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秋)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三峡》教案-语文版.doc
《2019-2020年(秋)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三峡》教案-语文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年(秋)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三峡》教案-语文版.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19-2020年(秋)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三峡教案 语文版1教学目标 1、节奏分明地朗读课文,疏通文章大意,并能当堂成诵。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3、展开想象,体味文章意境。4、体会作者对三峡独特美的欣赏之情。2学情分析 三峡是人教八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它是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中的名篇。因其文质兼美,广为传诵,历来是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的重点篇目。文章以凝炼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长江三峡雄伟壮丽的奇景。作者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进行了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1
2、50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眼底。此文文质兼美,不但能加强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学生学习此文,首先遇到的问题不是对文言词的理解掌握,而是能否做到投入情感地体会出三峡的美(农村学生,平时活动范围有限,更谈不上游历名山大川,没有这种切身的感受);其次在于对景象的意韵把握;第三在于对文言词语的准确理解。目前,不少同学只局限于“考试”,把对古文的学习当成一项为了完成考试而不得不学的任务。对古文的美少有感知。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展开想象,品味语言。2、品读课文,感受三峡的独特美。教学难点:1、疏通文意,理解重点实词。2、品析语言,感受
3、意境。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目标 1、节奏分明地朗读课文,疏通文章大意,并能当堂成诵。2、积累文言实虚词。3、了解作者郦道元及水经注。4.1.2学时重点 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展开想象,品味语言。4.1.3学时难点 疏通文意,理解重点实词。4.1.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语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过这么一件事,一个外国朋友曾经问他说:“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同学们猜余先生这么回答?(学生齐答“三峡”)对,三峡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下面我们就通过课文的学习来领略一下。活动2【讲授】学生查资料,了解下列内容: (1)、了解作者。(略,
4、可参看课下注释)(2)、了解水经及水经注。参考:水经是记述我国河流水道的一部专著,相传为晋人郭璞所作,书中列举大小水道137条,但内容都很简略。水经注是郦道元给水经所作的注文,较详细,介绍了1252条河流,注中除记载水道变迁沿革外,还记述了两岸的山陵城邑,风土人情,珍物异事等。不仅是一部地理专著,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这一部分可用幻灯片展出)活动3【活动】学生说出在预习中的疑点或见解。 学生说出自己在预习课文中的发现、疑惑或者见解。活动4【练习】学生阅读课文,小组内结合,讨论、交流,完成下列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阙( qu ) 叠嶂( zhng )曦月( x) 襄陵( xing )素
5、湍( tun )攫巘( yn ) 属引(zh ) 哀转(zhun )(2)、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阙”通“缺”,缺口。 )沿泝阻绝。(“泝”通“溯” ,逆流而上。 )(3)、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 今义: 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或者)至于夏水襄陵。(古义:至,动词,到;于,介词。 今义: 常连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空谷传响。(古义:回声。 今义:响声,声音。 )(4)、解释下列活用词: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动词用作名词,奔驰的快马。)素湍绿潭。(形容词用作名词,急流。)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朝”“暮”都是名词,表时间,这里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峡 2019 2020 年级 语文 上册 第六 单元 23 教案 语文版 doc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