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劳动还原与产品的价值决定_理论和数理的分析_孟捷.pdf
《复杂劳动还原与产品的价值决定_理论和数理的分析_孟捷.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杂劳动还原与产品的价值决定_理论和数理的分析_孟捷.pdf(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复杂劳动还原与产品的价值决定:理论和数理的分析*孟捷冯金华内容提要: 复杂劳动还原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一直没有得到妥善解决的传统难题。本文批判地考察了过往关于复杂劳动还原的理论, 尤其是希法亭的理论, 在汲取这些理论的合理要素的基础上, 重新诠释了教育培训劳动与产品的价值形成过程的关系。本文提出, 应同时立足于两种社会必要劳动的概念, 将希法亭和鲁宾所代表的两种理论传统经过适当的修正综合在一个框架里。本文据此设计了可以求解复杂劳动还原系数的新模型。本文还进一步探讨了如何在经验中识别相关部门是否存在复杂劳动还原的问题, 给出了一个简易的解决方法。关键词: 复杂劳动还原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时
2、间的货币表现*孟捷,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邮政编码: 100872, 电子信箱: mengjie ruc edu cn; 冯金华, 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邮政编码: 200433。作者感谢匿名审稿人的意见。文责自负。Sweezy,P , 1966, ed ,Karl Marx and the Close of His System,New York:Augustus M KellySamuelson, P A, 1971 , “Understanding the Marxian Notion of Exploitation” ,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
3、ture, vol2, pp404405在国内, 20 世纪 80 年代出现了研究复杂劳动还原的热潮, 但在这些研究中除了个别创新性成果外( 如李翀( 1987) , 后文还会介绍) , 重复研究较多, 对国外马克思主义成果的介绍和汲取也很不充分。Itoh,M , 1988,The Basic Theory of Capitalism,London:Macmillan,p162;Fajourn,E ,and M Machover, 1983, Laws ofChaos: A Probabilistic Approach to Political Economy,London:Verso复杂劳动
4、还原为简单平均劳动的问题, 是劳动价值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商品通过交换证明自己的价值性质, 不仅需要将具体劳动转化为抽象劳动, 而且要将复杂劳动还原为抽象劳动。但是, 在马克思的论著中, 复杂劳动还原为简单劳动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足够深入透彻的研究。这一明显的理论空白客观上为不同观点的纷争留下了伏笔。庞巴维克 第一个认真地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 就曾抓住并利用这一点, 将其作为非难劳动价值论的主要依据。现代经济学家萨缪尔森也曾就此问题对马克思提出过批评。在马克思以后,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进行了一些尝试, 力图发展和完善复杂劳动还原的理论, 其中最主要的代表是希法亭, 许多有影响的
5、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都支持他的观点。20 世纪 60 至 70 年代, 一些学者试图将希法亭的理论进一步精细化, 建立了数理模型。但自 80 年代以来, 国外学者对复杂劳动还原问题的研究就停顿了。以伊藤诚为代表的一些学者, 甚至试图取消这一问题, 即否定复杂劳动的存在和这种还原的必要性。本文在一个崭新思路的指引下重新考察了复杂劳动还原问题。第一节批判地考察了过往关于复杂劳动还原的理论, 尤其是希法亭的理论, 在汲取这些理论的合理要素的同时, 重新诠释了教育培训劳动与产品价值形成过程的关系, 将二者视为一个统一的劳动过程的两个前后相继的阶段。在此基础上, 我们提出应同时立足于两种社会必要劳动的
6、概念, 将希法亭和鲁宾所代表的两种理论传统经过适当的修正综合在一个框架里。基于上述讨论, 本文第二节正式构造了数理模型, 该模型7812017 年第 2 期由产品价值生产方程和交易方程共同构成。根据这一模型的求解结果, 复杂劳动还原系数取决于相关部门劳动时间的货币表现( MELT) 与社会平均的劳动时间的货币表现之比。在此基础上, 第三节进一步探讨了如何在经验中识别相关部门是否存在复杂劳动还原的问题, 并给出了一个简易的方法。最后一节是简短的尾论。一、复杂劳动还原的理论分析在 资本论 第一卷法文版里, 马克思说 : “我们假定: 同纺纱工人的劳动相比, 珠宝细工的劳动是高次方的劳动, 前者是简
