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学设计工作方案(15篇).docx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工作方案(1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兰亭集序》教学设计工作方案(15篇).docx(8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兰亭集序教学设计工作方案(15篇)兰亭集序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积累整合文言知识,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2、联系现代文写作,把写作知识融合其间3、升华全文中心,讲解对学习的认知【教学重点】1、从古文学习中体会写作方法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联系自身【教学方法】讲解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时间】1015分钟一、导入介绍自己、每篇古文都是古人知识的精华,也是每个大作家写作方法的体现,更是对每个学习人的一场考试。下面我们一起来解答下王羲之给我们出的一份试题。(1m左右)二、巩固基础带领大家把全段朗读一遍、重点字词注释的认知到位。三、阅读理解【过渡】我们闯过了古人的基础
2、题,下面就是古人留下的阅读题了。下面我们看以下的几个问题,让我们在结构和思想上全面阅读找出答案。整体感知第二自然段所议论的问题是什么?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况且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其结果是殊途同归,最后归结于消灭(死亡)。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第二自然段中,作者的议论跟前一段是怎样联系的?用“人之相与(人的交往),俯仰一世(过得很快)”句承上启下,由此引发对生活的感慨,自然之极
3、。接着作者指出两种生活方式的人,都是在美好的时光中“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事过境迁,又留恋于过去的美好时光,即留恋于生之乐。再接着笔锋一转,由生说到死(终期于尽),死即失去美好的生活,多让人心痛,至此,作者得出“死生之大”的观点是水到渠成。第二自然段中,作者的议论在本段中是怎么一步步实现的?讲解提示:(论述观点、与上下文联系)四、写作融入【过渡】这种论述的方式只能在古文中实现吗?展示作文分解其中几句找到相似的语句同时灌输修辞方法结构、中心思想、优美语句(修辞方法)缺一不可五、人生题可联系时政加上中心两个思想+学习方法益民兰亭集序教学设计2教学目的要求:1.学习一些古汉语知识, 提高文言文阅
4、读能力。2.感受作者兰亭盛会之乐和聚散之悲, 学习作者对于人生的积极态度。3.揣摩本文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和感情发展的线索安排, 领悟一点为文之道。教学重点和难点:1.几处词类活用现象和“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等难句。2.情景交融和感情线索。3.作者对庄子“一死生、齐彭殇”虚妄论调的批判。教学内容和过程:一、由“入木三分”的成语故事导入新课先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 我们现在形容文章言论深刻有力, 可以用上一个什么成语?明确:“入木三分”。设问: 它的出处和原意怎样呢?明确: 我国最著名的大书法家, 人称“书圣”的王羲之,唐朝张怀灌著的书断里, 记有他的一个故事:“王羲之书祝版, 工人削之,
5、 笔入木三分。”所谓“祝版”, 是古时的祭祝文字, 都写在木板上, 所以叫“祝版”。因为他笔力强健, 落笔有劲, 所以深透入木。因此形容书法用笔功力之深, 谓之“入木三分”。后来也可形容文章言论深刻有力。讲解: 王羲之, 东晋会稽( 今浙江绍兴) 人, 曾做过“右军将军”, 世称王右军。他写的兰亭集序( 板书课题) , 流传至今, 即所谓“兰亭字贴”, 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瑰宝。兰亭集序不仅书法出众, 而且文章本身也为人所称道。下面我们就要学习这篇文章。二、释题东晋穆帝永和九年, 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朋友以及儿子、侄子共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 饮酒赋诗, 事后把诗汇编成集, 王羲之为这本诗集作了序。
6、( 序是一种文体, 放在书的前面或后面) 题目意思是“兰亭集会的诗集的序”。它是古代诗序中的名篇。三、点拨字词句, 疏通文意1.点拨字词句。本文文字简练, 有的字句有一定难度。课文注释中有的, 这里不再重复, 没有而又需要理解的, 稍作补充解释并归类如下。实词: 毕、咸: 都/信: 实在/趣: 同“趋”/曾: 竟/ “所之”的“之”: 到, 引申为“经历”/嗟悼: 感叹忧伤/固: 才/致: 意趣词类活用:“一觞一咏”的“觞”: 喝酒( 名动) /极: 尽情享受( 形动) / “一死生”的“一”: 看成一样( 意动) / “齐彭殇”的“齐”: 看成相等( 意动)省略句: 引以为流觞曲水:“引”后
7、省“之”( 省宾语) /或因寄所托:“因”后省“之”( 省宾语) /晤言一室之内:“言”后省“于”( 省介词)难句: ( 1) 引以为流觞曲水: 把它引来作为漂流酒杯的环曲的渠水。( 2) 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 人的寿命长短, 顺从自然规律, 听凭造化安排, 终归有穷尽的时候。( 3)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现在才知道, 把死亡和生存看成一样是荒诞的, 把长寿和短命看成相等也是胡乱造作的。2.学生根据注释自由朗读课文。3.学生自荐口译全文。( 由三人完成, 每人一段, 共三段)四、思想内容分析( 学生讨论, 教师点拨。下第五步骤同)第一段: 写兰亭盛会, 贯穿并突出一个“乐”字
