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制变迁中的关系.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经济体制变迁中的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体制变迁中的关系.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经济体制变迁中的关系、关系异化与关系演进内容摘要:华人社会中经济个体或群体之间先天承继和后天形成的关系并非与生俱来地具有降低经济不确定性、作为替代正式制度的非正式制度安排和资源配置的功能,当且仅当这种原初关系异化为工具性关系之后,这些功能才得以发挥并对华人社会的经济产生重大影响。而这种异化的充分条件则在于资源稀缺性和欲望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以及制度漏洞的共同作用,二者缺一不可。并且,原初关系、工具性关系和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化关系随着经济体制的变迁而协同演进,从而为经济转型研究提供了一个粗略的分析视角和框架。关键词:关系;经济体制;制度漏洞;不确定性Guanxi, Guanxi alienat
2、ion and its evolution in the changing economic systemsAbstracts: Guanxi among economic agents in Chinese society, which is formed by inheriting from ancestors and social interaction, has not functions of decreasing economic uncertainty, serving as an informal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that may subst
3、itute formal institutions, and allocating resources. If and only if it is alienated to instrumental Guanxi, could these functions work and consequently impose a significant impact upon economic activities of Chinese society. The alienation, induced by th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 shortage of resou
4、rces and the infinity of demands and institutional burt, will not emerge in the absence of either factors. And original Guanxi, instrumental Guanxi, and market-based Guanxi coevolve with the change of economic system, which will offer us a sketchy analytical perspective and framework to study econom
5、ic transition. Keywords: Guanxi, Economic System, Institutional Burt, Uncertainty经济体制变迁中的关系、关系异化与关系演进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中国谚语引言自斯密(1776)国富论奠定古典经济学基础以降,主流经济学说的共同的逻辑起点是“理性人”、“经济人”和“匿名人”假设。他们将具体的、活生生的、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抽象为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同质的理性人,从而构建了主流经济学的学术体系。正如新古典厂商理论将企业抽象为一个投入产出的“黑匣子”一样,主流经济学也同样将经济行为人抽象为一个脱离具体社会关系的“机器人”。在
6、那里,“人”的偏好完全相同,不存在人际交往和社会交往,于是人与人之间先天带来的和后天形成的社会关系也被他们漫不经心地但却又技术性地抽象掉了。尽管这种现在被称为“网络”或“关系”的非正式制度安排,一直被只关注层级制度(企业)与市场机制(价格机制)的主流经济学排除在外20,但现在却引起了社会学者与经济社会学者的极大关注。尤其在受儒家文化传统影响的中国及亚洲国家,他们的社会行为类型的基本特征在于关系取向(relational orientation)和关系支配性(relationship dominance) 对关系的英文翻译或在英文中所对应的词汇一直存在比较大的争议。很多学者主张将中国人的“关系”
