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多用户协同通信感知技术.docx





《2022年多用户协同通信感知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多用户协同通信感知技术.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学习资源多用户协同通信与感知技术 12021-02-11协同通信技术和感知无线电技术是近年来的争论热点,已受到广泛关注;协同通信技术可提高系统的传输才能,感知无线电技术可提高频谱的使用效率,两者的结合将会对将来的无线移动通信系统带来重大影响;本讲座将分3 期:第1 期介绍协同通信技术提出的背景、协作方式及关键技术;第2 期将介绍感知无线电技术的基本概念、关键技术及相关标准;第3 期将探讨两种技术的有效结合方式及它们对现代无线通信产生的重大影响;1 协同通信技术协同通信技术是在多用户通信环境中,使用单副天线的各接近移动用户可依据肯定方式共享彼此的天线协同发送,从而产生一种类似 多天线发送的虚
2、拟环境,获得空间分集增益,提高系统的传输性能;作为一种 分布式虚拟多天线传输技术,协同通信技术融合了分集技术与中继传输技术的 优势,在不增加天线数量的基础上,可在传统通信网络中实现并获得多天线与多跳传输的性能增益;它可应用于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无线Ad hoc 网络、无线局域网以及无线传感器网络等多种场合,具有争论价值与意义;可以说,协同通信技术将是继多载波调制技术、多天线技术之后,可能会对将来无线通信的进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一个争论热点;而且,协同通信技术特别敏捷,可与现有多种技术相结合,突出各自优点;例如,与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 术相结合,可以充分利用其抗频率挑选性衰落的优点;与编码或者空时编
3、码相结合,可以得到编码增益;与感知无线电技术相结合,能够提高频谱检测概率或者获得更多的频谱接入机会;本讲主要争论协同通信技术的进展历史与争论现状、协作方式及其关键技术;1.1 进展历史与争论现状协同通信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Cover 和 El Gamal在 1979 年关于中继信道的争论工作;中继信道模型是一个包括源节点、 中继节点与目的节点的三点模型,如图1 所示;这种模型可分解成为广播信道 源节点 A 发送信号,中继节点 B 与目的节点 C接收信号 和多址信道 源节点 A 发送信号,中继节点 B 将收到的信号处理后再进行转发,目的节点C就接收来自 A 和 B 的全部信号 ;争论说明,离散无
4、记忆、加性白高斯噪声AWGN中 继信道的容量大于源节点与目的节点间信道的容量;而且,通过3 种不同的随机编码方案可得到该信道容量的下界;这 3 种随机编码方法是:简易方法,中继节点并不主动去帮忙源节点,而是通过尽量削减干扰来帮忙它;协同方法,中继节点先完全译出源节点发出的信息,然后重新发送;观看方法,中继节点对收到的源节点信息的量化欢迎下载精品学习资源形式进行编码后发送;这些随机编码方法成为协同通信系统中各种中继节点信息处理方式产生的源泉;协同通信技术源于中继信道,但在很多方面又区分于中继信道;第一, 协同通信技术应用于衰落信道中,主要目的是对抗多径衰落,而中继信道分析 的就是 AWGN信道的
5、容量;其次,中继信道中的中继节点的唯独目的就是帮忙源节点发送信息,而在协同通信中,整个系统的资源是固定的,各用户既可充当 中继节点帮忙源节点发送信息,又可作为源节点发送自己的信息;因此,协同 通信技术争论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协同通信技术的基本思想是在多用户通信环 境中,使用单副天线的各接近移动用户可依据肯定方式共享彼此的天线协同发 送,从而产生一种类似多天线发送的虚拟环境,获得空间分集增益,提高系统 传输性能;这种传输方式融合了分集技术与中继传输的技术优势,形成了分布 式的虚拟 MIMO系统,克服了相干距离等的限制,在不增加天线数目的基础上, 在传统通信网络中可获得与多天线及多跳传输情形下相近的
6、传输增益;所谓虚 拟 MIMO指的是:在协同通信系统中,多个中继节点本身可自然形成虚拟的天线阵列,节点间通过相互协作和信息互通,模拟传统MIMO技术的应用环境,从而实现联合空时编码的传输方案;与此同时,目的节点不仅接收来自源节点直接发送的信号,同时仍接收来自中继节点转发的信号,并依据无线链路传输状况和信号质量,选取不同的合并方式进行处理,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有效信息, 获得分集增益并有效地提高数据传输速率;自 Sendonaris 等从 1998 年提出协同通信的概念以来,各国相关的争论方兴未艾;(1) 国际上,很多相关课题已经或正在绽开;例如无线世界争论论坛WWRF已 经成立了关于中继的分组委
7、员会特地开展对此技术的争论,并发表了相关争论的白皮书; 2004 年 1 月 1 日,欧盟在第六个框架程序中启动了 WINNER工程,其目的是争论一个无处不在的无线系统,在性能、效率和掩盖敏捷性上更加优于目前的系统,工程中也包含了基于中继的概念;很多知名国际期刊、会议也单独列出子方向对协同通信技术进行报道,如 IEEE 主办的欢迎下载精品学习资源Communication Magzine 等杂志, ICC、WCN、C GlobleCom等会议; 2006 年, Springer也出版了由众多学者合作的关于协同通信技术的专著;(2) 世界已有多所高校的试验室开展了这方面的争论,例如瑞士皇家科 学
