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概论教学大纲.docx
《世界经济概论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经济概论教学大纲.docx(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世界经济概论教学大纲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世界经济概论 总学时数:51学时面向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开课院系:经济学院参考书目:世界经济新论,庄起善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世界经济概论,陶季侃、姜春明主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世界经济学,庄宗明主编,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当代世界经济概论,曹宏苓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世界经济概论,吴金林、肖治合主编,中国物资出版社,1993年出版。二、课程的任务和目的1、世界经济概论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为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等课程的学习奠定了
2、理论基础。2、世界经济概论以概论的形式论述战后世界经济的现状、运行机制和发展趋势。目的在于让学生对当代世界的国际经济关系及支配国际经济关系发展变化的各种因素有一个比较全面、充分和客观的认识,掌握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关系及世界经济的发展规律,以为更好地发展中国经济服务。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世界经济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掌握国际经济关系发生、发展,特别是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情况,同时,还要使学生对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状态、区域经济一体化等问题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三、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1、使学生掌握世界经济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规律;2、使学生具备正确分析世界经济问题的能力。四、学时分配
3、建议内容学时第一章 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的形成2第二章 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进一步发展2第三章 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2第四章 制约社会生产力增长的因素和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2第五章 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2第六章 国际贸易关系4第七章 国际金融关系4第八章 国际投资关系4第九章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3第十章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世界性问题3第十一章 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2第十二章 迅速崛起的市场经济国家(地区)新兴工业国(地区)4第十三章 成长中的市场经济国家发展中国家3第十四章 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国家东欧和中亚国家2第十五章 改革开放中的中国经济3第十六章 对外贸易
4、与中国经济发展2第十七章 涉外金融与中国经济发展2第十八章 外资引进与中国经济发展2机动3合计51第二部分 大纲正文第一篇 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第一章 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的形成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经济萌芽的准备阶段,第一次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的萌芽阶段,以及第二次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的形成过程。教学内容:第一节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经济萌芽的准备阶段一、1516世纪地理大发现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经济的影响第二节 第一次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的萌芽一、科技革命的涵义二、第一次科技革命及其特点三、第一次科技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生产力四、世
5、界经济的萌芽第三节 第二次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的形成一、第二次科技革命概述二、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特点三、世界经济的最终形成第二章 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进一步发展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因,掌握科技革命的趋向和规律,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教学内容:第一节 第三次科技革命及其成因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生1、主要领域:核能、材料科学和信息科学2、特点:不是个别科学理论和生产技术上的突破,而是几乎在各门科学和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汇合为一个统一的科技革命过程;科技革命带来了劳动自身性质以及人和机器相互关系的变化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原
6、因1、科学技术进步是生产力各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2、资本追逐利润的竞争是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原因;3、国家对科学研究的干预、调节和控制,为科技革命提供了重要的条件;3、军备竞赛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力。第二节 科技革命的趋向和规律一、科技革命的新趋向1、从新技术革命的产生看,科学理论加速转化为物质成果;2、从开辟新能源和节能看,已经从仅依靠不可再生的资源矿物能源转向取之不尽的新能源;3、劳动对象从高分子合成材料进一步转向多功能、新性质的高能人工合成材料;4、网络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劳动场所的巨大变化;5、信息知识日益成为重要的资源。二、科技革命的规律1、科学技术进步指数增长加速规律2、先导产业更