7、翻译为relationship,而很多学者则认为“关系”是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它在内涵上不同于西方社会中的relationship或tie之类的词。“西方社会科学中relationship的内涵侧重于不同主体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其理论和研究即侧重于这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普遍原则。其概念、理论和方法都不可能完全适合于理解中国人的关系。”14因此这些学者主张直接用Guanxi。,强调人们对人际关系的重视,关系对于人们的社会行为具有压倒性的影响。这种行为方式使人们习惯于从关系的角度,而非个体的角度来感知世界和思考问题21。因此,建立在微观经济行为人最优化行为基础上的主流经济学在试图解释中国和亚洲等
8、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与地区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等现象时就难免捉襟见肘了。现代经济学所依赖的、睥睨其他社会学科的分析视角由企业内部层级制度安排与市场价格机制所形成的企业价格二分法的固有视角就不免有其局限了。因此,只有拓展“匿名人”假设,将“关系”纳入经济分析框架中才能更好地解释华人社会的经济行为方式和经济现象。到目前为止,对华人社会中关系的研究基本是由社会学者或经济社会学者做出的。他们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关系的界定和基本内涵5814152526、关系的功能262838、关系是如何产生的1516以及关系在职业搜寻过程中的作用11171841。但是,这些研究存在很多有待商榷之处。首先,在关
9、系的界定和内涵层面,研究者或者仅侧重于从关系的某一功能角度界定其基本内涵58152526,或者将关系简单地等同于社会资本1238;或者仅考虑了个体通过后天努力所建立起来的关系而忽略了其先天所带来的关系(如血缘关系)的基本性质(或者相反)16。因此,这些研究难以从本质上深入地界定关系,因而也就混淆了关系、关系网络和社会资本之间的逻辑联系,从而也就“理所当然”地将华人社会中的关系与自由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的社会关系等同起来。其次,在关系的功能层面,已有文献没有发现个体先天性的血缘和地缘等关系本身并不是与生俱来地具有资源配置和非正式制度等功能,而只是在它们异化为工具性关系之后才将这些潜在的功能现实
10、化,由此也使他们难以揭示关系异化的前提和条件,难以揭示出关系的活动空间;最后,已有文献对关系功能的考察仅侧重于通过问卷调查的实证方法分析关系在职业搜寻过程中的作用11171841,基本未涉及关系作为资源配置手段和缓解信息不对称等方面的基本功能,因而存在很大的不足。本文在深入剖析华人社会中关系基本内涵的基础上,从状态论与功能论的视角区分了原初关系、工具性关系与市场化关系,提出原初关系的异化现象。文章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在扼要回顾文献的基础上,考察原初关系的基本内涵及其本质;第二部分分析原初关系异化为工具性关系及其与社会资本形成之间的内在逻辑;第三部分着重考察制度漏洞和不确定性在关系异化过程中的
11、作用,并分析市场化关系的基本特征;第四部分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分析各种类型的关系与经济体制变迁之间的动态演化,试图为我国经济转型提供一个分析框架;最后总结全文。一、关系的功能观点与状态观点已有对华人社会中关系的界定大致有两种观点,即功能说和状态说。前者主要从关系的基本功能角度定义关系的内涵和本质,主要包括五种观点:流通渠道论认为,关系是“在具体的事件过程中关系主体间的信息和资源的流通渠道”25;非正式制度论将关系视为正式制度的替代品,即一种非正式的制度安排515;资源配置论认为关系是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能够便利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的配置过程26;而将关系作为一种弥补机制的观点则认为,关系是弥补市场机
12、制失灵的一种补充性机制安排,它能够缓解和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11;互动机制论从社会互动(social interaction)的角度出发将关系界定为社会互动的过程,他们指出关系或许是人际间社会互动最重要的机制8。第二种观点状态说认为,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所具有的某种性质的联系,它是表象静态关系和内在动力关系的结合14。尽管关系的基本功能屈指可数 关系的基本功能首先表现在关系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之间具有一定的替代性,因而能降低交易成本和减少经济中的不确定性51528;其次,从资源配置的角度看,关系无论对个人还是对企业等组织而言都具有便利资源配置和获取资源的功能232731;最后,关系能降低信
