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生理学重点知识总结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生理学重点知识总结2.docx(3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优选参考资料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生理学概述一、生理学 physiology:是一门讨论机体生命活动各种现象及其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生物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二、生理学的分类:依据讨论对象不同划分:动物生理学、植物生理学、人体生理学三、生理学的讨论对象和任务生理学的讨论对象:有生命的物体生理学的讨论任务:讨论构成动物(人体)各系统器官和不同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过程各个器官、细胞的功能外在表现和内部机制整体水平上各系统、器官、细胞之间的相互关系各部分的功能活动如何制约、相互和谐四、生理学讨论的三个水平(判定题- 各个水平与包含内容是否一样)细胞及分子水平:细胞及其所含的物质分子(细胞生理学)器官和系统
2、水平:讨论各器官及系统的功能(器官和系统生理学)整体水平:讨论各器官、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和谐的规律以及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其次节 生理学常用的讨论方法一、依据进程划分为:慢性试验:在一段时间内在同一动物身上多次、重复 地观看 完整机体 内某器官或生理指标变化,一般在清醒状态下进行;急性试验 : 急性试验就是对动物进行一次性试验,等试验终止后将动物处死(分为在体试验和离体试验)二、 急、慢性试验的优缺点 优点:慢性试验:获得的结果较符合整体的生理功能活动急性试验:有利于排除无关因素的影响,条件和对象简洁、单纯缺点:慢性试验:试验条件要求高、时间长,整体条件复杂,影响因素多,结果不易分析,应
3、用范畴受到限制急性试验:其特定条件不肯定完全代表他们在整体条件下的活动情形,结果具有局限性第三节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点四种生命活动的基本特点:新陈代谢(metanbolism )、兴奋性(excitability)适应性(adaptability)、生殖( reproduction)一、新陈代谢 名词 :生物体不断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摄取养分物质以合成自身的物质,同时不断分解自身衰老退化物质,并将其分解产物排出体外的自我更新的过程 称为新陈代谢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特点新陈代谢:物质代谢(合成代谢、分解代谢)和能量代谢(能量的转换利用) 二、兴奋性一切活的组织或细胞对外界刺激有发生反应的才能或特
4、性两种表现形式:兴奋:由相对静止变为显著的运动状态,或原有的活动由弱变强抑制:由运动转为相对静止,或活动由强变弱三、适应性适应:机体按环境变化调整自身生理功能的过程适应性: 机体能依据内外环境的变化调整体内各种活动,以适应变化的才能适应: 生理适应、行为适应四、生殖 : 生物体繁衍后代、连续种系的一种特点性活动繁衍: 无性繁衍、有性繁衍第四节 机体的内环境、稳态和生物节律一、内环境和稳态1、内环境(名词) : 体内各种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细胞外液体液分布:体液(60%)包含细胞内液(40%)和细胞外液(20%);细胞外液包含血浆(5%)组织液( 14 %)脑脊液和淋巴液( 1 %)2、稳态
5、:细胞外液的各种理化因素(渗透压、温度、pH、化学组成)等的相对稳固;稳态并不是静止不变的固定状态,而是各种理化因素在变化中达到动态平稳的一种相对恒 定状态,例如体温的相对稳固;酸碱度的相对稳固;生理意义:维护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3、生物节律 名词 :生物体内的各种生命活动按肯定的时间次序发生变化,假如这种变化能按肯定的时间规律周而复始的显现,就叫节律性变化,而变化的节律就叫生物节律;生物节律存在的意义:使机体对环境变化作出前瞻性主动适应,也是临床提高药物治疗成效的手段之一;4、机体生理 功能的调剂方式:神经调剂、体液调剂、自身调剂一、神经调剂( nervous regulation):机
