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十二区县重点学校2022届高三语文毕业班联考试题一.doc
《天津市十二区县重点学校2022届高三语文毕业班联考试题一.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市十二区县重点学校2022届高三语文毕业班联考试题一.doc(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天津市十二区县重点学校2022届高三语文毕业班联考试题一本试卷分第一卷选择题和第二卷非选择题两局部,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请将、卷的答案填涂或写在答题卡上。答题时请按题号位置,在规定区域作答。考试结束后, 将答题卡交回。12一、9 分第一卷选择题每题 3 分,共 33 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2 题提到纪录片,可能有些人的印象还停留在枯燥乏味、的单一节目形式中。但其实, 国内很多纪录片,早已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节目形式与表现手段。“你有一条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三星堆青铜人像:说我像奥特曼的你别走;陶鹰鼎:陶,醉了 6000 年;长信宫灯:照着你这些穿越古今的宣传文案,出自?
2、如果国宝会说话?这部的文物纪录片。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全方位的科技加持,让历史可听可看可感,助推这部片子大获成功。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是这部纪录片的追求。事实上,除了技艺、文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进行活态传承,那些一动不动的器皿、雕塑、家具、建筑,随着主人的逝去已成陈迹。从电视片到艺术展,从复原远古城市到复制古代用品,现代人利用很“燃的方式接触古人赖以生活的物质载体。在这一过程中,活起来的不仅是文物,还有关于人们心底民族历史文化的记忆。我们看到,一些学者从 的典籍中考证名物制度,一些从业人员试图用 3D 特效复原古代礼仪的全貌,佶屈聱牙的经典因此得以“翻译,古代的生活场景仿佛历历在目,令我们不
3、 必回到商周,也不用 于器物收藏,便能从文明之源中体会因时变迁的制度和一以贯之的礼乐精神。借助研究者的孜孜不倦,普通人虽然不可能“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却可以 树立正确的历史观。1. 依次填入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A. 述而不作标新立异卷帙浩繁沉醉B. 照本宣科独树一帜卷帙浩繁沉溺C. 述而不作独树一帜洋洋大观沉溺D. 照本宣科标新立异洋洋大观沉醉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面修改最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A. 在这一过程中,活起来的不只是文物,还有人们心底关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记忆。B. 在这一过程中,不只是文物活起来了,还有人们心底关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记忆。C. 在这一过程中,不仅
4、是文物活起来了,关于人们心底民族历史文化的记忆也活起来了D. 在这一过程中,文物不仅活起来了,还有关于人们心底民族历史文化的记忆。3. 以下有关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年号是从汉武帝时期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大事、 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B. “会试是中国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是考取贡士的考试,会试就是集中全国举人会同考 试之意。参加的人是举人,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举行,所以又叫“春闱或“礼闱。C. “编年体是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例。?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资治 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D. ?张衡传?中“通五经,贯六艺中的
