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微生物学》主要知识点-10第十章传染与免疫.pdf
《2022年《微生物学》主要知识点-10第十章传染与免疫.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微生物学》主要知识点-10第十章传染与免疫.pdf(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十章传染与免疫概论:病原微生物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 )或病原体(pathogen ) 寄生于生物机体并引起疾病的微生物。 传染 机体与病原体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而引起的病理过程 。病原体、宿主和环境是决定传染结局的三个因素。免疫 生物体能够辨认自我与非自我,对非我做出反应以保持自身稳定的动能。是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防御感染和维护机体完整性的重要手段。 免疫功能:免疫防御 (immunologic defence) ; 免疫稳定(immunologic homeostasis );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erveillance)。 免疫
2、: 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 immunity);特异性免疫 (specific immunity ) 。10.1 传染10.1.1 微生物的致病性1、细菌的致病性:致病菌能使宿主致病的细菌。非致病菌不能使宿主致病的细菌。条件致病菌( opportunistic pathogen)有些细菌在一般情况下不致病,但在某些条件改变的特殊情况下亦可致病。毒力(virulence)病原菌致病力的强弱。毒力的基础: 侵袭力(invasiveness ):病原菌突破宿主防线,并能于宿主体内定居、繁殖、扩散的能力。包括:吸附和侵入能力、繁殖与扩散能力、对宿主防御机能的抵抗力。毒素(toxin):
3、包括外毒素和内毒素两大类。外毒素与内毒素的比较项目外毒素内毒素产生菌革兰氏阳性细菌为主革兰氏阴性细菌化学成分蛋白质脂多糖( LPS)释放时间活菌随时分泌死菌溶解后释放致病类型不同外毒素不同不同病原菌的内毒素作用基本相同抗原性完全抗原,抗原性强不完全抗原,抗原性弱或无毒性强弱制成类毒素能不能热稳定性60100半小时即破坏耐热性强存在状态细胞外,游离态结合在细胞壁上举例白喉毒素、破伤风毒素、肉毒毒素、霍乱弧菌肠毒素、大肠杆菌肠毒素、志贺氏痢疾杆菌肠毒素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奈瑟氏球菌和大肠杆菌等革兰氏阴性细菌所产生的内毒素类毒素 (toxoid):细菌的外毒素用0.3%0.4%甲醛进行化学脱毒后仍保
4、留着原有抗原性的生物制品,将其注射机体后,具有免疫功能。常用的类毒素: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和肉毒类毒素等。内毒素的测定方法: 鲎试剂法或鲎变形细胞溶解物试验(Limulus amoebocyte lysate test) 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1 页,共 8 页 - - - - - - - - - - 2、病毒的致病性: 杀细胞感染( cytocidal infection)组织损伤,如:脊髓灰质炎病毒、腺病毒。稳定状态感染( steady state infection )
5、诱发自身免疫反应,如:有包膜病毒、无包膜甲肝病毒。整合感染( integrated infection)恶性肿瘤,如: EB 病毒、人类多瘤病毒。3、立克次氏体的致病性: 立克次氏体主要通过节肢动物叮咬或其粪便传播。已知立克次氏体的致病物质有内毒素和磷脂酶A 等。立克次氏体通过特异受体进入宿主细胞,以不同方式在细胞内增殖并释放。释放的立克次氏体通过血流在全身各器官的小血管内皮细胞中增殖,能直接破坏其所寄生的血管内皮细胞引起血管炎症,其毒性产物亦可进入血循环而引起全身症状。4、真菌的致病性: (1)致病性真菌感染:如皮肤癣菌的嗜角蛋白特性。(2)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内源性真菌如白色念珠菌引起的鹅
