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美学研究三十年:回顾与反思.docx
《中国教育美学研究三十年:回顾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教育美学研究三十年:回顾与反思.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2014年第 9期 表 *尤 No. 9,2014 (总第 416期) EDUCATIONAL RESEARCH General,No. 416 中国教育美学研究三十年:回顾与反思 # 何齐宗 摘要 教育美学的兴起具有客观必然性,是当代科学发展相互渗透的产物,也是 现代教育发展所提出的客观要求。中国的教育美学研究大致经历了提出概念、学科设想、 学科创立与学科发展等几个阶段。经过三十年的探索,中国的教育美学研究取得了重要 的进展,同时也还存在一些认识问题需要辨析和澄清。考察教育美学兴起的背景、回顾中 国教育美学发展的历程、总结教育美学研究取得的进展和分析教育美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对教育美学的未
2、来发展具有参考和启示意义。 关键词 教育美学;教育美;美育;教学艺术论 作者简介 何齐宗,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 if (南昌 330022) 一、 教育美学兴起的背景 教育美学在我国的兴起并不是偶然的, 而是具有其客观必然性,是当代科学发展相 互渗透的产物,也是现代教育发展所提出的 客观要求。 (一)教育美学的产生是当代科学发展 的必然结果 现代科学发展的重要趋势是学科之间相 互渗透,学科渗透的结果是交叉学科的大量 涌现。这种趋势在美学和教育学中也具有明 显而深刻的反映。从美学的发展来看,它作 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自 1750年由德国哲学家、 美学家鲍姆嘉通首次提出以来,已发生了巨 大的变
3、化。由于其他学科的不断渗透,使得 美学不断走向分化与综合。美学分化与综合 的结果,一 方面使基础美学逐步走向成熟,另 一方面也导致各美学分支学科纷纷出现。解 释美学、分析美学、比较美学、存在主义美学、 结构主义美学、后现代主义美学、信息论美 学、接受美学等众多新的美学学科不断产 生。至于像绘画美学、音 乐美学、书法美学、 舞蹈美学、戏剧美学、电影美学、摄影美学、建 筑美学、雕塑美学、广告美学、科学美学、生态 美学、技术美学、设计美学、劳动美学等交叉 性的应用美学学科更是层出不穷。当代美学 分支学科的极大丰富 “ 不仅给了教育研究走 向美学以方向上的启示,而且亦将在不同方 面为教育美学的形成发展
4、提供必要的理论基 础。 ”在中国, 20世纪 70年代末 80年代初, 曾经出现了一次美学热潮,美学日益成为中 国的显学,美学思想也随之得到广泛的传播, 这也为教育美学的产生营造了浓郁的思想氛 围 J2中国的教育美学正是在美学不断分化 与综合及当时的美学热潮影响下应运而生 的。从教育学的发展来看,独立形态的教育 学始于 1806年德闰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 *本文系江西省高等学校 “ 丼冈学者 ” 特聘教授科研资助成果之一。 教育学,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在这期 间,教育学也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尤其是发 展到现代,其他学科如政治学、经济学、哲学、 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文化学、生 态学
5、、人类学、人口学等都已渗透到教育学之 中。教育政治学、教育经济学、教育哲学、教 育伦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管 理学、教育文化学、教育生态学、教育人类学、 教育人口学等众多交叉性教育学科的出现, 就是其他学科向教育学渗透的产物。与此同 时,美学作为一门与教育学具有密切联系的 学科,也必然渗透到教育学中,渗透的结果就 导致教育美学这门新的教育学科的出现。 (二)教育美学的兴起是现代教育发展 的客观要求 马克思在分析人类劳动与动物本能活动 的区别时指出: “ 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 体。 ” 3其实,教育作为人类的自我建造活 动,更应当按 照美的规律来进行。如果说美 的因素在教育中暂时
