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以”的用法.doc
《古汉语“以”的用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汉语“以”的用法.doc(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古汉语“以”的用法(一)“以”,本是动词,说文解字:“以,用也。”经传释词:“广雅曰:以,与也。”动词“以”意义有二:、意为“用”、“依据”。例如: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论语子路)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九章涉江)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左传庄公十年)例、中的“以”译作“用”,“虽不吾以”即“虽然不用我”。例中的“以”译作“依据”。、意为“认为”、“以为”。例如:先帝不以臣卑鄙。(诸葛亮出师表)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X公。(战国策齐策一)3、率领。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史记项羽本纪)宫之奇以其族去虞。(史记晋世家)(二)“以”的介词用法“以
2、”作介词由动词虚化而来,主要用法有以下几种: 、引进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条件、身份、依据、标准等,一般可译为“用”、“拿”、“凭”、“按照”、“凭身份”等。例如: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列子汤问)余船以次俱进。(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吕氏春秋慎大览) 、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或处所。“以”的这种用法同“于”,一般可译为“在”、“从”等。例如:文以五月五日生。(史记孟尝君列传)今以XX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3、引进动作、行为所处置或涉
3、及的对象。一般可译为“把”。这里所说的“对象”,就是指一般句子中的“宾语”。由于介词“以”的出现,把宾语提到了动词之前,而形成一种状中关系。例如:复以弟子一人投河中。(史记滑稽列传)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引进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般可译为“因为”、“由于”等。 汉语中的因果关系,既可以用复句来表达,也可以用单句来表达。用复句形式表达的因果关系,往往是在揭示两件事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而用单句形式表达的因果关系,却只是在说明一件事情之所以发生的原因。用单句形式表达因果关系,最常见的方式就是用介词“以”来引进原因。例如: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汉语 用法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