6、体内很多生理功能是由神经系统的活动完成的,称为神经调剂;神经调剂的基本方式:反射 (填空) (神经中枢、感受器、效应器、传入神经、传出神经)反射: 反射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参加下,机体对刺激发生的有适应意义的规律性应答反应;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 反射弧反射类型: 非条件反射:与生俱来的,其反射中枢基本上是在大脑皮层以下较低部位, 反射弧比较固定,是生物进化的产物;条件反射:后天获得的,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其建立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区分二、体液调剂( humoral regulation)定义:机体的某些组织细胞所分泌的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到达并作用于靶器 官,
7、调剂靶器官生理活动的一种调剂方式;包含(激素:内分泌细胞或内分泌腺分泌,如胰岛素、糖皮质激素等、特殊化学物质:细胞因子、组胺、代谢产物:组织细胞代谢产 生, CO、H+)调剂三种方式:远距分泌: 内分泌细胞合成和分泌的激素进入到血液循环,通过血液循环的运输到达靶细胞,来完成其调剂作用旁分泌和自分泌: 内分泌细胞分泌合成的激素直接进入四周的组织液,经扩散作用到达邻近的细胞后发挥特定的生理作用,称为旁分泌调剂;如这些激素或者化学物质又反馈作用于产生该激素或化学物质的细胞本身,就称为自分泌调剂神经分泌: 下丘脑内有一些细胞能合成激素,激素随神经轴突的轴浆流至末梢,由末梢释放入血,这种方式称为神经分泌
8、. 体液调剂的特点:作用缓慢而长久,作用面较广泛,调剂方式相对恒定,对生命活动的调剂和自身稳固的维护起着重要作用三、自身调剂( autoregulation)定义: 某些细胞或组织器官凭借本身内在特性,而不依靠神经调剂和体液调剂,对内环境变化产生特定适应性反应的过程;. 特点:调剂强度较弱、影响范畴小、且灵敏度较低、调剂常局限于某些器官或组织细胞内第六节自动掌握系统一、反馈掌握系统掌握系统分类: 非自动掌握系统、反馈掌握系统、前馈掌握系统(一)负反馈(记住例子)在闭环掌握系统中,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影响掌握部分,使其向相反方向调剂受控部分的活动,这种反馈称为负反馈;例如:压力感受器反射;体温
9、调剂;血液内葡萄糖、Ca 2+ 浓度等生理意义:负反馈可使系统处于一种稳固状态特点:正常生理条件下,体内掌握系统大多数程中的都是 负反馈掌握系统(二)正反馈(记住例子)在闭环掌握系统中,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影响掌握部分,使其向相同方向调剂受控部分的活动,这种反馈称为正反馈;.例如: 排尿反射、 血液凝固、正常分娩活动、膜去极化过程中 Na+ 内流,及疾病时的恶性循环等等生理意义:保证某一功能活动依据肯定的方向、次序加速,直至完成特点: 1、正常反馈的情形下,反馈掌握系统处于再刺激尿道感受器再生状态2 、破坏系统的稳态或平稳3 、正常人体内、正反馈掌握系统较少其次章、细胞的基本功能第一节:细胞
10、膜功能:屏障作用、半透膜特性、物质转运、跨膜信息传递、能量转换一、膜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1、 (填空或挑选)基本结构(三层):外致密带 2.5nm中透亮带 2.5nm内致密带 2.5nm2、 (填空或挑选)分子组成:脂质、蛋白质、糖类3、 液态镶嵌模型:细胞膜是以液态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 - 螺旋或球形蛋白;( 1)脂质 成分:全部的脂质分子都是双嗜性分子 (判定题)( 2)蛋白质 :(分类依据:蛋白质位置与结合程度)表面蛋白、整合蛋白二、细胞膜的物质转运(给出物质说明是那种转运方式)细胞常见的物质转运方式:单纯扩散、异化扩散、主动转运、出胞和入胞(一) 单纯扩散(