8、。( 划横线处板书, 下同)开头总叙盛会的时间、地点、原因。紧接着连连写出令人可乐之事: 名士济济聚首兰亭, 一乐也; 山水环绕, 境界清幽,二乐也; 饮酒赋诗, 畅叙幽情, 三乐也;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四乐也; 仰观俯察, 游目骋怀, 五乐也。末尾“信可乐也”一句方才点出“乐”字。短短一百多字, 简洁流畅, 生动自然, 使盛会如画卷般展现眼前, 洋溢着欢快的气氛, 优雅的情趣。第二段: 抒发人生感慨, 即盛事不常, 修短随化, 同足感慨。贯穿并突出一个“悲”字。开头一句, 点明人生的短暂, 紧接着指出, 人虽取舍动静不同, 但都难免为“欣于所遇”的乐和“所之既倦”的忧所左右, 前者则“快
9、然自足, 不知老之将至”, 后者则又“情随事迁, 感慨系之矣”。再接下去进一步慨叹人对“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 人生短暂, 终有穷尽之时) ”的无可奈何。最后“岂不痛哉”一句方才点出一个“悲”字。这种情调, 无可否认带有士族阶级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 但我们也应看到它积极的一面, 那就是劝勉人们必须珍惜时间和人生。唯其如此, 对“俯仰之间, 已为陈迹”的“向之所欣”, 才会“兴怀”, 对“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的短促人生, 才有“痛”感。“况”字的转折,正是这种情绪的最好说明。第三段: 承上文议论抒情, 进一步写感想, 阐明作序缘由, 贯串并突出一个“感”字。这段前半, 从对“昔人兴感之由”的分
10、析中, 发表了一个富有思想价值的论断:“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庄子的“一死生”、“齐彭殇”是什么东西呢?庄子齐物论说:“方生方死, 方死方生。”( 方, 两船并行, 引申为两事物并存)意思是生的同时就是死, 死的同时就是生, 死生同时在于一体, 没有区别。这就是所谓“一死生”。齐物论又说:“莫寿于殇子, 而彭祖为夭。”( 没有比夭亡的儿童更长寿的, 而活了八百岁的彭祖是短命的) 意思是彭祖同更长寿的事物相比, 显得命短, 殇子同更短命的事物相比, 显得寿长。这就是所谓“齐彭殇”。“一死生”“齐彭殇”虽然指出了事物的相对性, 含有一点辩证的因素, 但却夸大了事物的相对性, 否定了生死寿
11、夭之间的本质区别。庄子的这一思想是和他的无为即有为, 无为而治的虚无主义思想核心是一脉相承的。东晋玄学清谈之风盛行, 士大夫喜欢剽窃老庄唾余, 而王羲之力斥庄子“一死生”“齐彭殇”的看法为虚诞妄作, 言下之意认为, 尽管人生短暂, 但仍然应该而且可以有所作为。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再接下来, 作者明确交代作序缘由是以供后人兴怀, 这种为人生而作文的思想, 无论在当时和现在, 都是有积极意义的。写法上, 这段首尾照应, 突出了一个“感”字。五、艺术技巧鉴赏1.表现手法。先看三段之间的关系: 第一段写景, 是描写, 第二、三段是议论。描写是议论的基础, 为议论提供依据, 议论是描写(
12、 写景) 的必然发展和深化。而无论描写还是议论, 都兼用了抒情笔调。因此, 本文突出的表现手法是: 缘景生情, 情景交融。作者是怎样挖掘散文中“情”的因素呢? 请看2.线索安排。三段依次抒发“乐” “悲” “感”, 无不注入了作者浓烈的感情, 体现了作者感情的发展变化, 这就是本文的线索。这条感情主线非常醒目, 成了统率全文的神, 它不仅使文章脉络分明, 中心突出, 而且能以情动人, 具有诗的韵味。这是作者谋篇布局、线索安排的匠心所在。3.语言表达。句式骈散结合, 读来音韵铿锵而又不觉得刻板一块; 用语朴实清新, 一扫当时雕辞琢句的浮艳文风。由于上述艺术技巧的运用, 本文就像一篇优美的散文诗,
13、 成为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佳作, 与他的书法作品相得益彰, 辉耀古代文坛。六、作业1.熟读本文, 进一步提高对文章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的鉴赏水平, 领悟一点为文之道。2.搜集自己以往的作文, 编成一本习作集, 为它题写书名并撰写一篇自序。兰亭集序教学设计3【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知识。2、翻译课文、归纳整理文言基础知识,积累重点虚词“之”的用法。3、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学习重点】1、翻译课文,积累重点文言知识。2、揣摩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课时安排】1课时【知识链接】1、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
14、名胜。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125公里的兰渚山下,相传越王勾践曾在这一带种过兰花,汉代为驿亭所在,因名兰亭。几经反复,于1980年全面修复如初。2、兰亭集序由来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为修禊。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日,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孙绰、许询、支遁等41人来到这里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一群文人雅士,置身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中,众皆列坐曲水两侧,将酒觞(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据记载,当时参与其会的41人中,12人各赋诗二首。九岁的王献之等16人拾句不成,各罚酒三觞。王羲之将37首诗汇集起来,编成
15、一本集子,并借酒兴写了一篇324字的序文,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3、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介绍见课本注释4、序“序”也写做“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不多见;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本文。兰亭集序意思是兰亭会诗集的序,属书序,还有一种叫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章。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