8、院通信技术试验室无线通信课题组的争论工程“Cooperative MIMO Wireless Network ”、欧洲通信委员会组织的工程“ IST-ROMANTI”K 等;当然,仍有更多高校的教授学者在协同通信技术方面做出了杰出奉献,如麻省理工高校的J N Laneman博士、美国 Polytechnic University的 E Erkip副教授、英国伦敦高校 King 学院的 M Dohler 副教授、美国德州高校多媒体通信试验室的T E Hunter 博士和明尼苏达州高校的 M O Hasna博士等;(3) 近年来,协同通信技术在中国也引起了广泛关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训练部等均设
9、立多个资助工程,众多高校也已绽开争论,如北京邮电高校、浙江高校、西安电子科技高校等;1.2 协作方式依据协作对象的不同,协同通信技术可分为异构网络间的协同通信和同构网络内的协同通信两大类;由于历史的缘由,在现阶段显现了多种不同接入网络并存的局面:WLA、N WiMAX、蜂窝通信网络以及卫星通信网络等等;尽管这些网络各具优势,能够在数据传输速率、掩盖范畴或支持终端的移动性等某一方面或者多方面满意用户的需求,但目前仍没有一种网络能够同时达到全部这些方面的需求;为了同时满意不同用户的多种应用需求,将来的通信网络必需要具有将各种网络统一到一个信息平台上的才能;对于将来的通信网络,国际电信联盟、3GPP
10、和3GPP2等组织从电信网络的角度,因特网工程任务组等组织从IP 分组网络的角度已分别进行了相关描述;尽管这些组织的描述各有不同,但以IP 技术为基础,通过在各种不同接入网络间引入协同通信来为用户供应各种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业务就是他们的共性;因此,在各种不同接入网络之间的协同通信是发展的必定趋势,这就是异构网络间的协同通信;明显,它的争论重点是异构网络间的移动性治理,主要包括网间的垂直切换与漫游等;同构网络内的协同通信技术指的是全部节点都在同一种网络内工作,可分为固定中继和用户终端间的协作两种方式;固定中继协作方式特别类似于图 1 的中继信道,在源节点和目的节点之间预先放置一个位置固定的中继节
11、点;中继节点与源、目的节点之间均采纳无线连接,但它自己并无信息发送,而只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转发;与固定中继方式不同,用户终端间的协作方式要敏捷一些,源节点同时也可作为中继节点,它们不仅可转发协作伙伴的信息,同时也可发送自己的信息;因此,这些终端需要同时具有信号转发和简洁路由的功能;依据中继节点对源节点信息处理方式的不同,这种方式又可分为放大转发AF 、解码转发 DF 、编码协作 CC、空时编码协作 STCC和网络编码协作欢迎下载精品学习资源NCC等多种方式;下面将重点阐述上述几种方式的基本原理,并进行简洁比 较;为了便于描述,本文中仅争论如图1 所示的单中继节点情形,多中继情形可依此类推;1.
12、2.1 放大转发协作方式AF 方式最早由 Laneman等提出,其信号处理流程如图 2 所示;依据图 2,AF方式的信号处理可简化为3 个阶段;第 1 阶段,源节点首先广播发送信号,目的节点和中继节点同时进行接收;第2 阶段,中继节点对接收到的源节点信号直接进行功率放大后转发给目的节点;第3 阶段,目的节点对接收到的两路信息进行合并解码,复原出原始信息;因此,AF也被称作非再生中继方式,其本质上是一种模拟信号的处理方式;相对于其他几种方式,AF方式最简洁,而且由于目的节点可接收到两路独立的衰落信号,AF可获得满分集增益,性能良好;但由于中继节点在放大信号的同时也放大了源- 中继信道引入的噪声,
13、因此 AF方式存在着噪声传播效应;1.2.2 译码转发协作方式DF 方式最早由 Sendonaris 等人给出;类似 AF方式, DF方式的信号处理亦可简化为 3 个阶段,其信号处理流程如图 3 所示;除第 2 阶段外,第 1、3 阶段的处理和 AF方式完全相同;在第 2 阶段,中继节点 B 对接收到的源节点信号先进行译码并估值,然后再将所得的估值信号转发给目的节点;基于此,也称 DF为再生中继方式;可见, DF方式在本质上是一种数字信号处理方式;虽然 DF方式不会带来噪声传播问题,但受源 - 中继端信道传输性能影响较大,假如编码方式不采纳CRC的话,也得不到满分集阶数;而且这种中继节点对源节
14、点信息解调解码错误带来的误差会随着跳数的增加而不断累积,从而影响到分集成效和中继性能;这说明源- 中继节点信道传输特性的好坏对 DF方式协同通信系统的性能有重要影响;欢迎下载精品学习资源常称上述争论的 AF与 DF方式为固定协作模式:无论信道传输特性如何,中继节点总是参加协同通信过程;但事实上,协同带来的未必全是好处, 比如在半双工模式下会降低数据传输速率以及系统自由度的利用率;明显,这 涉及到协同时机或何时协同的问题;基于此,结合AF和 DF两种方式,人们提出了挑选模式与增强模式,如表1 所示;挑选模式将源 - 中继节点间的信道传输特性与某一门限值比较,只有大于该门限值时才选用协同通信方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多用户 协同 通信 感知 技术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