6、还比在一般艺术中所发 挥的作用要小的话,其原因决不在于教育本 来在审美方面就有缺陷。苏联美学家叶果洛 夫曾深刻地揭示道: “ 在人的任何活动中 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审美价值。问题的实质 并不在于美在有些地方表现得多些有些地方 表现得少些。而是在于怎样为最充分地表现 美创造条件,无论是在物质生产领域,还是在 任何其他领域。 ”4教育领域理应成为充分 展示美的重要的场所,教育美也理应成为人 类所创造的全部美中最出色的美。车尔尼雪 夫斯基说过,人的主体性和个性 “ 是我们 的感 觉所能感到的、世界上最高的美。 ” 5也许正 是在这个意义上,乌申斯基认为,教育艺术是 “ 最高级的一种艺术,因为它力求满足
7、人类最 伟大的要求 人的本性的完善。 ” W笔者 认为,将教育提升到审美化的境界,这既是一 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更是当代教育发展应 当追求的理想目标。人类对于教育美的普遍 追求,必然会成为从总体上推动教育发展的 重要力量。从教育实践来看,凡是优秀的教 育实质上都可以说是教育领域的审美创造, 都是合理地运用有关美学原则的结果。这里 的区别只是对于美学原则的运用是自觉还是 不自觉。在教 育实践中,有些教师没有认识 到教育活动实际上也是一种美的创造活动, 忽视自身的审美修养,不考虑发挥自己的创 造精神。而有些教师的教育工作之所以能达 到审美的高度,并不是他们自觉地运用美学 原则的结果,而是经过了漫长
8、的摸索过程和 走过了不少弯路之后才实现的。如果有一门 学科能够指导教师进行教育的审美创造,能 够为教师提供教育审美创造的原则和方法, 他们就可以更自觉、更有效地使教育朝着审 美化的境界不断提升,显然,这门学科就是教 育美学。 二、教育美学的发展过程 中国的教育美学学科发展大致经历了提 出概念、学科 设想、学科创立与学科发展等四 个阶段。 (一)教育美学概念的提出 尽管自古以来中外历史上都有着丰富的 教育美学方面的思想观点, 1921年范寿康在 教育哲学大纲中还曾将教育美学作为教育 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教育伦理学及教育论 理(逻辑 ) 学相并列。不过从实际内容来看, 该书中所谓的教育美学其实应称
9、为美育学 (审美教育学),与我们今天所说的教育美学 并不是一个概念。教育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 科和一个明确范畴的出现始于 20世纪 80年 代初。戴树英在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 4期发表了师范教育 工作者与教育美学一文,这是迄今发现的国 内最早明确提出教育美学概念的文献。作者 提出,教育必须遵循教育科学和教育艺术的 规律办事,使之达到科学化和艺术化。教育 科学化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对 教育艺术化的研究不够。究其原因并不在于 教育没有艺术规律可循,而是没有得到足够 的重视。在他看来,教育工作者不掌握教育 美学,就不能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教育实 践。他认为,教育美
10、学研究具有必然性和必 要性,其主要任务在于探讨如何发现、鉴赏和 利用教育实践中的美的因素,提高教育质量, 取得最佳效果,从而达到教育的艺术化。 (二) 教育美学的建构设想 关于教育美学学科建构的具体设想始于 1987年,当年发表了多篇相关的论文,探讨的 问题主要包括教育美学的性质、对象、任务和 内容。孙章认为,教育美学是一门新兴的边 缘学科,由教育学与美学相互渗透而成,旨在 运用美学原理研究教育问题;该学科的任务 是总结教育的审美经验、揭示教育的审美规 律和探讨教育的审美素质;其研究内容主要 包括教育的宏观美学特征、教师的审美评价、 审美理想和审美心理、审美原则 在教育过程 中的体现、教育的审
11、美形式以及教育环境美、 教育节奏美、教育风格美等。 7陈志云等人 指出,教育美学是研究人在教育实践中的审 美关系,研究在教育审美关系中产生和形成 的教育审美意识和教育美感经验,研究各种 形态范畴的教育美,包括教育主体美、教育内 容美、教育环境美和教育艺术。 s郑钢在关 于教育美学建构的专文中提出,教育美学的 研究对象是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美的特性,其 任务是从审美的角度观察、改造和设计教育, 其内容体系包括教育美在教育过程中的意 义、教育美的本质和根源、教育美产生和发展 的历史 、教育美的形态及其创造、教育美的欣 赏与评价。 9 (三) 教育美学学科的创立 教育美学学科正式创于 20世纪 80年
12、代末。第一部教育美学专著是叶学良于 1989 年在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教育美学。这 个时期出版的代表性著作有王焕武等著教 育美学、何齐宗著教育美学、郑钢与郑新 援著教育美学论稿、冉铁星著贫困的教育 美学。上述著作的出版标志着教育美学学 科的正式创立。这些著作大多都对教育美学 的基本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综观这 一时期我国教育美学研究的成果,可以看出 该学科所研讨的问题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 体系,主要涉及教育美学产生的背景、教育美 学的学科性质、教育美学的研究对象与发展 历史、教育美的本质与特性、教育美的范畴 (内容)、教育美的功能、教育美感、教育美 (或教育艺术 )的创造等。此外,这一时期
