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集对分析的辽宁省产业结构优化状况评价-张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集对分析的辽宁省产业结构优化状况评价-张宇.pdf(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基于集对分析的辽宁省产业结构优化状况评价张宇,韩增林,王泽宇(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辽宁大连116029)【摘 要】 文章结合产业结构优化的内涵,从产业结构高度化、合理化、国际化三个方面构建了产业结构优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组合赋权法和集对分析法相结合对20092013年辽宁省城市产业结构优化质量进行综合测度,对辽宁省各市产业结构优化程度的整体变化趋势与空间演变格局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发现:辽宁省整体产业结构优化状况未显著提升;辽宁省产业结构优化空间格局基本形成以丹东一大连一营口和沈阳一锦州两部分优化态势良好的平行带状区域,辽宁沿海城市表现出较好的优化态势;辽宁省产业结构优化程
2、度在城市问呈固化态势。【关键词】产业结构优化;评价;集对分析法;经济新常态;辽宁省【中图分类号】F1273l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768(2016)030075_05一、研究背景及综述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正逐步由过去年均近两位高速增长向7左右的中低增速“新常态”回落。随着国家的发展战略调整和优化升级,逐步退出依赖投资增长的经济带动方式,东北地区体制性、结构性、机制性等矛盾问题突出,正面临着区域性整体衰退风险,未来将进入经济结构和体制的深度调整期。作为重要的东北老工业基地,辽宁省的经济增长与工业化道路仍然带有浓厚的传统工业色彩,从深层次看,产业结构矛盾依然存
3、在。因此,应顺应新常态下的产业发展趋势,深入把握辽宁省各市产业结构优化现状并分析优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辽宁省各市在国家战略和东北经济区发展中进行科学的产业定位,变与邻近城市和区域在产业同构方面的恶性竞争为错位竞争,形成互补优势,这对于促进辽宁省产业结构升级与区域经济发展尤为重要。国外对产业结构优化理论研究已有60余年历史,主要是在产业结构理论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对此理论研究最具代表性的专家学者包括赫希曼、罗斯托、筱原三代平等人,主要围绕重点产业集中发展意义、产业关联效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准研究等。即通过调整来推动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以及通过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来达到产业结构优化过程,由此奠
4、定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实的理论基础】。目前我国对于区域性产业结构优化的研究,主要围绕产业结构的判断理论,如特定区域主导产业的路径选择14】、产业结构优化的模型构建等角度来展开研究【5】。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优化转型上升为国家战略,产业结构优化研究更加深化多元化,针对产业结构优化测度既有宏观层面把握,也有从新兴产业、制造业、人才结构、金融商贸:】等不同角度、不同领域探索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关系,而从地理学角度研究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主要有:区域优化升级路径分析睁m】、城市产业结构与空间响应研究【一“、城市群问比较等【复一。综观国内研究成果可以看出,相关文献侧重于以定性分析为主的理论方面研究,部分局限于经
5、济学中一二三产业的粗线条投入产出研究或以单一指标测算产业结构优化质量,难以科学辨识产业结构优化程度,空间角度在以省域范围内的城市群的产业结构优化来进行定量的研究评价较为缺乏,产业发展程度各异的区域需要更有针对性的实证研究。因而本文结合新形势的经济背景,试图透过产业结构优化的实质,构建科学的系统评价指标体系,通过集对分析法和组合赋权法相结合的定量评价分析方法,探索研究【收稿日期】2015一1223【基金项目】部省共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14JJD790038)【作者简介】张宇(1990一),男,辽宁大连人,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沿海产业经济;韩增
