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八年级生物下册7.3.1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生物下册7.3.1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八年级生物下册7.3.1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doc(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19-2020学年八年级生物下册7.3.1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2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特点。能力目标1通过对生命起源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查找杂志、报纸、网络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对生命起源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不迷信权威、敢于怀疑的思维品质。教学重点生命起源的过程。教学难点关注关于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教学方法描述、讨论、话剧表演等。教具准备分别装有腐败和未腐败肉汤的烧瓶各一个、投影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民间传说,天地开辟之初,大地上并没有人类,是女娲把黄土捏成团造了人
2、。她干得又忙又累,竭尽全力干还赶不上供应。于是她就拿了绳子把它投入泥浆中,举起绳子一甩,泥浆洒落在地上,就变成了一个个人。后人说,富贵的人是女娲亲手抟黄土造的,而贫贱的人只是女娲用绳沾泥浆,把泥浆洒落在地上变成的。人真的是女娲用泥造出来的吗?讲授新课板书:第一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师:关于这个人们关注和争论的焦点问题,历史上也存在着多种臆测和假说,并有很多争议。下面,我们就来看一段这样的故事。(教师提前和学生一起排演话剧,由两名学生分别担任亚里士多德和斯巴兰让尼,还有一名学生担任斯巴兰让尼的助手小王,以及一位旁白。以上四位人物分别以角色的第一个字代表,比如亚、斯、王、旁。)旁:生命是从哪里来的?
3、这个问题经常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今天,意大利生物学家斯巴兰让尼特邀公元前的一位伟大人物来共商此事。亚:我,大家都认识吧!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科学家、哲学家,形式逻辑的奠基人亚里士多德老人家。今天一个小辈邀请我去有重要事情商谈,这不,到了。旁:亚里士多德老先生晃悠悠地爬上楼梯,按了几下门铃,无人开门,但却传来了王助手的声音。王:是亚里士多德老先生吗?如果是您老人家的话,就请您把眼睛对准门上的感应器。旁:亚里士多德就按照小王的话做了,结果门自动打开。王:老先生,请这边走,我们先生已恭候多时。旁:二人左拐右拐终于进了一间屋子,原来是斯巴兰让尼先生的实验室。斯:您好,老先生,您不远万里来此,真是抱歉
4、。事情是这样的,一方面想请老先生在此多住几日,另一方面想请教老先生一个问题。不知老先生对于生命起源问题如何看待?亚:关于这个问题,中国人不是认为“腐草化萤,腐肉生蛆”吗?生命就是从无生命物质中自然发生的,自发产生的。像我们生活中,不是经常见到干涸的池塘,一旦有了水,青蛙和蝌蚪自然而然便出现了,不正是这个道理吗?有的人为此还作过一些实验呢,他们将谷粒、破旧衬衫塞入瓶中,静置在黑暗的环境中,21天后产生了老鼠,这种“自然”发生的老鼠和常见的老鼠完全相同。斯:这么说,老先生比较赞成生物是从非生命物质中自发产生的。小王,拿出我们的实验结果给老先生看一看。旁:小王从文件夹里取出一份报告,交给了亚里士多德
5、先生。斯:我们的实验是这样的:在两个烧瓶中分别加入肉汤,将一号烧瓶塞上棉花进行加热,二号烧瓶开口加热,都至沸腾,冷却,过一段时间发现一号烧瓶中的肉汤中没有微生物繁殖,二号烧瓶中繁殖出许多微生物。由此,我们推测肉汤中的微生物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来自瓶外。老先生你认为这种推测怎么样呢?(边说,边打出投影片)投影片内容如下:斯巴兰让尼的实验。肉汤中的微生物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来自瓶外。旁:亚里士多德先生做思考状。亚:有道理,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话剧表演结束。)教师:看完刚才我们几位同学的表演,真是给老师耳目一新的感觉,谢谢几位同学的表演。表演结束了,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是否学到了一些知识呢?斯巴兰让
