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赤壁之战》精选公开课教案三篇.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小学五年级语文《赤壁之战》精选公开课教案三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五年级语文《赤壁之战》精选公开课教案三篇.docx(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小学五年级语文赤壁之战精选公开课教案三篇 赤壁之战记叙了东汉末年曹操率兵南下攻打东吴,东吴大将周瑜针对曹军的弱点,采用火攻大败曹军于赤壁的故事。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五年级语文赤壁之战精选公开课教案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学五年级语文赤壁之战精选公开课教案一 学情分析: 1、课文较长,不宜逐段串讲,应该侧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尽可能地凭借注释和运用工具书读懂课文,弄清大意,教师只讲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师生结合,逐段提出问题进行研讨,把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的分析与语言训练结合起来,最后归纳总结。 3、充分利用赤壁之战形势图,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和直观性。 教学目标: 1、
2、通过学习课文,懂得以弱胜强的道理,培养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多谋善断的品德作风。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剪裁技巧和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重点掌握“方”、“卒”、“将”、“数”等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实”、“可以”、“初一”等古今词义的区别,整理“于”“乃”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方”、“卒”、“将”、“数”等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实”、“可以”、“初一”等古今词义的区别,整理“于”“乃”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2、分析并掌握本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 3、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
3、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4、分析并掌握本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千八百多年前,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了黄河流域。为了一统天下,曹操南下击败刘表、刘备,占据了“荆、襄”之地,又乘胜企图以80万大军渡过长江,夺取江南东吴的地盘。面对强兵压境,孙权与刘备联合起来,在赤壁一带,与曹操决战。当时曹军号称80万大军,东吴周瑜率军3万,双方兵力对比悬殊。最后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战争以曹军大败而告终。“赤壁之战”以后,曹操一段时间内无力南下,奠定了魏、吴、蜀 “三国鼎立”的局面。那么,东吴怎么会以少胜多,击败曹军的呢?这就是本文要讲述的故事。 (一)揭示课题,介绍时代
4、背景。 赤壁之战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我国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编而成的。哪位同学知道“三国”是哪三国?他们的首领各是谁? (“三国”是魏、蜀、吴。他们的首领分别是:魏是曹操;蜀是刘备;吴是孙权。) “三国”是怎样形成的呢?东汉末年,曹操统一了黄河流域之后,雄心勃勃,想进一步夺取长江下游孙权的地盘。当时曹、孙双方力量对比悬殊,面对强大的曹军,孙权联合没有地盘的刘备共同抵抗,公元208年冬在赤壁与曹军交战。课文讲的就是这次战役的故事。赤壁之战是我国历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这一战局不仅改变了当时双方的力量对比,也为后来魏、蜀、吴三国成鼎立局势奠定了基础。同学们,你们现在最