11、 simple diffudion) :生物体内,单纯扩散是指脂溶性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过程;人体内单纯扩散的物质:1、O2、CO2、 N2、NH3、尿素、乙醇等:既是水溶性又是脂溶性,可以通过单纯扩散进行物质转运2、水:虽然是极性分子,但其相对分子质量微小,且不带电荷,因此也可以通过单纯扩散进行物质转运;水分除可以通过单纯扩散方式转运外,仍可以通过水通道进行跨膜转运;(二)易化扩散(名词): 指非脂溶性物质在膜结构中一些特殊蛋白的帮忙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过程;膜蛋白介导的跨膜转运易化扩散的方式:1、经载体的易化扩散(葡萄糖和氨基酸是如何转运的)2、经通道的
12、易化扩散1、经载体的易化扩散又称为载体转运,是由细胞膜中的特殊载体蛋白帮助完成的;体内由载体转运的物质主要是葡萄糖和氨基酸 ;载体转运的特点:结构特异性饱和现象竞争性抑制2、经通道的易化扩散的特点:离子挑选性离子转运速度快离子通道的门控(电压门控通道化学门控通道和机械门控通道)动力是电- 化学梯度通道阻断剂: (记住) 河豚毒素可以阻断钠通道、四乙胺可以阻断钾通道(二) 主动转运主动转运( active transport) :指细胞通过 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使某种物质分子或离子逆浓度梯度或逆电位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过程;方式:原发性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钠泵活动的生理意义: 由钠泵活动造成的
13、细胞内高K+,是很多代谢反应进行的必需条件防止细胞内钠的过度增高,从而维护细胞正常的渗透压和外形;当大量细胞外Na+进入膜内,由于渗透压的关系,必定会导致过多水分进入膜内,将引起细胞的肿胀和结构破坏;形成和保持细胞内外Na+、K+的不匀称分布,从而建立一种生理性势能储备;2、继发性主动转运(记住):很多物质在主动转运过程中,并不直接消耗能量,而是依靠 Na+在膜两侧的浓度梯度中的势能完成物质的转运;Na+的浓度梯度是钠泵分解ATP 消耗能量所建立的,这种间接利用ATP能量的转运过程称之为继发性主动转运;其次节:一、细胞信号转导的概念:1、信号转导( 名词 ): 生物体外界及身体内部环境变化的信
14、息(刺激信号),作用于细胞的特殊结构(通常指受体),通过一系列反应实现对细胞功能活动的调控,这个过程称为信号转导;2、细胞外刺激信号:物理、化学、生物信号3、受体和配体(记住概念)受体 : 是位于质膜或细胞内能与胞外信号物质结合并能引起特定生物效应的大分子物质;配体:能与受体结合的特异性物质,通常是体内的各种化学信号,如激素或神经递质等;分类: G蛋白偶联受体、具有酶活性的受体、通道偶联的受体、及核受体等;受体与配体结合的特点:特异性、高亲和力、饱和性二、膜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一) 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1) 信号分子:(名称及部位)受体、 G蛋白、 G蛋白效应器细胞膜其次信使、蛋白激
15、酶胞浆内(2) G蛋白 (特点)1) 静息时由 、 三个亚单位组成;2) 存在 2 种形式:非活性形式(结合GDP)活性形式(结合GTP)3) 可以被受体与配体的结合而激活4) 亚单位具有与鸟甘酸的结合位点、与受体及效应蛋白的作用位点、GTP酶活性(3) 其次信使学说:(记) 即胞外信号第一作用于膜受体,通过膜的信号转换过程,由此诱发细胞的各种反应;以膜为界,将胞外的信号物质如激素或递质称为第一信使,而胞内的信号分子(如cAMP)称为其次信使;(4) 蛋白激酶 类型: 丝氨酸 / 苏氨酸蛋白激酶和酪氨酸蛋白激酶(二) G蛋白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 区分三种,记住第2、3 种)(1) 受体 G
16、蛋白 cAMP PKA途径(2) 受体 -G 蛋白 -DG/PKC 途径和受体 -G 蛋白 -IP3/Ca2+ 系统(3) 受体 -G 蛋白 - 离子通道途径酪氨酸激酶受体介导的信号途径的特点: 简洁快捷配体是各种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 效应蛋白大多是转录因子,因而最终产生的生物学效应通常都是基因转录三、核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核受体 是指定位在细胞内包括位于胞质或胞核的一类受体,属于由激素调控的转录调剂因子家族;分区 : N 端区、铰链区、 DNA结合区、激素结合区大题 1、G 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包括几种方式?G 蛋白在跨膜信号转导过程中发挥何种作用?答: G 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是指
