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七年级语文上册《17-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新人教版.doc
《2019年七年级语文上册《17-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新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七年级语文上册《17-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新人教版.doc(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19年七年级语文上册17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条理清楚地复述故事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3、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激励学生树立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和勇敢精神。教学内容:学会自读课文,通过复述故事感知文章内容,研读“脱险”部分一、 导入新课 心理学家做过一次实验:将一只饥饿的鳄鱼和一些小鱼放在水族箱的两端,中间用透明的玻璃板隔开。刚开始,鳄鱼毫不犹豫地向小鱼发动进攻,它失败了,但毫不气馁;接着,它又向小鱼发动了更猛烈的进攻,它又失败了,并且受了重伤;它还要攻击。第三次,第四次多次进攻无望后,它
2、不再进攻。这个时候,心理学家将挡板拿开,鳄鱼仍然一动不动,它只是无望地看着小鱼在它的眼皮底下悠闲地游来游去,放弃了继续的努力,最终活活饿死了。大家听了这个故事有何感想呢?二、 检查生字词 三、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 请大家用5分钟的时间认真默读课文。2、 检查默读效果。请大家合上书,根据课文内容抢答下列问题。(1) 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费城)(2)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3) 爬悬崖的一共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哪两个?(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子;内德、杰利)(4)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约20米高;约7米)3、请同学们复述故事情节。师:他说的很好!其实,如果,
3、老师一开始就要大家复述课文,很多同学可能不会这样熟练地说出。现在,这么长的一篇文章,老师利用文中父亲教儿子的方法,一步步分解,最后完成。多么容易啊!在复述故事的时候,我们就要这样,先抓主要的人物与事件,再配上时间地点等具体的东西。大家完成的很好,我们感谢作者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好的“化整为零”的好方法!四、重点研读“脱险”部分10min师:在复述过程中,我们可看出文章可分为冒险和脱险两部分情节,那文章重点是要写哪部分呢:明确:脱险师:好,那下面我们就来重点研读“脱险”部分。请大家思考:“我”爬下悬崖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是怎样的?作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前后两次啜泣感情一样吗?动作心理哭信心全无移、伸
4、、探、踩有了信心又照着做信心大增移动、爬下、啜泣巨大的成就感啜泣:前者是害怕,后者是百感交集五、研讨主旨1、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明确:联系结尾的议论语言,题目含意可以这样理解: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2、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明确: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个一个地克服,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六多角度阅读1.从上节课我们的研读中,我们知道,课文讲述的只是一件小事,但它在莫顿亨特先生脑海中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看文
5、中这句话“时隔五十七年,可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得到”。为什么作者会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呢?(1)畅所欲言。(因为它惊险,因为它带给我人生的启示)(2)通过这次历险“我”得到了怎样的启示呢? 【明确最后一段】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3)生齐读最后一段2.正是因为这次爬悬崖经历,使作者产生了这样巨大的成就感,获得了宝贵的人生经历,这让作者”终生不忘。那下面我们来看段资料。(投影)【1945年1月,在英国某空军基地,一名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一辆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
6、成任务,想象着飞机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第二天,他驾驶着飞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当飞机上升到两万五千米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只要在地面无线电的指挥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到达荷兰。这个,不难做到。 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就这样,飞了一程又一程。终于完成了任务。事后他接受奖励时说:我之所以能够完成任务,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师:大家说说看,这则资料里的他是谁呢?对了,这个人就是莫顿亨特,刚才投影这个故事是走一步,再走一步原文的前半部分(选入教材时做了删减)。作者在这段资料里提
7、到小时候的一段经历,其实就是课文中攀爬悬崖的一段经历。一位65岁的老人,写少年时期在悬崖上这么一次经历,对于我们而言,应该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可以有更多的体会。那现在就请大家设想一下,如果文中的“我”在顺利完成任务,接受奖励时,有记者要他回过头来总结这段回忆,说说他心底最感谢的人是谁,他会感谢谁呢?(1) 生小组讨论(2) 学生可能说的观点是:【A】感谢父亲,是父亲在关键时刻鼓励“我”战胜了困难,而且是引导“我”凭借自己的力量去战胜困难,没有代替“我”去解决。(a)父亲是怎样救“我”脱险的呢?谁能具体说说?(b)父亲为什么不直接孩子抱下来?他不怕孩子失足吗?(c)从中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v
8、 镇定的人、温和的人、能安慰孩子的人、能给孩子出主意的人、让孩子自己战胜恐惧的人 (板书)(d)如果是母亲来的话,她又会怎样做?你能想象一下吗?【B】感谢自己,因为“我”在父亲的鼓励下,最终勇敢地迈出了关键性的第一步,这样“我”才能一步一步走下悬崖。【C】感谢“我”的小伙伴,要不是他们把“我”带上悬崖,“我”也不会有这次难忘的经历。师生共同认定:当时“我”肯定不会感谢小伙伴,但当“我”成年之后回过头来思考,还是会感谢生活带给“我”的磨难的。正因为小伙伴带“我”上了悬崖,又扔下“我”不管,使“我”有了这次难忘的经历,在其中获得了受益终生的启示,并指导了“我”今后的人生道路,所以说“我”应该感谢小
9、伙伴【D】感谢杰利。他不放心我,并把我的情况告知父亲,带父亲来救我。杰利算是“我”真正的朋友吗?朋友不是应该患难与共,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吗?他为什么抛下我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你能揣摩一下他当时的心理吗?好,大家的发言都很精彩。从大家精彩发言中,我们发现,对同一个问题,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就会有不同的观点。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的老师对达芬奇谈自己画蛋的体会,他说:“即使是同一只蛋,只要变换一下角度,形状便立即不同了。” 我国宋代伟大诗人苏轼也谈过类似的体会,他仔细观察过庐山,然后作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两则材料告诉我们,无论绘画还是观景,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7-走一步-再走一步 2019 年级 语文 上册 17 一步 教案 新人 doc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