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研究.docx(9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强煤炭 大铸造 新材料谈我市传统产业改造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工业发展新的增长点,把改造传统产业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紧密结合起来,推动整个工业优化升级和持续发展。”这是中央根据当代科技经济发展基本趋势和国际竞争格局作出的战略选择,是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客观需要的准确把握和重要部署。作为典型的资源型经济的晋城市,只有认真贯彻这个精神,才能面对未来五年及今后相当一个时期的市场竞争格局。 那么,如何贯彻这个精神呢? 我们认为,必须反思建市以来,特别是“九五”以来,我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科学总结结构调整的得失,重新确定调整的思路和发
2、展战略,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全市国民经济的战略性调整。 一、对“七五以来传统产业改造的反思 众所周知,我市的传统产业是煤、铁、铸,在全市经济总量的构成中,三者之和要达到70以上。不论是在财政收入或城乡居民收入当中,来自煤、铁、铸的收入要占到一半以上,也就是说晋城市的社会发展和小康建设的支撑体系是建立在以煤、铁、铸为主体的资源开发之上的。所以,全市人民对煤、铁、铸很有感情,千方百计想提高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决策者也们从“七五”时期就提出了实现资源的加工转化。我们作为曾经参与和参加过“七五”、“八五”、“九五”和正在进行的“十五”规划的亲历者,曾经为怎样表述晋城的经济结构而绞尽脑汁。从“煤头化身轻纺尾
3、”到“三加一新一发展”、“从分散炼铁,集中炼钢,定点轧材”到“球试热风,三级除尘,十三立方”的高炉改造,我们是多么希望能够走上资源一一深加工一一高产出的路子。可是事与愿违,经过十五年的发展,我们的美好愿望非但没有实现,资源的枯竭却在不断加剧,就连晋城人民津津乐道的“一钢”(晋钢)、莒山、北岩、望云、伯方等支撑市级财政的“大厂大矿”也捉襟见衬,难以为继。遥想“七五”,我们是怎样的欢呼雀跃。莒山跑到英国搞型煤去了,大化肥工程即将在国家立项,一钢出了线材,就连北板桥也上了年产5万吨钢的电弧炉,资源深加工的曙光仿佛出现。但十五年过去了,其结果如何,无须赘言。而我们应该正视的是其预期希望为什么没有出现。
4、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我认为,主要原因只有两个:一是力不从心。搞煤化工需要大量投资,仅凭晋城一市之力完不成此项任务。大化肥项目建设一推再推,十五年没有上马即是典型一例。二是思路不对。这里有几个数据。据统计,全市的生铁转化率达到60以上,而实际上这个数字是全市铸件总量与生铁总量的比值,真正转化的生铁的70来自阳城、临汾的优质生铁,晋城一带的生铁只是作为炼铁厂家的一种原料而出现,并没有产出附加值。换句话说就是晋城的生铁并没有得到转化。由于原料与传统的白煤炼铁工艺,经过改造后的高炉生铁仍然不能直接用于铸造,该行业的重心仍然在炼铁卖铁之上,致使全市的铸造形不成竞争优势。 二、重新调整和确定新的思路与发展战
5、略 按照传统经济理论,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如何,主要有两方面因素。一是资本结构,一是资源结构。发展中国家由于受这两个方面因素的制约,出于成本的选择,往往都会服从现有的国际分工,选择比较优势战略,致力于保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比较优势战略,利用这个理论来剖析我市的调产战略,使我们面临着两种选择,一种是继续按照原来的思路在理论的王国里,憧憬着美好而虚幻的调产童话;一种是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现有资源的综合产业,努力延长资源的服务年限,通过提升传统产业的综合效益,积累资本,重新构造新优势,进而实现国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之目的。实践证明,第一种选择成本
6、大、周期长,效果不一定好。即使顺利实现加强转化,其项目转化资源的能力对于全市经济总量的来讲也是九牛一毛。而第二种选择使我们能够充分发挥优势,科学利用资源,提高行业利润,在保证我市的发展安全前提下,形成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的良性互动。据此而言,建议将传统产业改造的思路描述为“煤炭要管好,发展大铸造,开发新建材”或者简化为“强煤炭,大铸造,新材料。”所谓“强煤炭”,是相对我市是煤炭大市而言。我市是煤炭大市,但不是煤炭强市,全市的煤炭产量达 3000万吨,市财政的40来自煤炭。但煤炭的行业利润非常低,百元产值利润率只有7,资源回采率平均不达 30,入选率、入洗率更低,其增收基本上是靠出境收取五项基