17、在信号转导的过程中,当配体与受体结合使受体活化后,都要与G 蛋白(一组能与GTP结合的调剂蛋白)相互作用,完成细胞内信号传递的一种途径;包括三种方式 1 受体 G蛋白 cAMP PKA途径:配体与受体结合激活了G蛋白,活化的 G 蛋白激活膜上 G 蛋白效应器,催化形成其次信使cAMP,然后激活蛋白激酶PKA,使蛋白质活化,诱发反应;2受体 -G 蛋白 -DG/PKC 途径和受体 -G 蛋白 -IP3/Ca2+ 系统:激活另一种 G 蛋白,使膜上磷脂酶C( PLC)激活,水解二磷酸脂酰肌醇,生成IP 3 和 DG, IP3激活 Ca2+系统, DG 激活 PKC 系统;( 3)受体 -G 蛋白
18、- 离子通道途径:直接或通过其次信使调剂离子通道G 蛋白在跨膜信号转导过程中的作用:1 亚单位具有与鸟甘酸的结合位点、与受体及效应蛋白的作用位点、GTP 酶活性的作用; 2) G 蛋白含有不同的类别,如激活作用、抑制作用、作用于磷脂酶C 的蛋白; 3G 蛋白在静息时由 、 、 三个亚单位组成,而且与受体是分别的,此时处于非活性状态(结合GDP);配体与受体结合后,构型转变,变 为活性状态(结合GTP),然后通过触发信号传递的同时,水解GTP,重新变为无活性状态;第三节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一、静息电位( RP) 名词 :就是细胞在静息未受刺激时存在于膜两侧的电位差;(习惯上以膜外电位为零时的膜内电
19、位的数值来表示)膜电位的状态:极化、去极化、反极化、超极化、复极化静息电位产生的条件:1 、静息时膜两侧离子的不平稳分布2 、静息时膜对离子通透性的不同静息电位形成过程中的三要素1、K+在膜内外的不平稳分布及由此形成的电化学驱动力2、膜对 K+、Na+的相对通透性;也就是说静息电位是由EK 和 ENa 综合作用的结果3、钠泵的生电性作用二、动作电位(记住)以神经和骨骼肌为代表的可兴奋细胞,在受到适当刺激后,其膜电位将发生短暂的、可扩步的电位变化,称之为动作电位;动作电位的特点:1、全或无特性:即动作电位要嘛不产生,要产生就是最大幅度;2、可以进行不衰减的传导:动作电位产生后会快速的沿细胞膜传遍
20、整个细胞,且传导过程中波形和幅度始终保持不变;3、具有不应期:一次刺激引起的动作电位主要是在峰电位期间,细胞将失去对其它刺激的反应才能,这段时间成为不应期;离子跨膜移动必需具备的两个条件:电- 化学驱动力膜对离子的通透性或膜电导三、离子的通透性(膜电导)的三个状态:(记住) 备用状态:通道关闭、对离子不导通、可以感受刺激 激活状态:通道开放,离子可由通道进行跨膜扩散失活状态:通道关闭、对离子不导通、不行感受刺激四、阈电位与阈刺激 (记)阈电位( TP):能引起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值阈刺激:能使细胞达到阈电位的刺激能引起兴奋的最小强度称为阈强度具有阈强度的刺激称为阈刺激只有阈刺激和阈上刺激才能引
21、起动作电位,阈下刺激只能引起局部兴奋神经冲动在有髓神经纤维上传导的方式是跳动式的与无髓的不同;局部兴奋:阈下刺激会使少量Na+通道开放形成小幅度的去极化反应,称为局部兴奋局部兴奋的特点:刺激依靠性 、电紧急性扩布、总和反应五、兴奋性: 细胞所具有的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才能可兴奋组织 能产生动作电位的神经细胞、肌细胞和一些腺细胞称作可兴奋细胞或可兴奋组织相对不应期: 在肯定不应期之后,神经的兴奋性有所复原,但要引起组织的再次兴奋,所用的刺激强度必需大于该神经的阈强度肯定不应期: 在神经接受前一个刺激而兴奋时的一个短临时期内,神经的兴奋性下降至零;此时任何刺激均归于“无效”;六、神经肌接头神经
22、- 肌接头:接头前膜、接头后膜、接头间隙神经 - 肌接头的结构特点:( 1)在轴突末梢的轴浆中,含有丰富的线粒体和大量囊泡,囊泡内含有神经递质乙酰胆碱;(2) 接头后膜有规章的向细胞内嵌入,形成很多增厚的皱褶,可以增加后膜与前膜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兴奋的传递;(3) 接头后膜上存在N2 型胆碱能受体,属通道耦联的受体或化学门控通道,可与ACh 特异性结合,并引起通道开放;(4) 终板膜上存在大量的胆碱脂酶,可水解ACh,使其失去活性;七、神经 - 肌接头的兴奋传递过程(记很重要)1) 经冲动沿神经纤维传到轴突末梢时,引起接头前膜去极化,接头前膜上电压门控式Ca2+通道开放 ;2) Ca2+ 由细