6、林(1956一),男,山东商河人,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海洋经济地理;王泽宇(1981一),女,辽宁铁岭人,博士后,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研究方向:海洋经济地理。万方数据辽宁省14市产业结构优化程度的纵向时间测度及横向格局,旨在厘清辽宁各地区自身产业结构优化现状,为辽宁省制定合理的产业结构转型和重点城市区域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一J产业结构优化评价指标体系产业结构优化是指各个产业有序协调发展、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进一步来说是包括产业间的数量配比等经济技术关系从不协调逐渐走向协调的合理化过程
7、,以及由低到高产业结构不断提升的高度化过程l。反过来,能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产业结构优化。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常态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对外开放质量联系更为紧密。在借鉴前人研究【13”冽的基础上,根据产业结构优化内涵及新常态的现实需求,考虑评价指标体系的动态性、可操作性、客观性以及目标导向等原则,尝试运用高度化、合理化、国际化来对产业结构优化进行衡量评价。具体指标体系设计如表1所示。表1 产业结构优化评价指标体系目标层(1)准则层(3) 一级指标(12) 指标解释及计算篓燃,篓篓曼漱附姒姒员(二)研究方法本文运用集对分析方法来评价辽宁省14个地级市的产业结构优化质量,通过
8、组合赋权法对指标进行赋权。组合赋权法。赋权方法按照权重的确定方式大体分为两类,即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主观赋权法主要指根据专家对各要素的主观认同程度来确定权重,操作简易,但所得结果客观性往往较差。客观评价法通过原始数据间的相互关系来确定权重,可以有效排除主观臆断,但决策人的可参与性较差。为使主客观统一,结合运用AHP和熵值法的组合赋权法来确定权重。(1)AHP法是一种主观赋权法,把专家对指标分散的咨询意见进行数量化与集中化,以此来确定权重。具体步骤参见文献【3”。(2)为避免赋权时的主观性、偶然性以及多指标变量间信息的冗余问题,本文采用熵值法对产业结构优化质量进行综合测度。限于篇幅,计算步骤
9、可参见文献。(3)由客观权重和主观权重可得组合权重,显然,和山u与应尽可能地接近。根据最小相对信息熵原理构建函数:F-q(1哟一l蚴v)+畸(一妇;) (1)j=l =I其中垆1,哟0,利用拉格朗日乘数法解得最优解即J=1综合权重为: 栌幅,岖(2)J=1(三)集对分析集对分析(Set Pair Analysis)是研究确定性、不确定性及之间转化规律关系的一种方法嗍,包含系统分析的辩证思想,是对不确定性加以客观承认和具体分析,因而研究结果具有鲜明的逻辑性和实际性,针对解决多目标、多属性评价较为有效,在评价、预测等领域应用广泛例。在集对评价中,如果指标集与最优方案集越贴近相似,则评价结果越客观完
10、善。限于篇幅,本文的产业结构优化评价模型构建步骤可参见文献【3蹦】。(四)数据来源文章数据来源于20102014年的辽宁统计年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其中霍夫曼比例指数和新兴产业产值比重的二级指标数据来源于各市的国民经济发展统计公报。三、结果分析根据以上指标及集对分析法,计算出辽宁省14个地级市2009年、20lO年、2011年、2012年和2013年产业结构优化的综合得分,并给出排名,排名越靠前表示产业结构优化状况越好(见表2)。表2城市产业结构优化综合得分及排名沈阳市大连市鞍山市抚顾市本溪市丹东市锦州市营口市阜新市辽阳市盘锦市铁岭市朝阳市葫芦岛0醴63 2 06343 2 06699 2
11、 0醯1l07056 1 06910 l 07028 l 0721905387 7 05090 7 04998 7 052450勰55 8 O4864 9 04288 ll 0395204103 10 04604 1l 04稻l 10 050220653 O5334 5 05942 3 O615006l嘶4 05“7 3 O57舯 5 O6l胡O5873 6 05相6 4 O5869 4 05994O3“l 14 03365 14 03730 13 0383606022 5 O5302 6 04793 8 0475103943 12 04932 8 05148 6 04804668 9 0镐1
12、6 lO 04674 9 04673O3917 13 03726 13 03213 14 0347703950 11 04197 12 0415613119 12 0舶391417l2 06474 2l 07274 l6 05058 612 04146 127 0“72 104 05519 33 065 55 05828 413 03529 139 O4507 98 04376 ll10 0473l 814 03339 14ll 0479991547 7(一)辽宁省产业结构优化趋势分析以各个地级市的产业结构优化综合得分及产业结构高度化、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国际化3个子系统的得分万方数据为变
