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空城计》教案-语文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空城计》教案-语文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空城计》教案-语文版.doc(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空城计教案 语文版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2分析诸葛亮和司马懿的性格特征,感受诸葛亮的勇气和智慧。 3简单了解三个演义。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内容。分析诸葛亮和司马懿的性格特征。 教学方法 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适时加以点拨。 课时安排 2课时 二、教学过程与步骤:(一)、字词教学 见课件(二)文本朗读:听读 自读思考问题(三)作者作品1、课文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此前的故事背景为:魏主曹丕新亡,十五岁的曹睿即位。诸葛亮欲借此机会伐魏。参军马谡献反间计,令曹睿将司马懿削职回乡
2、。诸葛亮闻此消息大喜,即率三十万大军伐魏,一路上斩将掠地,势不可挡。魏主曹睿闻之大惊,只得重新起用司马懿。此时魏将孟达欲谋反,遣人密报孔明,愿里应外合,但不慎走露风声被司马懿部下所杀。司马懿猜透了诸葛亮的战略意图,不与蜀军正面交锋,却去断蜀军粮道,夺取街亭、柳城。诸葛亮误用马谡,失了街亭、柳城,形势急转直下,变得十分被动,又失了内应,已无胜算,急忙准备退回汉中。司马懿夺了街亭,率十五万大军来夺西城。此时诸葛亮率二千五百军兵居西城,形势万分危急。课文描述诸葛亮面对强敌而能处变不惊,设下计谋,终于使司马懿引兵退去。2、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小说按
3、照情节的发展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小说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典型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其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小说的根本任务。3、四大名著:【三国演义】罗贯中。【水浒传】施耐庵。【西游记】 吴承恩。 【红楼梦】 曹雪芹(四)、理清情节1、本文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开端(第1段):“兵临西城” 逼计发展:(第 2 段)“临危施计” 施计高潮:(第3、4段),司马中计中计结局:(第5、6段),孔明释计释计2、阅读第一段,简单概括孔明采取空城计的原因。 双方兵力悬殊,且孔明身边没有武将。 3阅读第二段,分条阐述诸葛亮为空城计做了哪些准备。 藏起战旗、隐蔽士兵、大
4、开城门、凭栏操琴4、孔明叙说“空城计”成功的原因和司马懿的叙说内容一致,甚至用词也多有相同,作者这样描写的用意是什么?为什么将孔明的想法到最后才揭示出来,不写在“传令”部署之时?“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这是司马懿退兵的依据。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认识也并没有任何错误。但是,他只是考虑了在正常情况下诸葛亮的性格,而没有考虑到在特殊情况下诸葛亮的胆识,所以导致了他判断的失误。孔明叙说“空城计”成功的原委。“平生谨慎,不曾弄险”的孔明这次冒险实为形势所迫。在打不过、守不住、跑不掉的危急形势下,诸葛亮急中生智,设置了空城计,使司马懿作出了错误的判断和错误的指挥,有效地转变了敌我的优劣形势。应该看到,诸葛亮
5、解西城之危,决不是侥幸取胜,而是有它的基础的,这基础就是对敌我双方精确的分析。诸葛亮既了解自己,又了解司马懿对自己的认识“平生谨慎,不曾弄险”,可谓知己知彼。他正是利用了司马懿对自己平时的认识,在危急的情势下,机智果断地设置了“空城计”,解了西城之危。司马懿也是知己知彼的,但诸葛亮却利用了司马懿的“知彼”,这就比司马懿要高明得多了。从现象上看,这一次是军事上的较量,但实际上却是一次智慧、才能、胆识的较量。从行文上看,诸葛亮的叙述和司马懿的叙述,内容完全一致,甚至用词也多有相同,作者这样写说明孔明完全料定了司马懿在“空城计”面前的判断和处理方法,突出地表现了司马懿高明,但孔明更棋高一着。作者把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空城计 2019 2020 学年 年级 语文 上册 13 教案 语文版 doc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