6、口疮、肺炎、膀胱炎、脑膜炎等。(3)真菌病态反应性疾病:曲霉、青霉、镰刀霉等引起的荨麻疹、哮喘、变应性鼻炎。(4)真菌性中毒:黄曲霉的黄曲霉素、 杂色霉的杂色霉素可引起肝损害;橘青霉的橘青霉素可引起肾小球损害。饲料中黄曲霉素含量达1.5 10-8时,即可诱发大鼠试验性肝癌。青霉菌产生的灰黄霉素可诱发小鼠甲状腺和肝肿瘤。5、 寄生虫的致病性: 大多数寄生虫的构造和成分都很复杂。特别是寄生虫有复杂的生活周期,随着循环迂回转移,其结构和表面成分均不断变化,或获得宿主成分作为外衣使宿主难以识别,或将表面分子释放作为“诱饵”,吸引机体的免疫系统将其作为攻击靶,而自身逃避免疫防御。寄生虫可分为:原虫和蠕虫
7、。原虫为单细孢生物,多数于胞内寄生,如疟原虫破坏红细胞。蠕虫是多细胞生物,通常引起胞外慢性感染,如血吸虫。10.1.2 感染的途径与方式1、感染的途径(1)呼吸道感染:结核杆菌、白喉杆菌、呼吸道病毒、肺炎衣原体等。(2)消化道感染:伤寒杆菌、痢疾志贺氏菌和肝炎病毒等。(3)创伤感染:致病性葡萄球菌、链球菌、破伤风梭菌、螺旋体、病毒等。(4)接触感染:布鲁氏菌、淋球菌、沙眼衣原体、麻风杆菌、HIV 。(5)垂直传染:病原体由亲代通过胎盘或产道直接传播给子代的方式。如疱疹病毒、乙肝病毒、HIV 等。2、感染的部位及方式感染的部位:机体的自然开口;皮肤表面的创伤裂口;导管、静脉注入或外科切口等医源性
8、的途径。感染的方式:(1)细胞外感染;( 2)细胞内感染:兼性细胞内感染、专性细胞内感染. 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2 页,共 8 页 - - - - - - - - - - 10.1.3 感染的三种可能结局1、隐性传染( inapparent infection)2、带菌状态3、显性传染( apparent infection)按发病时间长短分为:急性传染(acute infection)和慢性传染(chronic infection) ; 按发病部位分为:局部感染(local
9、infection) 和全身感染(systemic infection)。全身感染的四种类型:1、毒血症( toximia):病原菌限制在局部病灶,只有其产生的毒素进入全身血流而引起的全身性症状。如白喉、破伤风等。2、菌血症( bacteremia ):病原菌由局部的原发病灶侵入血流后传播至远处组织,但未在血流中繁殖的传染病。如伤寒症的早期就出现菌血症期。3、败血症( septicemia):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造成宿主严重损伤和全身性中毒症状者。如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败血症。4、脓毒血症 (pyemia):一些化脓性细菌在引起宿主的败血症的同时,又在其许多脏器 (肺、肝、脑、肾、
10、皮下组织等)中引起化脓性病灶者。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脓毒血症。10.2 宿主的非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 non-specific immunity)是机体的一般生理防卫功能,又称天然免疫( innate immunity)。它是在种系发育过程中形成的,由先天遗传而来,是防卫任何外界异物对机体的侵入而不需要特殊的刺激或诱导。天然免疫的组成类型成分举例生理屏障皮肤、粘膜及其附属物、共生菌群体液因素溶菌酶、补体、干扰素细胞因素吞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其他免疫的综合作用等10.2.1 生理屏障1、表面屏障:皮肤和粘膜2、局部屏障:血脑屏障和血胎屏障3、共生菌群:体表与腔道内的正常菌群对病原菌的拮
11、抗作用10.2.2 体液因素一、补体系统: 补体系统( complement system )包括 20 余种蛋白质成分,主要由肝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通常以无活性形式存在于正常血清和体液中。补体激活在一定条件下促发补体系统的一系列酶促级联反应。补体激活有两条途径: 经典途径( classic pathway);替代途径( alternative pathway )。经典途径( classic pathway): 由抗原 -抗体复合物结合于补体成分C1,自 C1 到 C9 依次激活的途径。替代途径( alternative pathway):由酵母多糖、 LPS等多种微生物及其产物从C3 和 B
12、 因子开始激活的途径。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3 页,共 8 页 - - - - - - - - - - 补体活化后: 可引起膜不可逆损伤,导致细胞溶解,包括革兰氏阴性菌、具有脂蛋白膜的病毒颗粒、红细胞和有核细胞,对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清除病变衰老的细胞和癌细胞有重要作用。在补体活化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片段分别具有趋化、促进吞噬细胞的活化吞噬及清除免疫复合物、促进炎症等多种生理功能,是机体天然免疫的重要组分。补体成分还有复杂的免疫调节功能,参与机体特异性免疫。补体各片段均有自己的特异性