7、单劳动, 后者是培养训练较为困难而在同一时间内能创造出较多价值的复杂劳动。 ”这段简要的表述包含两个命题: ( 1) 复杂劳动是经过较为困难的教育和培训的劳动;( 2) 和简单劳动相比, 复杂劳动在相同时间里能创造出更多的价值。这两个命题共同构成了复杂劳动的定义。那么, 复杂劳动所具有的这种更高的创造价值的能力, 是从何处而来呢?马克思在资本论 中曾做了这样的解释, 他说 : “比社会平均劳动较高级较复杂的劳动, 是这样一种劳动力的表现, 这种劳动力比普通劳动力需要较高的教育费用, 它的生产要花费较多的劳动时间, 因此它具有较高的价值。既然这种劳动力的价值较高, 它也就表现为较高级的劳动, 也
8、就在同样长的时间内物化为较多的价值。但是, 无论纺纱工人的劳动和珠宝细工的劳动在程度上有多大差别, 珠宝细工用来补偿自己的劳动力价值的那一部分劳动, 与他用来创造剩余价值的那一部分追加劳动在质上完全没有区别。 ”在这段话里, 第一, 马克思试图在更加高级的劳动力的价值与其价值创造能力之间, 建立起因果联系; 第二, 马克思暗示, 采用复杂劳动的剩余价值率和采用简单劳动的剩余价值率是一致的。需要注意的是, 在这两个观点中, 第一个观点是以第二个观点为前提的。因为只有假设复杂劳动的剩余价值率和简单劳动的剩余价值率相等, 在复杂劳动力的价值给定的条件下, 才能得悉这一劳动力所创造的全部新价值或价值产
9、品的数量。值得一提的是, 马克思在上面这段话里表达的观点在他的著作中并不是孤立的。在剩余价值理论 里, 马克思更明确地概括了处理复杂劳动还原这一问题的方法论原则, 他写道: 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还原比例 , “这属于对工资问题的说明, 这归根到底就是劳动能力本身的价值的差别, 即劳动能力的生产费用( 由劳动时间决定) 的差别。 ”由这一原则出发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其一, 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的比例, 取决于高级劳动力价值和普通劳动力价值的比例; 其二, 这一比例归根结底取决于劳动力的教育培训费用的差别。上述结论代表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上解释复杂劳动还原的第一种理论。在马克思以后, 伯恩斯坦以及俄
10、国学者鲁宾笔下的波格丹诺夫, 继续提倡马克思的这种理论。但自希法亭以来, 这一理论一直受到其他学者的批评。批评者提出, 第一, 劳动力价值的决定和产品价值的决定, 并不是同一个过程, 把高级劳动力的价值看作这种劳动力的价值创造能力的原因, 有违剩余价值论的原理; 第二, 假定两种劳动的剩余价值率一致, 在理论上也是难以接受的。在笔者看来, 上述批评意见虽然正确, 却忽略了非常重要的一点。马克思之所以能在劳动力881孟捷、 冯金华: 复杂劳动还原与产品的价值决定: 理论和数理的分析马克思 : 资本论 第一卷法文版, 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 第 186 页。“比较复杂的劳动只是自乘的或不如说
11、多倍的简单劳动, 因此, 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 。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23 卷, 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 第 58 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23 卷, 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 第 223 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26 卷第 3 册, 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 第 179 页。最先提出这两点批评的是希法亭, 见 Hilferding, ,1966 ,“Bohm- Bawerks Criticism of Marx” ,in Sweezy,P ,ed ,KarlMarx and the Close of His System,New York:Augustu
12、s M Kelly,pp141145价值及其价值创造能力之间建立起因果关系, 不仅因为他假设两种劳动的剩余价值率一致, 还因为在他的剩余价值理论中, 劳动力价值是先于价值形成过程而被给定的。马克思的批评者, 包括希法亭, 默认了后面这个假设的天然合法性, 只注重批评前者。在马克思的理论中, 劳动力价值先于产品价值形成过程而决定的假设, 带来了如下结果: 劳动力价值的决定和产品价值的决定是两个各自独立的过程。如果我们放弃这个假定, 劳动力价值 至少其中一部分 就有可能在事后, 即在价值形成过程完成之后被决定。这样一来, 劳动力价值的决定与产品价值的决定,就不必是两个互相分离的过程, 而是以某种方