7、金实现的。这个差距就是潜力。可以算一笔帐,如果百元产值利税率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5个百分点,全行业可增收12个亿。如果有这两个亿,大化肥项目的资本金就解决了,三八型焦也就上去了。所以,放弃传统的思路,我们应该提出“强煤炭”的战略口号。大铸造。“大铸造”的提法是对生铁的加工转化的物弃。主要意思是要把冶炼的重心放在铸造上面。高炉改造的根本目的在于为发育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铸造产业提供优质原料。过去,为了冶炼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花了不少钱,动了不少脑筋,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明确冶炼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所担当的具体任务,更没有找准冶炼业的真正优势。依我之见,其真正优势不是群体的白煤炼铁,而是拥有一批非常熟悉铸造
8、市场的厂长、经理和对生铁铸造有较深感情且技术相对熟练的产业工人,这才是我们最大的优势。单纯强调加工转化,长期以来,我们呼唤的不正是这种优势吗?充分发挥这种优势,建立以航海铸造、大型矿机铸造和化学工业铸造材料为主导产品的铸造行业,全力提升行业优势将200万吨生铁全部转化为铸件,可新增产值20亿元,占到全市经济总量的13%。因此,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大铸造”产业的形成之日,才是冶炼行业可持续发展之时。新材料,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新型建筑材料水泥、特种火种,各种装饰材料,如泽州东凤水泥30万吨扩建(一期)、阳城的粉煤灰及保温和渣砖、渣砂等新型环保建筑材料项目已具雏形。只要心无旁骛,重点支持,一抓到
9、底,这个行业即可壮大。二是化学材料的开发。据我所知,在我市被中国新材料公司确认的进口替代材料及新开发的发光材料,巴公可逆蓄发光材料,泽州的凯色粉代替维粉是全国独一无二的。不能因为在管理或机制方面出现一些问题而否认项目的可行性。特别是逆蓄发光材料其远景十分广阔。据专家预测,其行业规模可达到2个亿元。如果据此把我市建成全国唯一的可逆蓄发光材料基地,将是晋城全面进入宽裕型小康市的重要的经济支撑。 “十五”时期将是晋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经济增长乏力和社会发展要求强劲的矛盾将困扰全市的每个公民。解决这个矛盾,还必须站在传统产业的基点上,提高传统产业的行业优势,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进程,才能推
10、动新兴替代产业发育成熟,成长壮大。反之,任何乌托邦式的理念和思路都只会是缘木求鱼。 泽州县发展计划局 靳宏伟晋城市在推进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中的产业选择2004年8月,张宝顺省长代表省委、省政府在全省经济结构调整工作会议上提出,到2010年,努力将我省建设成为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目标,是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具体体现,是从根本上调整我省经济结构的战略举措,是造福山西、发展山西的为民之策。因此,加快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建设步伐,提高产业水平,发展新型产业,就成为“十一五”期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全省经济结构调整的首要任务。作为能源
11、重化工基地重要组成部分的晋城市,在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当中,只有积极整合资源优势,运用高新技术,大力发展制造业,才能实现能源重化工基地向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转变。一、大力发展制造业是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本质要求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内涵和本质特征可以从七个方面去理解,一是产业的积聚规模;二是先进的技术装备;三是行业的核心企业建设和优势主导产品;四是不断创新的技术研发和服务体系;五是高效便捷的物流系统;六是先进的组织管理体系;七是完善的人力资源培训和教育体系。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要使制造业成为山西工业化的中心环节。可是,吴德春教授在其主编的晋城市总体发展战略与近期行动方略研究中所提供的资料表
12、明,目前我市尚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主要依据有三,一是制造业呈逐年下降趋势,从1985年的18.3%下降到2002年的8.5%;二是原料工业仍是经济增长的主体,采掘工业所占比例由1985年的47.0%上升到2002年的53.6%,原料工业所占比例由1985年的17.3%上升到2002年的32.5%;三是煤炭工业比例过大。在工业总产值中,煤炭工业由1985年的45.5%上升到2003年的56.5%,电力工业由1985年的4.2%上升到2003年的29%,化工工业由1985年的5.4%下降到2003年的5.1%,冶金工业则由1985年的12.2%下降到2003年的4.4%。显然,我市的产业结构同新