5、想知道的是什么呢? (“赤壁”这个地方在哪里?交战双方是谁?他们为什么要打仗?结果怎么样?) 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正是这篇课文的学习任务。首先我们来听一遍课文的朗读录音,找一找课文中是谁和谁在打仗。 带着问题听录音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这篇课文讲的是曹操率领的80万大军和周瑜的3万兵士作战。) 周瑜是孙权的部下,东吴军中的水上大都督。公元208年,曹操率领大军攻打东吴,在赤壁这个地方被周瑜率领的东吴军打败。“赤壁之战”写的就是这件事。作战双方力量悬殊那么大,曹军为什么会败呢?我们认真学习课文之后,就会明白其中的原因了。 一千八百多年前,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
6、侯”统一了黄河流域。为了一统天下,曹操南下击败刘表、刘备,占据了“荆、襄”之地,又乘胜企图以80万大军渡过长江,夺取江南东吴的地盘。面对强兵压境,孙权与刘备联合起来,在赤壁一带,与曹操决战。当时曹军号称80万大军,东吴周瑜率军3万,双方兵力对比悬殊。最后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战争以曹军大败而告终。“赤壁之战”以后,曹操一段时间内无力南下,奠定了魏、吴、蜀 “三国鼎立”的局面。那么,东吴怎么会以少胜多,击败曹军的呢?这就是本文要讲述的故事。 二、作家、作品简介 司马光(公元1019 1086)北宋杰出的史学家和散文家,字君实,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世称涑水先生。自幼嗜学,尤喜
7、左氏春秋;及长,学识更为渊博。 司马光治学勤苦,一生大部分精力都奉敕编撰资治通鉴(共费时19年,自10661084)。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日力不足,继之以夜”,“精力尽于此书”。 资治通鉴是我国的一部编年史,共294卷,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末年赵匡胤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1362年。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连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资治通鉴取材极为广泛,取材于“正史”、“杂史”、文集、笔记等有关著作,先由“当代通儒刘攽、刘恕、范祖禹等分段撰写,再经司马光删削润色总其成。书由神宗赐名并做序。 作者及年代
8、体裁地位特点 左传左丘明(春秋)编年体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国语(春秋)国别史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刘向编订(西汉)国别史我国战国时代史料汇编 史记司马迁(西汉)纪传体 汉书班固(东汉)纪传体 后汉书范晔(南北朝)纪传体 资治通鉴司马光(宋)编年体 三、课前提问 赤壁之战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我国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编的。 1.你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吗?(东汉末年,也就是公元200年前后) 2.你知道东汉末年的“三国”是哪三国吗?各国以谁为首?主要重臣(魏:曹操,蜀:刘备 诸葛亮,吴:孙权 周瑜 鲁肃) 3.赤壁之战之所以出名,它的特点是什么?(赤壁之战
9、是我国历一个非常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 4.故事写了交战双方哪些人?他们都是干什么的?(曹操;魏国的丞相,我国历有名的大政治家。周瑜:是东吴孙权的一员大将,任水陆军都督。黄盖:周瑜手下的一员老将。) 小学五年级语文赤壁之战精选公开课教案二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课文,懂得以弱胜强的道理,培养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多谋善断的品德作风。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剪裁技巧和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重点掌握“方”、“卒”、“将”、“数”等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实”、“可以”、“初一”等古今词义的区别,整理“于”“乃”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教学重点、难点:
10、1、常用文言词和容易误解的语言现象二字相连却并非双音词。 2、解释重点词语与疑难句子 教学时数:两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要求学生说出史记的体裁特点(纪传体通史,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 读“自读提示”,指出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赤壁之战的材料则来自纪传体断代史三国志。 (说明:在谈到本文的选材和布局时将对此作比较详细的介绍。) 二、介绍时代背景。 东汉末年,朝政紊乱,宦官和外戚斗争激烈,人民痛苦加深,爆发了历的农民起义黄巾军起义。各地军阀乘势而起,扩大自己的军事实力,争夺地盘,形成大分裂的局面。 三、检查预习作业。 1.先查第二题,由学生叙述,教师可根据下表作适当
11、补充。 以下均208年事,只标出月份。 七月曹操南下。 八月刘表卒,刘琮屯襄阳,刘备屯樊城。 九月曹军抵新野、襄阳,刘琮降曹。刘备南走,与鲁肃会于当阳,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曹军大败刘备于当阳长坂。 十至十一月曹军自江陵东下。孙刘联盟形成。周瑜从柴桑出军,与操遇于赤壁。黄盖火攻成功,操败走,经华容道至江陵,引军北还。 2.检查预习第一题:划分第一部分层次。 第一层(1、2段):在曹操大军压境的情况下,鲁肃、诸葛亮策动孙刘联盟。 鲁肃向孙权献策并劝说刘备联吴抗曹(第1段); 诸葛亮使吴,劝说孙权联刘抗曹(第2段)。 第二层(3、4、5段):孙权接受周瑜、鲁肃的主张,决心抗曹,计划出兵。 东吴内
12、部“和”“战”两派意见分歧,鲁肃再次说服孙权,坚定抗曹决心(第3段); 孙权召回周瑜,周瑜分析敌我力量对比,促使孙权决策抗曹(第4段); 周瑜进一步分析曹操兵力,促使孙权出兵与刘备并力抗曹(第5段)。 教师根据上述各段大意及学生回答作一口头小结即可,不必将段意抄在黑板上。 四、讲读第1段第一层次(开头权即遣肃行) 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试译,教师纠正、补充,然后师生共同研讨问题。 1、是谁最先提出联刘抗曹的?他是怎样分析形势的? 明确:是孙权的谋士鲁肃。他首先分析荆州的地位:“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要求学生解释:险固险要坚固;士民老百姓;殷富丰厚富足。)“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解
13、释:有占有;资资本、凭借。)这段话既分析了荆州之重要,又符合孙权南面称孤的心意。鲁肃此话,从侧面揭示了赤壁之战的起因和性质,成为全文提纲挈领之笔。鲁肃接着分析了各派的情况:刘表新亡,二子不协(合作),军中诸将,各有彼此。(有的向着那边,有的向着这边。)刘备与操有仇恨,寄寓于刘表,表恶(wu)其能而不能用。这种形势,当然对孙权有利。 2、鲁肃根据这种情况又提出了哪些对付的办法? 明确:两种可能、两种准备。一种可能是如果刘备与刘表同心,则宜“抚安”(抚慰拉拢);另一种可能是刘备与刘表“违离”(矛盾、背离),则宜别图之(想办法),以济(成就)大事(指南面称孤之事)。 3、上面的两种可能、两种准备,是
14、从战略着眼,若从眼前来看,鲁肃又认为应采取什么行动呢? 明确:鲁肃主动要求:奉命吊表二子(慰问居丧的人),并慰问军中掌权的人;说服刘备抚表众,共治曹操。 4、鲁肃劝说孙权采取这些行动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与刘备、刘表结成统一战线,共同对付曹操,这样做的结果是“天下可定也”。“恐为操所先”、“权即遣肃行”,一“恐”一“即”,可见这一行动的急切性和达到目的必然性。 五、讲读第1段第二层次(到夏口樊口)。 1、指名朗读第1段第二层次,并要求学生试译,教师点拨,疏通文意,然后研讨问题。 2、在孙权派出鲁肃时,局势发生了哪些扣人心弦的变化? 明确:操已向荆州;琮(刘表第二子)已降操;备南走(逃跑)。所以
15、,鲁肃尽管晨夜兼道(加速度赶路),也难以赶在曹操之先,可见形势严重。 3、在这种严峻形势下,鲁肃怎样劝说刘备与孙权结好? 明确:宣权旨(传达君命),致殷勤(恳切慰问)之意,以诚打动刘备;宣传孙权的“聪明仁惠”(聪繁明智、仁爱慈惠),敬贤礼(动词)士,江表(江南。表,外;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江南为表,故称“江表”。这是一个古代文化常识,学生应记住。)英豪,咸(都)归(使动)附(依附)之。上面讲的是孙权的品德和政策及所得的“人和”条件。接着又从地利和实力方面来说明:“已据六郡(地广),兵精粮多”(实力雄厚)。说明吴巨是平庸的人,且地点偏远,不宜依靠。从三方面来看,刘备何去何从已经十分清楚,故结果必
16、定是“备甚悦”。 4、既然“备甚悦”,为什么鲁肃还要与诸葛亮拉关系? 明确:因为诸葛亮是刘备集团的决策人物,对刘备有左右作用。故鲁肃又以“我,子瑜(诸葛亮的哥哥)友也”来使诸葛亮放心。故结果必然是“备用肃计”。(在这里提到诸葛亮,为下文他的出场伏笔。) 5、第1段第二层小结:这一层写鲁肃会见刘备,初步奠定联合抗曹的基础。 六、讲读第2段。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试译这一段,教师补充,然后师生共同研读课文。 1、第1段重点写鲁肃,这一段重点写诸葛亮。诸葛亮是在什么样的形势下出使东吴的? 明确:操军占荆州,乘胜东下,孙刘危急存亡在即。(要求学生讲解“曹操自江陵顺江东下”和“事急矣,请奉命救于(