13、还 出版了几部相关的著作,如钟以俊与焦凤君 著教学美学导论、檀传宝著德育美学 观、张相轮与钱振勤著教学美学。以上几 部著作从美学的角度分别对教学和德育问题 进行了探讨。值得注意的是, 1997年我国出 版的大型教育辞书教育大辞典正式收录了 “ 教育美学 ” 词条 ,并将其定义为研究教育中 的美学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1() (四) 教育美学学科的发展 进人 21世纪以来,关于教育美学的研究 逐步出现深化与拓展的趋向。在这期间,已 陆续出版了多部相关的著作,如袁鼎生主编 教育审美学、王枬著美丽教师 教师职 业美的研究、何齐宗著审美人格教育论、 钟以俊著美学视野中的学校教育、孙玉丽 著教育管理审美
14、价值论、彭文晓著教育美 学散论、周义著教育美学引论、张月昆著 教师的审美情趣与教育艺术、孙俊三著教 育过程的美学意蕴、孙玉丽著自由实践的 教育管理 美学的视角、李剑著教育审 美与教育批判、叶碧著审美渗透论:高校人 才培养中的审美渗透研究等。与此同时,还 发表了大量的相关论文。这些成果中有不少 是继续深化人们原来关注的一些教育美学问 题,如教育美的本质与特征、教育美的形态、 教育美的功能、教育美感、教育美(教育艺术) 的创造等。同时,也有不少研究将视野进一 步扩展到从美学的视角研究人格的培养、学 生的学习以及教育管理等众多新的领域,在 审美人格建构、学习审美、教育管理审美化等 方面取得了不 少有
15、价值的成果。 三、教育美学研究进展 经过三十年的不懈探索,我国的教育美 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诸多方面取得 了重要的进展。 (一)教育美学的对象和任务 教育美学的研究对象问题,是教育美学 作为一门学科首先面临和必须回答的基本问 题。这个问题解决得如何,直接关系教育美 学作为一门学科能否成立,关系它将来的发 展方向以及其他一系列有关问题能否得到正 确的解决。关于这个问题有不少人进行了探 索。孙章认为,教育美学是运用美学原理研 究教育问题的学科,它研究审美心理的各方 面与教育的相互关系 J11叶学良提出,教育 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在学校教育中,人对教育 活动的审美体验、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以及 学校
16、教育过程本身的审美创造的规律 J12钟 以俊认为,教育美学是一门研究教育领域中 的美学问题的学科,着重探讨如何使教育活 动达到审美的水平,在教育过程中创造出美 并有效地发挥其功能,从而改善现代教育的 面貌。13何齐宗指出,教育美学是运用美学 理论研究存在于教育领域的审美现象及其发 展规律的科学,主要探讨如何使教育按照美 的规律来进行,使之达到审美化的境界。 14 郑钢等学者认为,教育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 是教育美在教育过程中的发生和发展,教育 美的形态及其对受教育者心理结构作用的规 律性 J15上述观点的具体表述虽然存在一定 的差异,但基本内涵却无疑是一致的。这就 是都将教育中的审美现象与问题作
17、为教育美 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美学的任务也是教育美学的一个重 要理论问题,它为教育美学研究指明追求的 目标和努力的方向。关于教育美学的任务, 一般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6 是分 析和总结教育领域的审美现象。教育领域中 存在着大量的审美现象,从教育主体到教育 成果,从教育内容到教育手段,从教育环境到 教育活 动,所有这些教育要素都蕴含着丰富 多彩的美,同时这些教育美对于学生的发展 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教育美学要全面总结 和科学地解释教育领域的这些审美现象 。二 是要揭示教育的审美规律。当我们将教育领 域的审美现象发掘和整理出来后,要进一步 探索它们的内在联系及其变化和发展的规 律。三是要