13、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的内在要求有相当的距离。在原来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基础上构建的产业体系已不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特别是循环经济的提出,使我市制造业的发展有了广阔的空间。根据专家解释,制造业是对原材料(采掘业的产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以及对零部件装配工业的总称。从这个意义上讲,对我市的六大工业产业进行上档升级改造,是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本质要求,是发展制造业的现实途径。二、实现六个转变是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战略任务在晋城市发展制造业,就是要围绕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这个总体目标,以培育市场终端产品为着力点,大力发展中间产品,拉长产业链条,搞好资源综合开发,完成从资源开采到消费市场
14、的直接生产过程。为此要大力促进六个战略型转变。(一)、清洁煤向煤化工转变。晋城市的无烟煤是我国的稀有煤种,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在开采开发过程中,我们在继续抓好煤变肥、煤变电基础上,抓紧煤变气、煤变油的开发,重点推广长壁式采煤方法,提高装备水平。加大煤基燃料电池、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煤炭地下气化、煤炭液化、火电厂烟气脱硫、大容量循环硫化床锅炉设备等高新技术项目的开发。“十一五”期间,在抓好200万吨高浓度氮肥基地建设的基础上,搞好甲醇、甲醛、二甲醚、蒽醌、硝化蒽醌、噻吩及其衍生物以及改性沥青、针状焦、碳素纤维等化工产品的开发。另外,还要继续推动白煤型焦技术的推广应用,并配套建设大型焦油提取加工
15、中心,打造以煤为原料的煤化工产业,综合利用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二)、铸造业向装备制造业转变。冶炼铸造业是我市的传统支柱产业,生铁产量在300万吨左右,铸件产量在200万吨左右,是全市农民就业致富的主要门路之一。搞好产业改造是关系到全市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关键。为此,我们要积极整合资源,三管齐下,促进铸造业向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一是从改造传统的白煤炼铁技术入手,坚决关闭和淘汰100立方以下高炉,建设泽州东方、高平箭头、陵川鑫源等生铁原料基地,为发展精密铸造提供优质合格生铁。二是从推广球墨铸造技术入手,开发改造高平泫氏、泽州晨晖、山西新利福特种铸造、晋城特种铸造、开发区中日合资小笠原精密铸造等项目,
16、形成200万吨的高档和精密铸件规模。三是从改造高耗能合金产业入手,抓好泽州2万吨铝硅钛合金项目和泽州清慧6万吨轿车轮毂铸造项目为代表的汽车零配件产业化基地项目的开发,形成年产600万个轿车轮毂制造规模。按照国家汽车产业规划,到2010年,我国轿车需求量要达到360万辆。按每个汽车5个轮毂配置,可配置约120万辆轿车,将占到全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届时晋城将成为全国的轿车轮毂制造基地。(三)、建材业向新材料转变。要在调整产品结构,扩大规模经营,促进上档升级上下功夫,争取“十一五”期间建立健全以水泥、特种水泥、新型墙体和磁性材料为主要产品的新材料工业体系。建筑材料工业在我市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十一五
17、”期间重点开发四个产品链条,推动新材料产业的形成。一是以泽州日产34000吨干法生产水泥熟料为主的水泥及其制品的产品链条;二是以泽州思科5万吨高岭土和坤达万吨四氧化三锰项目及其制品的强磁材料产品链条;三是以阳城晶岗8000万平米建筑陶瓷的装饰材料产品链条;四是以城区年产1万块和泽州年产2万块粉煤灰和煤矸石砌块的新墙体建筑材料产品链条。(四)、农副产品加工向食品工业转变。食品工业是对农产品、畜产品、水产品、林产品及矿产品中的可食资源进行工业化加工的工业,是农业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农副产品最终端的物质形态,对于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十一五”期间主要是运用生物技术、原料综合
