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月亮上的足迹》教案(新人教版.doc
《2019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月亮上的足迹》教案(新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月亮上的足迹》教案(新人教版.doc(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19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月亮上的足迹教案(新人教版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观测、畅谈、里程碑、昂首挺立、一叶孤舟、遥遥在望”等词语。2.了解宇航和月球的科学知识,理解人类登月成功的伟大意义。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2.训练学生快速阅读,并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内容要点。3. 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德育目标1.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学习敢于探索的精神,体会作者蕴涵在字里行间的对登月成功的喜悦之情。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教学重点:分析登月事件的全过程及伟大意义,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教学难点:对登月技术的理解;用简
2、练的语句概括登月的四个阶段。教学方法1.快速阅读法。本文是一篇饶有兴趣的科普小品,以明晰的时间线索将登月的全过程叙述得清楚明白、生动形象。先让学生较快速度地默读,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再用简洁的语句梳理概括内容要点。2.延伸拓展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就关于报道人类登月的文章如自读课本中的登陆月球进行对比阅读,充实有关细节,培养探索太空的兴趣。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及胶片、月球地貌的图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纪实报道。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月全过程的惊心动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以及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美。文章所记叙的准备
3、、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教学过程教学要点训练学生快速默读文章,用圈点勾画和记录摘要获取要点信息、概括课文内容。分析文章表现手法,如恰当的描述、叙述中有议论等。利用课堂实践活动,了解现代科技的发展和探索月球的奥秘。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一:(多媒体显示月球地貌、宇宙飞船探访太空的的资料)(教师简要解说图片内容)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珍贵的资料是怎么得来的吗?对,是宇航员登上月球后拍摄的。那么,你们想了解人类成功地踏上月球的全过程吗?让我们一起学
4、习朱长超的月亮上的足迹。(板书课题、作者)设计二:(多媒体播放一段人类探访月球的短片)我们刚才看到的是人类探访月球的全过程,那么作者朱长超是怎样用手中的笔记录这一段真实历程的呢?今天让我们与航天英雄一起,去感受1969年那惊心动魄的一刻设计三:(背景音乐:贝多芬的月光曲、阿炳的二泉映月)同学们,“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伴着这熟悉的儿歌,我们不知不觉中走过了孩提时代,的确,如洗的碧空、如盘的圆月有着太多的光彩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丰富的内蕴尽在神话传说、文章词赋、民风民俗之中。长舒广袖的寂寞嫦娥、吴刚砍伐月桂的坎坎之声,无不诱惑人们去设想月球上的情形,奇妙的幻想终于在1969年
5、的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伴着阿波罗11号”太空雄鹰而展翅飞落月球,今天,让我们在朱长超的引领下去重温那一刻。(板书文题、作者)设计四: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和月亮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吗?对,是38万公里,真是可望而不可即呀,古往今来,人们仰望天上的明月,总会引起无穷的遐想,幻想有朝一日能飞上月宫。如今,幻想已经变为现实,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神往以久的月球。现在,就让我们与航天英雄一起,去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刻吧设计五:同学们,自古以来,人们赋予月亮各种文化意义,许多民族都有关于月亮的文章诗赋、对联、谜语、音乐、绘画等,你能说出有关月亮的古诗词吗?例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6、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潜:归田园居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二、快速阅读,概括要点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要求集中注意力默读,不回视。阅读中,勾画出下列字词,并利用工具书掌握其读音和意义。投影:(1)观测:观察并测量(天文、地理、气象、方向等)。(2)畅谈():尽情地谈。(3)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
