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20《窗》教案-苏教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20《窗》教案-苏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20《窗》教案-苏教版.doc(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20窗教案 苏教版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提高朗读、复述等口头表达能力。2、能力目标:学习阅读小小说的基本方法,并进行创造性阅读。3、情感目标:深入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认识人性的美与丑。教学重点及其教学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小小说的结构特色,品味语言,鼓励学生大胆质疑。2、教学难点:分析人物形象,展开想像,拓展思维空间。教学手段及其教学方法1、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2、教学方法:诵读法、激疑探究法、讨论法教学时数:1课时第一课时(13-2-58)教学内容及其过程1、导入新课世界是五彩缤纷、美丽丰富的,有位诗人说过:“打开窗户,阳光不只一种颜色。”“
2、窗户是房屋的眼睛,眼睛是灵魂的窗户,我们看见外界,同时也让人看到我们的内心。”是呀,多彩的世界在每个人的眼里都是各不相同的。那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打开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笔下的窗,走进两位病人的内心世界。 2、检查预习(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斑 斓 (ln) 克 制(k) 争奇斗 妍 (yn) 栩栩 如生(x)(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充塞(s) 惭愧(ku) 气喘吁吁(x) 俯瞰(kn)3、学习新课(1)听读课文,整体感知(2)复述课文,同桌交流4、分析课文内容(1)情节结构提问:小说情节发展有哪些环节?明确: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提问:本文既为小说,是否也符合这样的情节发展规律?如果是,具体应该如何划
3、分?明确:课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3):写两人关系友好。这是故事的开端。第二部分(4-7):写“不靠窗口的病人”从“享受”到“困扰”。这是故事的发展。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4、5):紧承前文写“靠近窗口的病人”描述他“所见到的窗外的一切”,同伴听了感到是一种“享受”。第二层(6、7):写“不靠窗口的病人”嫉妒心恶性发作。第三部分(8-12):写“不靠窗口的病人”见死不救。这是故事的高潮。第四部分(13-15):写窗外只有光秃秃的一堵墙。提问:小小说篇幅短小,惜墨如金,为何用大量的篇幅描写窗外风景?提示:为下文不是公园而是一堵光秃秃的墙增强了悬念,造成了落差。文章生动细致地描写了公园美景
4、,这些美景描绘越生动,我们就越信以为真,这些可以看成是蓄势,而最后却是一堵墙,自然是陡转。陡转既要出乎意料之外,又要合乎情理之中。总之,悬念、蓄势、陡转是小小说鲜明的结构特色。(2)人物形象技巧是为人物形象服务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才是小说的生命。课堂活动:讨论一下本文两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希望每位同学都能拿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认识。汇总小结: 近窗者开朗热情、舍己为人、心地善良、道德高尚远窗者自私自利、得寸进尺、贪得无厌、卑劣冷酷5、解读补充习题(1)揣摩下列语句,讨论问题A 病房有一扇门和一个窗户,门通向走廊,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外界。(这句话为什么笼统地说“外界”?)引导读者对“外界”
5、景象的想象,为“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埋下伏笔。B 很显然,这个窗户俯瞰着一座公园,公园里面有一泓湖水,湖面上照例漫游着一群群野鸭、天鹅。(这句话为什么加“很显然”三个字?)“很显然”是倾听者感受,因为讲述者描述的景象无比优美,他信以为真了。为下文他想占有窗口的床位留下伏笔。C 躺着的那位病人津津有味地听着这一切。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这里写那位病人的感受包含哪两层意思?)其一,陶醉在病友描述的窗外美景中;其二,心里无比渴望住上窗口的床位。D 他为自己会有这种想法而感到惭愧,竭力不再这么想。可是,他愈加克制,这种想法却变得愈加强烈,直至几天以后,这个想法已经进一步变为紧挨着窗
6、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这个人为什么起初还“感到惭愧”?“紧挨着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这个想法含有什么严重的因素?)他心地本也善良,知道这个想法包含了自私、嫉妒,所以“惭愧”。 含有想通过不择手段方式满足愿望的因素,为后文见死不救埋下伏笔。E 但是,另一位病人却纹丝不动地看着。(这句话中的“纹丝不动”对于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嫉妒心恶性发作,一心想占据窗口那个床位,所以置他人性命不顾,表现了灵魂的丑恶。(2)本文以“窗”为题,有什么含义?“窗”是全文的线索。是自然之窗,也是心灵之窗。(3)小说的最后一段只有一句话:“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这句话能否删掉,为什么?不能。由这句话看到