17、向)孙将军”两句。 2、诸葛亮怎样游说孙权的? 明确:纵谈形势,闭口不谈“求救”。他把孙权、刘备、曹操放在同等位置上来谈,突出敌军强大(“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要学生翻译这几句。)并用“英雄无用武之地”句保持了刘备“遁逃于此”的尊严。采用攻心战术,反激孙权。诸葛亮指出了孙权的两条出路,一条是率领“吴越之众” 与曹操“抗衡”(指定学生讲解“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句。“以”:率领,动词。“中国”:曹操占据的中原地区)。另一条是投降(要求学生翻译:“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按”:停止使用。“束”:收起。“兵”:武器。“甲”:铠甲。“北面”:面向北。古代皇帝南
18、面而坐,臣子北面而朝。这里指投降)。接着抓住孙权的矛盾心理“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警告他“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最后,把刘备比作“守义不辱”的壮士田横,不愿处在曹操之下,从而使孙权勃然大怒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指名学生讲解这一句。)由此可见,诸葛亮的激将法,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3、诸葛亮怎样分析敌我双方的力量的? 明确:刘备虽败但实力犹存。(“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曹有三大弱点;一、远来疲敝,强弩之末,必蹶(挫败)上将军。(要求学生讲解“ 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句)二、北方之人不习水战。三、荆州之民心不服曹操。(要学生翻译:“又荆州之
19、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4、诸葛亮预见的战争结局是什么? 明确:孙权与刘备“协规同力,破操必矣”。此后是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讲解“鼎足之形成矣”句。) 5、诸葛亮游说的结果是什么? 明确:“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这一句承上启下,为下文波澜突起的事态过渡。) 6、小结:这一节写诸葛亮出使东吴,精辟地分析了形势,针对孙权的犹豫心理采用激将法攻心,坚定了孙权联刘抗曹的决心,使孙刘联盟得到进一步的酝酿。这一段表现了诸葛亮出色的外交、军事才能。 七、讲读第3段。 学生朗读并试译这一段,教师纠正、补充,然后研讨问题。 1、曹操遗(wei)权书的内容是什么?其用意何在? 明确:一、强调自己
20、奉天子之命讨伐有罪的人(“奉辞伐罪”);二、强调声势浩大,势不可挡(“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麾,旗帜,代军队;束手,捆起手来,意即投降。);三、威胁挑战(“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正要和将军在东吴会战。)这是一封带有恫吓、威胁的战书,其用意是给东吴施加压力,威胁其投降。这种信也暴露了曹操骄横不可一世的态度。古人云:“骄兵必败。”由此伏下了曹操必败的根源。 2、曹操的战书在孙权部下产生了哪些反应? 明确:“权以(之)示群下,莫不响震(震动)失色。”反应极其强烈,由此可见。主和派的首领长史张昭认为“势力众寡”,极力主张“迎之”(投降)。主战的鲁肃却“独不言”,一个“独”字既突出了他的
21、主战态度,又反映了投降派一片吵嚷的会场情况。 3、鲁肃怎样说服孙权主战的? 明确:一是选择适当的时机,待“权起更衣”时,才“追于(到)宇(屋檐)下”,向孙权进言,这样既可以避开主和派的围攻,又能显示自己的诚心。二是站在孙权的立场上,为孙权着想,使孙权容易接受自己的意见。(要求学生讲析鲁肃的一段话,这段话采用对比手法,设身处地,情辞十分恳切。)结果是使孙权叹息“诸人持议,甚失孤望”,而称赞鲁肃能“廓开(阐明)大计,正与孤同”。 4、小结:这一节写孙权内部主降派和主战派的斗争,孙权经鲁肃的说服,同意主战。这一段写得富于戏剧性,而人物形象又各具个性特点,如曹操的骄横;张昭的投降嘴脸,因“曹公”一词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赤壁之战 小学 年级 语文 精选 公开 教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