7、替周期加速规律3、科学结构变动规律第三节 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一、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1、科技革命通过在生产过程中与生产力诸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人的因素)的结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2、战后科技革命通过提高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来发展生产3、科技革命加快了世界各国物质生产部门结构的调整,从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二、科技革命促进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产业结构的软化1、产业结构软化的涵义和产业结构重心转移2、产业结构软化的经济影响三、科技革命促进各国经济更加国际化1、科技革命引起各国贸易结构发生质的变化2、技术贸易作为技术知识在国际间的转让已经成为世界无形贸易的一个重要
8、组成部分3、在技术革命影响下,对外投资的部门结构和投资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4、在科技革命的作用下,科学技术交流增加,科学技术合作加强第三章 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再生产周期理论,掌握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周期和经济危机的特点及其原因;了解新经济和经济周期长波论。教学内容: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再生产周期理论一、经济危机周期爆发根源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二、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由若干阶段组成三、固定资本更新是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四、生产下降不一定就是周期性经济危机第二节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周期和经济危机的特点及其原因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
9、二、战后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特点及其成因1、经济危机同期性和非同期性相互交替,同期性有加强的趋势(1)非同期性原因:二战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不同;二战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战后所处的地位不同;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规模和程度不同;其他因素,如局部战争等。(2)同期性原因:生产和资本国际化加快,国际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国际传导机制进一步发挥作用,区域性经济集团进一步发展,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增强。2、经济危机波幅减弱原因: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反危机措施;战后科技革命的影响;金融资本实力的增强和社会保险制度的改进。3、危机期间物价出现不跌反升现象原因:垄断价格的作用;危机期间各种膨
10、胀政策的作用。4、战后没有爆发严重的资本主义货币信用危机货币信用危机是由周期性的生产过剩危机所引起的。它的主要表现是:危机期间,银根异常吃紧,信用急剧缩减,利率猛烈提高,银行大批倒闭,股票价格猛跌,国际收支大量逆差,黄金大量外流。战后没有爆发严重的资本主义货币信用危机的原因:周期性经济危机不严重;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垄断企业自有资本份额增大。 第三节 新经济和经济周期一、美国新经济特点1、新经济是指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共同作用下,以数字形式存在,通过信息网络技术进行的知识性生产的经济,并以此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性增长;2、新经济的显著特点是“一高二低”(高经济增长率、低通货膨
11、胀率和低失业率)同时并存;3、在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二、新经济的出现并不意味经济理论失效1、“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周期波动的特点已经发生较大变化。美国较长时间的“一高二低”并存现象,是新条件下出现的与传统经济时期完全不同的经济周期的展现形式。2、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强大推动力和国际经济环境的优化使美国处在一个全新的经济增长之中,但美国的经济衰退仍然是不可避免的。第四节 经济周期长波论一、康德拉季耶夫长周期理论1、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存在半世纪左右的长期波动;2、认为长波的起因在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原因而非外来偶发因素,他将经济长波归因于主要固定资本产品的更新换代引起的经济平衡
12、的破坏与恢复;3、技术的改变、战争和革命、新的国家纳入世界经济、黄金生产的波动等都不是引起长期波动的因素。二、熊彼特长波理论1、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周期与创新有很大关系;“创新”是指在生产和销售经营过程中,发现并使用前所未有的和与众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具体包括五方面:介绍新产品、引用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开发原材料和半成品的新来源、建立企业的新组织。2、创新活动是一阵一阵的,有时高有时低,这样就产生经济周期;3、长达半世纪左右的长波周期,是由以产业革命为代表的技术创新浪潮引起。每一个长周期都包括一次产业革命及其消化吸收过程。第一次:纺织工业、冶金技术创新;第二次:钢铁和铁路技术;第三次:
13、电气、化学和汽车工业三、长波学派的三大流派1、现代长波技术论流派(1)现代长波技术论流派是以熊彼特长波技术论为基础发展而来,是当代长波学派中影响最大、人数最多的流派;(2)把基础技术创新看作制动长期波动的主要杠杆和根本原因;(3)主要包括:格 门施的长波变形模式论;克里斯托夫 弗利曼的劳工就业长波论;冯 丹因的创新寿命周期长波论。2、经济机制内部调节长波论流派(1)沿用康德拉季耶夫的方法,用资本主义内在原因解释长波,反对单纯的技术创新起因论;(2)认为由一个或数个经济因素作用于经济系统,在经济机制的内部产生调节作用,引起长期波动(3)主要包括: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动态系统模型研究;罗斯托的相对价
14、格长波论;筱原三代平的多因素制动长波论;E芒代尔的平均利润率波动长波论3、非经济原因长波论流派第四章 制约社会生产力增长的因素和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经济增长有限论的思想渊源及其主要内容,了解制约社会生产力增长的因素,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以及知识经济时代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教学内容:第一节 世界经济增长的极限一、世界经济增长极限论的思想渊源二、经济增长有限论1、经济增长的自然限制 2、经济增长的社会限制 3、对经济增长有限论的评价 第二节 制约社会生产力增长的因素一、 世界人口及人力资源二、 世界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第三节 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可持