13、式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如果这种考虑是正确的,我们就有可能把马克思的话改作如下表述: 既然这种劳动力表现为较高级的劳动, 在同样长的时间内物化为较多的价值, 这种劳动力的价值也就较高。在这种情况下, 即便两种劳动的剩余价值率不一致, 也不妨碍从事复杂劳动的高级劳动力能实现更高的劳动力价值。基于上述考虑, 我们可以建立以下公式:h =wiwaviva其中, h 表示个别企业( 或个别部门) 劳动的价值创造能力, 或其复杂劳动还原系数。wa是简单平均劳动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价值产品, wi是复杂劳动在相应时间内创造的价值产品, va和 vi则分别是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劳动力价值。这个等式表示, 企业的价
14、值创造能力, 等于两种劳动的价值产品的比率, 并大于或等于两种劳动力价值的比率。两种劳动的价值产品比率有可能大于两种劳动力价值的比率, 意味着复杂劳动的剩余价值率有可能更高。需要强调的是, 此式里, 如果存在着因果关系的话, 也和马克思所假定的因果关系相反。换言之, 是因为复杂劳动具有更高的价值创造能力, 才实现了相对应的更高的劳动力价值。希法亭在批评伯恩斯坦的同时, 试图提出另一种理论来解释高级劳动力与其价值创造能力的关系。希法亭的这个理论日后影响到许多人, 包括斯威齐、 米克、 置盐信雄、 罗桑等, 可谓形成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中相当有影响力的一派。置盐和罗桑还通过设立由单位产品价值生
15、产方程、 还原系数方程、 技能生产方程等构成的方程体系, 求解单位产品价值和还原系数, 使这一理论更为精细化了。希法亭的理论包括两个重要观点: 第一, 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构成了一个特殊的生产部门, 用于教育和培训的劳动不仅决定劳动力价值, 而且影响普通产品的价值决定。第二, 过往进行的教育培训劳动会作为简单劳动储藏在熟练工人身上形成技能, 当这一技能得到运用时, 这些储藏起来的劳动会转移到产品中去形成价值。借用米克的表述, 如果熟练工人“从事生产的时间是 p 小时, 在他学习时期, 社会和他自己所花费的简单劳动是 t 小时, 那末, 当他开始工作时, 他每小时的劳动就等于 1 + t/p 小时
16、的简单劳动” 。由于价值形成过程被解释为两种简单劳动的叠加, 一部分是熟练工人在当下进行的劳动, 另一部分是在过往的教育培训过程中形成的、 作为技能储藏起来的劳动, 熟练工人的劳动力支出便成为复杂劳动。在利用熟练工人的复杂劳动进行生产时, 剩余价值率将有别于单纯使用简单劳动的情形。在单位时间里, 熟练劳动创造9812017 年第 2 期对劳动力价值的事后决定问题的讨论, 还可参见孟捷, 2011 : 劳动与资本在价值创造中的正和关系研究 , 经济研究第 4 期。见斯威齐 : 资本主义发展论 , 陈观烈等译, 商务印书馆 1997 年版, 第 61 页; 米克 : 劳动价值学说的研究 , 商务印
17、书馆1962 年版, 陈彪如译, 第 192193 页; Okishio,N , 1993 ,“A Mathematical Note on Marxian Theorems” ,in Michael Kruger and PeterFlaschel eds ,Nobuo Okishio Essays on Political Economy,Frankfurt am Main:Peter Lang,pp 2829;owthorn,B ,1908,Capitalism,Conflict and Inflation,London:Lawrence and Wishart米克 : 劳动价值学说研究
18、 , 商务印书馆 1962 年版, 陈彪如译, 第 193 页。Hilferding, , 1966 ,“Bohm- Bawerks Criticism of Marx” ,in Sweezy,P ,ed Karl Marx and the Close of His System,NewYork:Augustus M Kelley Publishers,pp142146的价值等于 1 + t/p, 其中熟练工人在当下进行的简单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是一个单位, 这部分价值适用一个剩余价值率, 另一部分额外价值即 t/p 则适用另一个剩余价值率, 两个剩余价值率并不必然相等。希法亭的理论是解决复杂劳动
19、还原问题的有益尝试, 但这一尝试也包含明显的缺点。首先, 希法亭假设, 教育和培训劳动会作为技能物化在熟练工人身上, 并在熟练工人从事生产时转移到产品中去, 这与马克思的价值形成理论是相抵触的。日本学者伊藤诚就此写道 : “工人能力中的技能被当作教育劳动的客观产品, 技能中的内含劳动被看作和生产资料中的内含劳动一道, 都转移到熟练工人的产品中去。这一做法模糊了、 甚至有违于马克思对人类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的区别。不管希法亭、 置盐和罗桑的意图如何, 他们在某种形式上模糊了马克思价值理论的基本立场。 ”希法亭理论的另一个弱点, 是他忽略了交换( 或价值实现) 在复杂劳动还原中的