13、量,分别计算考察期间的5个时间断面的全省14市的平均值,以反映辽宁省产业结构优化状况的总体变化趋势。根据图l可以看出,研究期间,产业结构优化综合平均值基本保持平稳状态,维持在O5加52之间,辽宁省产业结构优化状况总体水平变化不大。产业结构高度化平均值显示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2010年后维持在052左右,辽宁省产业结构优化在高度化方面并未得到有效提升。产业结构合理化平均值显示下降上升再下降的趋势,波峰与波谷相差不到O04,辽宁省产业结构合理化需要进一步提高其稳定性。产业结构国际化平均值波动较大、得分较低,并在2013年达到波谷,说明辽宁省产业结构国际化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应加强辽宁产业结构优化的
14、抵御风险能力。总体来看,各子系统趋势与总系统变化趋势不一致,规律性不强,辽宁省产业结构优化状况并未形成稳定的上升态势。图1 辽宁省产业结构优化趋势图(二)辽宁省产业结构优化空间演变分析产业结fJ优化宅间格局(201 3年) f产、Ik结构优化敛散Hf 20一2011锋图2辽宁省产业结构优化空间格局变化及敛散图为了对辽宁省14市产业结构优化现状进行直观分析,选取2009年、2011年、2013年各市的产业结构优化综合得分,并通过SPss软件对每年各市的产业结构优化程度进行层级聚类划分,从而对辽宁省产业结构优化状况的演变格局进行分析,借助m印infollo对这三年的综合得分进行空间可视化分析(图2
15、a-c)。总体来看,辽宁产业结构优化在研究时段内变化不大,基本形成稳定格局,但辽宁省的产业结构优化状况还处在较低阶段。(1)动态来看,20092011年,丹东从好降为较好,辽阳、鞍山从较好降为一般,20112013年,沈阳从好降为较好,抚顺、葫芦岛从差升为一般,年度间各优化层级出入不大。(2)格局来看,逐渐形成丹东一大连一营口和沈阳一锦州两部分产业结构优化态势良好的平行带状区域,带状区域间城市产业结构优化程度一般,辽宁西北部城市状况较差。(3)主体来看,产业结构优化状况一般的城市从2个到5个到7个,成为了辽宁省产业结构优化状况的主体构成阶段,形成了两头少、中间多的纺锤形整体优化形态。(三)空间
16、极化分析为了把握各城市产业结构优化的变化趋势和重点城市的极化趋势,本文首先以20092013年各城市的综合得分与全省平均值相比较,得出自2011年起,综合得分超过全省平均值的城市从7个变化为6个,集聚态势不明显。同时以各年份列首末的大连市和排在末位的城市(2009年、2010年的阜新市和2011年、2012年、2013年的朝阳市)的得分进行对比发现,二者得分的差值由2009年的o361 5、20lo年的0354 5、2011年的038l 56、2012年的0374 2到2013年的O393 5。城市间差距并未随着年份而呈显著增大态势。为进一步分析,本文尝试利用空间政治学中收敛与发散原理,选用2
17、009年和2013年各市产业结构优化的综合得分与相应年份全省平均得分的比值,得出20092013年辽宁省各市产业结构优化的收敛与发散的情况(图2d)。本文定义的收敛与发散为:一个城市产业结构优化的综合得分不论是高于还是低于全省平均值,如果在考察期内趋近于全省平均水平,就认为是收敛,反之即为发散。在20092013年间6个城市产业结构优化综合得分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有3个城市越来越大于全省平均水平,为上方发散,且均属于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其中大连的发散性最强,显示良好的发展态势。有3个城市越来越接近于全省平均水平,为上方收敛;有8个城市产业结构优化综合得分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有3个城市越来越小于全
18、省平均水平,为下方发散,其产业优化状况堪忧,有5个城市的综合得分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且逐渐接近全省平均水平,为下方收敛。由图可以看出,20092013年,呈现发散状态的城市共有6个,小于收敛的城市数(8个),故总体差异并未拉大,呈缩小趋势。可以得出,辽宁省产业结构优化程度在城市间极化作用并不明显。(四)水平层次分析以辽宁省产业结构优化状况的空间演变和极化趋势为基础,结合表2,对辽宁省14市的产业结构优化状况进行综合层次划分,结果如下:大连、沈阳为第一层次;锦州、营口、丹东为第二层次;鞍山、辽阳、本溪、盘锦、铁岭、葫芦岛、抚万方数据顺为第三层次;阜新、朝阳为第四层次。第一层次包括大连、沈阳,其产业