18、利用技术和高效节能装备将其改造为绿色食品制造工业,形成食品加工的工业化生产,促进农副产品向食品工业的转变。力争2010年左右,全市食品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例由现在的0.16:1上升到0.4:1,食品工业增加值达到6.5亿元以上,占到工业增加值的1215%。到2015年食品工业产值和农业总产值的比例达到1:1,食品工业销售收入达到20亿元以上,全市主要农产品加工率由30%提高到50%以上,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五)、火力发电向清洁能源转变。电力产业是晋城市实现“工业强市”的依托,是晋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保障。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加快阳城电厂二期6
19、60万千瓦的建设速度,加快国投华实430万千瓦热电联供项目建设,加快鲁能460万千瓦以及泽州高都、阳城、沁水等213.5万千瓦煤矸石电厂的建设。还要发挥泽州东方179高炉尾气发电的示范作用,在全市179立方以上高炉中进行推广。同时要加紧建设泽州曹河、东焦河、陵川秦家磨等3处水力发电项目,力争到“十一五”期末,全市电力装机容量达到800万千瓦。为此,“十一五”至“十二五”期间,要重点扶持一批采用先进技术的循环硫化床锅炉,大力发展煤矸石、煤泥、中煤等低热值燃料发电和城市中水等资源的综合利用项目。加大洁净煤发电技术和除尘、脱硫、废气回收的推广力度,使电力产业成为吸纳和消化煤炭及其污染物的转换器,努力
20、使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减少21%,使我市成为新能源和工业基地中的清洁能源生产基地。(六)、丝麻产业向服装产业转变。有资料表明,服装业与制造业、信息产业是回报率极高的高利润产业,在我市发展服装产业有较好的基础。一是有充足的原料基地。到2010年,全市将建成10万亩大麻原料基地和10万亩蚕桑基地,麻及麻混纺纱将达到9000吨,各种面料将达到3000万平方米,纺类产品800吨。二是有如“绿洲大麻”、“佶利尔”等中国著名品牌和国际知名品牌。在“十一五”期间,丝麻产业的终端目标是向服装强市转变,努力把我市建成中国最大的大麻生产基地、中国北方最大的蚕丝绸生产基地和中国最大的丝麻面料
21、服装生产基地,使服装、家纺生产规模达到400万件(套),年销售收入达到15亿元,年利税达到1.2亿元,出口创汇达到4000万元。三、建立四大保障体系是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根本保证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大力发展制造业,必须从政策上给予保障。在完善现有的政策激励基础上,创新发展思路,建立新型的评价机制,是确保制造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我们将从四个方面确保六个转变的顺利实现。(一)、制度保障体系。通过全面规划和行政法规,从制度上保障制造业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使全市人民认识到发展制造业是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的根本出路,是宏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载体,是落实省委省政
22、府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必然选择。只有站在这个高度,才能动员全市人民力量,才能调动全市各界的发展积极性,才能整合全市的发展资源,才能赢得全市人民的广泛参与,并自觉地投身到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建设中来,把发展制造业作为自己投资行为的最佳选择。把发展制造业作为一把手工程,将产业体系细化为产品纳入到各级政府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当中,作为年度和任期实绩考核的内容,并明确考核标准,完善评价机制,建立绿色GDP工业增加值率、财政贡献率、人均贡献率和环境质量等指标考核体系,贯彻到任职和离职的干部考核当中。(二)、政策保障体系。制定与之相匹配的发展制造业的利益激励政策,鼓励制造业的发展。在税收政策上
23、全面落实国家发展制造业的相关政策,并实行地方所得税先征后返政策,对新产品的开发和研制实行政府投入。对生产企业实行贴息或品牌奖励,并保证制造业项目的政府资源供应,用较小的政策投资带动民间投资和市外投资,使龙头产品尽快产生效益。(三)、人才保障体系。在我市最为缺乏的资源是厂长(经理)人才。在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拥有掌握先进制造技术的工程师队伍,还要着力培养掌握先进工艺操作技术的高级技工。最为重要的是培养一支懂市场、会经营、有较高竞争技巧的按照国际惯例组织生产的职业厂长(经理)队伍,只有他们才是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生力军。(四)、技术保障体系。先进制造技术是制造业发展的技术基