6、尼在实验开始时,为什么先要把一号烧瓶和二号烧瓶经过加热并至沸腾?在实验中为什么要设置一号和二号两个烧瓶?这种实验叫做什么实验?对我们分析和研究问题有什么好处呢?学生A:这个实验开始时,为了排除肉汤中原来所带的一些微生物的干扰因素,所以将一号和二号烧瓶都分别加热至沸腾。学生B:设置一号烧瓶和二号烧瓶都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叫做对照实验。这种实验方法一般都是其他实验条件都相同,唯有某一种条件不同,而我们需要探究的问题便是这种不同的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这样的话就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可以澄清我们所要澄清的问题。教师追问:那么,你能不能举出一个使用了对照方法的实验呢?学生B:我们在八年级上册书里学到的巴斯德
7、的实验就是这样的。他所选用的普通烧瓶和鹅颈瓶就是明显的对照,通过实验,他推出了原来普通烧瓶中的细菌是由原已存在细菌产生的。教师:我们的亚里士多德老先生和斯巴兰让尼先生都是众“家”集于一身的人物,你更赞成哪种说法呢?还是你自己另有其说呢?学生C:我比较赞同斯巴兰让尼的观点。学生D:除了亚里士多德和斯巴兰让尼的观点外,还有一种就是宗教信仰神创论。神创论认为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上帝创造出来的。世界上的万物一经造成,就不再发生任何变化,即使有变化,也只能在该物种的范围内发生变化,是绝对不可能形成新的物种的。而且各种生物之间都是孤立的,相互之间没有任何亲缘关系。教师板书:1神创论上帝学生E:最近,伦敦新
8、的科学研究报告称,生命可能并不像人们原来所认为的源自海洋,而是诞生在海浪抛出的小水滴和天空云朵里的小水滴里。这些小水滴可能会为复杂的生物化学成分的形成提供条件。在这些小水滴中接近一半的物质是有机物,带有从海面上获得的油状分子。当这些水滴里的水分蒸发后,这些有机物就变得更集中,在太阳光线的辅助下,它们会发生化学反应联合在一起。板书:2小水滴学生F:科学研究表明,地球经常受到陨石等的撞击。人们发现坠落在澳大利亚启逊镇的陨石中含有并非来自地球的氨基酸,所以有人认为地球上最早的生命或构成生命的有机物,来自于其他宇宙星球或星际尘埃。最近又有新的报道为地球生命起源于外太空增添了又一证据。科学家们表示,他们
9、在两颗几十亿年前曾在火星与木星之间环绕太阳的陨星上发现了诸如糖之类的物质,这两颗陨星数十亿年前坠落地球。板书:3外星球或星际尘埃学生G:关于地球上生命起源的问题,目前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还有些人认为原始生命可能源自热泉喷发,因为现在所发现的古细菌,大多生活的高温、缺氧、含硫和偏酸的环境与热泉喷口附近的环境极为相似;而且在热泉喷口附近还有大量的硫化物、CH4、H2、CO2等气体的存在,与地球形成时的早期环境很相似。所以,有些人认为这样的环境不仅可以为生命的出现以及其后的生命延续提供必要的条件,而且还可以避免地外物体撞击地球时所造成的有害影响,因此,热泉喷口是孕育生命的理想场所。板书:4热泉喷发学
10、生H:我通过看书了解到现在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是第47页到第48页的说法。这种观点认为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生命,但具备了一些条件。原始的大气在雷电等作用下形成了一些小分子物质;这些有机小分子物质随着雨水的冲刷进入了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经过长期累积,相互作用,在适当条件下就形成了一些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在原始海洋中,不断地相互作用,经过艰难、曲折、长期的历史岁月,大约在地球形成后10亿年左右,逐渐形成了原始的生命。板书:5无机小分子有机小分子有机大分子原始生命教师:同学们谈了这么多有关生命起源的问题,足见大家利用课余时间查找了很多资料,这一点是非常可喜的。希望大家
11、以后继续保持。那么我们现在普遍赞同哪种观点呢?大家翻开书阅读课本47页到49页,请仔细思考资料分析中的讨论题。(学生阅读,教师督促。)教师:大家通过阅读课本,能不能得出结果呢?学生I:地球上的原始大气中有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气体,但是没有生物体赖以生存的气体氧气,而现在的大气中,氧气的含量占21%左右。学生K:原始地球的温度很高,火山喷发,熔岩横流,大气中又缺少氧气,所以不存在生命存在的环境条件。学生L:陨石中含有构成生物体所需要的有机物,可以为生物体起源于太空这一观点作证据之用。学生M:米勒和其他学者的实验说明,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形成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生
