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诗词五首》教学设计-语文版.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诗词五首》教学设计-语文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诗词五首》教学设计-语文版.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7课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语文版【教材分析】诗词五首是语文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包含五首古诗词。学习这五首古诗词,有利于学生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学情分析】本单元的五首古诗词,文字虽然浅显,但诗的主旨对于七年级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来讲,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补充一定的关于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作家作品以及诗词的背景。(二)过程与方法:1、进一步了解诗歌朗读的技巧,并运用朗读知识反复咏读五首诗歌。2、通过对诗歌语言的品味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三)情感态
2、度与价值观:体会古诗文的意境,加强对诗词主旨的理解。【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对诗歌语言的品味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体会古诗文的意境,加强对诗词主旨的理解【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指导朗读1、学生运用工具书,结合注释轻声朗读五首诗词。2、以次北固山下为例,简介古诗朗读停顿的两种划分方法。 (1)按音节划分: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按意义单位分: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小结:同一首诗,可以有不同的读法,我们现在读
3、古诗一般采用按意义单位停顿的读法。3、教师范读五首诗词,或放录音。学生在书上画出停顿,注意读准字音。车马喧(xun)见(jin)南山润如酥(s)塞(si)土燕脂(yn zhi)凝夜紫(z) 提携(xi)二、学习饮酒(一)导入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
4、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二)走近作者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
5、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三)整体感悟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2)补充饮酒的注释。喧:吵闹的声音。 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辨:说明。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3)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2、课文研讨。(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明确:这里
6、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
7、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3、欣赏品味。 (1)名句品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是写景名句。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2)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
8、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4、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惟独作者却是个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
9、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5、课堂小结。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三、 学习登幽州台歌(一) 走近作者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后重视,授麟台正字。后迁右拾遗
10、。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被株连下狱。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38岁科辞官还乡,后被县令段简迫害,冤死于狱中。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其诗标举汉魏风骨,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二) 背景简介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训,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遗万人作前驱以击适,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诗词五首 2019 2020 学年 年级 语文 下册 17 诗词 教学 设计 语文版 doc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