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总结 .docx
《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总结 .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总结 .doc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名师归纳总结训练心理学第一章 训练心理学概述学问点梳理1. 训练心理学的争论对象训练心理学是一门争论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训练学的交叉学科。2. 训练心理学的争论内容(1) 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同学 . 同学这一要素主要从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同学是训练心理学争论的主要范畴。老师教学内容 .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教学媒体 .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教学环境 .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2) 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
2、学习过程是训练心理学争论的核心内容)教学过程评判、反思过程3. 训练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可概括为总论、同学与学习心理、教学与老师心理。4. 训练心理学的作用训练心理学对训练实践具有描述、说明、猜测和掌握的作用。(1) 帮忙老师精确的明白问题(2) 为实际教学供应科学的理论指导(3) 帮忙老师猜测并干预同学的行为(4) 帮忙老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争论5,训练心理学的进展概况(1) 初创时期 20 世纪 20 岁月以前 (2) 进展时期( 20 世纪 20 岁月到 50 岁月末)(3) 成熟时期 20 世纪 60 岁月到 70 岁月末 (4) 完善时期 20 世纪 80 岁月以后 布鲁纳在 1994 年
3、精辟的总结了训练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表现在主动性争论,反思性争论,合作性争论, 社会文化性争论中。我国的训练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l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训练心理学教科书。重点难点提示训练心理学的争论对象、主要内容以及进展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本章的重点。其次章中同学的心理进展与训练学问点梳理1. 心理进展的含义所谓心理进展, 是指个体从诞生、 成熟、 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争论说明, 同学心理的进展有四个基本特点: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次序性、不平稳性、差异性。我国心理学家通常将个体的心理进展划分为8 个阶段。即:乳儿期 0 1 岁 。婴儿期
4、1 3 岁。幼儿期 3 6、7 岁 。童年期 6 、7 岁 ll 、12 岁 。少年期 11 、l2 岁 l4 、15 岁 。青年期 14 、 1 5 岁 25 岁 。成年期 25 65 岁 。老年期 35岁以后 。2. 青少年心理进展的阶段特点少年期是指 11、12 岁到 l4 、l5 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中学阶段,具有半成熟、半稚嫩的特点。青年期指l4 、15 岁至 l 7 、18 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可编辑资料 - - - 欢迎下载精品名师归纳总结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3. 中同学心理进展的训练含义(1) 关于学习
5、预备 . 学习预备是指同学原有的学问水平或心理进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同学在学习新学问时,那些促进或阻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进展的水平和特点。(2) 关于关键期 .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殊敏锐。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其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4. 皮亚杰的认知进展阶段理论(1) 感知运动阶段 0 2 岁 . 这一阶段儿重的认知进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2) 前运算阶段 2 7 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头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但思维仍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3) 具体运算阶段 7 儿岁 .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抽
6、象概念,思维町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规律推理。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4) 形式运算阶段 11 15 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靠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具备的特点有五方面:命题之间的关系假设一演绎推理抽象规律思维可逆与补偿思维的敏捷性5. 认知进展与教学的关系1 认知进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2教学促进同学的认知进展3关于最近进展区前苏联的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现有水平和即将达到的进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进展区。教学应适应最近进展区,从而走在进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过最近进展区而达到新的进展水平。6. 中同学的人格
7、的进展人格又称个性,是指打算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固区分的综合心理特点。(1) 埃里克森人格的进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人格进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进展必需经受八个次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训练的时期。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 1.5 岁自主感对耻辱感与怀疑感2 3 岁主动感对内疚感4 5 岁勤奋感对自卑感6 11 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纷乱12 18 岁(2) 影响人格进展的社会因素人格的进展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家庭教养模式、学校训练、同辈群体都会影响人格的进展。7. 自我意识的进展(1) 自我意识的含义 .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四周事物的关
8、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一是自我熟悉。二是自我体验。三是自我监控。(2) 自我意识的进展个体自我意识的进展经受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状。儿童在 3 岁以后,自我意识的进展进入会自我阶段。心理自我是在青春期开头进展和形成的。8. 同学的认知差异及其训练含义(1) 认知方式差异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特殊而稳固的风格。同学间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深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型等方面。(2) 智力差异世界上最闻名的智力气表是斯坦福一比纳量表 简称 s B 量表
9、。该量表最初由法国人比纳和西蒙于1905 年编制,后来由斯坦福高校的推盂做了多次修订。智力测验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智商,简称IQ.IQ智力年龄 MA/实际年龄 CAX100%智力是个体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体智力的进展存在明显的差异,包括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可编辑资料 - - - 欢迎下载精品名师归纳总结(3) 认知差异的训练含义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同学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同学的学习方式。第一,应当创设适应同学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其次,采纳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最终,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9同学的性格差异及其训练含义
10、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是人格的核心。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特点差异和性格类型差异两个方面。关于性格特点差异, 一般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的:一是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点,二是性格的理智特点,三是性格的心情特点,四是性格的意志特点。性格类型是指在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点的特殊结合,分为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型和服从型。性格会影响同学的学习方式,作为动力因素而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影响同学对学习内容的挑选,仍会影响同学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重点难点提示 . 重点:心理进展的含义、皮亚杰的认知进展阶段理论、最近进展区的概念、埃里克森
11、人格进展理论以及中同学自我意识特点. 难点:中同学的认知差异,性格差异及相应的训练意义。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学问点梳理1. 学习的实质与特性同学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方案、有组织、有系统的进行的, 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存的文化科学学问、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其学习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学问、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把握。二是问题解决才能和制造性的进展。三是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育。2. 学习的一般分类(1) 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加涅把学习分成八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章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2