23、胞外液进入轴突末梢,进而使大量囊泡向接头前膜内侧移动,与前膜融合,并以出胞的方式使贮存在囊泡中的Ach 分子释放3) Ach 分子通过接头间隙,到达终板膜,与膜上胆碱能受体结合,通道开放,使Na+, K+ 等离子通透性增高,通过跨膜移动,引起后膜去极化,显现终板电位; 4)再通过电紧急性扩布刺激四周肌膜上的电压门控Na2+开放,产生肌动作电位;5)释放的 Ach 分子和在后膜上结合的Ach 分子会快速的被胆碱酯酶分解八、肌管系统肌小结:肌原纤维上相邻两条Z 线之间的区域,由中间的暗带和两侧各1/2的明带所组成;肌管系统:包绕在肌原纤维四周的模性管状结构,包括两套独立的管道系统,即横管系统和纵管
24、系统;横管系统:又称为T 管系统,与肌原纤维相垂直,由肌膜向内凹陷形成,与肌细胞外液相通;纵管系统:又称L 管系统,即细胞内的肌质网,其与肌原纤维相平行,一般环绕每条肌原纤维,形成网状结构;终池:纵管系统在肌小结两端处扩大并吻合连接成小池状,称为终池三联管结构:每一横管与两侧肌小结的终池合称为三联管结构,是完成骨骼肌兴奋- 收缩耦联的结构基础;九、等长收缩:肌肉收缩过程中仅有张力的增加而长度不变的收缩形式;等张收缩:张力不变,仅有长度缩短的收缩形式成为等张收缩;不完全强直收缩:刺激频率达到肯定程度、每一新的刺激显现在前一次收缩的舒张过程,就肌肉仍未完成舒张又发生新的收缩,收缩的复合发生在舒张过
25、程,描计的肌肉收缩曲线呈锯齿状;完全强直收缩:刺激频率增高到肯定程度,使肌肉在前一次收缩的收缩期便开头新的收缩,收缩的复合发生在收缩过程,描计的肌肉收缩曲线完全重叠,看不到锯齿状;影响骨骼肌收缩的因素:前负荷、后负荷、肌肉收缩才能大题 2、从刺激运动神经开头到肌肉显现收缩,经受哪些生理过程?(为什么显现收缩? - 骨骼肌的兴奋 - 收缩耦联)答: 1)肌肉的兴奋 - 耦联是指以肌膜的电变化为特点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的滑行为基础的机械收缩过程之间的中介过程;2) 兴奋 - 收缩耦联过程包括三个阶段: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内部;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纵管系统对Ca2+的释放和再集合; 3)肌
26、膜动作电位沿横管系统传向细胞内,通过三联管结构,动作电位使邻近终池膜及肌质 网膜上大量Ca2+通道开放, Ca2+释放到胞质中,使胞内浓度变大,触发肌丝滑行过程;进而引起肌肉收缩;第三章、血液第一节一、组成:血浆 +血细胞二、血细胞比容 : 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血细胞比容略小于红细胞比容)三、分类:盐析法: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血浆蛋白的生理意义: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维护体内水分平稳运输脂溶性物质、激素、离子、维生素及代谢废物等低分子物质参加凝血、抗凝和纤溶等过程抗击病原微生物的防备功能养分功能缓冲功能四、血量循环血量: 人体和动物体内的血液通常大部分在心、血管系统内流淌,这
27、部分血量称为循环血量;贮备血量: 人体和动物体内的血液少部分滞留在肝、肺、脾(鱼类)、皮下静脉丛等贮血库中,称为贮备血量;(判定题) 一次失血 10%全血量:不损害正常生理活动,机体调剂机制可进行代偿(恢复)失血 20%全血量:代偿不能维护动脉血压,引起生理活动障碍失血 30%全血量:危及生命正常成年人:红细胞血液血浆四、血液粘滞性:血液或血浆的粘滞性通常是指与水相比的相对粘滞性,是由于液体内部的分子摩擦形成的阻力,表现为流淌缓慢、粘着的特性;血液粘滞度是形成血流阻力的重要缘由之一等渗溶液: 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高渗溶液: 高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低渗溶液: 低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等张溶液:
28、 能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大小和外形的溶液六、血液的功能1、运输功能 2、缓冲功能 3、调剂体温 4、参加生理性止血功能5、免疫功能其次节一、 血细胞造血阶段A 、造血干细胞阶段B、造血祖细胞阶段C、前体细胞阶段二、 贫血(记住缘由,学会区分)贫血:血液中红细胞数量与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再生障碍性贫血: 一些理化、生物或药物等因素均可能引起骨髓造血干细胞及造血微环境损耗,导致骨髓造血功能降低,血液中全血细胞削减VitB12缺乏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四、红细胞的生理特性1、红细胞膜的通透性2、红细胞的可塑变形性:正常红细胞在外力作用下具有变形才能的特性,称为可塑变形性 影响因素: (出判定题)
29、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比值越大,红细胞的变形才能也越大;双凹圆碟形红细胞的变形才能远大于反常情形下显现的球形红细胞;红细胞内的黏度:黏度越大,变形才能越小;当血红蛋白变性或浓度过高时,可使红细胞内黏度增加;红细胞膜的弹性:弹性降低,变形才能降低;如衰老红细胞变形才能降低3、 血细胞的悬浮稳固性:红细胞能相当稳固的悬浮于血浆中的特性,其大小以红细胞沉降率(血沉 ESR)来表示;红细胞沉降率:抗凝血静置于一根瘦长的带有刻度的玻璃管中,以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五、红细胞叠连:多个红细胞彼此较快地以凹面相连,形成一叠红细胞,称为红细胞叠连;(肺结核、风湿热等病理条件下
30、)(缘由是血浆判定题)溶血:在渗透压递减的一系列低渗溶液中,红细胞逐步膨胀并双侧凸起,当红细胞体积增加30%时成为球形,体积增加45%60%时红细胞破裂,称为溶血六、红细胞的生理功能( 1)运输 O2 和 CO2( 2)缓冲 pH红细胞成熟因子 -叶酸、维生素 B12造血部位:成人骨髓,特殊是扁骨、短骨、骨骺 才具有造血功能;七、八、白细胞 (区分各种功能)白细胞中中性粒细胞占得数目最多约为50%70%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有: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功能:吞噬消化作用分泌功能处理和提呈抗原抗肿瘤作用:名词:化学趋化性:在化学物质(细胞的降解产物、抗原- 抗体复合物、细菌、病毒、异物
31、等)的吸引下,渗出的白细胞借助变形运动迁移到炎症区发挥作用;九、淋巴细胞T 淋巴细胞:胸腺内分化成熟;参加细胞免疫,可长期对抗病毒、细菌、癌细胞的侵害,且与器官移植后发生的排斥反应有关B 淋巴细胞:骨髓内分化成熟;主要参加体液免疫,受到抗原刺激时转化为浆细胞,合成分泌抗体自然杀伤( NK)细胞:直接从骨髓中衍生;直接杀伤肿瘤细胞、病毒或细菌感染的细胞十、血小板 的来源: 巨核细胞胞浆裂解脱落形成的小块胞质;区分粘附和集合:粘附:指血小板黏着在非血小板表面集合:血小板之间相互粘附第三节、大题 3.1 、生理性止血的过程?生理性止血是指在正常情形下,小血管破旧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就会自行停止的现
32、象;在生理性止血过程中,1)第一是受损耗局部及邻近的血管收缩,如损耗不大,可使血管破口封闭 ;引起血管收缩的缘由,除损耗刺激反射性使血管收缩外,仍有损耗处的血管内皮细胞以及粘附于损耗处的血小板释放一些缩血管物质,如5- 羟色胺,血栓烷 A2、内皮素等使血管收缩;2) 血管内皮损耗暴露内皮下组织而激活血小板,使血小板黏附、集合于血管内皮处,形成一个松软的止血栓堵塞伤口实现初期止血;3) 与此同时,血浆中的凝血系统被激活,在局部快速显现血液凝固,以纤维蛋白网加固血栓达到 其次期止血 ;4) 最终纤维组织增生,长入血凝块达到永久性止血 ;另外,抗凝系统与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激活,可限制凝血过程,防止血
33、凝块不断增大,确保正常的血液循环;大题 3.2 血小板的止血过程?血管受损使血管内皮下胶原纤维暴露,血小板快速与胶原纤维结合且构型转变;血小板与血小板膜上的GP Ib 结合,使血小板粘附于内皮下组织而被活化,暴露出GP IIb/IIIa上血小板的结合位点,使其与更多的血小板结合,粘附在胶原纤维上实现生理性止血;一、血液凝固凝血过程: 1)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内源性途径和外源性途径) 2)凝血酶原的激活:3)纤维蛋白的生成第四节、血型一、凝集原: RBC膜上起抗原作用的特异性糖蛋白凝集素:能与 RBC膜上的凝集原发生反应的特异性抗体二、 ABO血液 分型(判定题,给父母血型,说出后代不行能有