5、“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二、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材料一:疫灾的发生,既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也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既受社会规律制约,也受自 然规律制约。随着社会历史的开展,人口密度不断提升,人口流动性不断增强,不仅疫灾流行的 频度越来越高,而且疫灾流行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同时,随着人类干扰自然和破坏自然程度的加 深,疫病种群不断增多,疫灾的破坏性不断增强。从自然规律看,寒冷期气候变化大,疫灾相对 频繁;温暖期气候较稳定,疫灾也相对稀少。同时,有的病原体具有自然疫源性,这类疫病所导 致的疫灾流行,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如鼠疫、血吸虫病等。还有的病原体存活需要较严
6、格的生态 环境,这类疫病也有一定的地方性,如疟疾、黑热病、霍乱等。从春秋战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720 年间,我国至少有 893 年为疫灾流行之年。其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疫灾频度为 20.99,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疫灾顶峰期;北宋以来,疫灾频度不断上升,明清疫灾频度高达 78.34,是第二个疫灾顶峰期。在中国古代,每当疫灾发生,政府蠲免租税,赈济钱粮,施医给药;下罪己诏,祭祀神灵,请求上天宽宥。民间那么捐钱捐粮,施医给棺;行巫道术,驱逐厉鬼;抬神巡游,求神保佑。民国时期,疫灾的应对渐渐步入科学的、 制度化的轨道。但是,当时公共卫生体系毕竟处于草创阶段,社会又动乱不安,疫灾流行之时, 政府和民
7、间的应对效率,总体而言仍然非常低。摘自?疫灾的历史地理学思考?,有删改材料二:“新冠肺炎具有强大的人传人特性,从很大程度上说,普通民众的行动决定了这场战“疫 的成败。关注普通民众在这场重大公共危机中的行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般来说,在全能型政府背景下,民众的“等、靠、要思想会比较严重,被动等待政府的“上门效劳,与国家、政府对应的社会能动性不强。但自新冠肺炎爆发以来,广阔民众主动建群、加群来交换信息,并发动自有资源、协调行动,自主解决了很多问题,充分发挥了各种正式、 非正式社区组织的功能。这为全能型政府背景下社会能动性的发挥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样本。为了防疫需要,封城、封路等隔离手段,客观上给广
8、阔民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大的不便。但城乡民众高度配合政府的统一指挥,没有出现大面积的物资哄抢、恐慌式的大量出逃,没有出现对管制政策的对抗。整个城市,运行井井有条。这不仅节约了珍贵的疫病防控资源,而且为疫病防控提供了良好的工作根底。在这次疫情中,最初几天出现了一些谣言,这完全符合谣言产生与传播的规律,但这些谣言很快就因政府特别是知情民众主动辟谣而消失,后续几乎没有产生传播范围较大的谣言。这次新冠肺炎各种谣言的消失,除了政府及时披露相关信息的影响外,主要还是与广阔民众知识的增长、 判断力的提升有关。但民众对新冠肺炎的认知显然不是提前储藏的,而是海量的民间科普在短期内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次新冠肺炎疫
9、情,在舆情的内容上,建设性的批评逐渐取代了泄愤式的批判,客观的监督 性行动取代了情绪性的破坏;在应对舆情的行动上,广阔民众一改初期的狂躁,非常冷静、谨慎地接受、转发、发表相关信息与言论,以及基于冷静的反思。与此同时,在较多细节的披露和媒 体的引导下,民众开始设身处地地思考一线工作人员的处境,不再盲目指责,社会包容度显著提 升。虽然广阔民众表现出了巨大的进步,但我们仍然需要冷静、客观地关注和反思与普通民众进步不匹配的一些问题。民众参与应对重大公共危机缺乏制度支持,渠道仍需拓宽。同时,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之初,疫情信息由于种种原因披露不及时、细节不够,才酿成后续的疫情危机 和舆情事件。这是我们以
10、后在应对各种危机时需要重点关注的。摘自?新冠肺炎战“疫中普通民众的转变与进步?,有删改材料三:2022 年底,中学联盟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此次疫情可谓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场大考。随着收入和学历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提高平安、健康、智识等方面的生活质量,而长期以来在这些方面的投入欠账和重视不够,需要尽快扭转。特别是要转变单纯注重经济增长的 开展理念,更加注重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民生公共效劳的投入和管理。与此同时,要加强跨 地区、跨层级和跨部门的价值共享,实现国家治理的统一领导和协调有力。目前我国国家治理制度体系根本健全,但是在野生动物保护、公
