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木兰诗》教案-语文版.doc
《2019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木兰诗》教案-语文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木兰诗》教案-语文版.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19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木兰诗教案 语文版 一教学目标()知识教学点1了解“乐府”的有关知识。2体会文章作者对木兰爱国精神的赞美。3学习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二)能力训练点1根据上下文揣摩人物心理。2体会文章的详略的安排。3根据想像扩写课文。(三)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四)美育渗透点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刚健清新、气势雄浑的诗意美以及云鬓黄花少女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驰骋沙场,功勋卓著的女性美、情感美和人格美。二学法引导1本诗诗韵婉转,琅琅上口,学生易记易背,课前要求学生先背诵,可以采用以下三步法:利用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粗读课文,了解大意;分段细读,抓住叙
2、事诗的特点,概括故事大意,明确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再读成诵,抓住诗中对木兰的心理、动作等描写的诗句,分析木兰的形象,进而正确把握诗的主题。2能复述,扩写成改写故事,理解详写和略写的好处,找出对比和排比的句子并能说出运用修辞的作用。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讲析木兰的形象为什么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喜爱,以致家喻户晓?这一点主要通过讲清木兰替父从军的“孝”和保家卫国的“忠”(爱国)两种精神让学生领会。2难点:本文的材料安排为何有详有略。这一点要通过组织学生讨论本文的中心来解决。3疑点:木兰之所以“不用尚书郎”仅仅是因为不贪图荣华富贵吗?这一点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结合当时的社会背
3、景来介绍分析。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1熟读全诗,看文章可分成几个部分。2重点分析前三部分,这是故事的发生、发展和高潮部分,看在这一部分中,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导人新课:前一段时间,闻名全球的迪斯尼公司投入巨资将中国的一部古代文学名著搬上了银幕,轰动了世界,大家知道这部影片叫什么名字吗?对,是花木兰。花木兰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女英雄,她到底有什么魁力,以至于风靡世界,打动了不同种族人民的心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疑问,来学习木兰的最初雏形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相信大家一定会找到答案的。(二)明确目标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大致情节。2通过分析诗歌,理解木兰的形象。(三)整体感
4、知 l检查预习效果,给加点的字词注音。教师重点强调:“十二转”的“转”读zhun。古代指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旧时裳”中的“裳”读“chng”,古代指少女穿的裙子。“可汗”,读khn,我国西北古代少数民族君主的称号。 2、这首诗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诗中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3.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初步理解,复述木兰故事。4.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教师利用课件,引导学生思考、填空:理清情节: 木兰停机(叹息) 决心(替父从军) 从军(准备) 奔赴(战场) 十年(征战) 拒赏(高官厚禄) 与亲人(团聚)。以故事的发生、发展、结局的时间
5、为序。诗的正文可分为三大部分:明确:第一部分(13段)替父从军 叙述木兰的身份,交代缘由,征前的准备、征途上的见闻、感受。第二部分(第4段)十年征战 万里长征,十年转战凯旋的生活。第三部分(56段) 凯旋归来 功成不受赏,请求还故乡团聚。第四部分(第7段) 结尾附文 以兔为喻,赞美木兰。(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背景介绍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北朝的一首乐府民歌。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出诗可能产生在后魏,这首诗形成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经后代文人的加工润色,被历代传诵,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它和孔雀东南飞一
6、起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二者异曲同工,交相辉映。它以浓挚的感情和铺叙、对照、渲染的表现手法,集中描绘了一个平凡的女子木兰代父从军和她解甲还乡的不平凡的经历。关于木兰诗产生的年代,有多种说法。从诗中的地名看,诗的时代背景,当与北魏和柔然的战争有关。而游牧民族强悍尚武的社会风气则是它产生的社会基础。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材广泛,格调雄劲、热烈、质朴。2诗的结构是按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的。3分析第一部分,写木兰决定替父从军。(1)文章一开始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文章一开
7、始写的是木兰的忧愁情态:“唧唧复唧唧”,而不是直接写木兰从军的原因。这样写有两个好处,引起读者悬念木兰为何优?为何愁?能使文章简洁。如果从起因开始写,将相当复杂。(2)从第一段春,木兰的身份是什么?“当户织”一句可以看出木兰是一个辛勤劳动的女子,而不是侯门小姐,这为下文替父出征奠定了基础。(3)木兰到底为何如此忧虑呢?(让学生自读第二段找答案,然后请同学用自己的话讲述。)原来此时国家有战事发生,召木兰的父亲入伍,可是父亲年纪大了,家里又没有成年的男子可代父亲入伍。那木兰可以替父从军,又愁什么呢?古代歧视女子,女子没有地位,要求她们“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不准抛头露面,法律不允许女子入伍。是否毫
8、无办法?聪明的木兰想出了什么主意?女扮男装。女扮男装,冒着很大的风险,一是怕别人识破,更主要的是上战场面对的将是死亡,但木兰一片孝心,为了自己的父亲,死有何惧?大家对照自己想想,你是怎样对待父亲的呢?与木兰一比,是否有所感悟?(4)思考一下这两段叙述木兰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人物在这段时期心理活动起伏很大,同学们试着把握一下。忧虑(唧唧复唧唧)反复思考下定决心(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5)第三段,写木兰紧张地做准备工作,迅速从家出发和奔赴战场途中的见闻感想。先就“愿为市鞍马”做文章,用排比的句子,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要啰嗦地写呢?为什么不写在一个地方买齐?这样写有以下几个作用写家人对木兰
9、从军的重视,要采买上好的用品。战事紧迫,时间紧张,渲染出一种紧锣密鼓的气氛。这是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复沓)诚如谢榛所说:“若一言了问答,一市买鞍马,则简而无味,殆非乐府家数。”(四溟诗话)联想我们曾学过的一首乐府歌辞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东西南北的铺排,看似重复,却写出了鱼在莲叶间嬉戏的情景和人们采莲时愉悦的心情。(6)思考:赴边途中是详写还是略写?(略写)详写什么?(心情。)通过几个地名的转换,便概括了整个行程:家黄河黑山。两次在“黄河”和“黑山”宿营的描写极婉转地形容出一个初离父母出征的少女的新奇感受,听到黄河流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木兰诗 2019 年级 语文 上册 24 木兰 教案 语文版 doc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