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周秦汉唐文明知识点总结.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2年周秦汉唐文明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周秦汉唐文明知识点总结.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一、青铜文化考古学上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进展的一个阶段,又称青铜时代,由张光直院士最早提出; 青铜器的创造是人类进化史上的一大奇迹,明白青铜文化的概况对加深熟悉鉴赏和争论中国历史文化是大有裨益的;中国青铜文化,历史悠久、工艺精深、技术娴熟、内容丰富,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精华;国内出土最早的青铜器物属于甘肃马家窑文化;青铜器分成兵器、生产工具和生活工具三类; 铜器花纹和铭文是铜器断代的重要依据;中国青铜文化分布之广和数量之多、历史之悠久是世界罕见的;中国的青铜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 公元前二十一世纪中国开头进入青铜时代, 经过夏代二里头时期的初始阶段,早商时期的进展阶段,晚商至西周前期的鼎盛阶段
2、,西周后期至春秋的衰落阶段,到战国初最终被早期铁器时代所代替,大约经过了一千五、六百年;在青铜时代,中国已经建立了国家,有了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并且汉字也已经发 展成熟;大约从夏代开头,中国已经进入青铜文明;到商代,青铜器的应用几乎涉及社 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的进展,促进了文明的大幅度进步(建筑、 王陵、城防、交通工具、天文历法等);青铜工具推动采矿业进展;冶炼业的进展推动了青铜铸造,使得中国青铜文化不断进展;它所制造的辉煌的青铜文化,在世界文化遗 产中占有特殊的位置;从文化的角度纵观青铜器的进展历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大阶段:殷商时期的尊神阶段;两周时期的崇礼阶段;两汉时期的重
3、人阶段;东汉末期以后,青铜文化最终消亡;中国青铜冶炼技术的产生: “西来说”与“本土说” ;中国青铜时代的特点:与中亚、 西亚等地区以青铜器主要用来制作青铜工具和装饰品不同,中国的青铜器主要是政治性消费为主,即以青铜武器和青铜礼器为主;青铜时代青铜武器对当时社会的意义:青铜武器的使用, 一方面提高了军队的战役力, 在对外战争中可以更好地保卫自己的领土和人民,仍可以获得更多的战俘供统治者使役;另一面,可以对内加强对人民的掌握,更好地稳固了社会秩序,在肯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的向前进展;中国青铜时代青铜器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一方面,青铜手工工具会促使其他质料农具的改进;另外,也会间接推动农业生产与技术的
4、进展;中国青铜时代青铜器与社会政治亲密相关的表现是大批青铜容器被用作礼器;二、周族起源说(看法和依据)周族的起源,关键是看周始祖弃至公刘居那前生活在什么地方;1、山西说本世纪 30 岁月, 钱穆提出这一观点, 吕思勉 、陈梦家等很多学者都表示赞同,并证成其说;1) 文献上说的周始祖弃任后稷之官,被封于邰,其地即在今山西的闻喜、稷山一带;据说在稷山县,村村有稷王庙,亦多有稷王娘娘庙;县南有稷王山,相传稷王弃随其母姜原常往来此山,教人播种;闻喜县 西北稷山下有姜原墓,墓旁有冰池,传为姜原弃后稷处;2) 周的始祖仍和尧、舜、禹有着亲密的关系;据史载,尧、舜、禹的活动中心都在今山西南部、河南北部一带;
5、因此,周的先祖很可能是活动于该地区的部落联盟 中的一支;2、陕西说1)历来的很多地理著作,都认为周始祖后稷所封的邰在今陕西武功县(史记水经注等书多有记载) ;2)周族与黄帝族同以熊为图腾,同为姬姓,又同起源于陕西泾渭流域;3)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武功郑家坡遗址挖掘得很多先周文化的遗物;据分析,这里出土的各种陶器分别是西周同型陶器的祖型,出土的铜鼎和生产工具也与西周初期的有着明显的承袭关系;因此,一些学者著文指出,先周文化是在关中西部漆水流域进展起 来的一种土著文化,传奇周始祖后稷教民播种百谷之地在山西的稷山、闻喜一带,是出 于后人的附会;3、甘肃说(不窟庆阳)4、陕山交界说纵贯史料, 我们可以