7、两个病人不同的思想境界。(4)文中自始至终都没有明确指出第一位病人是否真的看见了他说的美丽的景色,因为那堵墙也许是后来砌上的,你认为呢?说说你的理解。以那堵墙原来就有为好,更能体现靠窗的那位病人高尚的品质。其一,他对生活充满美好的憧憬;其二,他用自己的快乐去感染别人。(5)按课文选择填空A 病房有一扇门和一个窗户,门通向走廊,透过窗户可以看到 A 。 (A、外界 B、外面 C、外头 D、外)B 使他们感到尤为痛苦的是,两人的病情不允许他们做任何事情借以 B 。 (A、娱乐 B、消遣 C、消磨 D、打发)C 一天晚上,他 B 睁着双眼盯着天花板。(A、照常 B、照例 C、任然 D、照样)D 另一
8、位病人仍然 A 天花板。(A、盯着 B、看着 C、眺着 D、打量着)(6)为什么同是在一个位置,一位病人看到了丰富多彩的窗外世界,另一位病人“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因为两个病人的思想境界不同。阳光心理的人他能够透过那堵墙,看到色彩斑斓的世界,暗淡心理的人他只能被墙挡住双眼。(7)靠窗的病人死了,医护人员“静悄悄地将尸体抬了出去,丝毫没有大惊小怪”,课文哪里点明了其死不属意外的原因?“他们的病情都很严重。”6、阅读理解“很显然仿佛亲眼看到了窗外所发生的一切。”(1)根据语境,将下列成语分别填入文中的空格里。栩栩如生 津津有味 扣人心弦 争奇斗妍 (争奇斗妍 津津有味 扣人心弦 栩栩如生)(
9、2)选段中作者描述了怎样的环境。充满生机和活力。(3)从小说窗的整体看,选段中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是什么?表现靠窗病人关爱他人的美好心灵。(4)开始靠近窗户的病人为同伴描述的“窗外景色”是真的吗?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不是。这是他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畅想,也是对病友的鼓励。布置作业补充习题随文练习1-2、4-5题。教学一得: 窗教案设计教学设想:窗是一篇小小说,设计时主要抓住小说情节、人物与环境三方面,去探究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性格。对小说精巧的构思及精练的语言也要加以学习与运用,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此外,我的教学对象是初二的学生,根据他们目前的思维发展水平及知识结构,理解此篇小说不成大问题,关
10、键是要让学生用已知的分析小说的方法,在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通过学生、文本与教师三者的交互对话,能够正确把握人物形象,受到情感的陶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两个病人形象,看清人性的美与丑;体会小说精巧的构思及对比手法的运用;品味小说精练含蓄的语言。2、过程与方法目标:教给学生分析小说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领悟到做人要有一颗纯洁善良的心灵。学习重难点:1、理解人性的美与丑;2、学会在作文中有波澜起伏的构思及精炼的语言。学习方法与手段:朗读法与讨论法学习课时:1课时学习过程:一、导入窗是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物体,但透过窗会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下面请
11、同学们展开想象,透过教室这扇窗,你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时,教师给予适时的评论。我透过这扇窗,我想到了高中的莘莘学子们在埋头苦读,为了自己的未来打拼,我也仿佛看到他们拿到录取通知书时激动的脸庞。今天我们一起推开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那一扇窗,透过他那扇窗,我们可以看到或想到什么?板书课题作者二、把握小说情节过渡语:课前已经让大家预习了这篇文章,我们找位同学来复述一下这个故事,提示要注意语言的简练,情节的完整。小说内容梗概:窗讲述的是两个重病人的故事,一个病人靠窗,抬头能看见窗外的景色,一个病人不靠窗,也动弹不了身子,靠窗的病人每天为不靠窗的病人讲述窗外的美景。有一天,不靠窗的病人产生嫉妒的心理“为
12、什么靠窗的位置不属于我?”终于有一天,靠窗的病人病危,不靠窗的病人不按铃,不呼救,看着病友死去。当他如愿以偿地占有那张床,抬头看见窗外的所有景色却仅仅是一堵光秃秃的墙。师生共同形成板书:开端:关系融洽发展:从“享受”到“困扰”高潮:见死不救结局:见到一堵光秃秃的墙此处的设计既能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三、分析课文情节发展部分,展示靠窗病人形象过渡语:小说的情节大体就是这样,情节的一步步发展就是为了展示人物形象,下面我们来看看小说中两个主要人物。1、提问:两个病人的主要话题是什么?明确:靠窗病人为不靠窗的病人描绘窗外的景色。2、朗读课文第四段与第五段若干句(一个孩童网球赛