12、命的起源是从无机物开始的这一说法就被印证了。教师:米勒是一位伟大的人物,他的实验证明了无机小分子可以合成有机小分子物质,但近年来,有人不断地对米勒的实验提出了一些疑问。可见,任何人、任何事都不能十全十美,只要你去发现,总存在一些问题。从我们的学习和探讨中,我们可以发现,人们现在比较认同的就是后一种观点,这种观点有一个名字叫做“化学起源说”。课堂小结教师:我想请一位同学来给大家总结咱们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学生N:这节课我认为主要是学习生命的起源。我们通过不同的学习方法,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又锻炼了我们的表演能力和其他方面的一些能力,我认为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关于生命起源的问题,科学家们还在
13、进行着不懈的探索和努力,大家好好学习,也许我们也能成为其中一员。巩固练习课本51页练习题。板书设计第一节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1神创论上帝2小水滴3外星球或星际尘埃4热泉喷发5无机小分子有机小分子有机大分子原始生命活动与探究1调查最近的有关生命起源问题的新观点、新说法,写出调查报告。2搜集不明飞行物的一些有关知识,探索地球外的生命。备课资料1谈谈奇妙的生命现象大自然中的生命,是由各种生物组成的。而各种生物体,又是由有机物组成的。在这里,生命只是一种现象,一种过程,它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后浪追着前浪,浩浩荡荡地向前流动。生物体依靠生殖繁衍,延绵不息,形成了这种波澜壮阔的生命长河。自然界中的生命现
14、象,可以说是极为普通。举目周围,真是“俯拾皆是”。然而,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这种熟视无睹的生命现象,又是我们已知现象中最为复杂的现象。而人类又是这些复杂现象中最为复杂的生物体。别的不说,单单说一说生物体的构成,就会让你坠入云里雾里而百思不解。虽然构成生物体的物质并不复杂,但当这些并不复杂的物质一旦形成具有生命的生物体以后,却能反映出各具特色的鲜活生命,从而变得千姿百态,奇妙无比。以我们人类来说,构成人类的物质是一些并不稀罕的物质。它除掉70%的水分以外,无非也就是一些蛋白质、脂肪、钙质,以及少量微量元素而已。如果提炼一下,蛋白质抵不上几只鸡蛋,脂肪也只不过能制造两三块肥皂,而钙质制成石灰仅能粉
15、饰一间房间,微量元素主要是铁,平均每人也只有4.5克左右。可就是这样一些普通物质的特殊组成,却使人类拥有情感、思维和智慧,从而使宇宙诞生以来有了最伟大的创造杰作,以及由此诞生的人类文明。这种在自然界中发生的奇妙现象,令我们人类在回顾它变化的整个历程时禁不住啧舌赞叹!其实,早在我们的祖先刚由猿猴进化为智人之始,就对这个生命的起源问题极为好奇,向冥冥苍穹发出过诸多疑问。但令人遗憾的是,经过了人类历史的漫漫长夜,其间虽然不时提出过“神的意志”“万物自生”等理论进行解释,但实践证明,这些皆系谬误之说,不足征信。时至近代,最初的生命形式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却还始终是一个不解的谜团。难道生命的起源将陷入“不
16、可知论”?这当然不是。19世纪70年代,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中,就作出过生命是由“化学起源”的正确预言,并指出:“生命是蛋白质的存在形式。”但囿于他所处的年代,人们对生命的物质基础了解不多,因而他也就不能进一步解释。1922年,有人验证他的预言,在这方面开始了真正的科学研究。一位名叫亚历山大奥巴林的俄国化学家首先涉足其间,并于1938年提出了现代生命科学的雏期理念,认为生命是在一个脱氧环境下,由某种高温稀释的有机物经过化学变化逐渐生成的。射线、火山和太阳辐射提供了必要的能量,形成了复杂的生命体。可惜他的理论,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1952年,人们才逐渐认识了他,真正的研究热潮也于此时才开
17、始。毕业于芝加哥大学的斯坦利米勒希望验证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哈罗德尤里在奥巴林学说基础上得出的结论,他进行了生命起源的实验。试验的过程是用热水、甲烷、氨、氢和能够产生火花的电极来完成的。这个实验的妙处在于产生了大量的碳酸物。如果考虑到氨基酸也是属于碳酸物的话,那么这个实验就非同小可。因为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而蛋白质又是生物体的主要组成物质之一,是生命活动的基础。因此米勒的实验结果,引起了轩然大波。9年后,西班牙人霍安奥罗在休斯敦大学又合成了生物体内能量储存、复制和传递遗传信息的主要物质基础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的基本物质之一的腺嘌呤。于是,关于生命分子产生的奥秘开始显露端倪。特别是现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2020 学年 年级 生物 下册 7.3 地球 生命 起源 教案 新版 新人 doc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