12、)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加涅后来进一步提出了五种学习结果,把它们看做是五种学习类型。分别是:聪明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3) 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我国训练心理学家把同学的学习分为学问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三类。3. 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说桑代克是现代训练心理学的奠基人。他把人和动物的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认为这种联结的形成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削减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往复过程习得的。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包括成效律、练习律、预备律。4.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1) 获得与消退(2) 刺激泛化与分化 . 刺激分化, 指的是通过挑选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
13、条件刺激与和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的行为。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互补的过程,泛化是对事物的相像性的反应,分化就是对事物 的差异性的反应。可编辑资料 - - - 欢迎下载精品名师归纳总结5.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 是经典条件作用的争论对象。而操作行为是有机体自发做m的随便反应 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1) 强化 . 强化有正强化 实施嘉奖 与负强化 撤消惩处 之分。(2) 躲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3) 消退 . 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假如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
14、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称为消退。(4) 惩处 . 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出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排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作惩处。6.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加涅认为,学习的模式是用来说明学习的结构与过程的,它对于懂得教学和教学过程,以及如何支配教学大事具有极大的应用意义。从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中可以看到,学习是同学与环境之问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过程是由一系列大事构成的。7. 苛勒的完形顿悟说.格式塔心理学家苛勒提出了完形顿悟说,其基本内容是:(1) 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2) 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8. 布鲁纳的认知一结构学习论布鲁纳主见学习的目的在于以
15、发觉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同学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他的理论常被称之为认知结构论或认知发觉说。(1) 学习观 . 学习的实质是主动的势成认知结构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判三个过程(2) 教学观 .教学的目的在于懂得学科的基本结构把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就动机原就【同学具有三种最基本的内在动机,即奇怪内驱力 即求知欲 、胜任内驱力 即胜利的欲望 和互惠内驱力】。结构原就。程序原就。强化原就。9.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1) 学习分类美国闻名认知训练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依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觉学习, 又依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学问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意
16、义的接受学习。(2) 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意义学习, 奥苏伯尔认为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学问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学习材料本身性质 客观条件 的影响, 也受学习者自身因素 主观条件 的影响。(3) 接受学习的实质与技术接受学习是在老师指导下, 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接受学习也是概念同化过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奥苏伯尔认为, 影响接受学习的关键因素是认知结构中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他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出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
17、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10.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当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1) 学问观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学问只是一种说明、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的被“革命”掉并随之显现新的假设。(2) 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是同学建构自己的学问的过程,同学不是被动的信息吸取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这种建构不行能由其他人代替。(3) 同学观教学不能无视同学的体会, 另起炉灶, 从外部装进新学问, 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学问体会作为新学问的生长点, 引导儿童从原有的学问体会中“生长”出新的学问体会。重点难点提示 . 重点:学习的类型、桑代克的尝试
18、一错误说、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苛勒的完形一顿悟说、布鲁纳的认知一结构学习沦、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难点: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可编辑资料 - - - 欢迎下载精品名师归纳总结第四章学习动机学问点梳理1. 学习动机的含义与结构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护已引起的学习活动, 并致使行为朝向肯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望,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的动机系统。(1) 学习需要与内驱力学习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意的心理状态。它的主观体验形式是: 学习者的学习望或学习意
19、向。(2) 学习期望与诱因学习期望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量。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意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学习期望是静态的,而诱因是动态的,它将静态的期望转换成为目标。所以,学习期望就其作用来说就是学习的诱因。2. 学习动机的种类依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分为高尚的与低级的动机。依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以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依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3学习动机与学习成效的关系学习动机与学习成效之间往往以学习行为为中介,只有把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成效三者放在一起加以考查,才能看出学
20、习动机与学习成效之间既一样又不一样的关系。4. 学习动机的理论(1) 强化理论(2) 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肯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自。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敬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在人的需要层次中,最基本的是生理需要。自我实现作为一种最高级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制造的需要。(3) 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的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他把个体的成就动机分成两类,一类是力求胜利的动机,另一类是防止失败的动机。(4) 成败归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
21、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固性归因和非稳固性归因,可掌握归因和不行掌握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缘由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才能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 机遇 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5) 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胜利的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定。这一概念由班拉拉最早提出。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并把强化分为三种:一是直接强化。二是替代性强化。三是自我强化。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体会。5. 学习动机的培育(1) 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成效的互动关系培育学习动机(
22、2) 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育学习动机6. 学习动机的激发(1)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示式教学(2) 依据作业难度恰当掌握动机水平(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成效的提高)(3)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当进行奖惩心理学争论说明,夸奖与嘉奖比批判与指责能更有效的激发同学的学习动机由于前者能使同学获得成就感,可编辑资料 - - - 欢迎下载精品名师归纳总结增强自信心。(4)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同学连续努力在同学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后,老师应指导同学进行成败归因。一方面, 要引导同学找出胜利或失败的真正缘由。 另一方面,老师也应依据每个同学过去一贯的成果的优劣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总结 教育 心理学 基础知识 总结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