19、结构优化程度在辽宁较为明显地居于领先地位,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由中部到南部的“双头”格局。由子系统可知,大连市的高度化、合理化持续位于辽宁省市第二位,作为国内最早一批的沿海开放城市,由于在产业结构国际化遥遥领先于其它各市,显示出其潜力与优势,综合优化得分排名第一;沈阳市作为省会中心城市,在高度化和合理化的子系统条件均处在辽宁省首位,产业结构国际化指标在2013年攀升至全省第二,综合优化得分摊名第二。锦州、营口、丹东位于第二层次,产业结构优化程度较好。锦州市产业结构高度化自2009年的第7位到2012年开始稳居辽宁省第三位,合理化指标在20112013年始终排在沈阳、大连之后排名第三,国际化指标位
20、于省内第二集团但没有突出优势。今后,锦州在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应利用地缘优势,加强产业开放发展,发挥辽西龙头城市的引领作用。丹东的三大产业结构指标发展相对均衡,无明显劣势,其中产业结构高度化排名较高,主要是与其它城市相比,并未过分依赖重工业发展,众多产业发展比较匹配均衡。营口的产业结构国际化发展较好,营口港的迅猛发展带来的产业集聚为营口产业结构优化注入持续动力,但其产业结构合理化5年来波动较大,仍需要提高其产业结构优化过程的稳定性。整体来说,这类地区城市均为辽宁沿海城市,不仅在产业结构国际化领先于内陆城市,在对产业结构优化影响更大的产业结构高度化、合理化方面也都排名较高,辽宁沿海经济带有成为促
21、进辽宁省产业结构优化转型甚至东北振兴重要引擎的潜质。鞍山、辽阳、本溪、盘锦、铁岭、葫芦岛、抚顺,产业结构优化程度一般,处在第三层次,子系统各具特点。这类地区在产业结构优化评价的3个方面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在产业结构高度化以及合理化等子系统都与靠前城市存在较大差距。应认识到,此类城市多以重工业为城市的支柱产业,像鞍钢、本钢、抚顺特钢、辽河油田、葫芦岛石化等大型国企都是作为各自城市的主要经济发展动力,产业结构转型惯性较大,优化升级路径依赖较为严重。对于这类地区的产业优化升级,还应结合自身优缺点,充分挖掘与重点支柱相配套、相协调的产业发展,提升支柱产业高新技术含量,准确定位,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全面提升。
22、阜新、朝阳位于第四层次,得分明显落后于省内其它城市,仍处于优化程度较低的粗放型发展阶段,劣势子系统居多,朝阳在高度化指标排在最后一名,阜新在合理化指标排最后一名,二市在国际化指标排名均处于垫底位置。辽西北二市作为辽宁省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城市,发展基础薄弱。阜新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亟需进行产业转型优化,应结合大沈阳经济区腹地,尤其注重产业结构升级的合理化,推动阜新产业结构平稳转型。朝阳应注重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发挥西接京津唐经济圈等地理位置优势,培育支柱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舞级和经济协调发展。四、结论与讨论本文以产业结构优化的高度化、合理化、国际化三个形容要素为基础,构建了具有3个要素,12
23、个指标的辽宁省14个地级市产业结构优化指标评价体系。运用组合赋权法对各个指标要素赋权,尝试使用集对分析方法测算20092013各年度辽宁省各地级市产业结构优化水平,通过总体趋势分析、时空格局分析、空间极化分析对辽宁省产业结构优化特征进行总体判断和分类。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辽宁省产业结构优化状况未显著提升。各市产业结构并未得到明显优化,辽宁省整体产业优化趋势呈波浪状,并未形成稳定的向上趋势。各子系统变化幅度不大,没有明显规律。产业结构优化状况较差城市应该积极寻找结构升级优化突破口,深入把握对那些评价影响力较大的指标,结合自身特点,突破瓶颈,从关键因素人手,全面提升产业结构优化质量。2辽宁省产业结
24、构优化空间格局基本形成。逐渐形成丹东一大连一营口和沈阳一锦州产业结构优化态势良好的两部分平行带状区域,带状区域之间城市群优化程度一般,辽宁西北部城市群产业结构优化状况较差。像沈阳经济区、辽西北地区应加强区域协调发展,加速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特别是要发挥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区位和先发优势,按照习总书记的指示,要突出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和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带动效应,从而进一步建成产业结构优化的先导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区I剐。3辽宁省城市极化作用不明显。辽宁省城市间产业结构优化状况的差异并未呈拉大趋势,大连、锦州、营口呈上方发散,产业结构优化态势较好,龙头城市在产业结构优化方面并未达
