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二课时)教案(新人教版).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二课时)教案(新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二课时)教案(新人教版).doc(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二课时)教案(新人教版)教学计划:理解本文运用的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学习编写阅读提纲 批判质疑,培养学生思辩精神 1、导语设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格物致知就是要探究事物获取真知,并知道亲身的实践是格物的一种具体方式,而且还了解到自然科学的格物致知是要通过亲身的实验,实验精神的缺乏是中国学生研究工作中存在的一个很大的缺口,这个缺口的造成很大程度是由于传统教育对实验的忽视,因此便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没有同学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已经明白了自然科学中格物致知的精神真谛呢? 学生明确:要实验;对外界的探讨 第一, 寻求真理的唯
2、一途径是对事物的客观探索 第二, 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其实,这就是丁肇中先生要告诉我们的道理。作者所说的格物致知其实就是要通过实验求取知识,他强调的是通过实践去格物,注重的是实践这一格物的具体途径。只有这样去探究事物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现在我们回顾全文,看作者是怎样步步紧逼,运用那些事例和道理来揭示格物致知的精神内涵的。 2)理解本文运用的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师图表明确: 列举事例 阐述道理 论述角度 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苦思头痛而失败的事例。 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反面事例 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 实验的过
3、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正面事例(对比) 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临研究工作束手无策的事例。 中国学生偏向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反面事例 作者在美国大学念物理时,因事先没有准备,做研究发现需要自己作主张出主意而恐慌的亲身经历。 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正面事例 可以看出作者选用的论证方法是: 教师总结:所以作者就通过以上事例旗帜鲜明地指出知识的求得只能通过实地实验,不是自我检讨和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这里所说的清谈就是指不切实际的谈论。 3)学习编写阅读提纲 说到这里相信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文章论述的主旨及其论述的方法了吧!那么大家
4、可不可以为全文列一个阅读提纲来说明作者的行文思路呢? 教师明确:文章一开始并没有直接提出全文的论点,而是紧扣文题,先引用大学中的句子,扼要说明“格物致知”的意思,强调探察物体即实验在现代化学术中的重要性。然后从大处落笔向中心靠拢,先说明“中国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埋没了其真正意义”。接着从实验过程的两个特点,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自己的亲身经验,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两个意义,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并对青年一代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同学们可以从中找出议论文的三要素吗? 教师明确: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论证“通过对传统教育的分析和对实验精神的阐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2019 2020 学年 九年级 语文 上册 14 应有 格物致知 精神 第二 课时 教案 新人 doc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13082511.html
限制150内