13、息不对称程度,经济主体也可以利用关系从掌权者那里获得影响,从而有助于求职者更换工作211171841。,但是,我们恐怕仍然难以找到一种囊括或涵盖其数方面基本功能的定义。无论采取哪一种功能观点的定义,都难免顾此失彼,从而使定义失去其普遍性。譬如,渠道论者忽视了关系作为资源配置手段、促进信息流动和充当非正式制度安排的功能;制度论者则忽视了关系在促进信息流动、缓解信息不对称等方面的作用,从而不能揭示基于市场化的契约关系所形成的关系的本质(譬如,关系银行业务1736);而仅仅将关系视为资源配置的手段则看不到关系在减少经济的不确定性,补充正式制度功能的不足方面的作用;弥补机制论者恰好看到了资本主义自由市
14、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化关系的基本功用,而没有看到华人社会中关系作为资源配置手段和非正式制度安排等主要功能。更为重要的是,功能观点不能揭示华人社会中基于血缘、地缘和亲属等条件而形成的关系的本质,因为功能观点所言的关系并非本来意义上的原初关系,而是一种市场化的关系和异化了的工具性关系 本文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对原初关系、工具性关系和市场化关系做了界定。因此,仅从功能角度来定义关系,显然不能揭示不同类型关系的共同本质。这样,我们就必须摆脱功能观点的束缚,而从其他角度发掘关系的基本内涵。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其诞生至死亡的整个历程中,其关系的获得无非经由两个途径,一是先天承继,一则是后天自致35。对于
15、前者,先天性的条件是由于个体本身的某种性质所赋予的;对于后者,则是个体行为者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社会交往和社会互动而形成的。这样,我们就可从关系本源的角度进行基本的划分,从而清楚地看出,“关系”有两重本质涵义:一是个体或若干个体或群体,由于其某种与生俱来的性质所构成的与其他社会个体之间的状态;二是个体或群体之间在社会交往和社会互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前者是一种表象层面的静态关系(简称表象静态关系),后者则是一种内在层面的动态关系(简称内在动力关系14)。表象静态关系的性质通常显露在现象层面,易为人们所观察或察觉。并且构成这种关系状态的性质是或“有”或“无”的,它没有形成的过程1
16、4。因此,不同主体之间有什么样的先天性质,就存在对应的表象静态关系。尤为重要的是,特定的性质包括先天性赋予和后天达成两个方面的性质,前者譬如父子关系,后者如婚姻关系等。内在动力关系也存在两个基本特性:一是不易察觉。人们往往难以观察到这种状态之间的相互作用;二是这种关系状态及其特征取决于关系双方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如,权力关系、伦理关系以及在商业交往中所形成的关系等。值得指出的是,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常常是表象静态关系和内在动力关系的某种结合状态14。二、原初关系向工具性关系的异化如果我们将研究视角仅仅固定在乡土社会中的血缘和地缘关系的伦理纲常与道德规范层面,如果我们仅仅局限于社会学
17、视角的研究,那么显然我们的视角还不够宽阔。我们也难以明了状态论和功能观点,将关系纳入经济学分析体系因此也无必要。因为,问题在于,关系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不仅具有替代正式制度降低交易费用与经济不确定性的功能515 28,而且具有资源配置的功能2326,通过关系能够攫取稀缺资源,如就业岗位等2。另外,关系还能促进信息流动和降低信息不对称11125。而这些恰恰是功能观点视角中的关系,也恰恰正落入经济学研究的基本范畴。然而,关系,尤其是表象静态关系(如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等)并非与生俱来就具备这些功能的。究其最本原的性质,它们只不过是经济个体之间的某种状态。父子关系最初显然不是追求效用最大化或者降低交易
18、成本的产物,而是人类繁衍的结果,是一种血缘的连结;孩提时代结交玩伴也并非出于获取稀缺资源或信息的目的,而是孩童长期玩耍的需要;同乡仅仅是因为地域的邻近罢了;师生关系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伴生物。但是,华人社会中个体缺少资金或寻求工作时,父亲、孩提时代的玩伴、同乡和师长无疑都是很好的帮助者。可见,华人社会中的关系最初是一种毫无功利性目的的“状态”(本文称之为原初关系),它们要么是血缘的相连,要么是地域、宗族的亲近,要么是社会互动过程中的熟稔等等。只有当拥有这些关系的经济主体运用它们以追求效用最大化时,关系才在经济主体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过程中发生上述功能和作用。显然,原先的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亲属关系
19、以及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互动关系等一旦发挥上述基本功能时,它们的性质也就改变了。它们不再是原初的不带丝毫功利色彩与工具性目的的“纯朴”关系了,它们在经济主体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过程中已经异化为一种追逐效用最大化的工具性手段或利益的交换机制。于是,我们把性质发生上述异化的原初关系称为工具性关系(这也是功能观点所考察的关系范畴)。因此,状态说实际上从关系的本源角度界定了其基本内涵,而关系的功能观点则是状态观下原初关系异化后的一种延拓。从此意义而言,状态说相对功能观而言更深入地揭示了关系的本初性质或特征。这样,循着这一思路,我们首先将华人乡土社会中的血缘关系(如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兄弟、姐妹和亲属关系等)、