11、共卫生、应急管理等方面还有待补足相关制度。要加快弥补这些领域的制度盲点和制度漏洞,防止由此可能诱发的潜在风险。 与此同时,要充分认识到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增强制度的权威性,防止制度停留在纸面上, 使制度真正发挥预定作用。此次疫情应对,广阔医护人员、领导干部、基层人员和每一个中国人在此次疫情防控中都展现出了巨大的集体意愿,使全政府和全社会的防控策略得以奏效。但是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这次疫情防控工作中,一些领导干部的治理能力和专业能力明显跟不上,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比方, 湖北等地领导干部在疫情防控中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乃至一问三不知现象,暴露出责任意识、 专业知识和治理能力的明显欠缺。要提高领
12、导干部的执政本领,使其在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上能够适应国家治理的新需求。此次疫情大考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按下了“快进键,必将在各个方面加快国 家治理转型,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摘自?疫情大考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按下了“快进键?,有删改4. 以下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材料一分析了疫灾发生的原因,通过分析也可以看出中国疫灾频度总体呈增高的趋势。B. 材料二具体详细地分析了民众在疫情防控中的表现和与民众进步不匹配的问题,表达出辨 证的态度。C. 材料二从民众的角度展开论述,材料三从国家的角度展开论述,两那么材料都是运用了先总 后分的论证结构
13、。D. 三那么材料从古到今、由表及里地对疫灾疫情展开论述,表达国家疫情防控能力大幅提升的 同时,也对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 根据文意,以下选项中不属于民众转变与进步具体表现的一项为哪一项A. 建群、加群交换信息,发动自有资源,积极主动参与社区防控。B. 提出建设性批评,采取监督性行动,认识上更加理性。C. 广阔民众知识不断增长,判断力不断提升。D. 区分谣言的能力提高,主动辟谣,冷静、谨慎地接受、转发信息和言论。6. 以下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疫灾的发生既有人类社会原因,也有自然生态原因。受社会规律的制约,疫灾大多发生在 人口密度
14、大、流动性强的地区和自然疫源地地区。B. 从科学角度看,古代防疫措施带有迷信色彩,甚至有些结果会适得其反,使疫病流行速度更快。C. 全能型政府背景下民众的社会能动性不强,疫情中城乡基层社区组织的做法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D. 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从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需要转变单纯注重经济增长的开展理念。三、(15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711 题。刘弘,字和季,沛国人也。起家太子门大夫,累迁宁朔将军、监幽州诸军事,甚有威惠,寇 盗屏迹,为幽朔所称。以勋德兼茂,封宣城公。太安中,张昌作乱,弘率前将军赵骧等讨昌,自方城至宛、新野,所向皆平。时荆部守宰多阙,弘请补选,帝从之。弘乃
15、叙功铨德,随才补授,甚为论者所称。弘表曰:“盖崇化莫假设贵德, 那么所以济屯,故太土立德,其次立功也。顷者多难,淳朴弥凋,臣辄以征士伍朝补零陵太守,庶以惩波荡之弊,养退让之操。臣以不武,前退于宛,陶侃、皮初戮力致讨,荡灭奸凶,假设不超拔, 无以劝徇功之士,慰熊罴之志。朝廷以初虽有功,襄阳又是名郡,名器宜慎,不可授初,乃以前东平太守夏侯陟为襄阳太守,余并从之。陟,弘之婿也。弘下教曰:“夫统天下者宜与天下一心化一国者宜与一国为任假设必姻亲然后可用那么荆州十郡安得十女婿然后为政哉。乃表“陟姻亲, 旧制不得相监。诏听之。弘于是劝课农桑,宽刑省赋,岁用有年。弘尝夜起,闻城上持更者叹声甚苦,遂呼省之。兵