34、的血型) 分型依据: RBC膜上凝集原 A 和 B 的有无分型: A 型、 B 型、 AB型、 O型三、 ABO血型与输血1、输血原就(1) 输血前必需做血型鉴定(2) 同型血相输;异型血相输时,输入的RBC不与受血者的血清发生凝集反应;输血时量少,速度慢、并严密观看;(3) 交叉配型试验(亚型存在)主、次侧均不凝集,配血相合,可以输血; 主侧凝集,配血不合,不能输血主侧不凝,次侧凝集,配血基本相合,应急情形下可以少量缓慢输血四、 Rh 血型Rh 阳性: RBC上有 D抗原Rh 阴性: RBC上无 D抗原判定题:第四章、血液循环一、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所构成的机械活动周期;心动周期特
35、点:1) 心房、心室有一个共同的舒张期2) 无论心房心室舒张时间收缩时间3) 心室收缩时间心房收缩时间大题 4、心脏的泵血过程?整个泵血过程是血液从静脉经心房流入心室,使心脏不断充盈的过程;1) 心房收缩前心脏处于全心舒张期,房室瓣开启,半月瓣关闭,血液由静脉流入心房;2) 心房收缩期静脉入心脏处无瓣膜;此时房内压 室内压 主动脉压;房室瓣开放、半月瓣关闭;血液从心房流入心室;3) 心室收缩期1、等容收缩期此时室内压上升,房内压 室内压 主动脉压;房室瓣关闭、半月瓣关闭;血液不进不出,容积不变2、快速射血期房内压 室内压主动脉压;房室瓣关闭、半月瓣开放;血液的2/3 从心室到达主动脉3、减慢射
36、血期此时室内压减弱,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房室瓣关闭、半月瓣开放(惯性);血液从心室到主动脉中3)心室舒张期1、等容舒张期此时心室舒张,室内压下降,房内压 室内压 主动脉压;房室瓣关闭、半月瓣关闭; 血液不进不出,容积不变2、快速充盈期: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房室瓣开放、半月瓣关闭;血液从心房到心室3、减慢充盈期: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房室瓣开放、半月瓣关闭;血液从心房流入心室(量少,速度慢)二、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每搏动一次所射出的血量每分输出量:心室每分钟所射出的血液量=博出量心率每搏功(博功):心室一次收缩所做的功每搏功 =博出量射血压力 +动能每分功 =博功 X 心率三、影响心输出量的
37、因素前负荷越大,每搏功却强;后负荷越大,每搏功越小; 四、其次节、心脏的生物电现象一、浦肯野细胞 AP及其产生气制AP的特点: 0、1、2、3 期:同心室肌细胞4期特点:缓慢自动除极机制:(1) 随时间逐步增强的内向电流(2) 逐步衰减的外向电流:自我启动、自我进展、自我掌握二、窦房结细胞 AP及其产生气制特点:AP小( 70 mV),无 1、2 期,由 0、3、4 期组成0期: Ca2+内流4期特点:缓慢自动除极机制:(1) Ik : K+外流衰减(2) If :进行性增强的内向离子流(3) T 型、 L 型 Ca2+通道相继激活, Ca2+内流三、心肌的生理特性:自动节律性、兴奋性、传导性
38、、收缩性自动节律性: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心肌能够自动的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主起搏点:窦房结潜在起搏点:房室交界、房室束、浦肯野纤维节产生异位节律的机制:抢先占据、超速驱动压抑(钠钾泵过度活动)五、心电图:在体表记录出的心脏活动的电变化第三节、血管生理一、血管的分类及功能(挑选题)1、弹性贮器血管:主动脉、肺动脉(弹力纤维多)2、安排血管:中动脉(平滑肌多)3、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小动脉、微动脉(管径小、平滑肌多、口径变化大)4、毛细血管前括约肌5、交换血管:毛细血管(壁薄、通透性很大,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6、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微静脉7、容量血管:静脉(数量多、壁薄、管径粗、容量大、可扩