13、)过渡语:窗外的景色如何呢?我们请位同学给我们描绘一下,其他同学合上书倾听,好象你现在就是那位不靠窗的病人,享受美景。此处设计一个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考虑文本深意,这也是符合情境教学理念的。3、提问:窗外的景色如何?明确:景色充满生机活力,幸福美好。4、提问:如此美好的景色是真实的吗?明确:这是假的,是靠窗病人想象出来的,编织的谎言。5、提问:那靠窗的病人为什么要这样做?明确:是为了消除寂寞,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增强与病魔做斗争的勇气。此处是一连串的追问,在逐步加深的理解中感受靠窗病人的美好情操。6、下面请大家结合全文关于靠窗病人的文段,思考一下,你如何评价靠窗病人,理由?学习方法:先独立思考
14、再小组讨论,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再在合作学习中进一步全面的把握人物形象。师生合作形成板书:靠窗病人: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关心他人心灵美好道德高尚四、分析不靠窗病人形象1、范读课文6-12段2、分析不靠窗病人形象,理由?师生合作形成板书:不靠窗病人:嫉妒心强自私卑劣丑恶无情3、不靠窗的病人想靠窗看景的想法正常不正常?你如何看待?此问的设计是要结合生活实际,来看待不靠窗病人的所向所为,让学生有个心里的道德行为的底线。明确:不靠窗病人也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想占有靠窗的床位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退一步说,人有点自私心也是正常合理的,况且他还曾为有过这种想法感到惭愧,也控制过,可
15、是他的私欲膨胀到无法控制的地步,为了私欲,竟然在病友生死挣扎关头,见死不救,自私心泯灭了良心,行为卑劣无耻,不可原谅。小结:两个病人,怀有两颗不同的灵魂,一个纯洁美好,拥有许多向善的品质;一个灵魂龌龊,行为卑劣无耻,无情无义。小说在塑造这两个人物时采用了什么手法?明确:对比手法(板书),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更有力的表现了人物性格。同学们在作文时也要运用这种创作手法,增强文章表现力。有意识的提醒学生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五、解题过渡语:随着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也一步步明了,请同学们从人物与情节两方面考虑一下:小说以“窗”为标题有何作用?明确:本文的故事情节围绕着“窗”来写请学生结合具体故事情节阐述
16、一下窗即是病床里实际的窗(在板书上给靠窗,与不靠窗加下划线,明确是实际窗),也是二人的心灵之窗,通过窗我看到了人性中的美与丑,善与恶。板书:心灵之窗,折射人性的美与丑,善与恶六、拓展延升,探究小说结尾好的作品的结尾,往往不是思绪的终结,而是更能引起读者的思考。我们这篇窗也有一个精彩的结尾“他看到的只是一堵墙”读到这一结尾,你是不是受到了心灵的震撼?学习方法:讨论法,让众多学生打开思路,各抒己见。1、想象一下,他当时看到这堵“光秃秃的墙”时的情形?学法:写小文段,运用描写的方法。明确:大致两种情形良心受到谴责,内心自责,懊悔小结:他受到了向善心灵的感化。责怪靠窗病人撒谎小结:无药可救,灵魂与肉体
17、一起病入膏肓。2、假如,病房中又来了一位新的病人,那么原先那不靠窗的病人回怎样做呢?大概有以下几种情况:他会向以前那靠窗的病人那样给新来的病人描述虚幻的景色,以此来激励他活下去,用以忏悔,赎罪,这也算是他灵魂洗礼后进步的表现吧!他什么也不会说,什么也不会做,只会呆呆地朝窗口望,因为他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他害怕新来的病人会像他一样为了靠窗位置加害于他。他一直自责,内疚,病情越来越严重,在临死之前,把这件事告诉了新来的病人,以此告戒人们不能心胸狭隘,不能太自私,要关心别人,善待生命。七、人生启示一篇富有哲理的小说会给人启迪,打开你的心灵之窗,可以看见你现在是怎样的一个人?若干年之后,再次开启
18、你的心灵之窗,会有怎样的变化呢?学生发言,认清自己,要努力的向好的心灵发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也是在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的目标。小结:希望同学们能将此启示付诸于行动,完美自己。八、总结如此一篇出人意料的小说,透过这扇窗,我们看到了人性的美与丑。我认为只有纯洁的心灵,高尚的人格才能浇灌出绚丽多姿的生命之花,才能幻化出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幸福温馨的生活画卷;如果一个人灵魂丑恶卑劣,那么他看到的永远是荒漠,达不到真善美的境界。希望每一位同学都有一颗美好的心灵,学会关爱生命,关心他人,如此才能构建和谐的生活环境。九、作业1、给课文续写一个结尾2、对比阅读小小说最后一片藤叶锻炼知识的迁移能力。十、
19、板书设计开端:关系融洽靠窗的病人: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发展:从“享受”到“困扰”关心他人心灵美好对比道德高尚心灵之窗高潮:见死不救结局:见到一堵光秃秃的墙不靠窗的病人:嫉妒心强自私人性美与丑卑劣丑恶无情情节围绕“窗”写教学后记:这堂课通过以教师为主导,授以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放手把思考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通过学生、文本与教师三者的交互对话,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够清楚的把握小说的主题及小说写作方面的特色,并在作文中能够借鉴。另外学生在情感上也受到了陶冶,有利于正确的价值关的形成。附件一 教学反思 窗是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2020 学年 年级 语文 下册 第四 单元 20 教案 苏教版 doc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