16、禊而“群贤毕至”)、作诗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学习过程】一、疏通课文,积累字词1、将课文注释中的注音搬到课文相关字词上面,然后熟读课文。2、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把重点字词和解释标注在课本上。3、归纳整理重点文言知识(小组合作)(1)通假字(2)古今异义(3)词类活用(4)特殊句式4、解释下列句中的之字之: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每览昔人兴感之由以之兴怀暮春之初乃夜驰之沛公
17、军夫晋,何厌之有臣之壮也,犹不如人顷之未发二、整体感知文本,用课文中的话填空。课文第1、2段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首先介绍了盛会的时间、地点、事件,其语句是_。记叙了到会的人物场面:_。再接着介绍了盛会所在地的环境:_、活动:_、天气:_,最后表明作者闲适心境:_。第3段在第1、2段的基础上进行议论,交待了这场“诗会”中诗的由来。先指出人与人相处短暂,接着阐述尽管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其语句是_、爱好不同、性格不同,其语句是_,但是“情随事迁”的感慨相同,其语句是_。最后引出对死生的观点,其语句是_。第4段交待诗会所作成集的目的。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抒发看古人之诗的感受及受到的启示,其语句是_。
18、第二层交待将诗成集之目的,其语句是_。三、合作探究文本内容(小组合作)通过感知课文,从文中找出能概括作者的情感变化的几个词,并结合文本分析作者生发这些情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文本分析作者的生死观是什么?四、拓展训练(D级)有人说:“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于是就设法增加它的密度。”这句话说得也正是在有生之年要让自己的生命更精彩,这句话给你什么启示,你将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呢?请写一写。兰亭集序教学设计4【教学要点】1、掌握文中文言知识和相关文化常识。2、体会作者的哲学思想。【教学设计】诵读、讲解;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背景知识1、王羲之(321379)世称王右
19、军,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2、兰亭序由来: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邀请当时社会名士谢安、孙绰等41人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他们引酒赋诗,将所写的诗结成诗集,王羲之当场为诗集书写一篇序言,即本文兰亭集序。3、文体“序”:序,也叫“叙”或“引”,是说明作品的写作目的或作者情况,也有对作品的评论和相关问题的阐发。序一般写在作品前面,列在后面的称“后序”或“跋”。二、诵读训练听范读,朗读。三、文章讲析这是一篇山水游记散文,语言清新洒脱,注意文章中的景语与情语;文章不论记叙还是议论都颇有层次,理清作者的思路;魏晋时期,玄学风行,在山水
20、游记中体悟、探讨人生道理,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哲学思想。1、讲析第一段:(修禊)之乐:思考: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记叙兰亭盛会的?第一句:时间、地点、集会的原因: 古代纪年方法: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所谓“天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个字。所谓“地支”则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这十二个字。纪年的方法,从“天干”中的“甲”开始,配“地支”中的“子”依次搭配,得出: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等等六十个组合,俗称作“六十花甲”。这种“天干地支”纪年法,六十年为一周期。如:20年是庚辰年;20年是辛巳年; 修禊: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风俗,古人视季春三月
21、是万物萌生的时节,早在周代,人们在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到河边以香草浸水沐浴,祛病除邪,诗经、周礼中都有记载。孔子的得意门生曾点将春禊视为其志,得到孔子的赞赏。“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三国魏以后春禊定在三月三,活动内容也改为在水边宴饮、赋诗等。第二句:与会者。第三句:兰亭周围地形环境。带:名词动用,像衣带一样围绕。第四句:宴饮之乐: 流觞曲水:也称为“曲水流觞”,春禊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引溪水进入弯曲的水渠,人们坐在水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即取饮。觞系古代盛酒器具,即酒杯。通常为木制,小而体轻,底部有
22、托,可浮于水中。也有陶制的,两边有耳,又称“羽觞”,因其比木杯重,玩时则放在荷叶上,使其浮水而行。 次:旁边。 一:一些,一点。 幽情:深藏内心的感情。第五句:天气。第六句:作者的主观感受: 仰观,俯察:古人观照自然、人生的两种方式。 所以:用来。 游目骋怀:纵展眼力,开阔胸怀。 极:穷尽。 娱:乐趣。 信:实在,诚。朗读第一段。2、讲析第二段:(死生)之痛:思考:本段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是如何逐层阐述的?第一句:眼前聚会盛况,引起人生感悟: 与:结交,交往。 俯仰:社会人事周旋应酬。第二句:两种生活态度:“晤言一室”与“放浪形骸”。 或:有的人。 晤言:对面交谈。 因:就着。 放浪:放纵无拘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兰亭集序 教学 设计 工作方案 15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