15、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当代人与后代人获得同等的发展机会,做到代际间公平和代内间公平的统一;在现有一代人中,做到自己的发展机会与他人的发展机会平等的统一;使人类与自然界享有同等的生存与发展机会,做到人类生存发展权利和自然界生存发展权利的统一。二、可持续发展与人口问题三、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四、知识经济时代的可持续发展1、知识、知识产品和知识经济(1)知识是指四个K,即Know-what, Know-why, Know-how, Know-who。(2)知识产品是指人类脑力劳动的成果,即知识化的结果。(3)知识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概念,是知识产品的生产在其中占
16、主要地位的经济体系,即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2、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第二篇 世界经济运行中的国际经济关系第五章 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国际分工的形式、发展阶段,了解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因素以及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了解世界市场形成的历程,掌握当代世界市场发展的特点。教学内容:第一节 国际分工一、国际分工的一般定义1、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是超越国家界限的专业化分工,是社会分工的延伸和发展。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一国国民经济内部分工冲破国家界限,即出现了国际分工。2、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国际间的商
17、品交换是国际分工的表现形式。二、社会分工与国际分工1、三次社会分工: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商业出现。2、国内社会分工随着国际贸易的扩展而趋向外向型的发展格局,并进一步在国际市场上发挥作用,演变为国际分工。三、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1、前资本主义时期分工2、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3、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4、国际分工体系的形成5、战后传统国际分工格局的巨变四、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因素1、社会生产力水平: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一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国际分工日益多样化和细分化;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国际分工的产品构成。2、自然条件
18、3、国际生产关系性质4、上层建筑5、跨国公司五、国际分工的形式1、垂直型国际分工:表现为农业、矿业、制造业的分工,一般是发展中国家和工业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工形式;2、水平型国际分工:表现为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当的国家之间的专业化和协作生产;3、混合型国际分工:指一国在参加国际分工中,既有垂直型分工又有水平型分工。六、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1、国际分工与国际生产力2、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地理分布3、国际分工与对外贸易地理方向4、国际分工与对外贸易商品结构5、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利益6、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7、对各国人力资源利用的影响第二节 世界市场一、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1、世界市场的定义:是指世界各
19、国商品和劳务交换的领域,是世界商品和交换关系的总合。2、世界市场的形成是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和交换为前提,是和新航线的开辟、交通运输工具的革新相联的。3、世界市场的发展二、当代世界市场的发展1、世界市场参与国类型趋于多样化发展2、世界市场的范围和规模急剧扩大,国际贸易及国际经济合作方式多样化3、世界市场的商品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4、世界市场上的垄断和竞争更趋激烈第六章 国际贸易关系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以及不同类型国家的贸易关系,了解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成立及其作用,掌握关贸总协定适用的基本法律原则和例外,了解世界贸易组织协调国际贸易的
20、特点。教学内容:第一节 国际贸易若干理论一、绝对优势说1、斯密认为:如果一国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所花成本绝对低于他国,就称为具有绝对优势,该国就应该发展并出口这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以换回他国在生产上占有绝对优势的产品。2、并不是每一个国家都具有这种绝对优势,因此,斯密的理论不能完全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二、相对优势说1、大卫 李嘉图从理论上证明:即使在生产上没有任何优势的国家,因为它与其他国家在生产各种产品上相对成本不同,仍可通过专门生产其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以换取它自己生产相对成本较高的产品,从而得到利益。2、相对优势理论指出:一国应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从而达到世界总产出的
21、提高。三、保护贸易理论1、李斯特经济发展阶段论2、政策主张:认为贸易保护应以工业发展为目的;主要通过速增关税的方式来建立和保护国内工业;保护对象是那些对国家经济独立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幼稚工业;保护期不宜过长,一般以30年为限。四、赫克歇尔-俄林资源禀赋说1、推理过程:相对优势价格差异成本差异生产要素价格差异生产要素禀赋差异;2、一国拥有量较为丰富的生产要素的价格较低,因此密集使用这种丰裕要素的产品其相对成本也较低,反之则反是。因此,各国应出口其密集使用其丰裕要素的产品,以交换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3、生产要素禀赋的不同既决定了各国的相对优势和贸易格局,又是进行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因。五、超保护贸
22、易说1、凯恩斯认为严重失业和经济危机的起因在于有效需求的不足;2、有效需求指的是商品总需求价格与总供给价格相等时的社会总需求,又可分为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3、该理论认为贸易顺差将扩大有效需求,逆差却会减少国民收入,加重失业。因此主张加强国家在对外贸易中的干预作用,并保持贸易顺差,反对逆差。六、产品生命周期假说1、该理论认为:随着技术的扩散,产品会经历一个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2、产品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产品创新阶段、产品成长阶段、产品标准化阶段、产品生命周期完结。3、启示:不发达国家应努力进行科技开发,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力争创新产品,改变自己在产品生命周期中所处的地位,进而改善在国际贸易中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世界经济 概论 教学大纲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