6、推测周族的起源在晋西南;夏朝前期迁至关中; 夏末商初通入甘肃庆阳;商朝早期迁至陕西彬县一带;商朝晚期南移至岐山之阳;三、周代分封制1、周代社会结构是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两大柱石的;周王室以分封制来巩固它在广大疆域的统治,以宗法制来稳固周族的内部秩序;2、周天子在推行分封的时候,与土地一起分出去的仍有土地上的全部事物,包括对当地居民的管辖权、征税等;可以说,周代的分封制是政治权益的安排,与之相适应的就是诸侯对周天子的各项义务;3、封国类型1) 同姓诸侯国;说明周王朝是以血缘关系来爱护统治的;2) 关系久远亲密的、长期处于周人共同体内的异性贵族;3) 古国先贤后裔4) 商代后裔4、意义1) 构筑了拱
7、卫王室的屏障2) 周王与诸侯建立起一种君臣关系,周王的权力比商王更大,社会联系更加紧密;3) 确立了周王合诸侯王各自的权益和义务,促使政治制度向前进展;4) 消极影响四、周代文明对后代影响主要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大方面1、典章制度:宗法、昭穆、官爵、册命、法律等2、思想哲学: “敬天、保民、明德” 、朴实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法、天人关系3、文学艺术:文字、 诗经、礼乐、书法、 尚书春秋4、科学技术: “六艺”、天文历法、医学、冶炼5、生产技术:农业、手工业、商业6、艺术财宝:青铜器、玉器等五、秦族起源1、王国维、蒙文通:秦之祖先,起于戎狄王国维:秦都邑考:“秦之祖先,起于戎狄,当殷之末;有中
8、潏者,已居西垂,大骆、非子以后,始有世系可纪,事迹亦较有据;其历世所居之地,曰西垂、曰犬丘、曰秦、曰渭汧之会、曰平阳、曰雍、曰泾阳、曰栎阳、曰咸阳;”(观堂集林)蒙文通:秦为戎族秦即犬戎之一支史记秦本纪 :申侯乃言孝王曰: “昔我先骊山之女,为戎胥轩妻,生中潏,以亲故归周,保西垂;”“西申之所在,应在陕北,密迩安定,故召犬戎共为祸梗也; ” 2、钱穆: “秦之先世本在东方,为殷诸侯;及中潏始西迁; ” 秦同殷一样,都来自我国的东海之滨;第一:共同的“图腾崇拜” ;从观念信仰方面考察,秦人同殷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奉“玄鸟”为祖先;其次:经济生产的共同性;在经济生产方面,秦人祖先与殷人祖先也是最
9、为接近的;殷人早先本是以狩猎、畜牧为主的游牧氏族;秦人祖先也是以游牧、狩猎为其经济生活主要内容的;秦同殷一样,都来自我国的东海之滨;第三:墓葬材料的证明( 清华简世系 );第四:从秦嬴的同姓国的分布情形来证明;(秦之先为嬴姓; )六、秦朝统一缘由:1、商鞅变法后,社会改革比较完全,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心集权的封建国家;2、据有关中富裕之地,新兴地主力气强大,经济进展快速,军队战役力强;3、法家理论也为统一供应了理论预备;4、实行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正确策略;5、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重用人才;6、战乱长久,希望统一;意义: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
10、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文化:1、秦人崇拜的诸神中,不仅仅是“天”和“上帝”,世间林林总总的事物、现象几乎都可在秦人的神的世界中占一个位置;2、秦人认为神妖鬼造福或降灾于人,与人间的道德伦理毫无关系;因遭受人们祈求赐福消灾也毫无道德伦理的颜色,而具有极明显的功利主义特点;3、缺乏严格的宗法制, 表现在很多方面, 最重要的就是没有严格的实行嫡长子继承制;4、在秦人的价值评判中,没有给道德伦理留下位置,而完全是以世俗的功利为标准, 内心修养或道德的自我反省, 在这里是没有必要的,需要的是对自我以外实际世界的探求和自身物质需要的索取;所以,人们关怀的是生产、作战等与日常生活亲密相关的利 害,而不留意仁义
