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求解企业创新痼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求解企业创新痼疾.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学习资源求解企业创新痼疾本文来源于 财经杂志2021 年 01 月 06 日中国将来的期望在于建立完整而多元化的技术创新体系, 这样才能向发达国家行列迈进中国政府在“十一五”期间曾提出一个大胆的规划,2021年,全社会讨论与试验进展经费R&D投入占 GDP的比例到达 2,最终结果只到达1.76 ;在“十二五”规划中,政府连续推动这一比例2021年, R&D经费要实现占 GDP2.2的目标,这与发达国家 2021年 3的水平已接近;另外,仍要实现大中型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从目前的0.93 提高到 1.5 ,以及要求科技进步贡献率到达55左右等; 这些都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科技投入
2、水平和创新才能的关键性指标;两年之后,能否实现这些指标要求,谁也没有确定答案;由于经费不是最重要的因素;中国创新乏力, 源于各种体制性的痼疾挥之不去;财经特邀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杨柏龄、中国科学技术进展战略讨论 院常务副院长王元、 国务院进展讨论中心产业经济讨论部部长欢迎下载精品学习资源冯飞,以及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委员、国务院进展讨论中心技术经济讨论部部长吕薇等一起探讨解决之道;企业不应满意于国外溢出效应财经: 2021 年,中国企业执行的R&D支出已占全社会此类支出 73.4 ,仅从执行经费而言,企业已经是最大主体, 为何各界仍在强调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杨柏龄: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这句话
3、国内反复强调了多年,但始终做不到位;主要有两方面的困难:一是企业自身没有强大的研发队伍,难以高效地组织集成开发;二是国内企业满意于发达国家的高技术溢出效应,仍大力引进国外生产 线,二流技术依旧可以赚钱;这两个障碍是进展中国家必定要经受的,只要按市场经济方向进展下去,市场机制越来越完善健全,竞争成了市场进展的基本推动力,问题肯定会解决;目前,中国的科技投入反映在经济进展上不尽如人意;现代社会的进展规律说明,假如高技术产业没有自己的学问产 权,肯定是给别人打工;而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根本之道,在于企业研发才能的成长;现在也有大量企业到科研机构查找成果,但前提是企业能对技术成果有精确判定;新的科研成果往
4、往是解决某种原理、欢迎下载精品学习资源机理问题,距离产业应用比较遥远;假如企业对科研机构和高 校的试验室讨论成果不能懂得,缺乏在此基础上进行工程和工艺开发的才能,那么,新成果就很难产业化;冯飞: 全社会的 R&D投入, 企业占比超过 70, 据此有人认为中国现在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但实际上,大量经费投入是用于解决工艺性问题,或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问题, 或一些产品层面的研发, 这些不是技术上的创新, 而是产品的技术改良; 企业在最关键的技术创新方面仍旧缺乏才能;吕薇: 尽管企业已经成为R&D投入的主要力气,但并不等于企业成为自主创新主体;各行业排头兵企业虽具备了自主创新才能,但大