25、到明显的领先地位和地区带动作用,应充分发挥重点城市的区位和先发优势,在辽宁省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中发挥更大的牵动、辐射、示范作用。4辽宁省各市产业结构优化状况划分为4个层次。大连、沈阳属于第一层次,三项要素排名都位于前列,是辽宁省产业结构优化状况很好的城市,也符合其在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地位,但与我国一些产业结构优化质量较好的城市还有不小差距,应在保持自身地位与优势的基础上,架构合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有效率地提升城市经济发展的质量;第二层次包括锦州、营口、丹东,各项要素实力排名靠前,是在辽宁省内产业结构优化状况较好城市,这类地区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沿海优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努力
26、打造城市支柱型特色产业,保持产业结构优化的良好态势;第三层次的鞍山、辽阳、本溪、盘锦、铁岭、葫芦岛、抚顺综合得分一般,在产业结构方面,工业部门产值比例长期居高不下,服务业产值增长很不理想;第四层次包括阜新、朝阳,各项要素得分均排名靠后,产业结构发展仍然有着突出的粗放性特征,发展效率总体不高,发展代价仍然过大,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矛盾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本文构建了产业结构优化评价指标体系,对辽宁省产万方数据业结构优化状况进行了定量评价,评价结果对辽宁省产业结构优化发展规划及问题解决提供一定的参考。由于产业结构优化涉及范围广泛、内涵丰富,指标构建还存在界限不明确、口径不统一的问题。今后
27、应在数据可获取、指标更科学的基础上,延伸测度周期,深入研究和探讨辽宁省产业结构优化空间格局形成机理作为主要方向。【参考文献】【l】艾伯特赫希曼经济发展战略【M1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21罗斯托经济成长的阶段【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3】筱原三代平产业结构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4】刘振灵偏离一份额模型的改进及对辽宁中部城市群产业结构演进的分析【J1软科学,2009(10):95一100【5】刘小敏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理论研究综述【J】中国市场,2013(3):7580【6】李博,胡进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测度和比较分析【J】管理科学,2008,2l(2):86
28、-93【7】薛白基于产业结构优化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作用机理及其测度【J】管理科学,2009,22(5):112120【8】李邃,江可申,郑兵云新兴产业与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序度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IO,31(12):115一121【9】冯春晓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实证研究以制造业为例【J】国际贸易问题,2009(8):97一103【10】张延平,李明生我国区域人才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协调适配度评价研究J】中国软科学,20lJ(3):177一191【ll】裴长洪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十一五”时期利用外资政策目标的思考【J】中国工业经济,2006(1)
29、:3339【12】严武,丁俊峰金融发展、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优化基于广东省数据的实证分析【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3,28(2):3010【131邱灵,方创琳城市产业结构优化的纵向测度与横向诊断模型及应用以北京市为例【J】地理研究,2010,29(2)327337【14】宋周莺,刘卫东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路径分析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10):3l一37【15】陈淑兰,刘立平,付景保河南省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基于文化创意视角【J】经济地理,201l,3l(8):1392一1396【16】方创琳,蔺雪芹武汉城市群的空间整合与产业合理化组织fJ】地理研究,28(2):3974