24、础,是发展制造业的强大推动力。政府和企业都要建立发展创新技术研究中心,鼓励企业建立技术依托,有单纯的技术引进向合作开发或自主开发转变,并建立人才创新机制。同时把市场终端产品纳入国际采购体系,细分市场,分割国际同类产品市场份额,是做大做强制造业的唯一出路。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加快产品的梯度开发,按系统工程要求,开发产品链条,进而形成产业链条。把晋城的市场同国际物流连接起来,通过大开放,实现大发展,为把山西建设成为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作出贡献。泽州县发展计划局 靳宏伟泽州县20032007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为加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切实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县二次党代会、县三届人大一次会
25、议确定我县今后五年经济社会总的发展目标是“五年再造一个泽州”。为全面落实县委、县政府战略部署,确保“五年再造一个泽州”奋斗目标顺利实现,结合我县发展实际,现提出20032007年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思路。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县二次党代会和县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精神,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五年再造一个泽州”为目标,以“产业升级、城镇建设、民营经济、科教兴县”为重点,继续深入实施“三三三”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建设泽州小康社会。二、总体目标主要指标实现翻番,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小康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县城建设初步形成规模,小城镇规模快速扩张,
26、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城乡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到2005年,基本建成宽裕型小康县,到2007年70个行政村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主要指标预期为:到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达90.8亿元,年均增长14.8%;财政总收入达到5.74亿元,年均增长14.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600元,年均增长12.2%;民营经济总量占到全县经济总量50%;城镇化率提高到40%。三、战略步骤结合“十五”计划及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试点县建设规划,建议20032007年经济社会发展分两个阶段推进,即第一阶段从2003年到2005年;第二阶段从2006到2007年。现提出两种发展方案:(一)第一方案:
27、第一阶段(2003-2005年):按“十五”计划目标安排,到2005年基本建成宽裕型小康县。国内生产总值达61亿元,财政收入达4亿元,农民纯收入达4500元。三项主要指标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0.4%、11.7%和12.8%。第二阶段(2006到2007年):到2007年全面完成“五年再造一个泽州”战略任务。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0.8亿元;财政总收入达到5.7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600元。三项主要指标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22.0 %、19.8%和11.6%。指标单位2002年完成第一阶段(2003-2005)第二阶段(2006-2007)五年平均增速%2005年均增速%2007年均增
28、速%1、国内生产总值亿元45.46110.490.822.014.82、财政总收入亿元2.87411.75.7419.814.83、农民人均纯收入元3148450012.8560011.612.2(二)第二方案第一阶段(2003-2005年):超额完成 “十五”计划目标,到 2005年基本建成宽裕型小康县。国内生产总值达66亿元,财政收入达4.2亿元,农民纯收入达4300元。三项主要指标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3.3%、13.53%和11%。第二阶段(2006-2007年):到2007年全面完成“五年再造一个泽州”战略任务。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0.8亿元;财政总收入达到5.7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