20、地缘关系(同乡、及同乡组织等)以及在日常社会交往中形成的内在动力关系(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和业缘关系等)纳入到原初关系和工具性关系范畴里,而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市场条件下所出现的人与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基于商业互动和商业往来所形成的旨在缓解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化关系归入到市场化关系层面并纳入我们的分析框架中(应该指出,我们的社会经济中也出现了这种关系的萌芽11) 这个方面一个非常普遍的经济现象就是关系型银行业务与主银行制度下的银企关系问题。因此,结合既定的经济制度(下文将详细分析),我们可以把不同经济制度中起主要作用的关系划分为自然经济下的血缘和地缘关系、计划经济下和转型经济中异化了的原初关系工具
21、性关系,以及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市场制度下的市场化关系(图1)。而在此诸种关系中,本文更为关注的是工具性关系。因为,利用工具性关系寻求职业升迁、攫取稀缺资源在华人社会中已司空见惯 Tsang(1999)指出,关系并非中国社会的独特现象,只不过华人社会中的关系比较特别,因为它在中国社会的日常生活中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3。在俄罗斯和美国也有这样的现象。奥尔洛夫(2003)就曾指出,在俄罗斯有1/3的工作岗位是通过关系安置的。Snejina Michailova和 Verner Worm (2003) 比较了中国的关系和俄罗斯的关系(Blat),并比较了中国和俄罗斯社会中的关系与西方社会中关系的异同。,
22、并且,随着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这种现象仍将持续并将产生重大影响11。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仅当原初关系异化为工具性关系之后,华人社会中的原初关系内在所具有的潜在的基本功能才得以显现 正如我们下文所要表明的,西方社会中的关系是经济个体成本收益权衡的产物,因此西方社会学研究中将关系视为社会资本理所当然,而这在华人社会中却并无道理。,从而使关系形成一定的社会资本。并且也只有当原初关系异化为工具性关系后,以个人为中心、由个人原子式的微观关系扩张、连接所形成的关系网络才能构成个人所拥有的无形的社会资本,从而使拥有工具性关系的个人才能够通过其社会资本进行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的配置与获取。这样,在关
23、系异化为工具性关系之后,由个人关系所形成的关系网络就在工具性关系的使用与运用过程中形成了既定的社会资本。因此,并非任何的社会关系都是社会资本,只有在社会关系发生异化之后为经济个体所利用于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过程中时,社会关系及其构成的关系网络才可能形成既定的社会资本2935。因此,华人社会中原初关系向工具性关系的异化是其社会资本形成的前提。而经济主体利用社会资本以攫取稀缺资源的过程的实质就是社会资源(包括经济资源,并且主要是经济资源)在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重新配置。因此,工具性关系确实具有资源配置的功能,但它只不过是使既定资源在不同经济主体之间重新分配而已 这里,对此命题一个合乎逻辑的引申就是,
24、关系能促进资源配置实现或趋近于帕累托最优吗,从而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吗?显然,当工具性关系引导的资源配置向资源使用效率较高的或高质量的经济行为人流动时,它是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的。这可以由20世纪80-90年代对我国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乡镇企业在体制夹缝中利用关系来获得资金、原材料等经济资源这一事实得到佐证28。但是,当工具性关系所引导的资源配置使资源向资源使用效率低下的或低质量的经济行为人流动时,资源配置就是非有效的,从而也就抑制了经济增长。比如当权力和关系结合之后所形成的腐败就不利于经济的良性发展;同样,当劳动力不是由市场供求机制来配置时,拥有关系的低质劳动者通过工具性关系也可以攫取好的劳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经济体制 变迁 中的 关系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