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新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新人教版.doc(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4单元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新人教版文本分析:本文是作者在被暸望周刊授予“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时的一篇发言稿,丁肇中在这篇演讲中,以一个科学家的身份,对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了反思,提倡要以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去探求未知的世界。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词,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含义。2、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篇章结构;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3、归纳课文的中心论点,学习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4、培养动手操作的实验意识,树立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重点、难点:重点: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难点:理解文章运
2、用的论证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格:推究。致:获得。礼记大学:“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意谓只有推究事物,方能获得事物的知识。所谓格物致知精神就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有想象力、有计划、客观地探索事物的精神。(二)作者简介丁肇中,1936年出生,美国实验物理学家。祖籍山东省日照市,华裔美国人,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曾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曾发现一种新的基本粒子,并以和自己中文姓氏“丁”类似的英文字母“J”将那种新粒
3、子命名为“J粒子”。(三)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课文。1读一读,写一写。肇(zho) 华裔(y) 论语(ln) 儒家(r)埋没(m) 彷徨(png)(hung) 袖手旁观(xi) 不知所措(cu)2理解词语。格物致知: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不知所措:不知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四)探究学习:1. 文章的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2. 理清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1段),概括交代演讲内容: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第二部分(第212段),论述“应有格物致
4、知精神”。(第2段):“格物致知”的出处和意义。(第35段):中国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第612段):实验精神(真正的格物致知)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第三部分:(第13段)得出结论:希望人们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使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3. 问题探讨:(1)“格物致知”在大学里早已提到,这种精神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是否得到了大力发扬?为什么?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即自然科学的实验精神。以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为例。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己”,而不是去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是不能适用于
5、现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的。(举例论证)原因是: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2)实验精神(“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很重要?应该怎样进行实验?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性的清谈就可求到的。(你能举一些例子吗?)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索。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3)格物致知精神仅仅只是应用于自然科学研究吗?怎样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格物致知精神不论在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都不可缺少。第一,寻
6、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有计划的探索。(4)我们为什么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这是由传统的中国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这是被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的过程证明的;这也是应对如今的世界环境所不可缺少的。(5)为了论证观点,作者举了哪些事例?这些事例之间有什么关系?作者举了王阳明的事例、一种竹子的实验、作者本人的经历。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己”,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的。举一种竹子的实验意在说明实验的重要和如何开展实验。举自己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
7、而轻视实践,偏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这一观点。这些事例,彼此联系,互相对比。(6)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其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像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四)拓展学习: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应克服只空想只动脑而不动手的学习习惯;克服想当然的毛病,培养“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探究精神。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并且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大胆尝试,做你自己认为最正确的事。丁肇中议论文知识积累:论点是作者所要证明的观点,即作者对事物或问题的看法、主张、见解或态度。通常一篇议论文只有
8、一个论点,即中心论点。有些议论文除了有一个中心论点外,还有若干分论点,这些分论点从属于中心论点,是中心论点的分支。论点必须是一个明确或正确的判断,在形式上一般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论点在文章中的位置没有一定的限制。也有些文章对论点的表述不很集中,这就要用明确的语句把它概括出来。论点要正确、新颖、有意义。论据是议论文中说明论点的根据,是议论文的基础。可分为两类:(一)理论论据,即用人们所共知的普遍道理或理论权威、经典论述作根据。(二)事实论据,即用具体可靠的事实(包括数据)来作根据。论据应可靠、充分有力,与论点有内在的逻辑联系。论证是议论文中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和过程,是达到论点与论据相统一的桥
9、梁,通过理论,揭示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内在联系。三者紧密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论证过程。论证的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有的驳论文中还采用了归纳法等。(五)课后作业:(答题时间:30分钟)【基础知识训练】1. 解释词语,给划线字注音。汲()取:推敲:根深蒂()固:孜孜()不倦:锲()而不舍:不言而喻:一事无成:2. 填空:“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这“四书”指的是_、_、_、_。3.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格物”一词的含义是()A. 合格的事物B. 推究事物的道理C. 探讨自己D. 追求最高理想4. 选词填空。(1)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吸收
10、、学习)知识,使自己(学识、学问、才学)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造、创意、创造性)。(2)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材料、素材、原始材料),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创造力、创新)。5. 下面诗句与课文题目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表达的意思相同的一句是()A.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B.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C.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D.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6. 阅读文段,完成题目: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2019 2020 学年 九年级 语文 上册 单元 14 应有 格物致知 精神 教案 新人 doc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13028601.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