13、受体,它们广泛分布于多种细胞,补体片段是通过受体发挥作用的。二、干扰素( interferon,IFN ):干扰素( interferon,IFN):是宿主细胞在病毒等多种诱生剂刺激下产生的一类相对分子量低的糖蛋白,分、 三组。、干扰素分别由白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产生,属型干扰素;干扰素主要由 T 淋巴细胞产生又称型干扰素或免疫干扰素。干扰素作用于宿主细胞,使之合成抗病毒蛋白、控制病毒蛋白合成,影响病毒的组装释放,具有广谱抗病毒功能;同时还有多方面的免疫调节作用。型干扰素以抗病毒活性为主,而型干扰素的抗病毒活性较型干扰素弱。但免疫调节作用更强。三、溶菌酶: 溶菌酶( lysozyme):14.7
14、103 不耐热的碱性蛋白,主要来源于吞噬细胞并可分泌到血液及各种分泌液中。10.2.3 细胞因素1、吞噬细胞( phagocytes ):分为大小吞噬细胞两类。大吞噬细胞居留于各种组织中的巨噬细胞和其前体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小吞噬细胞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胞的功能: 吞噬细胞有吞噬入侵的病原微生物等颗粒的能力,并且由于吞噬细胞表面存在补体受体、抗体受体等多种受体,当有相应配体存在并与之结合时,将刺激吞噬细胞活化,大大增强其吞噬杀伤能力。吞噬细胞内含有丰富的溶酶体,其中含有水解酶、溶菌酶等多种酶类和其他杀菌物质。当病原微生物入侵时,吞噬细胞可在趋化因子和粘附因子的作用下穿过毛细血管壁到达感染部
15、位,吞入病原体形成吞噬体, 进而与溶酶体融合为吞噬溶酶体,然后通过依氧和不依氧两种机制将吞入胞内的病原体杀灭。2、自然杀伤细胞: 自然杀伤细胞( natural killer cells,NK)属于淋巴细胞,主要分布于外周血和脾脏,具有不需事先致敏,不须其他辅助细胞或分子的参与而直接杀伤靶细胞的功能。NK 细胞通过释放穿孔素( perforin)和颗粒酶造成靶细胞死亡,也可通过释放肿瘤坏死因子(TNF)杀伤靶细胞。 某些肿瘤细胞和微生物感染细胞可以成为NK 细胞的靶细胞,而且NK细胞活性较其他杀伤细胞更早出现,因此在抗肿瘤抗感染特别是病毒感染中起重要作用。10.2.4 炎症( Inflamma
16、tion):炎症是机体受到有害刺激时表现的一系列局部和全身性防御应答,可以看作是非特异性免疫的综合作用结果,其作用为清除有害异物、修复受伤组织,保持自身稳定性。当病原体感染机体的反应:1、可溶性炎症介质(如组胺、5-羟色胺)释放,导致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血流变缓,血管内细胞和血清成分逸出。2、在趋化因子及粘附因子作用下,各种白细胞包括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迁移到炎症部位发挥其吞噬杀灭病原体的功能。3、活化的补体组成攻膜复合物溶解病原菌,其他血浆成分包括凝血系统、激肽系统、纤溶系统均参与此过程,扩大炎症反应。4、细菌 LPS 是外源性热原,而活化巨噬细胞分泌的白细胞介素 1 有内源性致热
17、原作用,它们直接作用于下丘脑导致发热。5、吞噬细胞的溶酶体酶释放或泄漏会损伤自身组织成分,死亡白细胞与破坏裂解的靶细胞共同酿成脓液;各种毒性产物与活性介质也将刺激正常机体组织。因此,伴随炎症过程有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现象。10.3 宿主的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 ) :是机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如微生物感染或接种疫苗后产生的,又称获得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具有获得性、高度特异性和记忆性。特异性免疫按其获得方式的不同,可分为自动免疫和获得免疫。 自动免疫 (active immunity) : 由机体本身接受刺激而产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微生物学 2022 主要 知识点 10 第十 传染 免疫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