7、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4)昂首挺立:仰着头笔直地立着。(5)遥遥在望:形容远远地可以看到。(6)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即:靠近、接触。2.本文是一篇科普小品,真实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在文中筛选圈点出表示时间的短语,思考:(1) 默读课文,概括每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明确:地球和月亮的距离可望而不可即。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树起了宇航事业的一块新的里程碑njj00169_0093_1。“土星5号”火箭准备发射。三名宇航员进入指令舱。“阿波罗11号”飞船发射后进入预定的轨道。“阿波罗11号”飞船进入登月轨道。三名宇航员进入梦乡休息。
8、“阿波罗11号”飞船到达离月球28000公里的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点。登月舱和飞船脱离,登月舱开始降落。登月舱降落在月球上。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先后来到了月面。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马上在月面上紧张的工作。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从月球返回登月舱内。登月舱和“阿波罗11号”飞船对接成功。登月舱被甩在太空。“阿波罗11号”飞船准确地溅落在预定海域,对人类第一次踏上了月球的总结三位宇航员畅谈登月的感受。阿姆斯特朗谈登月的意义。(2)文章的叙述重点及中心意思是什么?叙述重点是“登月”,其他材料的叙述都是为登月所做的准备以及登月成功后的情况。中心意思:本文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年月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
9、指出这次登月是人类跨出探索太空的重要一步,为宇航事业树起一块新的里程碑,是人类的一次一巨大飞跃。(3)登月的全过程按时间发展和空间位置可以分为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用示意图标示飞船向月球进军的行程(注明时间、距离、速度等)。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登月的全过程可分四个阶段:升空准备(3、4)升空前的气氛、登机。 飞向月球(59)检查、点火、升空、飞行。 登月成功(1015)登月、在月球上工作、登上飞船。 返回地球(1620)起飞、归航、回到地球、畅谈感受。 (4)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登月的全过程的呢?明确:按时间顺序展开叙述的。明晰的时间线索使读者比较详细地了解登月的具体时间
10、,也增强了事件的生动性。(5)找出有关表示时间的词语并指出相应事件。明确:1969年7月16日早,“土星5号”火箭准备发射。发射后2分42秒,第一级火箭自动脱落。离地9分5秒,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飞船进入预定的轨道。发射后13小时30分,宇航员开始进入梦乡。19日晚上8点33分,飞船飞过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点。19日晚上9点32分,地面呼叫,飞船减速,准备登月。7月20日上午7点32分,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换乘登月舱。7月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登月舱平稳地降落在月球上。21日上午11点39分,登月舱打开了舱门。11点51分,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了月球。7月21日11点56分20
11、秒,奥尔德林也来到了月面。(三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7月21日14点,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从月球返回登月舱内。7月22日0点15分,登月舱升空,离开月球进入预定轨道。22日上午6点35分,登月舱与“阿波罗11号”飞船对接成功。25日凌晨1点35分8秒,“阿波罗11号”飞船以合适的角度进入地球大气层。1969年9月16日,三位宇航员畅谈登月的感受。3.指名学生详细复述事件过程,要求说出具体细节,其余学生补充遗漏的情节。4.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些事?在文中标记出来。教师明确: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下列几件事:(1)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2)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3)树立登月纪念碑;(4)安装电视摄