29、入达到5600元。三项主要指标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7.3 %、17.0%和14.1%。指标单位2002实际第一阶段(2003-2005)第二阶段(2006-2007)五年平均增速%2005比2002年净增年均增速%2007比2005年净增年均增速1、国内生产总值亿元45.46620.613.2890.824.817.314.82、财政总收入亿元2.874.21.3313.55.741.5417.014.83、农民人均纯收入元31484300115211.05600130014.112.2两方案比较:建议采用第二方案,主要原因如下:第一方案,三项主要指标两个阶段增长速度安排较为悬殊。第一阶段
30、(2003-2005年)国内生产值、财政总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三项指标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0.4%、11.7%和12.8%,而第二阶段(2006-2007年)三项指标的年均增长速度为22.0%、19.85%和11.6%。很显然,第二阶段任务过重,同时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前高后低,和整个指标体系安排不协调。第二方案,第一阶段的各项目标有的虽超出“十五”计划目标,但和第二阶段的任务衔接较好,增长速度起伏不大,比较符合实际发展情况。农民纯收入特调整为4300元,虽比“十五”计划少200元,但解决了前高后低,和整个指标体系安排不协调问题。因此建议采用第二种方案。四、主要任务1、经济发展(一)农
31、业。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以产品结构调整和农业园区建设为中心,突出抓好蔬菜、林果、畜牧业三大产业基地和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生态农业、旱作农业、优质林果四大类示范园区建设,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力争到2005年农业增加值达4亿元,比2002年增加1.4亿元;2007年达4.5亿元,比2002年增加1.9亿元。三大产业基地建设。蔬菜生产以金村为重点,沿晋长高速、晋长二级路,在稳定大田菜的基础上,突出发展温室蔬菜、反季节蔬菜,力争到2005年蔬菜产量达1.5亿公斤,2007年蔬菜产量达2亿公斤。林果业,以南岭酥梨、晋庙铺雪枣为重点,加快全县老果园改造,引进新品种
32、,力争到2005年果品产量达1500万公斤,2007年达2000万公斤。畜牧业,重点抓好南部山区牛、羊养殖及奶业基地发展,力争到2005年肉类产量达1200万公斤,2007年达1500万公斤。因地制宜抓好南部山区中药材、长河片油料产业发展。四大类示范园区建设。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中心,重点抓好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生态农业、旱作农业、优质林果四大类示范园区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以渠头、水北、锦绣、原种场示范园区为重点,大力发展温室蔬菜、名优新特果品、花卉、优质小麦。生态农业示范园区,以卧龙山、龙王山、山耳东生态示范园区为重点,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优质林果示范区,以巴公双峰山、犁川太行山
33、、南岭葛万优质酥梨、北义城优质葡萄园为重点,进一步扩大规模、引进新品种,推广无公害生产以果品贮鲜技术。旱作农业示范园区,以环秀、东元庆、南义城、鲁村四个园区为重点,进一步扩大规模,增强示范辐射能力。力争到2005年农业示范园区总产值达到1.7亿元,2007年达到2亿元。(二)工业。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做强传统产业、培育接续产业,拉长产业链,全县形成800万吨煤炭、200万吨生铁、100万吨铸件,360万吨水泥生产能力,新兴产业达到一定规模,初步形成生态工业体系。力争到2005年工业增加值达34.3亿元,比2002年增加10.8亿元;2007年工业增加值达48.3亿元,比2002年增加24.8亿元
34、。煤炭行业。加快煤矿改造、改进采煤方法,显著提高煤炭回采率、洗选率和转化率。全县煤炭年产量稳定在800万吨。到2005年,回采率、洗选率和转化率分别达50%、40%、30%。到2007年,回采率、洗选率和转化率分别达60%、50%、40%。冶炼行业。关小建大,建成10座179立方米高炉,5座300立方米以上高炉,使全县生铁产量达到200万吨。2005年底建成10座179高炉及下村亚鑫、川底弘鑫318立方高炉。到2007年再建成周村晋磊、巴公昌盛、巴公利升3座300立方米以上高炉。铸造钢铁行业。重点抓好晨晖12万吨球墨铸管、碧鼎6万吨暖气片、金工1.5万吨精密汽配技改、福盛钢铁公司百万吨轧钢四大
35、项目,使全县铸件产量达100万吨,钢产量达100万吨。建材行业。重点抓好菲律宾康达水泥有限公司360万吨水泥厂建设。同时利用高炉炉渣、煤矸石大力发展轻型砌块等新型墙体材料,使建材行业成为我县的新兴产业之一。新兴产业:重点抓好10万吨泽远烧烤炭、1万吨高岭土、2.1万吨铝硅钛、5万吨稀土合金等项目。同时加速工业园建设,培育重大项目,使全县新兴产业初具规模。附: 20032007年工业企业主要经济增长点预测:(第一阶段经济增长点主要指在2003年和2004年可投入生产,并能发挥效益的项目,2005年底及2006年投入生产的项目为第二阶段20062007年经济增长点)第一阶段(2003-2005年)