16、年过六十,羸疾无襦。弘悯之,乃谪罚主者,遂给韦袍复帽,转以相付。益州刺史罗尚为李特所 败,遣使告急,请粮。弘移书赡给,而州府纲纪以运道悬远,文武匮乏,欲以零陵一运米五千斛 与尚。弘曰:“诸君未之思耳。天下一家,彼此无异,吾今给之,那么无西顾之忧矣。遂以零陵 米三万斛给之。尚赖以自固。陈敏寇扬州,引兵欲西上,弘以侃为前锋,委以讨敏之任。侃与敏同郡,又同岁举吏,或有间侃者,侃遣子及兄子为质,弘遣之曰:“贤叔征行,君祖母年高,便可归也。匹夫之交尚不负心,何况大丈夫乎!陈敏竟不敢窥境。永兴三年,诏进号车骑将军。弘每有兴废,手书守相, 丁宁款密。所以人皆感悦,争赴之,咸曰:“得刘公一纸书,贤于十部从事。
17、弘卒于襄阳。士女嗟痛,假设丧所亲矣。选自?晋书刘弘传?7. 以下对文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时荆部守宰多阙阙:空缺B. 庶以惩波荡之弊惩:阻止C. 无以劝徇功之士徇:追求D. 遂呼省之省:反省8. 以下各句中加点的虚词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 臣辄以征士伍朝补零陵太守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B. 弘悯之,乃谪罚主者今其智乃反不能及C. 遂呼省之愿大王少假借之D. 侃与敏同郡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9. 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夫统天下者/宜与天下一/心化一国者/宜与一国为任/假设必姻亲然后可用/那么荆州十郡/ 安得十女婿/然后为政哉。B. 夫统
18、天下者/宜与天下一心/化一国者/宜与一国为任/假设必姻亲然后可用/那么荆州十郡/安 得十女婿/然后为政哉。C. 夫统天下者/宜与天下一心/化一国者/宜与一国为任/假设必姻亲然后可用/那么荆州十郡/安 得十女婿然后为政哉。D. 夫统天下者/宜与天下一/心化一国者/宜与一国为任/假设必姻亲然后可用/那么荆州十郡/ 安得十女婿然后为政哉。10.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说明刘弘功勋德行的一组是甚有威惠,寇盗屏迹戮力致讨,荡灭奸凶陟姻亲,旧制不得相监劝课农桑,宽刑省赋给韦袍复帽,转以相付弘以侃为前锋,委以讨敏之任。ABCD 11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刘弘监管幽州军事时,
19、他用威严和恩德,使盗寇绝迹;太安年间,他率前将军赵骧等所向披靡,平定了张昌的叛乱。B. 益州遭受危难之时,州府的官员以路程遥远,人力缺乏,准备运给罗尚请求的五千斛米,刘弘却拨出三万斛米支援,使益州防守得以稳固。C. 刘弘看见老兵年过六十,身体瘦弱有病,又没有棉衣。及时处分了克扣打更士兵的官吏,并拿出皮衣和厚帽子,托人转送给老兵。D. 陈敏进犯扬州时,刘弘让陶侃为前锋,把讨伐陈敏的重任交给他。有人离间时,陶侃让 他的儿子和侄儿前去作人质,可刘弘让他们回去了。四、25 分第二卷非选择题共 117 分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 分(1) 弘乃叙功铨德,随才补授,甚为论者所称。2 分
20、(2) 弘于是劝课农桑,宽刑省赋,岁用有年。3 分(3) 弘每有兴废,手书守相,丁宁款密。2 分13.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称赞道“晋保江东以存中国之统,刘弘之力也。请结合本文,概括分析这样评价的原因。3 分14.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 分巽公院五咏苦竹桥 柳宗元危桥属幽径,缭绕穿疏林。迸箨分苦节,轻筠抱虚心。 俯瞰涓涓流,仰聆萧萧吟。 差池下烟日,嘲哳鸣山禽。 谅无要津用,栖息有余阴。【注】诗人初贬永州,住龙兴寺,作组诗?巽公院五咏?,此为其一。谅:料想,实在。(1) 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 分A. 开篇两句直陈眼前之景,远远的桥与幽幽的小路相连接,它缭
21、绕地穿过稀疏的竹林。以写实手法将桥、径、林贯穿起来。B. 三、四两句诗人运用视听结合,特写竹子的拔节,仿佛看见竹子从笋箨中迸发出的苦节,听到轻轻的筠皮环抱着空虚的竹心声。C. 全诗结构清晰,第一层为前四句写实,第二层写桥上观景所得,第三层是最后两句抒发感慨。D. 本诗更象一首咏物诗,它描写的是苦竹间的桥,而且外表上是写桥,实那么重点是写竹, 桥只不过是陪衬而已。(2) “俯瞰涓涓流,仰聆萧萧吟。差池下烟日,嘲哳鸣山禽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3) 诗人以竹自喻蕴含了怎样的情感。4 分 15补写出以下名篇名句中的空缺局部。6 分(1) ,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2) 人生如梦,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天津市 十二 区县 重点 学校 2022 届高三 语文 毕业班 联考 试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