5、部分仍处于跟踪仿照和引进技术消化吸取阶段, 缺少自主学问产权;2021 年,大中型工业企业中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比例仅为28.9 ,平均 R&D支出强度为 0.93 ,不及发达国家的四分之一;此外,尽管企业投入了大量的R&D费用,但由于缺乏市场开拓才能和合适的商业模式,有些研发成果最终没有获得市场胜利;财经: 始终以来,中国的R&D“偏科”现象严峻,即绝大部分都投入到试验开发或应用讨论中,而非对原发性创新欢迎下载精品学习资源更有价值的基础讨论; 这种不平稳状况是什么缘由造成的?如何解决?王元: 中国 R&D经费 2021 年的总投入是 8610 亿元, 2021 年可能将首次超过1 万亿元; 应
6、用讨论和试验开发所占的比重的确畸高;在整个投资结构当中,基础讨论占的比重比较小,近年来基本在总量的5左右徘徊;这跟中国经济进展的阶段性特点有很大关系,中国的R&D投入的资源配置主要仍是解决产业升级和在全球产业分工中价值链提升的问题;中国应逐步增大对基础讨论的投入力度,特殊是在投入比重增加的同时,增加对从事基础讨论各个学科稳固支持的力度;稳固连续的投入对基础科学才是最有价值的,这意味着人才的培育,数据、成果的积存;要知道,基础讨论和前沿技术的布局,往往关系到下一个十年的进展;今日国内众多的新兴产业就是脱胎于早年的研发部署; 比方, 电动汽车产业早在 20世纪 90 岁月就已开头入手研发,高性能电
7、脑研发的部署早在80 岁月初就开头了;没有这20 多年的部署和积存,是制造不出这些丰硕成果的;吕薇: 中国基础讨论占讨论开发支出的比例始终呈下降趋势,从 2005 年的 5.36 降至 2021 年的 4.59 ;而一些主要发达国家的基础讨论不低于10,不少国家在 20以上;欢迎下载精品学习资源基础讨论由于短期内很难有成效,因此主要靠政府投入,现在不少政府资金通过科研机构、高校,渗入到试验开发阶段, 实际上是挤占了支持基础讨论的经费;所以,对基础讨论与应用讨论的投入方式、考核目标和评判机制,要实行差异对待;对基础讨论,要按领域供应较长期、稳固的资金支持,削减行政指定的竞争性项目;对应用和试验进
8、展类讨论,就应采取以产业化目标为导向的项目制;比方借鉴美国能源部R&D方案治理的体会,建立科学的评估分析程序,增加产业界和企业在编制应用性科技方案的话语权,使科技方案从源头上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如何突破产业升级瓶颈财经: 在上一轮科技体制改革中,科研院所的企业化转制是重头戏,当这些院所融入经济社会后,它们也卸下了攻关产业共性问题的责任,而中国企业自身又不具备这样的能 力;但高端共性技术缺失,在整个先进制造技术领域都是制约产业升级的瓶颈,这个问题应当怎么解决?冯飞: 近年来中国企业的技术进步较快,但是以衡量经济增长质量的广义科技进步生产率指标来看,2003 年之后是下降欢迎下载精品学习资源的,
9、这出乎许多人的意料;一个重要缘由是,中国目前的产业升级遇到了瓶颈,主要就是产业高端共性技术的缺失问题;杨柏龄: 以前的技术开发类讨论所,也没有真正做好向企业供应共性技术的工作,否就也就没必要进行转制;而现在国内科研院所的讨论,市场针对性差的问题仍特别严峻;比方,高品质的种子资源目前大多掌握在外资企业手上, 种子讨论原来有剧烈的现实需求,但许多项目脱离实际;某省农科院有一位教授长期讨论辣椒,他选定了一个品种后,就埋头在这个体系中讨论,发表文章,改良品种,再发文章;实际上这个辣椒品种已经落后了,种子公司不行能跟他合作;这位教授又不情愿改体系,缘由是从头开头很费劲,而且影响发表论文;这样,种子公司仍
10、得从国外购买资源;仍有就是垄断型国企的核心竞争力、制造力极差,国企的体制仍接近于“大锅饭”,缺少创新动力;比方,煤化工技术是中国调整产业结构的一个重要方向,其中涉及液体能源制 造,照理中石油、中石化这类企业应当做出突出贡献,但真正对行业产生影响的煤化工技术是出自中国科学院;垄断性国企有那么强的讨论队伍,为什么在创新上没有突破?现在许多企业嘴上说很焦急,但自主研发的投入不多,由于它们通过引进技术就能赚钱,当然不急;假如企业对共性技欢迎下载精品学习资源术的需求真正迫切,那么市场会孕育出一些共性技术的供应者;吕薇: 目前,一些科研机构的运行机制与其功能错位;一些本应从事共性技术讨论的科技机构变成企业