12、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测;(5)插上美国的星条旗;(6) 与美国总统尼克松进行通话等。5.朗读课文的12语段对登月事件及意义的概说,根据文章语言环境的提示,筛选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要素。学生回答,教师明确:1969年7月16日,美国佛罗里达半岛中部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6.精彩朗读并背诵文章最后一段阿姆斯特朗评价登月意义的话。7.师生共同归结课文思路:文章采用“概括评说”的结构方式:(板书)第一部分:概说登月事件及其意义。第二部分:评说登月全过程。第一阶段:起飞第二阶段:进军第三阶段:登月第四阶段:返航第三部分:再次强调登月事件的伟
13、大意义。8.想像训练:根据情况提示,展开想像,口头描述一个片断。你驾驶着一艘宇宙飞船,在茫茫的太空中寻找外星生命。你离开地球已经好几天了。这时,透过舷窗,你看到一个美丽的蓝色星球三、精读课文,研讨细节1.请一名同学朗读课文的第5、11语段,其他同学在课本上标记出含有数字的语句,思考:作者比较详细地列举一系列数字的作用是什么?教师明确:富有吸引力的数字如“阿波罗11号”飞船的高度为2650公里,速度为每秒7.67公里;21日上午11点39分,登月舱打开了舱门;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等。因为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对数字的精确度要求非常高,这些数字主要是为了体现本文的准确性
14、、科学性、真实性,体现记实报道的特点,同时可以帮助读者增加知识。2. 找出文中议论性的句子,并说明其作用。明确:(表明观点或看法的句子即为议论性句子,具体句子略。)作用:起画龙点睛、深化理解的作用。结合课文第4语段中的议论性语句和投影显示的内容讨论:为什么说人类第一次登月“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投影:(1)这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们从飞般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踏上月球的第一步,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它显示了人类卓越的聪明才智,表明了人类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开创了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新纪元,这意义就非同小
15、可,因此说这是巨大的飞跃。“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这句话阐述的是事实,而“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则是对未来的希望。(2)2122世纪,人类将移民月球,建立月球村。月球村将利用太阳能取暖,利用月球上发现的水生产蔬菜、粮食,建立各种生活设施。月球村的重要任务是开采氦3并运回地球,并利用这一热能源发电,供应全地球所需电能。人类还将开发地球人拜访月球村的旅游业。3.作者以平实的语言记录登月的过程,尽管没有过多的议论抒情,但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举出片断说明。明确: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对宇航员的赞叹。如流露在登月纪念碑文中的胜利、豪迈之情。四、课堂
16、小结人类第一次成功地探访月球转眼间已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回眸历史,重温经典,在叹服人类用聪明才智谱写壮举的同时,月球的神秘仍然吸引着人类探索的脚步,精彩神话的创造就孕育在这坚实的探索之中,我们有理由相信月球村的梦想在不久的将来会变成鲜活的现实,让我们共同祈祝人类未来更美好。五、课堂练习阅读文段,完成14题。投影:阿波罗11号太空船首次登陆月球的刹那,的确令人叹为观止。但太空船得先摆脱地球强大的引力,才能飞往月球。因此刚发射的几分钟,也就是整个航程一开始的若干公里之内,是最艰难的时刻,所费的力量往往超过往后的几十万公里。习惯也是一样,它具有极大的“引力”,只是许多人不加注意或不肯承认罢了。要革除
17、因循苟且、缺乏耐心、吹毛求疵、自私自利等不良习性,缺乏意志力,不能大刀阔斧地改革,便难以竟全功。“起飞”需要极大的努力,然而一旦脱离重力的牵绊,就能达到理想的境地。1.从全文看,第一自然段关于太空船的叙述,是为了说明什么?利用文中的语句回答。2.第二自然段中的“习惯”具体是指什么?3.第二自然段中“起飞”的含义是什么?4.这篇短文的中心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参考答案:1.说明“起飞”需要极大的努力,然而一旦脱离重力的牵绊,就能达到理想的境地。2.具体指因循苟且、缺乏耐心、吹毛求疵、自私自利等不良习性。3.人们改变不良习惯的起始阶段。4.克服不良习惯(摆脱习惯的引力),就能到达理想的境界。
18、六、写作(任选其一)传说,登上月球的阿姆斯特朗,在和代号休斯敦的指挥中心联系时,突然吃惊地说:“这些东西大得惊人!天哪!简直难以置信,我要告诉你们,这里有其他宇宙飞船,它们排列在火山口的另一侧,他们在月球上,他们正在注视着我们”此时,电讯信号突然中断。阿姆斯特朗看到了什么?请发挥想象写一篇作文。1968年12月21日,美国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向月球发射了第一艘探测飞船,当这艘飞船进入月球轨道之后,宇航员在100公里高空用望远镜照相机拍摄了第一张月球背面照片。许多年后,人们在研究这些照片的时候意外发现,在火山口中有一个巨大的圆形物体,它十分规则,不像是自然之物,看上去好像正在着陆或起飞。假如你驾驶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月亮上的足迹 2019 年级 语文 上册 月亮 足迹 教案 新人 doc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