36、:企业名称投产日期新增产量新增产值新增税收王坡煤矿2003.12150万吨259亿元4000万元福盛钢铁厂一期工程2003.1250万吨10亿元5000万元10座179高炉2004.12100万吨12亿元3000万元2座318高炉2004.1254万吨65亿元1500万泽远烧烤炭一期工程2003.123万吨06亿元300万元2.1万吨铝硅钛合金一期工程2003.121万吨175亿元1000万元思科万吨高岭土2003.121万吨03亿元200万元金工铸业万吨汽车配件技改2003.121万吨0.4亿元200万元晨晖12万吨水冷型球墨铸管一期工程2003.126万吨1.8亿元1000万合计35.94
37、亿元1.62亿元以上企业预计可新增产值35.9亿元,新增增加值约14亿元,可基本保证到2005年工业增加值达到34.3亿元,新增增加值10.8亿元的目标。以上企业预计可新增税收1.62亿元,可基本保证到2005年财政收入达到4.2亿元,新增增加值1.33亿元的目标。第二阶段(2006-2007年):企业名称投产时间新增产量新增产值新增税收福盛钢铁厂二期工程2005.1250万吨10亿元5000万元利升冶金公司2500高炉2005.6100万吨12亿元3000万元周村晋磊、巴公昌盛318高炉2005.650万吨61500万元强华铝业2.1万吨铝硅钛合金项目二期工程2005.121.1万吨1.75
38、亿元1000万元晨晖12万吨水冷型球墨铸管二期工程2005.126万吨1.8亿元1000亿元碧鼎6万吨暖气片扩建2005.126万吨0.9亿元500万元富景公司60万吨焦炭2005.860万吨4亿元2000万元合计36.451.3亿元以上企业预计可新增产值36.45亿元,新增增加值约14.5亿元,可基本保证工业增加值到2007年比2005年新增14.7亿元,达到48.3亿元目标。以上企业预计可新增税收1.3亿元,再加上其它新的经济增长点,预计可基本保证财政收入到2007年比2005年新增1.54亿元,达到5.74亿元目标。(三)服务业。提升传统运输、商贸、餐饮业,大力开发旅游业,积极发展现代信
39、息咨询、中介服务业。使服务业2005年增加值达27.7亿元,比2002年增加8.5亿元;2007年增加值达38亿元,比2002年增加17.9亿元。商贸流通:重点在金村区域内沿晋长高速、晋长二级公路建设农产品交易市场;适应南部山区畜牧业发展,在犁川建设畜产品交易市场。旅游业:重点抓好珏山自然风景、李寨自然风光、龙门自然风光、拴驴泉自然风光、愚公山自然风光、龙王山小康生态、晋庙铺太行山古文化、卧龙山观光农业八大景区建设,逐步使旅游业成为我县的优势产业。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科技信息服务业,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技术、信息、市场服务。积极推进农民社会化职业技能教育,增强农民就业能力,拓宽农民就业渠道,
40、为企业发展培养各类技术人才及熟练工。2、社会事业发展(一)城镇化。重点抓好县城建设和巴公、高都、下村、金村等中心城镇建设,到2005年全县城镇化率达35%,2007年全县城镇化率达40%以上,初步形成以县城和巴公为南北中心,下村和金村为西东中心的小城镇发展格局。县城建设2005年要基本完成交通干道等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启动行政、金融、商业、文体等设施建设,到2007年县城人口达到5万人,面积达到6平方公里,整个县城初具规模。巴公重点要做好工业园区、商贸区、小康旅游区的建设。高都重点向西发展,加快西片基础设施建设,与巴公镇共同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与巴公一起建成全县北片经济中心。下村要做好与中村、下村
41、、大南庄统一规划建设,合理城镇布局,同时切实加快工业园区建设。金村要积极迎合晋城市向东发展的趋势,充分发挥交通优势,加快工农业商贸流通专业市场建设。(二)基础设施。公路建设重点做好行政村村村通油(水泥)路工程,力争到2005年底全面完成。电力建设重点抓好第四批国家级电气化县建设,做好曹河电站、东焦河电站修建。要大力推进互联网发展,加快电子政务网、农村经济信息网建设,形成县乡村三级信息网络,提高全县信息化水平。(三)科技教育。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科技服务网络建设,采取有效政策,培育一批科技服务企业。制定优惠政策,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农业上重点推广良种繁育、旱作节水、农产品深加工、先进畜牧养
42、殖等技术;工业上重点引进煤炭深加工、精密铸造、新型材料技术。要进一步加大招才引智工作,切实引进一批高素质科技管理人才。继续加大教育事业发展力度,加快中小学校危房改造,切实改善办学条件。重点抓好高中教育,加大对全县高中办学的投入力度,提高高中办学水平,力争到2007年高中入学率达到80%。(四)文化卫生。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村村五个有”工程,努力实现村村普及文化室的目标。加强经济与文化的融合,培育文化产业。积极发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扎实推进百万农民健康行动,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努力提高城乡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加强计生服务工作,使17个乡镇服务所和60%的村服务室达到国家规