20、作用。从劳动价值论的立场看, 一种产品的价值决定并非是在生产过程中一劳永逸地完成的, 还取决于产品的交换, 由此便带来了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的概念。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看问题, 复杂劳动还原就是一个既包含生产也包含交换的社会过程, 并应该联系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概念来解决。在论及复杂劳动还原的社会机制时, 马克思曾这样说 : “各种劳动化为当作它们的计量单位的简单劳动的不同比例, 是在生产者背后由社会过程决定的, 因而在他们看来, 似乎是由习惯决定的。 ”如何理解“生产者背后的社会过程” 这句话的含义, 固然还可以讨论, 但无论怎样解释, 这一“社会过程” 肯定应该包含将产品作为价值等同, 从而将生
21、产不同商品的劳动也彼此等同的交换过程。在马克思以后, 鲁宾有力地申论了这个思想, 他提出 : “复杂劳动向简单劳动的还原, 是一个通过交换过程而发生的真实过程, 并且归根结底可归结为不同形式的劳动在社会劳动分布过程中的等同化, 下述假定, 即复杂劳动还原为简单劳动必须先于交换而事先发生, 以便使劳动产品的等同化这一行为得以可能, 丢失了马克思价值理论的真正基础。 ”在笔者看来, 一个值得发展的思路是把希法亭和鲁宾作某种结合。而要实现这种结合, 根本前提是解决教育培训劳动如何参与产品价值决定的问题。事实上, 一旦承认教育培训部门是独立的生产部门, 以及教育培训劳动也会参与社会总劳动的分配, 问题
22、就已接近于获得解决了。为了说明这一点, 不妨借用由罗斯多尔斯基在无意中表述的一个例子。罗斯多尔斯基首先构想了一个在计划经济下的情况, 然后将其推及资本主义经济, 他写道:“假定一项工程需要 100 名工人工作 10 天才能完成, 而在这 100 人当中, 必须有 10 人具备特别地高于平均水平的、 专门适于这项工程的学识。为了培训这 10 名工人, 社会必须承担某些支出,假定这些支出需要用 200 个工作日。那么显然, 要使社会的经济计划有坚实的基础, 社会也必须将这 200 个工作日 算计 进去; 从而它将不是分配 1000 个, 而是分配 1200 个工作日去完成这项工程。在细节上做了必要
23、的修正之后, 这同样也适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091孟捷、 冯金华: 复杂劳动还原与产品的价值决定: 理论和数理的分析Itoh,M , 1988,The Basic Theory of Capitalism,London:Macmillan,pp 155156;另见 Harvey,P ,1985 ,“The Value-creating Capacity of Skilled Labor in Marxian Economics” ,eview of adical Political Economics,Vol17,pp 888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23 卷, 第 58 页。ubin,I
24、 I , 1972,Essays on Marxs Theory of Value,Detroit:Black and ed,pp167168osdolsky, , 1977,The Making of Marxs“Capital” ,London:Pluto Press,p 518 罗斯多尔斯基这里的观点, 受到了 反杜林论 中一段论述的启发, 恩格斯在比较资本主义社会和未来社会时谈到, 在未来社会, 为培养复杂劳动力而付出的成本是社会负担的, 因而复杂劳动所创造的 “比较大的价值” 也应归于社会所有。这样做的后果是使得简单劳动力和复杂劳动力的工资相等。( 见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0 卷,
25、 人民出版社1971 年版, 第219 页) 恩格斯在这里谈到了教育培训劳动所创造的额外 “价值” 。罗斯多尔斯基在引述这段话时, 特地为恩格斯采用的价值一词加了引号, 因为价值一词在未来社会具有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含义。在这段论述里, 用于教育培训熟练工人的劳动, 和熟练工人本身的劳动一样, 都是可供社会分配的活劳动的一部分。然而, 为了培养这些熟练工人所付出的劳动, 是在这些熟练工人进行劳动之前发生的, 因此, 把这两种劳动都算作可供社会支配的活劳动, 事实上意味着这两种劳动其实同属一个统一的劳动过程, 进而也同属一个统一的价值形成过程。换言之, 它们分别构成了一个广义劳动过程( 和价值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复杂劳动 还原 产品 价值 决定 理论 数理 分析 孟捷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