11、后,以营利为目的,就难以实现最初的既定目标;解决方法是: 企业、科研机构及用户自发组织的产业联盟, 可以组织和承担共性技术讨论开发,政府主要以项目经费的形式予以支持; 可以将政府资助与建立合理的共性技术成果共享和扩散机制相结合,将资金支持与技术转让挂钩,作为项目验 收和考核的重要内容;从举国体制到多元化创新体系财经: 解决产业共性技术缺失,也绕不开中国创新体系的老问题: 产学研无法有机结合; 在下一轮科技体制改革中, 这个冲突如何破解?吕薇: 需要进一步明确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在创新体系中的定位,以合理的利益机制发挥各自优势,促进协同创新;高校在以爱好和探究为导向的基础讨论方面有优势,应加强以
12、重点学科建设为主的基础讨论;科研机构就应作为科学研 究和技术开发的集成平台,重点从事以任务为导向、基础讨论欢迎下载精品学习资源和应用讨论相结合的系统集成; 企业的优势在于依据市场需要进行研发和技术集成,供应面对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技术创新是一个从讨论开发到产业化和商业化的过程,企业最贴近市场,在规模化和产业化方面具有优势,理应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但是, 以企业为主体也不等于创新链条上的每个环节都要在企业内部完成, 特殊是目前中国缺少集基础讨论和讨论开发于一体的大型企业,在基础讨论、应用基础讨论和共性技术讨论开发等方面,仍要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作用;杨柏龄: 根本解决方案是让更多的企业参加
13、到创新方案的制定过程中,真正把企业的研发团队看成一支科技力气;这可能会招致科教界反对,有人认为国内企业的整体研发力气太 弱,难以承担创新主体的重任,这是一种短视;站在国家立场上,假如不这样倾斜,企业可能永久或者特别漫长地走在老路上; 科技资源的走向必需把企业的研发队伍一并考虑,这是趋势;将来企业的研发队伍成长到足够强大, 其对中国科技的贡献不会比科研机构和高校小;财经: 2021 年 9 月印发的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看法中提到,要探究社会主义市场欢迎下载精品学习资源经济条件下的举国体制,完善重大战略性科技任务的组织方式,这样的组织方式是否能与产业有效结合?吕薇: 我认为应
14、当依据国情构筑科学讨论的组织框架;科研体制改革不是科研机构简洁地进入企业或转化为企业,而要依据行业技术经济特点和产业组织特点,重组科研机构,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建立与之配套的运行机制和体制;我建议可以依据行业的集中度对产业技术讨论开发机构 进行改革;一是在高度集中的产业,如石油、石化行业,企业集团就代表了行业, 而且有才能支撑基础讨论和应用讨论的讨论机构;因此,行业性应用技术讨论所直接进入企业集团,为企业集团服务,就相当于为行业服务;二是在生产规模和市场容量较大,集中度不高的行业,如冶金、机床、汽车等,建立行业共性技术和共享技术讨论机构,依靠这类机构联合企业、高校组织讨论开发联盟;三是集中度较低
15、、以中小企业为主的行业,应建立地区性的讨论开发机构,为中小企业供应技术服务;冯飞: 将来应当是一个多元化的组织方式;第一个是面对全行业服务的创新平台;主要针对产业的共性技术,特殊是一些技术瓶颈,通过企业的讨论机构和高校共建创新讨论机构联手攻关;欢迎下载精品学习资源其次个是产业创新联盟; 由企业基于市场自下而上地势成联盟,政府以适当的手段支持联盟的进展;最典型的案例就是 在上世纪 70 岁月中后期,日本成立半导体产业创新联盟,最终抢占了美国在半导体领域的霸主位置,后来在80 岁月,美国学习日本的创新联盟形式,建立了半导体制造技术战略联盟,用了几年时间重新夺回霸主位置;目前国内成立的一些产业联盟,是基于政府部门行政力气的推动,以联盟名义去拿政府的科研经费,实际上内部仍是各干各的,这样的联盟没有形成基于市场的需求,应当回到它的本意;第三个是区域创新战略;依靠有较强优势的企业,建立区域创新体系,进而形成国家的创新体系;目前,产业集群在国内进展得很快,有些是传统地区产业集群有优势,但是需要升级;环绕这种既有集群、新兴产业集群,把既有产业和新兴产业结合起来,真正形成一种创新导向的产业集群;总体上,必需要提高创新的组织化程度;中国将来的期望 在于建立完整而多元化的技术创新体系,这样才能向发达国家行列迈进;【 财经记者贺涛 王宇 】欢迎下载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