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不仅取决于其自身因素( 增加值率变化效应、 国内乘数变化效应和境内最终品变化效应) , 而且与外部因素( 由进口中间产29刘瑞翔等: 全球空间关联视角下的中国经济增长品产生的反馈效应、 出口中间产品产生的溢出效应和境外最终品变化效应) 密切相关。因此, 与传统增长核算框架相比, 本文从更为宏观的视角对经济增长源泉进行深入探索。3. 数据来源及处理本文采用欧盟委员会资助的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 WIO
22、D) 进行分析。该数据库包括了 27 个欧洲国家以及世界上其他地区的 13 个主要国家和地区 19952011 年 17 张投入产出表数据。具体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内容: 19952011 年间世界投入产出数据, 19952011 年 40 个国家和地区的投入产出数据, 部分年份各国社会经济核算数据以及环境数据。在本文核算过程中, 主要考虑两方面的数据处理, 即价格和汇率波动对于中国经济增长带来的影响。对于前者, 国内外目前大多采用双重平减( double deflation) 方法( 袁志刚等, 2014; Miller Blair, 2009) , 但这种方法不足之处在于,增加值只是作为平衡项
23、进行处理, 导致得到的结果并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事实。所幸的是, WIOD除了提供 19952011 年 17 张当年价投入产出表之外, 还提供了 19962009 年 14 张用上一年度价格表示的可比价投入产出表。如果简单采用同一年份的当年价表和可比价表进行比较, 反向推导得到价格指数序列, 将难以满足表中数据平衡的要求。因此, 本文采用以下步骤进行处理:( 1) 利用 t 期的当年价表和 t +1 期的可比价表逐次进行 SDA 分析, 从而得到了 14 组基于不同年份的可比价数据, 对于剩余的 20092011 年数据可采用当年价表近似得到, 则合计得到 16 组数据; ( 2) 利用中国统
24、计年鉴提供的历年平均汇率, 对所得到的 16 组数据转化为当年汇率水平下的人民币价值; ( 3) 对于 19952009 年 14 组基于不同年份可比价数据, 可根据 WIOD 每一期当年价表和可比价表数据进行比较, 对于 20092011 年间两组数据, 则利用中国统计年鉴 所提供的当年价和可比价 GDP 数据进行比较, 在得到历年增加值价格指数序列后, 进一步将其转换成 1995 年价格指数, 并对第 2 步数据进行平减, 最终得到去除价格和汇率影响之后的增加值数据。三、中国经济对外空间关联现状及其演化特征在上文模型中, 本文定义了多个指标, 从不同角度描述全球经济的空间关联程度。图 1
25、首先给出 19952011 年间世界整体及中国前( 后) 向经济关联度的变化趋势。从图中可以发现, 世界经济整体关联度从1995 年的1. 99 增长到2011 年的2. 12, 说明国际分工体系的建立使得世界各国经济关联程度有了一定程度提升。对于中国而言, 1995 年前向和后向关联度两者之间差异并不明图 119952011 年期间世界整体及中国前( 后)向经济关联度的变化趋势显, 分别为 2. 33 和 2. 30,略高于当时的世界平均水平。但在 2011 年, 中国经济前向关联度指标达到了 4. 26, 相比 1995 年增长了 1. 83 倍。相比较而言, 2011 年后向关联度仅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全球 空间 关联 视角 中国经济 增长 刘瑞翔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