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教育理论之花绽放语文教学枝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生活教育理论之花绽放语文教学枝头.docx(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让生活教育理论之花绽放语文教学枝头让生活教育理论之花绽放语文教学枝头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精华,这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与日常生活是紧密联系的。诚然,语文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传统语文教学忽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特点,使得语文教学高高在上,不够“接地气”,因此,有必要让语文教学落地。我们要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让生活走进课堂,让生活教育的理论之花绽放在语文教学枝头,进而形成语文课堂教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态势,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这为广大语文教师指引了方向,语文教学必须“接地气”,走生活化的语文教学之路,将
2、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真正与语文教学紧紧融合到一起,从生活里挖掘属于语文教学的内容,让学生在生活的体验中习得知识,实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让语文教学回归真实的生活中。 一、日常语文教学对语文学科的片面认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在教学实践中很多语文教师认识不免片面: 第一,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过于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而对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重视不足,导致中学语文教学片面强调语文知识的传授,课堂成了知识输送的阵地,死板一块,语文课堂教学失去了应有的活力,根本不关注学生在语文习得过程中的精神愉悦。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更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人文情感
3、等等。关起门来教书的现象,对学生多种素质的培养和协调发展是不利的,学生终究要走向社会生活。 第二,教材只是例子,而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唯教材是从,过分依赖现有的语文教材,缺少主观能动性,没能很好将学生、生活、教材、课堂等联系起来,完全违背教材编写者的意图。语文教学远离学生的生活,学生只从语文教材中获得属于语文的知识,本应该多样的语文习得的过程变得单调乏味,严重抑制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更别说学习知识是为了运用到生活中。 第三,语文是一个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特点的学科,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广泛联系的,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的影子,语文中处处有生活的痕迹,而我们的语文课堂将生活与学习割裂了,语文习得的
4、空间很窄。语文教学脱离社会,如学生走向社会参加实践的活动比较少,即使有,也只是课内进行模拟,离真实活动场景还比较远,只是理想的状态,如果情形变化了,该如何应对呢。离开生活教语文,这无疑会影响学生未来走向社会的适应能力,不少大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社会的教训还不应该吸取吗? 二、语文教学要以生活为圆心展开 首先,语文本从生活走来。语文的内涵丰富,无论是涉及的学科知识,还是其所承载的内容,都与生活密切关联,所以语文教学离不了生活,要以生活为圆心展开,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思想无疑给了我们方向。生活将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源源不断的动力所在,与生活相衔接的语文教学课堂,一定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教学中如
5、果唯教材是从,过分依赖现有的语文教材,缺少主观能动性,不想方设法搭建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的立交桥,久而久之语文教学就会迈入死胡同,这严重不符合语文的学科特点。 其次,语文教学的确离不开生活。语文学科的一些特性和其课程目标,决定了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教材内容是以生活为底子的,哪怕是一篇文章、一个活动都来自生活,是社会生活直接或间接的反映。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功利思想的膨胀让语文教学也陷入应试教育的怪圈,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只为能在考场大显身手,语文教学与社会严重脱节。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将语文教学融入到社会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学习语文,获得语文知识和熏陶情感。
6、再次,语文教学的价值追求是为了习得并在生活中运用。“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之根。”1语文教学要服务于学生对未来生活的展望。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不仅教给学生知识,还要育健康人,使其更加健康快乐的生活。因此,初中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利用所获得的知识与能力以及情感去丰富自己生活、改造自己的生活,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三、让生活教育的理论之花绽放语文教学枝头 (一)让社会生活成为课堂教学的源头活水 生活不仅可以充实初中语文教学的内容,而且可以让语文课堂更有活力。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进一步解放教学思想,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不再唯
7、教材是从,不再过分依赖现有的语文教材,而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善于以语文教材为模板进行发散,将社会生活中与语文教学互为联系的素材有机融合,整合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将枯燥的文本还原到生活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这是一篇最具个性的写景散文,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去阅读文本、观察生活,感受作者筆下关于济南的冬天的美景,还要能够结合文本揣摩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细腻而丰富的感情,如果没有体验,一切情感揣摩都是虚无的空中楼阁。因此,语文教师要充分将生活化的素材及时充实到课堂教学中,以引导学生从关注课堂的文本学习拓展到关注生活。 (二)让社会实践活动常常走进语文教
8、学 生活是重要的丰富的教育资源,生活无时不变,生活无时不含教育的意义。当然,语文教学不等于课堂教学,语文教学要有大环境意识,因此,教师必须解放教学思想,跳出陈旧的思维,让社会生活走进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获取知识、应用知识、检验知识,为学生后天的发展提供丰厚的借鉴。 教师要积极组织并开展学生的实践活动,这不仅能增长学生的知识,还能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修养,教学也必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本命年的回想时,可以组织一次关于当地民俗风情的专题调查,引导学生对身边的民俗风情多观察、多了解。在我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让学生对所在农村地区的各种节日、活动等仪式进行观察了解,然后
9、用精彩的语言描述过程,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让抽象语文内容在实践活动中体验 初中阶段,初中生语文知识的积累虽然有了极大的扩展,但是生活阅历较少,情感简单,阅读能力较弱。因此,对于抽象性的语文内容,学生很难领悟。故不能仅仅停留在抽象的说教上,“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很多时候需要学生亲身实践,这样可以避免“纸上谈兵”、空对空,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中更加有效。 例如,在作文教学中,学生对点题、照应、铺垫等等写作手法理解起来是有些抽象,如果臆想仅仅凭借课堂几句讲解就能奏效,恐怕不现实,所以必须在写作操练中感悟,才能更好的理解与掌握。为此,我们要积极构建实践性的教学环境,可以在写作前让学生多看看别人怎么运用,有一个初步的感悟,再进行写作实践,在有序的实践中理解把握不同的写作手法。再如在枣核的教学中,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爱国的情感,在课堂文本教学之后,我可以趁热打铁,带领学生到展览馆、规划馆等社会公益机构参观感受我们生活的巨大变化,学生亲自走走看看,可以在无形的熏陶中获取知识,丰富情感、提升修养。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准确把握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将现实生活与初中语文教学联姻,让生活教育的理论之花绽放在初中语文教学枝头,探索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途径,努力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4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