39、张性大、可容纳循环血量的60%70%)8、动 - 静脉短路二、动 - 静脉短路:在血管床中存在的小动脉和小静脉之间的直接吻合;大题 5(论述题):动脉血压的形成?动脉血压是指血液在动脉内流淌时对单位面积动脉管壁的侧压力;一般指主动脉压 力;其形成缘由有四个(一个前提,三个因素): 1)循环系统的平均充盈压;是前提条件,其高低取决于血量和循环系统之间的相对关系;如血量增多或循环系统容积变小,就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就增高;相反就降低; 2)心脏射血;是形成动脉血压的必要条件,心室收缩时所释放的能量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推动血液流淌,是血液的动能;另一部分形成对血管壁的侧压力即压强,是血液的势能, 即压强
40、能;心脏射血的间断和不断耗能也使动脉血压的变化也是周期性的,逐步降低的;3)外周阻力;小动脉和微动脉对血流有着较大的阻力,使只有1/3 的血液流到外周,造成动脉血压上升; 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使心室的间断性射血变为动脉内的连续血流,削减心动周期中血压的变动幅度;三、动脉血压的日节律呈 双峰双谷 的现象;五、动脉脉搏:在心动周期中,随着动脉内的压力的周期性波动而引起动脉血管壁的搏动;六、打算中心静脉压高低的因素1) 心脏射血才能(心收缩力越强,心静脉压越低)2) 静脉回心血量(回流多,速度快,心静脉压越高) 七、微循环:微 A 与微 V 之间的血液循环;八、组织液的产生血浆胶体渗透
41、压和组织液静水压是促使液体由组织向血管滤过的动力;毛细血管血压和组织液胶体渗透压是促使液体由毛细血管内向外滤过组织动力;第五章、呼吸哺乳动物呼吸过程的四个环节:1)肺的通气 2)肺的换气 3)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4)组织换气(内呼吸)第一节、肺的通气一、呼吸道:上呼吸道:鼻,咽,喉下呼吸道:气管,支气管, 肺内呼吸性支气管呼吸道的生理作用:1、加温加湿作用 2、清洁过滤作用 3、调剂气道阻力作用4、分泌作用二、肺泡呼吸膜:肺泡与肺毛细血管液之间的结构;包括6 层:含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极薄的液体层、肺泡上皮细胞层、上皮基底膜层、肺泡上皮基膜和毛细血管基膜之间含有胶原纤维及弹性纤维的间隙、毛细血管基膜
42、层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层;三、肺通气的动力直接动力:大气与肺泡之间的压力差原动力:呼吸机的舒缩活动所引起的呼吸运动 呼吸运动: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胸廓节律性的扩大和缩小(判定)吸气肌:膈肌和肋间外肌使胸廓扩大呼气肌:肋间内肌和腹壁肌使胸廓缩小四、呼吸运动的形式(名词、判定)腹式呼吸 :呼吸运动中由膈肌舒缩而引起的腹壁起伏,这种形式的呼吸称为腹式呼吸;胸式呼吸 : 由肋间肌舒缩使肋骨和胸骨运动所产生的呼吸运动,称为胸式呼吸;一般情形下, 呈腹式和胸式混合式呼吸,只有在 胸部或腹部活动受限时才能显现某种 单一的呼吸形式;五、胸膜腔内压的形成胸膜腔:由胸膜的脏层(紧贴于肺的表面)和壁层(紧贴于胸廓内
43、壁)形成的一个密闭的潜在的腔隙;胸膜腔并不是一个空腔,内有少量浆液生理意义:在两层胸膜之间起润滑作用;浆液分子的内聚力使两层胸膜贴附在一起不易分开气胸: 胸膜破裂与大气相通,空气将立刻进入胸膜腔,形成气胸 ,两层胸膜彼此分开,肺将因本身的回缩力而塌陷;胸膜腔内压的测定:直接法:将与检压计相连接的注射针头斜刺入胸膜腔内,检压计可以直接显示胸膜腔内的压力值;刺破胸膜脏层和肺间接法:通过测量食管内压变化来间接指示胸腔内压的变化胸膜腔内压负值的形成:胸膜壁层表面:胸腔和肌肉的爱护,不受大气压的影响 胸膜脏层表面:受肺内压和肺的回缩力两种相反的作用力胸腔内压 =肺内压(大气压)- 肺回缩力胸腔内压 = - 肺回缩力胸腔内负压的生理意义使肺泡保持在稳固的扩张状态降低中心静脉压,有助于静脉血回流和淋巴液回流六、肺通气的阻力弹性阻力的衡量标准是顺应性; 七、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生理意义1. 通过密度调剂表面张力,保持大小肺泡的稳固性2. 减弱表面张力对肺毛细血管中液体的吸引作用,防止组织液渗入肺泡,发生肺水肿3. 降低吸气阻力,保持肺的顺应性,削减吸气做功八、非弹性阻力:惯性阻力粘滞阻力气道阻力九、影响气道阻力的因素 气流的速度: 快,阻力大;慢,阻力小气流的形式: 层流,阻力小;湍流,阻力大管径的大小: 管径缩小,阻力增大,管径增大,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