11、之兴废,礼乐之盛衰及道德之完善;5、秦文化具有“薄情寡恩” 、“严刑峻法” 、“尚首功”等特点;七、郡县制1、中国古代继宗法分封制度之后显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是古代中心集权制度在地方政权上的表达;在春秋时期产生,形成于战国时期,盛行于秦汉;指对中国古代施行的中心集权体制下,郡、县二级政权的地方行政制度的总称;2、秦郡一级的最高长官是郡守;郡守之下设丞,辅佐郡守治理郡中的行政及刑狱工作,郡的军事和治安就由 郡尉 负责;郡尉不干预民事,与郡守的职责有明确分工;统一后, 在郡一级增置了监察史,负责监督百姓及官吏,职务类似于中心的御史大夫,也有牵制郡守的作用;秦制满万户以上的县设县令,不满
12、万户的县设县长,是为一县之首;县令下设丞、尉;县尉负责一县的军事和治安;由于秦王朝政权具有军事专制的特点,所以县尉的任务特殊繁重,举凡一切军事、治安、征发徭役、治理士卒等事,均要由县尉主持完成, 稍有差错就要受到严格制裁;由于县尉任务繁重,所以每一个县的县尉不止一人,可能有二至四个县尉;县以下的基层组织是乡、里;乡有三老、廷掾,里有里正;以下有什伍编户组织, 十家为什,五家为伍,伍有伍长;国家通过什伍组织来征赋税徭役;3、作用秦汉的郡县制代替了周的分封制,即从地方分权演进为干强支弱的中心集权制,为以后两千多年的地方行政体制奠定了基础; 1)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使君主有效加强了中
13、心集权,有利于政治的安定和经济的进展; 2)使得各诸侯国形成了中心、郡、乡一套比较系统的行政机构,对地主阶级实行集权统治起了重要作用; 3)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爱护国家统一;总之, 郡县制废止了奴隶主旧贵族时代的贵族特权,有利于形成中心对地方的垂直治理;废止了分封制,基本上解除了地方割据势力对封建中心政权的威逼,既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八、汉代农业成就:兴修水利、改进农具和农耕技术、作物的种植培养 农业是古代中国的立国之本,构造了中国的政治经济体系;汉朝是农业进展和转折的重要时期,使得农业与商业、政治关系亲密;九、贞
14、观政要1、贞观政要十卷四十篇,唐吴兢编撰,是记载唐太宗在位二十三年中君臣争论政事的政治文献; 吴兢编撰贞观政要 的详细时间不详, 此书增订稿是在开元八年 ( 720) 以后完成的;以后的帝王只要遵守贞观时期的政治设施和道德规范,因时制宜,择善而从,就可以使国家长治久安,使帝王大业发扬光大,不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由于“太宗时政化,良足可观,振古而来,未之有也”;2、专题政治史: “不是一部一般的史书,而是依据专题写成的政治史;吴兢认为有思想道德规范和军国设施大政两个大的方面,四十个要点;3、贞观政要全书强调臣僚谏劝帝王的作用,置立以谏诤为内容的专篇,不仅要谏诤帝王,而且也要谏劝教诲太子及诸
15、王;从这个角度说,贞观政要一书就是吴兢通过树立唐太宗及其“贞观之治”的榜样,用以开导和谏劝唐中宗、唐玄宗及其后的继承者;4、吴兢在摘录唐太宗嘉言懿行的同时,也摘录了魏徵、王珪、房玄龄、杜如晦、虞世南、褚遂良、温彦博、马周、戴胄、孔颖达、刘洎、岑文本、姚思廉等四十五人与君主争论政事的言行,而其中最突出的人物是谏臣魏徵,最突出的内容是谏劝;虽然仅八万余字,确涵盖了当时人们所重视的“人伦之纪”和“军国之政”,比较全面、客观的总结了贞观时代的治国体会,是为唐初统治集团政治聪明的结晶;5、贞观政要提倡的为君之道第一要重视民众,其次要以身作就,抓住了治理国政的主要问题;仍有两个贯穿全书的思想内容,即求谏纳
16、谏和以史为鉴;6、贞观政要一书的影响:1) 贞观政要问世之后,唐代皇室列为必读经典,宋代就仿其例编撰三朝宝训、两朝宝训、仁皇训典及圣政等等文献,作为皇帝、太子的讲读内容;元、明、清三朝对贞观政要同样非常重视,推崇备至,说明历代帝王都知道从这部书中可以 得到借鉴,追求政权与国家的长治久安;2) 传到日本以后,受到统治者推崇;3) 是一种依据分类专题记载人物言论的体裁,这当是对世说新语分类专题体裁的进展;十、科举制1、科举,作为唐宋以后选拔官吏的一种考试制度,是从西汉至南北朝时期的察举制度进展而来;它的产生有一个进展过程,大抵萌于南北朝,始于隋而成于唐;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起自于隋朝,科举是由分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秦汉 文明 知识点 总结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