43、定的机构设置标准,使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下。泽州县发展计划局 冯满田 郭海军泽州县“十五”计划执行情况及国家关于“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思想一、泽州县“十五”计划执行情况的基本评价(一)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十五”以来,全县上下通过实施“三三三”发展战略,克服了自然灾害影响、国家宏观产业政策调整所带来的小高炉关闭、煤矿停产整顿等诸多不利因素,全面小康社会及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试点县建设取得良好开局。1、 发展速度逐年加快,“十五”计划主要目标将提前实现。全县生产总值:2001年、2002年、2003年增长速度分别为5.24%、8.4%、12.06%,2004预计年可完成57.3亿元
44、左右,同比增长12.5%左右,“十五”前四年平均增长速度为9.4%,与“九五”平均增长速度基本持平。预计2005年可达65亿元左右,“十五”计划61亿元的目标将提前完成。 财政总收入:2001年、2002年、2003年增长速度分别为3.94%、9.35%、28.46%,绝对额年均增长4200万元,2004年预计将突破5亿元,同比增长35.5% ,是2000年的两倍多。“十五”前四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9.8%,比“九五”平均增长速度高2.3个百分点。2004年110月财政总收入已完成4.29亿元,已提前一年多完成“十五”计划的4亿元的目标。 农民人均纯收入:2001年仅增长2元,2002年增长11
45、5元,2003年增长304元,2004年预计可达3765元左右,可增长313元左右,增长速度逐年加快,“十五”前四年年均增长183元,低于“九五”年均增长262元的水平。2005年预计可达4100元左右,“十五”计划 4000元的目标将超额完成。2、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经济结构调整取得初步成效。“十五”以来县委、县政府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努力拓宽投融资渠道,通过出台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实施办法,鼓励民间投资,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促进了投融资连年快速增长,2001、2002、2003年投资额分别为3亿元、5.86亿元、10亿元,2004年虽受国家压缩固定资产投资政策的影响,预计也将达到910亿
46、元,有效的推动了全县经济结构调整。传统农业正在向现代农业转型。“十五”以来,全县以建设特色农业基地、现代农业园区为主体,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目前全县已建成26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5个科技示范农场,面积达到6.5万亩;特色农业基地规模发展到20万亩,占到了全县耕地面积的近三分之一。传统工业得到全面提升。煤炭行业,新建和改造30万吨以上矿井7座,其中天地王坡煤矿150万吨矿井,目前已完成投资3.5亿元,矿井主要生产环节已达设计能力,铁路专用线、洗煤厂正在加紧建设,明年底将全面投入生产。冶铸业升级上档较快, 3座179高炉投产,3座179高炉、2座318高炉建设接近尾
47、声。晨晖12万吨球墨铸管一期工程(6万吨)、金工铸业万吨汽车配件扩建两大龙头工程建成投产,惠远6万吨散热器正在建设之中,近两年建成中高档球墨铸造生产线100余条。中高档铸件生产能力达到了18万吨。名牌产品从无到有,实现了较大突破。东凤水泥、安华门锁和晨晖铸管评为山西名牌产品。新兴产业正在形成。通过大力实施项目开发战略,先后有16个项目列入省“1311”和市“2316”调产规划。一大批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已投入生产的有:福盛百万吨钢铁厂一期工程(目前形成50万吨钢材生产能力),思科5万吨高岭土项目(目前形成1万吨生产能力);即将投入生产的有:强华万吨铝硅钛项目、坤达磁材3000吨高纯四氧化三锰项目、天九制药项目。此外正在申报立项、即将开工建设的项目有:春光热电430万千瓦热电项目、高都213.5万千瓦煤矸石发电项目、年产360万吨水泥熟料基地项目。这些项目构成了我县煤电、钢铁、新材料三大新兴产业,将成为我县今后经济的重要支撑。3、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农村环境得到明显改观。县城建设投资近亿元,总体规划通过市政府审批,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