18、指导教育美的创造。教育美学不 仅要从教育的审美实践中概括出科学的理论 体系,而且还要为教育的审美实践提供有效 的策略和方法。 (二)教育美的本质与特性 教育美学界对于教育美的本质理解已基 本达成共识,认为教育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在 教 育领域的感性显现,换言之,教育美是教育 者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I:17凡是教育者在 创造性的教育活动中显示出来的聪明才智以 及理想、信念、情感和意志等,都是教育者本 质力量的具体表现。教育美与其他形式的美 一样,也是形象的、具体可感的。离开了感性 形式,教育美也就无从依附了。如果教育者 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将自己掌握教育客观规 律和实现教育目的的本质力量,通过具体
19、可 感的形象显示出来,为人们所观照,引起人们 情感上的愉悦,这个过程就具有审美价值。 教育美的特性是教育美显露自己本质的特有 方式 。一 般认为,教 育美的特性主要体现为 形象性、新颖性 ( 创造性)、多样性、和谐性、 愉悦性和教育性。具体而言,教育美是具体 的和形象的,必然诉诸人的感性直观,是凭借 人的感官可以直接感受到的。教育美总是伴 随新颖的、创造性的教育实践,因循守旧和盲 目照搬从来就与教育美无缘。教育美的本质 寓于丰富多彩的教育形象之中,凡是具有审 美意义并能推动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教育 形象就是教育美,就有其存在的权利和价 值。教育美是一个复杂的统一体,包含着各 种各样的因素,这些
20、因素只有按照一定的秩 序协调一致,形成整体和谐感,才具有审美价 值。凡是美的事物都有一种能引起人们产生 爱慕、喜悦之情的属性,教育美也具有这种愉 悦的特性,它能引起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学生 获得美的享受。在教育美的领域,美的价值 是以教育价值为前提和基础的,教育中的审 美并非单纯的娱乐,而是人类认识真理、培养 品德和增强体质的特殊方式。 18 (三) 教育美的形态 教育美的形态即教育美的表现形式。在 教育美学研究中,教育美的形态是人们关注 最多的问题,大部分教育美学论著都将教育 美的形态作为中心问题加以探讨。人们对于 教育美的形态的研讨主要集中于教育主体美 (含教师美和学生美)、教育环境美、教育
21、内容 美、教育活动美(教育艺术)、教育成果(产 品)美等方面。在探讨这些教育美的形态时, 除明确阐发各种教育美的内涵外,还从其构 成要素、基本特性与创设要求等方面进行了 具体的分析。 (四) 教育美的功能 审美并非无涉功利,教育美无疑有其自 身的功能。关于教育美的功能,也有人将其 表述为教育审美效应 J19学者们认为,教育 美的功能主要体现为它对于个体、教育与社 会的积极作用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 育美的创造,其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 宿都是 为了人,为更好地促进个体的发展服务。教 育美对个体发展的功能从总体上看主要体现 在育德、促智和审美等方面。教育美对教育 活动的功能主要表现为增强教育的审美情
22、趣 和内在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 从中体验到学习的欢乐和满足,从而提升学 习的效果。教育美对于社会的进步也具有巨 大的推动作用。马克思曾指出: “ 社会的进 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 ” w I教育的 审美化必将促进整个社会的向前发展,并将 为人类社会趋向于完美的理想境界作出积极 的贡献。 (五) 教育美感 在教育美学研究中,人们除了探讨客观 的审美对象 教育美以外,还研讨了作为 审美主体的人对教育美的感受,即教育美 感。关于教育美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美 感的本质与特性、教育审美心理要素及过程、 教育审美评价等方面。 |22教育美感从本质上 看是人对美的教育的反映中所得到的
23、精神上 的愉悦和享受,其特性体现在它是感性与理 性的统一,同时又是认识与情感的统一。人 们认为,教育美感的形成过程涉及感觉、知 觉、表象、记忆、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 要素。教育美感的产生,正是这些心理要素 相互诱发、相互渗透、相互补 充所构成的一种 审美体验。关于教育审美心理过程,学界的 理解存在一定的差异。叶学良将教育审美心 理过程分为审美期望、审美实现和审美弥散 等彐个阶段; 23何齐宗将教育审美心理活动 分为准备、实现和效应等三个阶段; 24郑钢 等学者将教育美感的心理发生过程分为悦耳 娱目的适宜刺激、知识信息的理解接通、认知 结构的扩充和重组以及陶情移性的情感升华 等四个环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教育 美学 研究 钻研 十年 回顾 反思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