30、08【17】朱玉明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与空间结构演变关联研究以济南市为例【J】人文地理,200l,16(1):84-86【18】王磊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化以武汉市为例城市规划汇刊,200l(3):55-58【19】李诚固,韩守庆,郑文升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城市化响应研究【J】城市规划,2004,28(4):3l一36f20】万庆,曾菊新基于空间柑互作用视角的城市群产业结构优化以武汉城市群为例【J】经济地理,2013(7):102108【2l】刘艳军,李诚固,徐一伟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与空间结构形态演变研究以长春市为例【J】人文地理,2007(4):4l45【22】李学鑫,苗长虹关中、中原、山
31、东半岛三城市群产业结构与分工的比较研究【J】人文地理,2006(5):94_98【23】何天祥,朱翔,王月红中部城市群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比较【J】经济地理,2012(5):5458【24】周振华产业结构优化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25J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6】唐立国长江三角if|地区城市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们上海经济研究,2002(9):50-56【27】周昌林,魏建良产业结构水平测度模型与实证分析以上海、深圳、宁波为例U】上海经济研究,27(6):1521【28】刘凤朝,潘雄锋,孙玉涛我国15个副省级城市产业结构分析基于大连的视角【J】经济地理。
32、2007,27(1):113一116【29】陈荣达,楼远基于灰色关联度的温州产业结构合理化评估【J】财经论丛。2006(2):3538【30】吴开亚,金菊良区域生态安全评价的熵组合权重属性识别模型【J】地理科学,2008,28(6):754-758【3l】张耀光辽河三角洲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与最优结构模式【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3【32】【38】欧向军,甄峰,叶磊,等江苏省城市化质量的区域差异时空分析【J】人文地理,2012,27(5):1682【33】赵克勤集对分析及其初步应用I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34】苏飞,张平宇基于集对分析的大庆市经济系统脆弱性评价【J】地
33、理学报,2010,65(4):454-464【35】韩增林,夏雪,林晓,等基于集对分析的中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条件评价【J】地理科学进展,2014,33(9):1167一1176【36】王泽宇,郭萌雨,韩增林基于集对分析的海洋综合实力评价研究【J】资源科学。2014,36(2):35l一360【37】kfebvm H空间与政治【M】李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l一20【39】王金海大连;加快向“先导区和先行区”迈进【N1人民日报,20140306(021)(责任编辑:D校对:R)(上接第70页)I参考文献】【l】刘兵,董春华体育产业集群形成与区域发展关系研究【J】体育科学,2010(2):4854【2】张伟体育产业集群化发展与区域发展关系研究f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9):12l122【3】许梅莲,许时高体育产业集群形成与区域发展的相关性【J】智富时代,2015(11):111【4】陈林会区域体育产业增长极培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5】苏宁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时间动态与空间格局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3f6】邢鸿产业集群理论视角下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发展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3 (责任编辑:C校对:L)万方数据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